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5|回复: 0

我们的生活没有标配

[复制链接]

87

主题

0

回帖

26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65
发表于 2019-1-30 18: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志 - 不多
  前不久的一篇日志“背着女儿去旅行”,很荣幸的得到了不少关注,也意外的收到了一些特别的评论:“看了文章,感觉有钱真好。”,“不用工作, 哪里有那么多钱去旅行,苦逼的搬砖者只能羡慕了”,“在国内光为了生活就辗转喘息,能有实力提供孩子这样人生经历的大概只有殷实家庭了。” 除此之外,公众号里也收到一些朋友私下留言,也好奇我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解决旅行的经济问题。
  我是见过人间疾苦的人,绝对明白有人生活过得比我们艰辛,也懂国内很多行业,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挣生活确实不易。但因为讲了些自己的旅行故事,而被网友们误认为是有钱人,这真让我诚惶诚恐而又哭笑不得。回头想想也难怪,不停地写游记,给人感觉总在路上。又不是专业的旅行家,哪来那么多的钱和时间呢?
  时间的问题好解释,我们其实一年也就两三次长途旅行,有时是圣诞或者夏天的长假,有时是趁着开会的机会,在会议结束后请个短假就地转转。其余的游玩,大都在芝加哥周边两三个小时车程范围之内,一个周末即可。可能因为看我游记的朋友绝大多数都不在美国,对于这些地名不太熟悉,于是也给人一种我一直在远方晃荡的错觉。
  至于钱,这个就说来话长了。但也可以用两个字,做个粗浅的回答:穷游。除了2012年,我们基本都在美国范围之内转悠。熟悉这边情况的朋友,也许比我都知道更多廉价航空、便宜旅馆和租车竞价的技巧。有时还借着开会的档口因利乘便,这样把来回的机票都给省了。而公路旅行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们大都不忌讳挑些少有人走的路。乡下地方的旅馆,比大城市又要便宜太多。
  更重要的是,如果旅行真的成为你生活里最重要的爱好,那么时间和钱,都是可以不计代价的,从其他方面挤出来的。很多时候,生活已经小康的人们,虽然也向往着旅行,但总是被各种因素牵绊住了,大都是因为,除了旅行,在时间的分配上,或许还有更看重的爱好或者身不由己的束缚;而经济方面,也许生活里还有着更切实和重要的目标:比如车贷、房贷,甚至是学区房的房贷。
  而我们之所以目前还没被这些更重要的目标困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获得被困住的机会。又或者,我们对于旅行这件事的痴迷,其实是因为我们穷快活得有些不知进取,又天真得有点太不为将来打算。
  我不是个爱哭穷的人,但有段时间,我们是真穷。当然,和世界各个角落真正贫苦的人们比,这个“穷”的说法会显得矫情。但起码在美国,我们曾经是标准意义上的低收入人群。如何具体点描述到底有多低呢?在北美的华人论坛里,曾经长久的流传着一个加州的工薪阶层制定的跳楼线,意思是收入低于这个线就可以去跳楼了。因为当时的收入,和这个线差得太过悬殊,好几年我们都自觉的租住着一楼的公寓。李肉丸出生之后,肉丸妈妈找到如今的这份工作之前,附近的医院有对于低收入家庭医疗费用的减免政策,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家是可以申请到最大程度的减免的。
  好消息是,肉丸的妈妈刚刚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两个人工作的家庭终于勉勉强强的挤到了所谓中产的纳税区段,我再哭穷已经稍微有点不合时宜。接下来的两年,如果我好好努力,争取自己的工作进入下一个阶段,也许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跨入一种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里。
  包括华人在内,所谓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标配,往往是在郊区有幢独栋的大房子、一两辆新车,当然更重要的是,两到三个孩子。即使不在美国,常看美剧的朋友们,对这种生活方式也不会陌生。就像“老友记”里的Chandler和Monica,有了孩子以后,他们也会从繁华而拥挤的曼哈顿搬去郊区。
  郊区的房子空间宽裕,环境闲适,学区往往还不错,孩子们可以自由而安全的成长。但因为美国的城市布局总铺得像个大饼,公共交通又不太发达,上下班,哪怕只是去地铁站,开车都在所难免。又因为有了足够宽敞的房子,为好学区也付了与之相匹配的高房价和房产税,只生一个孩子反而显得有些奢侈了。所以这种标配生活不仅各种好处清晰可见,也有着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
  很多亲友最近也在询问我如今的状况,和未来的打算。那么北美中产生活的这种标配,会是我们必将追求的吗?这其实是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能不能承担这种生活标准;然后,如果承担得起了,会不会选择这样的标配?这两个问题,对如今的我而言,都是开放的。我还没有答案,只是有着些不同的想法。
  车子
  既然我们这么喜欢旅行,那么先从车子开始说起吧。我们的车还是刚来美国的时候买的辆三手车:2001年产的凯美瑞(Camry)。09年我们花4000多美元买到的时候,它已经经历了两任车主。之后的八年里,我的这辆老伙计,一直载着我们奔跑在附近几个州的平原大地上。李肉丸出生后,从医院回家、从香槟搬到芝加哥、如今每天幼儿园接送时坐的,也依旧是它。
  今年年初因为一个故障,我以为老伙计快扛不住了。谁知修车师傅修好了,临走前告诉我们:虽然车子外观有些锈迹略显寒碜,但引擎和轮胎状况都很好,开起来还是很安全的。而且咱们这款车如今在送外卖届极受欢迎,毛病少又省油,他见过好些开到过30万英里的。这让我着实信心大增,欣然决定把老伙计的退休年限先推迟到2019年。
  虽然每次租完车,开回老伙计时,总能瞬间感觉到新车的种种好处,但我还是放弃了近期买辆新车的打算。一来八年的时间,或多或少有些舍不得它。更重要的是,既然它状况尚好,车子本来就是代步而已,我总感觉不到换车的必要性。
  如果买了新车,无论如何每个月的车贷至少都得五六百美元,不换车,这笔钱就算是暂时省出来了。其实我们日子过得并没有这么精打细算,要不然也不至于到如今仍然没什么积蓄。而这省出来的钱,我早已经在心里把它挥霍掉了:每个月五六百,一年下来就是六七千美元,这差不多已经够我们一年两到三次的旅费了。
  两年的几次旅行,和一辆新车比,哪个更有诱惑力?我的答案当然是旅行。因为对于我而言,时间是最难于兑换的。那些可以全家一起旅行的时间,也许很多年后回忆起来,用什么都换不回来了。
  房子
  房子当然是大得多的支出。偶尔提到房子,难免还让我有点惭愧。想想当年的高中和大学同学,大多靠着他们自己的努力奋斗,在北上广深有了自己的房子,而我们漂泊在异国他乡,如今孩子都有了,却还在毫无危机和紧迫感的租住着公寓。
  美国乡下或者郊区的房子,正如前边提到的,后院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嬉戏,前院可以留给自己种些花花草草,多出的客房可以让亲朋好友来了有个暂住的空间,各种好处显而易见。如果是在香槟这样的小镇子,每天上下班无论如何也就20分钟,我丝毫不会怀疑将来的目标,就是搬进这样的房子。
  但如果是像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我们会重新仔细想一想。因为亲见之前的同事,每天上下班需要在路上花4个小时,有多辛苦。肉丸妈曾经羡慕说愿意住在那样的房子里,可以自己种点花,种点菜,被我揶揄到每天上下班4个小时的人,到家后是不会有精力和心情打理花草的。你憧憬着“采菊东篱下”,其实气喘如牛也未可见南山。
  而如果学区不太差,找一个离工作地点半个小时车程的condo,房子小点,每天却相当于多出3个小时的时间。多一个小时陪孩子,多一个小时给自己的爱好,也许还能多一个小时给工作和专业。突然就可以工作、家庭、爱好三不误。而既然每天多了一个小时的工作,该休假的时候我就更不会客气,更不会有任何负担了。
  孩子
  最后一个标配,是孩子。美国人的家庭是三个,中国人的家庭,大多两个。每每有人看着李肉丸,问我什么时候考虑生老二的时候,我总会尴尬的指着小肉丸说:“大概,就这一个了吧。”
  其实如果真的精力和经济都允许,我还是想再添个女儿的。李肉丸长大得太快,我已经开始想她小的时候了。但“精力和经济都允许”这个条件对于我而言太苛刻,照顾一岁之前的小肉丸的辛苦,让我俩至今心有余悸。每每看到夫妻俩照顾两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同情而钦佩。一个孩子已经够折腾人的了,更何况两个呢。
  也总有人跟我们说:“没事,再请爷爷奶奶们帮忙呗。”而就我们自己的情况而言,我总以为,孩子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们,他们总算能好好享受生活的时候,我们也尽量不要太辛苦他们了。
  如今的生活,每天接送李肉丸的路上,可以听她讲讲幼儿园发生的事情,睡前可以给她读两三本书,周末或者放假时可以出去旅行,我已经很满足。而有时忙起来,几天下来都不能陪她玩会游戏,总会有点愧疚:我这给予一个孩子都不够的时间,又如何掰开分给两个孩子呢?
  标配之外的东西
  一些东西之所以成为标配,也不仅仅是这个商业社会的灌输。更多的时候,人们的眼睛雪亮,最好的那些东西之所以好,大家都看得着,人人也都需要。可往往一个东西的价格,或者说代价,和它受欢迎的程度并不一定是线性关系,有时甚至是指数关系。一旦它的好处,绝大多数人都在追逐的时候,我们得到它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太大太大了。
  庆幸的是,虽然人人都看得到的,都想得到的,总是好东西;但并非所有的好东西,每个人都能看得到,又或者每个人都会需要。就比如一场流行乐巨星的演唱会,票价可能被疯抢至上万人民币;而一张塞在角落里的ECM黑胶唱片,却可能只标价几块钱。那我就选唱片一个人听就好,它带给我的享受,也许并不会比演唱会逊色。而我不用为支付演唱会票价的钱,兑换给自己,可能就是大把大把不需为收入殚精竭虑的时间。
  
  很多个下午,当我走到湖滨大道(LAKESHORE DRIVE)的过街天桥上的时候,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出城方向的车堵得水泄不通,进城方向却畅通得如飞马流星。当时我就在想:如果能放弃主流生活的种种好处,这样逆流的过日子,也会有很多人都不曾体会的畅快。
  为此还曾在朋友圈里感慨过:“关于开车,很多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开辆好车;而我的幸福一直是开一辆开得动的车,走在一条走得动的路上。”
  在芝加哥住了两年多之后,曾经号称只想作个小镇凡人的我,也越来越能体会大城市的好处。可如今将我们放逐于北上广深或者纽约加州这些黄金之地以外的,就是它们的房价了。要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去兑换,对于我而言已经有点太晚,又太过沉重。因为我的人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说不好就已经过了一半了,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攒到什么成功的履历,也没攒到什么积蓄,如果非得说收获了点什么,那也许就是种随遇而安的过小日子的能力。长在湖南小城里,赴京读书一晃好些年,迁往美国伊利诺伊小镇再一住六七年,如今又搬到了芝加哥。中国美国的迁徙,大城小镇住个遍,祛除掉了我们对生活很多想当然的设定,也消除了我们对很多陌生地方的恐惧和成见。可以说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讲中文或者英语,只要治安不要太差,还能找到一份工作,我们都有能力好好的生活下去了。
  很多童话故事的结尾都有着这样一句话:“。。。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给李肉丸讲睡前故事的时候,我总避免讲一些这样结尾的童话。因为我总偏执的认为:这些童话给孩子们灌输了一种错误观念。那就是它们总在幼年的时候,在我们心里悄悄种上了一种对于生活不切实际的期待:幸福就是需要我们历尽艰辛、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能获得的稳定生活,而且这种幸福一旦得到,就会一直包裹着我们,永不离开。而成熟长大、历经世事之后的我们大都会同意:无论物质生活多么富足,又无论是正开始大展宏图,或早习惯小富即安,我们总难逃生活的苦乐参半。
  当然,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人生的际遇,对于生活有着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理解。每一种经过生活历练和独立思考的人生观,都值得被尊重。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总相信,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常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省吃俭用、卧薪尝胆,最后打开了那间谷仓,就一定能看到堆积成山、食之不尽的稻米。再好的粮食,放久了都会霉变。如果时间是流水,我所钟爱的生活乐趣,就像一勺盐,或者糖,是溶化在这流水中,随之流淌,不作停留的。流水不腐,而每段溪水自有其甘苦。时间没有尽头,可我们有,错过了这一段,就再也尝不到这一段独有的甘甜了。
↓iOS赞赏入口在此↓
 
欢迎新朋友扫下边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