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0

大浙江:它定义了『诗画中国』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0

回帖

3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69
发表于 2019-1-31 18: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浙江:造一个『诗画中国』
  圈一个『诗画江南』
  
  文 |大地理馆
  
江南,在哪里?
这是中国地理领域最经典的问题之一
答案其实就是
大浙江
这里所说的大浙江略大于今浙江省行政区域
以浙江省为主体、并囊括部分周边地区的地理区域
今天的浙江行政版图确立于明代
在此之前,苏南、上海、浙江及福建的一小部分
同属一个文化区
“吴越” “两浙” “江浙”
今浙江是部分区域被划出后留下的主体

  
  
宋代两浙路
来源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元代江浙行省
来源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
明代浙江行政区
来源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直到公元1366年
明朝将苏南湖州、嘉兴从原江浙行省中划出浙江
一个管辖十一府
杭州、嘉兴、湖州、严州(今杭州市西部)
绍兴、宁波、台州、温州、处州(今丽水)、金华、衢州
行政区形成
浙江布政使司
它因被称为“浙江”的钱塘江而得名
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下三府
为浙西(注:曾经浙西包括苏南及上海)
其他八个府称为上府,为浙东
清初该地区正式命名为
浙江省

  
大浙江示意区域范围≈江南区域
制图 大地理馆
它有一个更古典的叫法
吴越
江南的文化范围即是吴越
也就是中国方言地图上的
吴方言区

  
吴方言区 =深绿色区域=江南区域=吴越=大浙江=江浙=两浙
今浙江全部、江苏南部、上海大部
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浦城
组成的区域
这块以钱塘江为轴线的方言区
便是唐代以来建构的诗意之地
江南
先秦的吴与越
同语同源,和而不同
吴的中心在苏州
主要区域为太湖平原
在钱塘江左岸
大体为秦汉以来的“吴郡”
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的区域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杜荀鹤《送人游吴》)
 
 
 

  从春秋吴国开始,苏州城有2500余年的建城史。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典精致,与车水-马龙-高楼的现代时髦,并行不悖。上三图份别是:苏州老城水巷、俯瞰平江路、新城老城交汇处一角
供图:范小菁
越的中心在绍兴
核心区域为宁绍平原、浙东丘陵
在钱塘江右岸
秦汉以来设立的“会稽郡”
所谓“会稽山阴”越州区域
东南山水越为首,剡(溪)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出自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
 
飞雪迎春的集集结,乌篷船穿越古桥
摄影 董建成

  
会稽山东麓发源的剡溪
摄影 叶新仁

  
鉴湖-石桥-绍兴城
摄影 董建成
若将吴越,即大浙江区域视为一本大书
那么钱塘江便是书脊
左岸是平原水网密布的吴地
右岸是山水相间分布的越
古典江南的文化中心
杭州
恰好坐落在书脊之上
 
 [em]
  [/em]>
 
西湖-断桥-杭州城
摄影 曾令洪
 [em]
  [/em]>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先生1944年对联)
塞上的壮美与江南的秀美
中国美学的两种风格
春雨、杏花 跟“吴侬软语”天然契合
它们一起建构了经典的江南形象
 
典型的江南景观:桃花春雨
 
典型的江南景观:初春细柳
摄影 黄丰
无数人在歌词中向往它、讴歌它、思念它
“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
(唐人任华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唐人韦庄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唐人白居易词)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元人奥敦周卿曲)
 
江南大地的典型景观:平原水网
摄影   应利民
无数人在画卷中临摹它、描绘它、建构它
有最近刷得不亦乐乎的
青绿山水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
 
有十年前牵动中华儿女关注的
浅绛山水的开山之作——《富春山居图》
 
与文艺范儿的诗人和画师不同
地理学者对江南的描述
朴实无华却精准到位
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
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
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滨海之民
这段话出自
浙江临海人、伟大的地理学家
王士性
一位比徐霞客早生40余年的
中国人文地理学鼻祖
泽囯之民、山谷之民、滨海之民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依据地理环境对
一个区域进行文化分区
这种人文地理思想极其睿智超前
浙北的水乡景观区,其实包括曾属“江浙行省”的
苏南、上海区域
与浙北杭嘉湖同属泽国水乡
太湖平原
 
太湖平原区域示意图
制图 大地理馆
虽失去了部分区域
但今浙江仍涵盖泽国、山谷、滨海三种景观
它依然是
古典江南的样本
它依然是
如诗如画的宝地
 ▲
浙江行政区及地形地貌图
制图 大地理馆
这是一片怎样的地理区域呢?

  壹
江南的一种面孔:吴方言
 
吴方言定义了江南文化
也定义了江南民系
(包括钱塘江上游的古徽州地区)
基本也定义了“吴越国”“两浙路”“大浙江”
 
吴侬软语的现实载体
有两种东西耳熟能详
一是昆曲,在吴
二是越剧,在越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
(《牡丹亭·惊梦》)
昆曲与越剧
是吴方言区开出的两朵奇葩

  
 ▲
清秀细腻的舞台形象,是典型的“江南”味道
摄影 刘刚

  
 ▲
相比古老、高雅的昆曲,诞生较晚的越剧更适合今人“”雅俗共赏”
摄影 0573阿明
 
 ▲
吴地:乌镇古戏台

  
 ▲
越地:嵊州古戏台
摄影 任亚东

  贰
江南的两张面孔——浙西与浙东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
浙西大致对应吴地,平原低丘之地、重文
浙东大体对应越地,山谷海滨之地、崇武
(注:大体格局如此,界限并非绝对)
因地域还生出了浙西浙东学派
如清代学者章学诚云
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
 
 ▲
浙江自然地理分区示意图
一面是温柔婉约的平原、低丘、溪流
一面是刚烈豪放的山脉、盆地、海潮
一面是温柔婉约的平原、低丘、溪流
一面是刚烈豪放的山脉、盆地、海潮
江南大浙江的人文地理呈现东西分野
特征如此鲜明
钱塘以西的人桐庐人崔涂吟诵: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
钱塘以东的绍兴人王思任惊呼:
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叁
江南的三种面孔:泽国、山谷、海滨

  
王士性先生将江南的主体
浙江
分为平原泽国、丘陵山谷、连山滨海
这是江南或大浙江的三张面孔
平原泽国是杭、嘉、湖三府(景观与苏南上海同)
 
古湖州府景观与水系图
绘图 于继东
 
湖州:稠密的平原水网与水杉、桑树、菱角、莲藕等江南植物
摄影 钟伟
 
古嘉兴府景观与水系图
绘图 刘震宇
 
嘉兴:莲泗荡网船会,江浙沪水乡渔民的狂欢
摄影 张觉民
 
苏州(属广义浙西区):水乡里的园林——退思园
摄影 孙伟忠
丘陵山谷区是
严(严州,今杭州西部,治所建德)
处(处州,大体为今丽水地区)
衢(州)、金(华)
四府
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疏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
(宋人沈晦诗)
 
处州松阳:松古盆地
摄影 吴关军
半月烟居半月山,松篁荫翳抱东环
(庆元月山村吴氏宗谱记村名对联)
 
处州庆元:举溪河谷
摄影 郑承春
“郭外风光凌北斗,洞内锦绣映南山”
(古人描写武义县郭洞村景观)
 
金华武义:武义江支流郭洞古村河谷
摄影 叶高兴
 
处州云和:龙泉溪流域山谷
摄影 刘丽莉
连山滨海的是宁、绍、温、台四府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滨海一线
长达6400多公里的海岸线、3000多座大小海岛

  岸线如锯齿、海岛似串珠
  
海滨的连山
是天姥山、天台山、雁荡山
构成了江南沿海的脊梁
有了它们,江南不再是单纯的柔美,增加了硬度
有了它们,江南不再是单纯的水乡,平添了高度

  
绍兴新昌天姥山:“唐诗”里的网红
供图 乡旅报告

  
天台山国清寺
供图 天台山旅游
欲穷雁宕之胜,非飞仙不能
(雁宕,即雁荡)
(徐霞客《游雁宕山日记》)

  
雁荡山:荡,江南对浅水湖的称谓,山顶有湖,结草为荡——雁荡山得名
摄影 詹必红
江南的四种面孔:河、湖、山、岛
江南
不仅仅是传统印象中的
小桥流水人家
不仅仅是传统诗词里的
杏花春雨
江南是水乡、山乡
这里水的流速恰到好处
水流都不是大江大河
最长的钱塘江干流520公里
却充当了书脊与界限
大部分河流常年不干、却又静水流深
这就是地理上的“山溪型河流”
从丘陵中环绕蜿蜒,在平原上织成网络
这里山的尺度精妙至极
既不高、也不低
最高峰不过1800多米
多数海拔1000-200米
既能欣赏起伏的丘壑线条之美
又不至于险峻高冷得无法登临
江南还是海乡、岛乡
浙江海岸线曲折程度仅次于福建
海岛数量3000多个,居全国首位
从景观维度
河、湖、山、岛
构成了江南的四种面孔
河篇
|钱塘江:地球上的最强涌潮|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
这条河本名之江,后演化为浙江,因形状如“之”而得名
上游新安、中游富春、下游钱塘(狭义钱塘江)
钱塘,因第一条防御潮汐的海塘而得名
钱塘风光,涌潮第一
这是一条
因潮而生的河流
 
观潮图(局部)
宋代 李嵩
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二十万人争一瞬,群龙腾跃怒潮来
(赵朴初《钱塘江观潮》)
 
钱塘潮中的“一线潮”
摄影 王芯克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唐人李益的闺怨诗
一位女子嫁入商贾之家过得并不如意
看着钱塘江潮涨潮落,却盼不来远行的夫君
后悔“没有嫁给弄潮儿”
这首诗透出了一个信息
当时有一群叫弄潮儿的风云人物
“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
共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之弄潮。”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这段话为弄潮下了定义
溯涛触浪
译成白话就是
船家渔夫逆涛而行的经济活动,称为“弄潮”
观潮与弄潮活动
一般始于每年农历上旬以后
八月十八这天达到高潮
深读江南地理文章“弄潮”三部曲
点击蓝色标题
吴儿生长狎涛澜,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苏东坡诗《咏中秋观夜潮》)
 
钱塘江口弄潮竞技想象图
绘图   徐卢男
 
国外冲浪选手在钱塘江口展示绝技
摄影 许志伟
 
钱塘江及杭州湾底部地形及涌潮形成机理图
|富春江:山水神作的宝地|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代诗人刘嗣绾诗句)
钱塘江中游称为富春江
从建德市梅城镇到萧山区闻家堰
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原型
即为富春江畔山水景观

  
富春江流域水系图
制图 陈云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富春江景观精华在富阳与桐庐一段
《富春山居图》创作及取材地即在这段风景
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很少以实地命名
而宋末元初大师黄公望却直接以河流地名命名
他的《富春山居图》问世后
被誉为山水画中“”第一神品“”
此画开创了“”浅绛山水“”
彻底变革了南宋院体画的积弊
富春江两岸的山水,抚慰了黄公望的心灵
黄公望的神笔挥毫,挖掘了水畔景色神韵

  
富春江畔实景与《富春山居图》对照
图片摄影 王天瑞   绘画 黄公望
题材上
从元至清,富春江频频出现在画家笔下
是从黄公望开始
技法上
黄公望是第一个只用浅绛色作画的人
他在《富春山居图》里以赭石色为主
仅用线条的勾勒和墨点的组合,便创造出了
千变万化的笔法
这一变革影响后世600年
成为“文人山水画”的重要象征
“浅绛色源于董源,盛于黄公望,谓之吴装
传至文(征明)沈(周)遂成为专尚矣”
(清王概《芥子园画传》)
 
富春江支流渌渚江景色
摄影 徐建华
|瓯江:浙南的江南秘境|
瓯江因流经吴越南缘东瓯区域而得名
为浙江第二大水系
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带——苏杭地区
世外桃源、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日渐远去
不过
在瓯江中上游的丽水市各县市区
瓯江下游支流楠溪江流域的永嘉
树枝或叶脉状的水系深入青山之中
形成了密集的溪流山谷
竟还隐藏着数百座如诗如画的传统村落
 
瓯江中上游的处州府水系
绘图 刘震宇
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
露冕见三吴,方知百城贵
(唐王维诗《送缙云苗太守》)
王维先生这首诗并不算名篇
但提到了一个叫“松阳”的重要地名
其治所当时在今遂昌境内
后迁至今松阳县
这是浙西南第一个设县的区域
无论如何迁徙
县城总是离不开一条河流
瓯江的上游支流——松阴溪
今松阳县城到古市镇
则是瓯江流域最大的盆地
松古盆地
它是浙西南最大的粮仓
 
瓯江支流松阴溪流域的横樟村
摄影 阙献荣
地形闭塞,让处州丽水成为浙江最晚开发地区
工业较少,让这里保留了耕读文化的原始印记
据当地乡土文化学者鲁晓敏先生调查
瓯江中上游地区保守估计
存有200多座风貌完整的古村落
与热闹的太湖平原相比
这里依稀可见“田园牧歌”
 
瓯江支流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分布图
因为地少山多
瓯江流域多数村落是沿着山坡而建
我们称之为“阶梯式村落”
黄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
于层叠的梯田间,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致
瓯江水系穿过的丘陵山谷
是风水学理想村邑模式的地形

  
瓯江支流松阴溪流域的官岭村
摄影 叶高兴

  
瓯江支流松阴溪流域的黄岭根村
瓯江流域最常见的老房子
是一种用泥墙承重、灰瓦片覆顶的建筑
这种“黄墙灰瓦”的色彩与徽派的“粉墙黛瓦”相似
不同在于
前者马头墙壁全由黄泥巴夯筑
后者马头墙体则采用砖石垒砌
“黄墙灰瓦”的布局美学更随意、粗犷
是江湖中的隐者
徽州民居显然奢华、细腻
是庙堂里的绅士

  
瓯江支流松阴溪流域的杨家堂村
摄影 叶高兴

  
瓯江支流松阴溪畔的古村秋色
摄影 李健康
松阴溪孕育了粮仓松古盆地
而瓯江上游的另一条支流
好溪
则从东北向西南流出了缙云县壶镇盆地
以及县城附近所在的新建盆地
壶镇是经济中心
县城是政治中心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李白曾到缙云看望担任县令的叔父
并留下了这一首诗
“恶溪”就是今天的好溪
它因为水流湍急、水害多发而被叫做“恶溪”
直到晚唐大中年间
水患得以治理,于是改名“好溪”
 
瓯江支流好溪畔的明代古桥
|图中的倒影为当地名胜鼎湖峰
是众多武侠影视的取景地|
摄影 陈俊杰
宽阔的水畔则是码头商埠
几乎无一例外的是
因码头而形成的村落
从空中望去:竟像一艘艘航船
比如,遂昌、松阳交界处的界首村就是如此
无论村名如何演变,村庄似乎都无
松阴溪在村庄外围画出饱满的弧线
高高的堤坝将村庄牢牢固定在水边
它的格局仿佛一艘中间宽大,两头狭小的舴艋舟

  
瓯江支流松阴溪干流“穿行村落”鸟瞰示意图
绘图 刘震宇
 
瓯江干流龙泉溪云和段晨雾
摄影 刘丽莉
 
松阴溪与瓯江干流龙全溪交汇处的埠头镇
摄影 陈拥军
(瓯江风光大片,请横屏观看)
 
  ▲
瓯江丽水堰头镇沿岸风景
摄影 谢小燕
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垧郊
这两句诗诞生于瓯江下游支流楠溪江
写这句诗的谢灵运,被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山水诗的成熟的号角从这里吹响
沿着谢先生的轨迹
后世他的粉丝们孟浩然、苏轼等纷至沓来
 
瓯江下游支流楠溪江水系及景观分布
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苏东坡诗)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至永嘉
(孟浩然诗)
诗中的“永嘉”古县位于今温州市区
当时也作为一个郡行政区
管辖着楠溪江与瓯江干流下游地区
楠溪江为瓯江下游最大支流
左岸水系发源于北雁荡山
西侧水系发源于括苍山脉
江水从北向南
贯穿今永嘉市境至温州汇入瓯江
 
瓯江下游支流楠溪江畔古村落
摄影   叶新仁
 
楠溪江流域苍坡村与笔架山
摄影   滕宏瓯
 
楠溪江流域景观狮子岩
摄影 叶新仁
瓯江从浙西南最高峰之一的百山祖涓涓细流发源
八百里的流程
经丽水、温州两市入东海
江口的三角洲
孕育了瓯江流域最大的城市
温州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r 水如棋局连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
(南宋杨蟠诗句《咏温州》)
 
瓯江下游河口与温州城郊遥感图
|曹娥江:唐诗大咖的圣地|
中国河流千千万万,多数从西向东流
少数从北向南流,少数从西南流向东北
从正南流向正北入海的屈指可数
但曹娥江偏偏就是这样
中国河流千千万万,极少以人名命名
但曹娥江偏偏就是这样
它是汉代一女子的名字
“曹娥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 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范晔《后汉书》卷83“列女传”)
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名巫师
在江口祭祀神灵,溺水身亡,尸体被冲走
年仅14岁的曹娥大哭七天七夜,投江自尽
这条江就得名曹娥江
 
曹娥江流域水系与周边地区地形图
曹娥江流经新昌、嵊州、上虞、绍兴(柯桥)
总长不到200公里,流域面积约上海市大小
然而就在这一方弹丸空间
却创造这样一个奇迹
《全唐诗》上榜诗人总数约五分之一之多
都曾在这里活动并写下诗篇
这条南北向的河谷
有了个浪漫的名字
浙东唐诗之路
『一九九一年浙江新昌学者竺岳兵提出剡溪为“唐诗之路”』
曹娥江上游剡溪是
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
留下的名篇最为脍炙人口
 
浙东唐诗之路与曹娥江水系示意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杜甫《壮游》)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崔颢《舟行入剡》)

  
曹娥江上游剡溪景观
摄影 杨富明
|甬江、椒江、飞云江|
浙江另外三大重要水系
分别孕育了第二大城市宁波
浙东南重镇台州、瑞安
 

  
19世纪80年代手绘宁波地图
 
《宁郡地舆图》:绘制于1796至1820年

  
宁波甬江入海口:绘制于19世纪40年代
 
宁波甬江入海口:第一艘商业轮船驶入宁波
绘图 刘震宇

  
宁波三江口夜景
摄影 黄友平
(甬江沿岸风光大片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宁波甬江沿岸景观带
摄影 黄友平
(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州)最据险
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巉岩参削插天,虽鸟道亦无
(台州临海人地理学家王士性语)
翻译成白话:
俺浙江十一个行政区和重镇
城池最险要的是我老家台州
西、南面临江水,西、北两面是陡峭的大山
这悬崖边上连鸟难以飞跃
台州是中国人文地理学鼻祖王士性的故乡
古代的中心并不在今椒江区
而是在临海
老王就是那里的人
这里的大江
就是椒江,流经临海的中上游叫灵江
 
椒江上游灵江与台州府古城
|今临海市|
供图   徐三见
灵江水从连绵的山峰中奔涌而出
画出了一道开阔而优美的弧线
中间坐落的是号称“江南长城”的
台州府城

  
灵江畔:夜幕降临时的“江南长城”
摄影 金孝木
 
灵江畔:晨雾缭绕的“江南长城”
摄影 金孝木
 
飞云江畔:云雾中的瑞安市
摄影 苏立锁
湖篇
|杭州-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夕阳中的西湖三潭映月
摄影 曾令洪
|绍兴-东湖|

  
绍兴东湖中的乌篷船
供图 杜文和
|淳安-千岛湖|
千岛湖就是新安江水库
最宽处达十余公里,最深处达100余米
正常水位面积约58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05倍
水库内岛屿星罗棋布,大小岛屿共1078个
因此得名“千岛湖”

  
千岛湖鸟瞰
摄影 王谏正
60多年前
新安江水电站完成蓄水
不想形成了今日的千岛湖景观
因工程量巨大
当时库区拆迁的遂安、淳安两座县城
以及数百座村落建筑没能完全拆除
2009年,水下摄影师潜入湖中
发现了水下被淹没的的遂安古城

  
遂安古城门楼水下场景手绘图
绘图 吴立新
 
遂安古城一座大宅内的石雕
摄影 吴立新
 
遂安古城复原想象图
绘图 于继东
|慈溪-上林湖|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人陆龟蒙《秘色越器》诗
描绘了越窑秘色瓷青莹滋润之美
“秘色瓷”之名由此滥觞
越窑秘色瓷
是中国陶瓷家族中最神秘的一员
但其产地一直悬而未决
直到2016年的一次考古发掘
终于解开了唐宋宫廷“秘色瓷”的终极秘密
主窑场就在浙江慈溪的上林湖畔
 
上林湖
由古潟湖演变而成
在古湖基础上蓄水形成了今日的局面
唐时文献中便有“ 上林湖”之名
此地水连接东横河,通浙东运河、余姚江
向东入甬江通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 明州港
向西可通曹娥江、京杭运河
这里多林木、产瓷土
原料、燃料、交通多元素优势具备
让上林湖周边瓷器盛产繁盛了千余年
窑火从东汉晚期开始
历经六朝、隋、唐、五代、北宋
直到南宋初年才停止了燃烧
上林湖所在的慈溪市境内发现越窑遗址200 余处
仅上林湖库区便有115 处
其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延续时间之长
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
被称为“ 露天青瓷博物馆”
相比千岛湖
上林湖更加幽僻静谧
在风光上也不遑多让
 
上林湖历代窑址及古水道分布图
供图   王光远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考古现场航拍
供图   王光远
 
秘色瓷主窑场后司岙遗址附近
摄影 黄友平
(上林湖风光大片,手机请横屏观看)
 
上林湖秘色瓷主窑场附近航拍
|白色部分为后司岙秘色瓷考古遗址|
摄影 黄友平
山篇
|雁荡山脉|
雁荡山之于浙江
是东南沿海重要的脊梁
犹如武夷山之于福建
泰山之于山东
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
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
如笔之卓挺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
(徐霞客《游雁宕山日记》
  )
  
这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对雁荡山灵峰的描述
 
雁荡山灵峰:又名合掌峰
摄影 王心田
 
雁荡四尖:雁湖尖、凌云尖、百岗尖、乌岩尖
摄影 王心田
|仙霞岭山脉||洞宫山脉|
这两列重要山脉位于
浙江的屋脊
海拔最高、森林覆盖最高的
浙西南
奇绝的自然风光不在话下
但最令人惊艳的是人文景观
梯田
这里拥有江南乃至东部地区
最大的梯田景观群
遂昌县南尖岩是仙霞岭余脉
是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南尖岩的梯田、翠竹刚被春雨洗过
远处青山含黛
近处竹林吐翠
面对这清新柔美的仙境
摄影师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
 
遂昌南尖岩梯田
摄影 刘丽莉
瓯江流经的云和县多丘陵、少平地
这里是洞宫山脉北坡
海拔超过千米的山有100 余座
当地先民从唐代开始
费尽辛苦地在山中开辟梯田
规模最大的梯田群位于云和县崇头镇
从海拔200 米的丘陵一直攀升至1400 米的高坡
层数最多的一块梯田有1000多层

  
云和崇头镇洞宫山脉北麓梯田
摄影 刘丽莉
岛篇
江南从来不拒绝大海
大运河到了杭州并没有停下脚步
古代浙东自发修筑了
浙东运河
直奔千年大港宁波
向外,与海上丝绸之路对接
对内,与京杭运河完成对接
连接江南腹地与海洋的是
像珍珠一样的海岛
有了海岛
江南气象变得更加汪洋恣肆
海上还有一个更大的
海上江南
作为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
浙江管辖海域面积21.76万平方公里
是其陆地面积的2.5倍
这片广阔的海域中有3061个岛屿
|舟山群岛|
 
 
舟山群岛跨海大桥
摄影 俞劲松
|嵊泗列岛|
列岛一般也称群岛
但因为有多个岛屿彼此连成线状
故称列岛
舟山群岛北部的嵊泗列岛
由大小400多个岛屿组成
 
嵊泗列岛五彩斑斓
摄影 刘昌明

  
嵊泗列岛空中鸟瞰
摄影 任齐俊

  伍
江南的五种面孔:东、西、南、北、中
确切、严格地说
那种白墙黛瓦被称作徽派民居的建筑
应被称为江南民居
因为它不仅分布在徽州
而且分布在整个江南吴方言区
即江南民系地区
它们共同的标签是
马头墙
它们的工匠几乎来自同一地区
浙江东阳
所以也有地方学者呼吁将这类建筑叫做
东阳民居
不过因为徽商文化影响大
而最被后世称为徽派建筑
按照马头墙形式的不同
以浙江为主体的江南
分成了五个区域

  
浙江(江南)民居地理分区
以浙江为主体的江南
分成了五个区域
浙北民居多用白墙,像儒雅文士
浙东民居多用石砌,如铮铮武夫
浙西民居多用青砖,若山中隐士
浙南民居多用黄泥,乃乡野侠客
浙中民居木雕繁复,似民间贵族
 
浙北民居代表:浔溪畔的南浔古镇建筑
摄影 赵燕青
 
浙东民居代表:宁海市前童古镇建筑
摄影 杨晓轩
 
浙西民居代表:江山市廿八都古镇建筑
摄影 龚志渊
 
浙南民居代表:松阴溪流域的周山头古村落
摄影 徐征

  
浙中民居代表:东阳市卢宅大院 摄影 宋海风
这就是
如诗如画的江南
她不仅制造诗画景观
更是能盛产诗画巨匠
宋代以来
尤其宋元之际的画家群
其中的名家大腕
几乎全部集中在江南地区
无论是赵孟頫还是
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
无一例外,都出生并活动在江南
至于诗词巅峰的唐宋时期
这里更是诗人数量最密集的区域

  
唐宋诗人任地理分布
资料来源:搜韵
到了近代
古典绘画尤其是写意山水日渐式微
但是
一位生于浙江的摄影师郎静山
却创造性地中将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引入摄影
称作“集锦摄影”
(以下四图摄影:郎静山)
 
 
 
 
如此绝妙的技法与修养
难道不正是江南这方水土所赐吗
画家、诗人、摄影大师
是江南成就了他们
是他们成就了江南
这样的独特区域
成就了这样的珠联璧合
这就是如诗如画的江南
这就是“诗画中国”的制造者
大浙江
江南,就在“浙里”

  
深读江南地理文章“弄潮”三部曲
—END—

  值班小编:中情局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联系我馆,文字图片请标注来源“大地理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