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葡萄藤,横扫三大洲
水彩画,野藤天峨幼虫、蛾茧与成虫停留在葡萄藤上
德国博物学家Maria Sibylla Merian(1647-1717) 绘制
葡萄的远征
从地中海到长安城
从凯撒的宴会到太宗的花园
从埃及艳后闺房到大唐女皇妆台
执笔|毛铭 羽见 制图
▏三沙谁,把葡萄带到了中国?
张骞高举使节、骑马西行离开长安城时,压根没有料想:他和使团走过的路,后来拥有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丝绸之路。他更没想到,自己会变成被后世中国人追慕的偶像。
—葡萄彩绘图— 出自:中国药用本草绘本,18世纪彩绘本
没错!今天但凡有人提到丝绸之路,几乎百分之百无法绕过“张骞”这个名字。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形容:张骞就是丝路的第一代言人。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张骞,出关中、过河西、走戈壁、越天山,一次说走就走的“去看看”,为方兴未艾的汉帝国,打开了“那么大的世界”。
他的探险外交之旅(史书称为“凿空”),配合将军们的军事行动,打通了从长安到中亚腹地的通道,为后人命名丝绸之路的雏形(1871年,李希霍芬将中国洛阳至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后其外延不断扩大,今“丝绸之路”已泛指亚欧非大陆之间的通道)。
作为旧大陆时代的开拓者之一,朝堂上招募使者的汉武帝与稽首请命的张骞,像极了中世纪欧洲国王与奋勇前往东方的哥伦布。
—汉武帝时期的亚欧大陆— 绘图:孟凡萌
出使?不如说是探险。没有地图、语言不通,又要穿越敌国匈奴的地盘。跟哥伦布一样瘦弱、大概文武百官都不屑于看上一眼的的侍从官张骞,不经意间承担了这个使命。
相似的形势,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方向:旧大陆的时代,东方人张骞打马向西,寻找盟友,新大陆色时代,西方人哥伦布使着帆船向东,寻找热土。
“凿空”西域前,张骞的前半生甚至无法考证,生年不详,司马迁先生奋力考证,也只能做到如此描述:“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意思是,张骞是汉中郡人,汉武帝建元年间担任“郎”的侍从官,至于具体叫什么郎,何时开始担任,惜字如金,不肯多写一字。是的,也许正是这样身份卑微的人,才敢于做探险者。
张骞因为此事身价倍增,最终成为位列“九卿”的大行令,成为负责宾客礼仪的外交部分负责人。好景不长,探险家在五十岁那年与世长辞,未能充分享受繁华的盛世。各国使者称张骞为“博望侯”,后人赞扬他是“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梁启超语)。
史书并没有描述他的相貌,后世关于他的画像、雕塑、扮演者,都是面目英俊、形象魁梧。因为外交成就凸出,文人和人民群众,趁热打铁,把因道路畅通而带来的文明传播成果,附加到英雄张骞的身上,比如:舶来的葡萄。
明代中医药学大咖李时珍总结,张骞至少带来了红花、胡麻、蚕豆、大蒜、胡荽、苜蓿、胡瓜、石榴、胡桃、葡萄等十种异域植物。事实证明,这不过是“英雄光环”的加持!
司马迁的《史记书》,还是班固的《汉书》,都提到了异域的葡萄(蒲桃)、苜蓿、石榴,但都没有明确如何传入。张骞第一次出使大夏,被匈奴扣留十多年,仓促的亡命旅途中,几乎没有机会将异域植物或种子带回。第二次出使乌孙行程顺利,但只代会了马匹数十匹。
《史记》《汉书》提到葡萄种植,已经是张骞死后好几年的事情了。但是,东汉有位文艺青年王逸,信誓旦旦地认为,张骞将葡萄带入了汉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苜蓿。”(贾思勰《齐民要术》之《种蒜第二十九》转引字王逸集)
文学家的这一说法,不想后来被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北魏农学家贾思勰以及唐宋诸多文史家们转引,李时珍最终毫不犹豫地采信前辈说法,将葡萄的传入,归入张骞名下。
当然,张骞的伟大不因为他晚年贪图富贵而减分,也不会因为不是葡萄的引进者而被贬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他和同伴的努力凿空,中国人吃到正宗的葡萄,一定会推迟许多年。
无论是交通道路的开拓,还是沿线风物的传播,也不只是一人一日之功,而是以刘彻同志的高层领导为核心,以张骞同志等冒险开拓为先导,以霍去病等军事家英雄血战为保障完成的伟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葡萄等奇珍异果的传入,又何尝不是呢?葡萄东传:温柔而惊人的远征
我国人民,作为文明古国的后人,颇有“追求最早”的情结,在葡萄文化方面,也不甘落后。有人就觉得:葡萄不是外来物种,先秦时期《诗经》《周礼》都提到了葡萄。
《诗经·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经·王风·葛藟》:“绵绵葛藟 ,在河之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经· 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有人认为,葛藟、薁,就是我国人民先秦时期采摘食用的葡萄,并认为,文献反映了至少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不过,科学家的解释,可能要让很多人失望了:
葛藟、薁等商周时期人民采摘的野果,并不是今天我们熟悉的葡萄(拉丁文学名Vitis vinifera)——后者是经人类培养、驯化后的葡萄科、葡萄属藤本植物品种。汉代以前,中国广大内地,没有真正的葡萄,诗经中的提到的,按照现代分类学,只是(Vitis thunbergii及其近亲种,可以视为原生的“野葡萄”,但跟汉代以后中国人吃到的葡萄没有直接关系。
另一部文献《周礼》有这么段文字:“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 、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东汉儒学大师郑玄注解道:“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蒲桃,即葡萄。这里出现蒲桃,是汉代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的注释,用汉代出现的异域“蒲桃”,解释商周时期的物产,可能是主观臆断。
文献不靠谱,于是人们搬出考古发现。距今9000–75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的考古遗址,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据报道,出土了大量富有葡萄酒特有的沉淀物酒石酸的陶片,于是有人据此判断:至少在7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在当时就开始酿造葡萄酒,葡萄酒发源地很可能是中国。
化学分析和检验,并不支持这种结论:这些疑似酒的残迹,混合了稻米、蜂蜜和野果成分——至于具体是哪种野果,难以轻易下结论。即便里边有东亚原生的野葡萄,也跟今天世界范围广泛熟知的酿酒葡萄沾亲带故。
葡萄的名称,最好见于西汉记载,最初为“蒲陶”,后来又有“蒲桃”“蒲萄”“葡萄”等写法——语言学家,从其发音解读为古波斯语的音译,也有学者考证来自古希腊语。是谁,最早将野生葡萄培养训驯为我们最熟悉的葡萄呢?具体年代、地点,无法确知。但我们可以肯定:葡萄,对于中国来说,是彻底的舶来品。
从地理环境和现有确切物证、资料来看,[em]>Vitis vinifera[/em]>——葡萄的故里,应该在地中海沿岸——中国人熟悉的葡萄往事,跟汉武帝时期的开拓有关。不过,葡萄从西向东的旅行,早在古埃及、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亚力山大帝国(希腊-马其顿帝国)时期的的亚欧大陆—
比汉武帝西拓更早、促进东西方深入交流的行动,是马其顿君主亚历山大的东征。公元前329年到前323年,年轻亚历山大向东方远征,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帝国:西起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河流域,南临非洲尼罗河第一瀑布,北界欧洲多瑙河与中亚锡尔河,真正打通了从爱琴海到帕米尔高房的通道。帝国如昙花一现,但亚欧大陆各地历史上首次进行彼此交流。在交通开拓史上,它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通西域,且时间早了200多年。
相比狼烟血腥的刀剑,葡萄的蔓延温柔无声,但这长长的藤蔓,作为开疆拓土的衍生物,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都会留下自己的后代。中国汉代的葡萄,并非直接来自地中海沿岸,而是从曾经被希腊化影响的古波斯、中亚地区“中转”而来。
作为异域奇珍,帝王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了让葡萄在中土结出硕果,尽可能多在有生之年享用,不惜在皇家黄金地段开辟园圃。于是,这外来户越来越多抢占本土灌木、乔木,甚至那些草本植物的家园和地盘。
汉武帝曾如此痴狂于葡萄,"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史记·大宛列传》)后来的唐太宗更是如此,从西域得来战利品葡萄种子,收成之后酿酒,与群臣共饮,甚是满足——这是大唐帝都首次直到葡萄酒的味道。“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益,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太平御览》卷八四四)
葡萄的培养历史可上溯至7000多年前:它的藤蔓沿着亚欧大陆的温带延伸,无声地完成了任何帝王都做不到的远征和旅行。任何长寿的人也无法做到,穿越7000多年岁月,让文明的初声与今人完成对话。
葡萄的“东征”,如此温柔,却如此能量惊人!
相比直接食用,葡萄一路征服各国人民的,是它酿出的琼浆玉液——葡萄酒。“玉碗盛来琥珀光”、“葡萄美酒夜光杯”, 葡萄酒的光影,映照着古埃及、古希腊、古波斯、古罗马的镜像,也流出了盛世的汉唐荣光。亚历山大港、罗马、君士坦丁堡、巴格达、撒马尔罕、吐鲁番、敦煌、长安、洛阳、金陵,一路都是葡萄藤的蔓延,和葡萄酒的清香。—葡萄酒在世界的传播— 制图:大地理馆
唐人吟唱:“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丝绸之路,不也是葡萄之路吗?从象义上说,葡萄藤更是堪称丝路的代言者:葡萄藤就像东西绵长的道路,枝杈就是道路的支线,花、果,则是一座座辉煌的城市、镇子、村落。
最绚烂的古文明,写在人类的史书中,也藏在一根又一根葡萄藤里。葡萄香飘地中海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神狂欢
中学地理教科书就告诉我们:地中海气候,是葡萄最好的温床。这片欧亚非大陆之间的海水,也是文明的温床。在这里,葡萄与文明,水乳交融,谁也无法离开对方。—葡萄的温床:地中海气候分布图—
葡萄在古埃及
确切的实物资料表明:葡萄的香甜,弥漫着了北非的古埃及。葡萄栽培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古埃及第四王朝的象形文字中,已有葡萄和酿造的形象。新王国底比斯墓室壁画(碳14测定为年代为公元前 1400 年左右)《葡萄盛宴与女贵族》中, 葡萄与尼罗河苇丛中打来的野鸭一起成了席上的珍馐。—古埃及Sennefer墓室天顶的葡萄串—
Sennefer是新王朝阿蒙霍太普二世时期(公元前1428-1397年)底比斯城的市长,他的墓室天顶绘有大串大串葡萄垂落下来,以此更好地突出壁画上墓主人与法老的形象
古埃及,公元前1397-1387年Nakht的墓室壁画里有酿酒景象,在纸莎草形的石柱之间有一根大梁,葡萄藤蔓拂拂而下,地上则是盛满鲜葡萄的大槽,踩踏葡萄的人们用手拽着梁上垂下的绳子以保持平衡。榨挤出的金黄色酒液从石槽边的小孔中流入一只木桶,柱旁的一排双耳陶罐已在等侯装酒。—努比亚奴隶采摘葡萄,.底比斯Nakht墓室壁画— 年代:古埃及新王朝 (前1397-1387年)
—古埃及底比斯王后纳菲尔塔丽墓壁画— 侍女手持莲花,葡萄藤,椰枣向亡灵供奉古埃及 年代:新王朝 (前1397-1387年)
葡萄在古希腊
古希腊的酒神节,迎来了葡萄的又一轮狂欢。
在荷马的青铜杯里闪烁着你的光芒
黑色的葡萄酒啊,你使人心花怒放。
千百年来,你在人们手中传去传回
从古希腊的兽头觞,到日耳曼的羊角杯。
——阿根廷 博尔赫斯(1900-1986)《葡萄酒之歌》
—葡萄酒在地中海沿岸的传播—
古希腊人把葡萄从埃及引入欧洲,并举行一年一度的酒神节。夏日的爱琴海边,海风绕着白衣少女的脚踝,纤足踏上清凉的大理石神庙。葡萄丰收的季节,酒神狄奥尼索斯引领人们纵酒狂欢, 诗歌和悲剧滥觞于繁荫的葡萄藤下。
—荷兰 艾尔玛达德玛油画:《古希腊葡萄酒神节》— 绘画年代:1870年
女先知点燃圣火,游吟艺人拨响竖琴,歌剧班在芦笛声中轻声合唱,人们头戴长春藤冠,身穿兽皮,手拿神杖, 抬着巨大葡萄酒瓮游行。可以想象,古希腊萨摩斯的美酒,曾令女诗人萨福的香腮酡红,也曾令荷马慷慨泪下,还曾助菲底亚斯完成雕塑,而跟中国墨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则微笑着饮尽一杯毒酒,从容就死。
葡萄酒轻盈泡沫里,苏格拉底是否看到了他的希腊梦——雅典牢固的民主与城池?
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希腊神话中的植物神和酒神,大神宙斯之子。传说,他曾向古希腊人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的知识,并从地下引出葡萄酒泉。传说中他曾登上一条海盗船,被海盗们钉上铐镣,准备当奴隶卖掉,但是铐镣却自行脱落,从船帆上垂下了葡萄藤。狄奥尼索斯常在手中拿一枝茴香枝,杖上缠绕着长春藤(ivy),杖的顶端缀着松球,希腊特称这种神杖为Thyrsus。杖上的刺虽足以伤人,却无大害,以免酒鬼们酒后争吵互伤。希腊古典时代对酒神的祭祀,变成了无节制的狂欢暴饮。严格的犹太人在仪式中,就改以香橼果(citron fruit)代替杉球(cedar cone)。
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远征粟特、大夏和印度北部,把希腊化文明带入亚洲,从此葡萄开始在粟特人中流传。希腊学家罗念生考证认为,汉时的“蒲萄”二字发音,直接源于希腊文botrytis。
葡萄见证了狂欢,也引发过悲剧。
亚历山大本人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历史上有人把古都波斯波利斯的焚毁,归因于他的酒后之怒。另一场醉酒的悲剧则发生在撒马尔罕(希腊古称马拉甘达)一次狂欢的盛宴之后, 醉醺醺的亚历山大拔剑刺死了他多年的挚友,曾经将亚历山大从狮子口中救出的克莱提斯。后者,一言不发,无辜地倒下了。
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地区,曾发掘出亚历山大时代焦红的宫殿废墟,出土了马厩遗迹和士兵们的存粮粟米。考古队员没有找到克莱提斯的遗骸, 但他沉默的哀伤,和翌晨醒来的亚历山大追悔的痛哭,似乎还渗透在深深的泥土里,回荡在月色下的断壁残墙中。
1965年,俄罗斯考古学家从公元前2世纪的中亚古城尼萨(今土库曼国境内)遗址,帕提亚王国(中国古称安息)的宫殿遗址,出土了60多枚象牙角形杯, 或称"来通"(Rhyton)。这些象牙来通体型巨大,并不是用来日常饮宴,而是用来在酒神节祭祀用的。从尼萨遗址可以看出,远离地中海的中亚,已经流传着亚历山大带来的希腊葡萄文化。
地中海的葡萄,很容易跨国狭窄的地峡(今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沿岸。红海沿岸出土的汉白玉浮雕丰收女神——提喀Tyche的像,持盛满葡萄的丰饶角,年代为公元三到四世纪。多籽的葡萄,成为丰收的象征。丰饶角源出希腊神话,代表天神宙斯的乳母牝山羊Amalthea,象征丰饶。
这种文化传至贵霜帝国统治下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境内),这里的石雕和银碗上,就装饰有手持葡萄和谷物的希腊女神提喀Tyche像。惊人的是,这种类似的画面后来出现在新疆尼雅出土的棉印花布上。
—新疆尼雅出土,手持丰饶角女神,蓝印花棉布残片— 年代:公元2世纪
学者孙机先生认为,尼雅棉布图案来自于贵霜王朝,并进一步推论中国的棉布是东汉时期由贵霜国从丝路传入新疆的。
葡萄在古罗马
葡萄盛在玻璃帷幄中、光影若明若昧
如纨素中玉体掩映,澄水中文石历历
——古罗马 马提雅尔的诗歌
地中海的腓尼基人于公元前600年左右把葡萄带入欧洲高卢(今法国)地区,那时正是第一批古罗马人,在台伯河畔兴建7座城的时代,也是葡萄在古罗马迅速传播的时期。
—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藏,古罗马庞贝壁画上持来通饮酒的场面— 年代:公元1世纪
古希腊的酒神狄奥尼索斯,传入古罗马时被称为巴库斯,酒神节则沿袭希腊旧俗。古罗马尚紫,独裁者恺撒作为第一个穿上丝路远来绸袍的西方人,与古埃及的末代女王、被称为埃及艳后的克里奥帕特拉,一同醉心于丝绸的贝紫和葡萄酒的水晶紫。而当时的名将安东尼,则经常把自己装扮成酒神模样, 以示放浪不羁。葡萄在古代西亚 亚述、波斯国宴上的“贵宾”
古代西亚的亚述(约公元前2500—前605,分为古亚述、中亚述、新亚述)语,称葡萄为“Karanu”,意为“生命饮料之树”。
—“亚述王园中饮宴”石板浮雕— 出土于尼尼微古城(今伊朗境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年代:制公元前645年
出土于伊朗境内,亚述王国时期的石板,可能是葡萄纹的最早期艺术品之一。它描述的是:亚述战胜古巴比伦之后, 亚述王(Ashurbanipal)在自己的园中饮宴欢庆,葡萄荫下, 枣椰丛间,鸟儿与蝗虫窥视着微醉的国王――国王斜倚在沙发里,王后陪他坐着对饮,两边侍从在身后打着羽扇,乐队正卖力奏着箜篌。
萨珊波斯(公元226-652年)人则崇拜葡萄, 称之为“月亮的圣树”,认为葡萄累累多子,象征丰饶,所以萨珊金银器上常以葡萄纹与联珠纹并用。汉、罗马这东西两大帝国试图接近时, 控制丝路中段的安息波斯人,则费尽心机垄断前两者之间的丝路贸易,并加紧与汉交好。公元101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上狮子及条支大鸟(即驼鸟)给汉朝,当时汉人称之为"安息雀"。萨珊波斯人则崇拜葡萄为月亮的圣树,石榴为太阳的圣树,喜二者的累累多子,含有丰饶之意。—萨珊波斯时期的银盘— 葡萄与联珠纹并用 现藏于俄国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葡萄与佛教
葡萄纹样在印度古已有之,在佛教最早期的石窟寺山奇(公元前2到1世纪),第一塔的南门西柱的东面《佛发供养图》浮雕边缘,还有北门东柱的《帝释窟说法图》之莲花两侧,都出现了葡萄藤蔓的浮雕。佛教视葡萄纹样为吉祥,其中《四分律》第五十卷中提到,以葡萄藤蔓装点僧舍佛塔,可增庄严。随着佛教在隋唐的兴盛,葡萄纹样也进入中原佛教名胜地,出现在云冈第石窟12洞主室南壁浮雕上、龙门石窟弥勒三尊佛龛光背上、敦煌209窟天顶和322窟壁龛的藻井上、西安香积寺大砖塔的楣石上。
葡萄与犹太教
愿你的双乳
好象葡萄累累下垂
你鼻子的气味香如苹果
你的唇如上好的酒
——古希伯来 所罗门《雅歌》新郎赞美新娘
大约7千年前,《旧约》所说,大洪水时代的先祖挪亚就种植过葡萄,一日他醉酒失态,赤身裸体倒在帐中,他的儿子们为他盖上衣服遮羞。
传说中大洪水退后,挪亚方舟就搁浅在高加索的雪山顶,并且断成了两截,被冰雪所掩埋。古罗马人称高加索雪山为“世界的尽头”。据说二战的飞行员在飞越高加索雪山的时候,还见过这巨大方舟的残片。考古发掘表明,地球上流传最广的葡萄种类,原产地在高加索山脚下的格鲁吉亚。格鲁吉亚人类最早种植葡萄,并且酿造葡萄酒的地区。
公元前4600年,希伯来人已开始栽种葡萄并酿酒。古希伯来人想象中的沃土,是“有五谷和新酒之地,有粮食和葡萄园之地,有橄榄树和蜂蜜之地。”所罗门王在巴里哈门的葡萄园香闻远近。圣经中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此后失去家乡,流徙千年的犹太子孙在旷野里徘徊,念念不忘故国的“风茄放香,葡萄和石榴酿的香酒。”
葡萄与基督
基督把自己比喻作真葡萄树,信徒为枝子。
——《圣经 约翰福音书》第十五
中世纪《福音书》的封底,在受难的基督十字架周围,用葡萄藤蔓装饰。葡萄在此不是单纯的装饰,而含有殉道和圣洁的隐喻。基督教中,当耶稣来到地球,行的第一个神迹是把水变成酒,最后一个则是把红葡萄酒变为上帝的血。在基督出生地伯利恒,仍植有据说可朔源至基督时代的葡萄。两千年来,基督徒们一直把圣餐中的红葡萄酒称为“基督之血”,每每饮之以缅怀为人类赎罪而在十字架上舍尽了最后一滴血的救主。
葡萄酒作为基督教作弥撒不可或缺的圣物,让此后的传教士多锻炼成了种葡萄的能手,每到一地,就忙着引种葡萄。到了18世纪初,连中国西藏也开始培植葡萄,当时在拉萨的西方传教士们用达布和拉达克的葡萄来酿造专门作弥撒用的酒。
葡萄与欧洲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曾吹嘘,说世上有80 多种葡萄名种,其中1/3产自意大利。他们在梨形诗琴和佛罗伦萨的喷泉雕塑下,与葡萄酒共度美好时光。而威尼斯则帆桅林立,满载着金银皮革玻璃驶向东方。威尼斯画派的提香绘有《酒神的狂欢》,充满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特有的自信和奔放。在另一意大利画家弗美尔兹笔下,维纳斯与果树女神波摩娜在树下共享葡萄。
—意大利 乔凡尼《废墟上的祭祀》— 以如珠玉般垂满枝头的葡萄来隐喻古罗马文明,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年代:1650年
普罗斯特的《追亿逝水年华》中,洛可可时代的法国贵妇,常常出入歌剧院,头上缀满羽毛和贝壳,来自中国的双绉绸衣上绣满雀翎和繁草,“用枫丹白露的白葡萄酒治病。”普罗斯特本人是个缠绵病榻的少年,常在祖父的阿斯蒂麝香葡萄酒里,编织他恍倘流水的梦。
非常奇妙的是,葡萄藤连接的另一端,中国人也在琢磨麝香与葡萄的组合,据北宋时期赞宁和尚所著《物类相感志》,将麝香放入葡萄树皮内,则结出的葡萄香气满藤。还说,葡萄藤若攀越枣树,则果实味道绝美。 葡萄在古代中国 胡人的果实迷醉汉唐君王
亚历山大之后近两百年,于公元前139年出发来到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时,张骞和同伴发现,葡萄酒比汉地用的米酒好喝多了!当时的大宛国,有70座城池,户口30万,尤其是,这里出产汗血宝马和葡萄。
不久之后,葡萄从中亚腹地进入长安宫廷。
葡萄熟时村姑们挎着竹篮
乡家人赶着驴车,筐筐高载了晶红艳紫
神庙前扎起庆贺的花灯,家家都赶酿新秋的美酒
富贵人夜宴上堆满着罂缶
琉璃的夜光杯酌醉了太平岁月
——孙毓堂长篇史诗,1939年《宝马》
历史学家孙毓堂先生1939年写的长篇史诗《宝马》,说的是汉将李广利征大宛,获得天马,并扬威西域。如果没有李广利,浸淫着腊文化的大宛蒲萄和蒲萄酒,就不可能从遥远的阿姆河、锡尔河畔,随着丝路的驼铃,来到汉武帝的深宫。不过,汉代的使者只带回了葡萄种子,并没有获得大宛人密而不传的酿葡萄酒秘方——我国中原地区开始酿造葡萄酒,要晚到隋末唐初。—田园葡萄纹彩陶罐— 1987年和静县察吾呼沟4号墓地43号墓出土 年代:西周-春秋时期
东汉时期,罗马与中国的对话继续。《后汉书》记载了东汉与西方的数次交往:公元97年(东汉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学者认为条支是波斯湾,另一说认为是叙利亚)。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公元166年(桓帝延熹九年),罗马帝国安敦(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161-180年在位)的使臣来朝中国。—回鹘贵族墓葬中陪葬的葡萄— 高昌故城出土 时代:高昌回鹘(西州回鹘)时期(866-1370)
实体葡萄之后,作为副产品的葡萄纹样,也逐渐出现在汉朝,首先出现的是西域,即今新疆地区。《后汉书 西域传》记载:(新疆哈密)“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葡萄。”2到3世纪楼兰的木门楣残片上,就出现了葡萄纹样。1959年,民丰尼雅古国的一座东汉晚期的夫妇合葬墓出土了葡萄纹毛织物和葡萄动物纹绮。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东汉时陕西扶风的孟佗以葡萄酒一斗赠给张让,后者就即以孟佗为凉州剌史。足以证明当时葡萄酒的稀罕。葡萄酒,居然可以换来一方官职,这么操作也可以!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宴请群臣时,对葡萄大大夸赞了一番: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论葡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狷,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可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者?”
1988年,我国甘肃兰州郊外的靖远北滩乡一座公元431年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座银盘,盘中心描绘了酒神骑着豹,手持长春藤杖,盘外圈绘有葡萄藤与葡萄叶,和代表十二个月的希腊众神。对此学者们众说纷纭:甘肃的初仕宾认为是4世纪的罗马,希腊或土尔其产品;法国史蒂文生认为是3-4世纪东罗马(拜占庭)所产。日本的石渡美江认为是2-3 世纪的西罗马东方行省北非或西亚产品。1997年,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解读出盘上的一行大夏铭文,意为“价植490 金币”,并认定它为希腊风格的中亚地区所出。巴德学院的卡雷茨基认为:盘中的人物不是男酒神狄奥尼索斯,而是波斯女酒神安娜希塔。—甘肃靖远出土酒神银盘— —古希腊雅典狄诺斯画派《向酒神供奉葡萄》陶瓶画— 年代:公元前5世纪
今天靖远县境内,荒凉冷僻,但是在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439年)西秦国王乞伏乾归统治下,这里是国都金满城所在。靖远,作为中原进入河西走廊的一座重镇,西秦王公贵族获得这个外邦商人带来的酒神银盘作为礼物,死后成为陪葬品——这在逻辑上比较合理。这个酒神银盘,都自希腊化的大夏地区(今阿富汗一带)。
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经过西域踏上取经之路。
在此此前的384年,十六国的吕光征龟兹(今新疆库车),发现这里盛产葡萄:“胡人奢侈,厚于养生, 家有蒲桃酒, 或至千斛, 经十年不败, 士卒沦没酒藏者相继矣”。
一只鎏金高足青铜杯在大同平城遗址附近墓葬(约398-496年)出土,杯壁上四个裸身的童子在葡萄藤与葡萄叶间嬉戏。经学者们研究这两件是公元三到四世纪萨珊波斯影响下的产品,与之相像的是罗马帝国时期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出土的2世纪葡萄纹银杯,上有童子收获葡萄的景象。
—山西大同平城出土葡萄童子高足杯— 年代:公元5世纪 —罗马帝国时期亚历山大港出土葡萄纹银杯— 年代:公元2世纪
位于今山西大同的平城作为北魏早期的都城近百年,从天兴元年(398年)北魏拓跋氏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迁都至此,一直到太和十八年(496年)再次南迁洛阳。尤其是太武帝拓跋焘时期(424-452年),平城成为西域奇货汇聚之地。
《南齐书 魏虏传》记载:北魏宫廷“坐施氍觎褥,前施金香炉,硫璃杯,金碗,盛杂食器,设客长盘一只,御馔圆盘广一丈”。《魏书》的“本纪”就记载了波斯遣使献于北魏十次。其间,舶来中国的,不仅有葡萄和葡萄酒,还有源自地中海的酒神崇拜。公元468年, 北魏派出使者韩羊皮出使萨珊波斯, 与波斯使臣一起回国。此刻舶来中国的,不仅有葡萄和葡萄酒,还有波斯风格的酒文化。
今新疆库车古龟兹国上演过一出高僧醉酒的故事。据南梁时期《名僧传》卷25记载,在龟兹的禅僧法惠(?-499年),就是受他的导师直月逼迫下,在饮下“蒲陶酒一斗五升”之后,醉闷而卧,醒来追悔,才证得了禅法第三果。
此处提到石榴和蒲桃,说的是,中原地区已会用石榴蒲桃酿酒。葡萄进入中原后,主要在北方集种植,这让包括也让庾信在内的广大南方人十分艳羡。
南梁才子庾信(513-581年),留居北朝的西魏和北周为官,与魏之来使尉瑾有这样一段对话:“信曰:我在邺,遂得大葡萄,奇有滋味。瑾曰:在汉西京(长安),似亦不少,杜陵田五十亩,中有葡萄百树。今在京兆(洛阳),非直此禁林也。信曰:乃园种户植,接荫连架。”
邺城,遗址在河南安阳以北,河北临漳县南郊,曾是北齐的都城,这里出土有北齐时期(550-577年)石雕屏风,描绘了茂密的葡萄荫下,有十余人围坐宴饮,观看歌舞。学者Scaglia 于1958年研究认为此人是粟特或曮哒人,孙机先生则认为是鲜卑人。—山西太原隋虞弘墓汉白玉石椁浮雕,胡人男子踩踏葡萄—
比北齐稍晚,隋代天水墓葬石屏风描绘了酿造葡萄酒的作坊;山西太原隋虞弘墓的汉白玉石椁浮雕,雕有胡人男子踩踏葡萄,边舞蹈边酿酒。根据墓志铭,虞弘本是中亚鱼国人后裔,又曾作为柔然国使节出访过波斯,曾在北齐、北周和隋为官,一度任“检校萨宝府”,负责在华的胡人事务——这种经历,让他的墓葬深受西域和波斯影响。
唐太宗的“葡萄酒狂欢节”
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唐代岑参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玄奘在《大唐西域纪》卷二中提到,古印度风俗贵葡萄酒而轻米酒。“若其酒醴之差,滋味流别:蒲萄甘蔗,刹帝利饮也;醵檗醇谬,吠奢等饮也。”刹帝利,是印度四大种姓之一。包括国王、大臣等,引用葡萄是这一阶层的特权。另一权贵阶层婆罗门贵族戒酒,则以饮葡萄果浆为风尚。玄奘自西域前往印度取经,一路上西域各国以葡萄浆款待。其中吐鲁番的高昌国盛产黄白黑三种葡萄。高昌国举国奉佛,国王麴文泰曾倾情迎送法师讲经。
也许正是因为艳羡人家葡萄美酒,据《册府元龟》记载,贞观十四年(641年),唐太宗派侯君集发兵击“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即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这段话大致意思就是:大唐,解放高昌国,活捉葡萄种!—高昌回鹘墓壁画里的葡萄崇拜—
葡萄酿酒技术大获成功,唐太宗高兴地宣布宣布京城“赐脯三日”,直喝到家家扶得醉人归,算是举办了一场东方的葡萄酒狂欢节。唐太宗在长安百亩禁苑中,辟有两个葡萄园。著名园丁郭骆驼为种葡萄发明了“稻米液溉其根法”,记载在他的《种树书》里。
武则天最爱“海兽葡萄镜”
唐代长安光宅寺有普贤堂,原属官葡萄园,因尉迟乙僧所绘的于阗风格壁画而闻名,“本天后(武则天)梳洗堂,葡萄垂实则幸此堂”。深有佛缘的武则天,在长安近旁的扶风法门寺和临潼庆山寺,留下许多贴身衣物珠翠供养佛菩萨。从她临朝到开元时期,最为流行一种闻名海内外的“海兽葡萄纹镜”——宋朝文献称为“海马葡萄镜”,清代文献称为“海兽葡萄镜”有圆有方有葵形。这里的兽具体是什么?有说是狮子,又说是宝马,有说是传说中神兽。—北宋宣和博古图中的“海马葡萄镜”— —清光绪西清鉴谱中的“海兽葡萄镜”—
海兽葡萄镜,也成为铜镜之中谜团最多的一种。
后世留存的众多带有葡萄纹的铜镜,多出自武则天当政期间,它们之中,一定有一枚曾瞻仰过女皇陛下的容颜吧?
贵妃醉酒,喝的是葡萄酒
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
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
——刘禹锡《葡萄歌》
葡萄酒之于盛唐庆典,如同今日香槟在欧洲宴席上。太原是唐朝的“北京”,是众多湖人聚居之地,那里种植出了优质的酿酒葡萄,每年进贡“燕姬葡萄酒”入宫。梨园弟子奏起龟兹乐,胡姬跳起柘枝舞,杨贵妃则“持琉璃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因为葡萄,东方与西方变得如此亲密无间。—唐玄宗时代的亚欧大陆形势— 绘图:孟凡萌
葡萄,见证了大唐之盛,也见证了安史之乱: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经历时代盛衰变迁的唐人王翰,这首《凉州词》,把葡萄酒、琵琶和西征的边关勇士连在了一起。安史之乱后,另一位诗人杜甫路过西域时则感伤道: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
盛唐虽然远去,但葡萄对中国人生活和文化的渗透,并没有结束。
首先,葡萄酒,继续发酵。
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云:"凡作酒醴须曲,而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葡萄皮表面本来就生长有酵母菌,可将葡萄发酵成酒。元代诗人曾写过一首诗,说的是当时的自然发酵酿酒:
翠虬天桥飞不去,颔下明珠脱寒露 垒垒千斛昼夜春,列瓮满浸秋泉红 数霄酝月清光转,浓腴芳髓蒸霞暖 酒成快泻宫壶香,春风吹冻玻璃光 甘逾瑞露浓欺乳,曲生风味难通谱
其次,葡萄品种越来越多。
经过千年繁衍,葡萄在华夏大地留下了更多身影。各地多有葡萄栽培,既有外来品种,也有本土化的培育。明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30中曾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蜜,无核则异品也。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
第三,葡萄纹饰遍地开花。
瓷器、绘画、雕刻、织造品上,葡萄纹饰和葡萄内容,从“胡化”逐渐完成了“中国化”。 —宋 林椿《葡萄草虫图》—
—明 斗彩葡萄纹葫芦瓶— —明 斗彩葡萄纹杯— —明 青花葡萄纹大盘—
丝绸之路——堪称一条神奇的葡萄藤,一路上葡萄有关的遗址、聚落就是一串串晶莹的葡萄果。葡萄虽小, 却在亚欧非各大文明地区留下了风姿绰约的身影,与文明中心奇妙地同进退,共兴衰——成为丝绸之路西端向东方输出的标志性物品。
帝王们和都城一同湮灭为废墟,而葡萄依然风靡温带大陆。葡萄的生命,超过任何一个君王,任何一个帝国。
—世界酿酒葡萄集中产区— 底图审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制图:大地理馆
今天,没有葡萄酒,就没有法兰西的浪漫,没有拉丁人的火热。葡萄酒的产地,也早已走出亚欧大陆,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的南非、智利、阿根廷。
在这个星球上,葡萄的征伐,还在继续。
制表:大地理馆 数据来源: Australian Wine and Brandy Corporation 制表:大地理馆 数据来源: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partment: The Statistical Division—END—
参考文献:
唐 段成式 撰:《酉阳杂俎》
唐 段成式 撰:《寺塔记 光宅坊光宅寺》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文物》2001第1期。
孙机 :《建国以来西方古器物在我国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99年第10期。
巫鸿 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文物出版社,2001年,北京
天水博物馆:《天水市发现隋唐屏风石棺床墓》,《考古》,1992年第1期
余太山:《塞种史研究》附录一:《条支,黎轩和大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
Gustina. Scaglia, “Central
Asians on a Northern Chi’s Gate Shrine”, Artibus Asiae, 21, 1958
声明:“大地理馆”原创文章,转载请与我们联系,文、图务必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