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7|回复: 0

额滴神!『弄潮儿』奇幻漂流史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0

回帖

3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69
发表于 2019-1-31 18: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相逢不识地理馆,便称英雄也枉然

  
-宋孝宗观潮想象图-
绘图 @ 徐卢男
(画师授权使用,侵权追求到底)
『弄潮儿』列传
文丨大地理馆
南宋运动会现场:周密的“自媒体”直播

  南宋第二代皇帝孝宗时期,都城临安(杭州)繁荣稳定,中国经济文化第一次迎来了以江南为中心的时代(注:六朝定都南京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就在他在位的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天堂之城杭州东郊,上演了疯狂的场面:
  这天午后,临安城的商家早早地关了铺子,市民们放弃了午休出城,浩浩荡荡地沿着喇叭状的钱塘江入海口列队而立。成群的飞鸟们,吓得江口飞往陆地, 之间水面横起一条移动的白线,从天际线处扑面而来。
  浪花像滚雪球一样越近越高,如一道隆起的水墙,仿佛要在宽阔的江面上筑起一座城池。连天接地的怒涛,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推至众人眼前,已声如洪钟,犹如千军万马。
 
绘图 @ 王弘力
王弘力作品《中国古代风俗百图》系列之“钱塘弄潮”

  这画面,说的是一年一度的钱塘江观潮盛会,唐宋时期,欣赏这种景色,已经成为天下一大风潮
  市民、商贩蜂拥而至的目的,就是为了目睹这闻名天下的奇观。好戏更在后头:岸边突然冲下来一群披散头发、赤裸上身、龙蛇纹身的男子,他们纵身一跃,踩水而行。
  这里,引出了一种叫做“弄潮”的体育竞技活动!
  所谓弄潮,说的是人在潮头搏浪、嬉戏今天常说某“弄潮儿”就是弄潮活动的运动员。当代背景下,弄潮儿的意思也变成了:
  有不畏艰难,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人. 跟着潮流走的人。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
  大潮中嬉戏的纹身男子,是“弄潮儿”——散发、纹身的男子,手持旗帜在潮头冲浪即使放在现代,即使拥有现代化设施,这也是常人难得一见的极限运动。
  弄潮,是一项神秘、且失传已久的,发生在浙江沿海的一项古代竞技活动
  能够描述捕捉弄潮的画面,我要感谢一位叫周密的文人兼南宋首都公务员,“弄潮”的比赛场面最早出自他的描述。
  他写的《武林旧事》,是一本笔记体史书,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以“词贵乎纪实”为宗旨,记述南宋时期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井生活、四时节庆等。按照今天的说法——这是一本记录京城官民生活及公共新闻的报道集。
  他虽然是公家人员,但当时对于弄潮的记录,纯属个人行为——与官方诗书的大叙事不同,《武林旧事》对细节的描述颇为接地气,注重的事件本身的趣味性。看着他亲临现场的描述,我们仿佛能感觉到这是对一场赛事进行现场直播。
  “弄潮”的文字段落,出自此书的第七卷“乾淳奉亲”篇,全篇以皇室起居活动为叙事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他们参加的重要活动:
  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亭观潮。进早膳讫,御辇檐儿及内人车马,并出候潮门,先命修内司于浙江亭两旁抓缚席屋五十间,至是并用彩缬幕。得旨从驾百官,各赐酒食,并免侍班,从便观看。先是澉浦金山都统司水军五千人抵江  下,至是又命殿司新刺防江水军临安府水军并行阅试军船,摆布西兴、龙山两岩,近千只。
  管军官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槍舞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
  奉圣旨自管军官已下,并行支犒一次。自龙山已下,贵邸豪民,彩幕凡二十余里,车马骈阗,几无行路。西兴一带,亦皆抓缚幕次,彩绣照江,有如铺锦。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儿、留住等凡百余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至海门迎潮。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戏、撮弄等,各呈伎艺,并有支赐。
  太上(太上皇)喜见颜色,曰:“钱塘形胜,东南所无。”上(在位的皇上)起奏曰:“钱塘江  潮,亦天下所无有也。”太上宣谕侍宴官,令各赋《酹江  月》一曲,至晚进呈,太上以吴琚为第一,其词云云:“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好似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  秋雪。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两宫并有宣赐。至月上还内。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之“乾淳奉亲”篇

  显然:这是一场精心组织、别开生面的大型体育及综艺盛会,运动会前有大型焰火表演:点放五色烟炮,照亮钱塘江两岸;观看结束后,现场举行了诗词大赛:令各赋《酹江  月》一曲,至晚进呈,太上以吴琚为第一。
  
  宋代有许多观潮的绘画,遗憾的是,注重写意山水的中国古画,均没有关于弄潮儿的形象。北宋李嵩《钱塘观潮图》,绘近岸房舍栉比林立,烟树凄迷,对岸云山连绵,轻勾谈染,朦朦胧胧。不过,潮锋附近,几艘船只似乎并没有躲避,而是淡定从容,迎接浪涛来袭。这些乘舟迎涛的人,应该跟弄潮儿有着密切关系。

  
传 宋 李嵩  《钱塘观潮图》
 
许道宁 《高秋观潮图》 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此图描绘了钱塘江口,坡岸层叠,木阁雨轩,松木环抱;放眼凭眺,八月大潮,千军万马,铺天盖地;木阁栏下,一雅士,观大潮,歌奇观,咏风骚;松梢之处,二渔舟,临岸边,奋力划,得平安;正是:万叠银山出海门,晴江斗起黏天浪。
  《武林旧事》追求的“词贵乎纪实”,基本上就是现在新闻学理论教给我们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篇短文,其实就是一则符合新闻“五W”要素的精彩报道:
  何时(when): 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即1183年八月十八这天;
  何地(where):浙江亭及钱塘江两岸,“往浙江亭观潮”、“自龙山已下,贵邸豪民,彩幕凡二十余里”;
  何人(who):太上皇宋高宗、太上皇后、宋孝宗,及众市民,“上诣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亭观潮”(去德寿宫请爹妈一起去观潮),“自龙山已下,贵邸豪民,彩幕凡二十余里”;
  何事(what):观潮及欣赏各种水上表演;
  何故(why):展示大宋国力、与民同庆传统节日;
  如何(how):进早膳讫,御辇檐儿及内人车马,并出候潮门,先……并……先是……至是……直至海门迎潮。
 
南宋李嵩《天中戏水图》中的南宋龙舟

  南宋时中国水上体育的发展高峰期,当时画作和文字记载过成熟的龙舟比赛——“龙舟竞渡”。《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宋代市民体育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
  平,其水上体育运动独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以游泳、龙舟、水秋千为代表。
  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戏、撮弄等水上体育或杂技项目。这是一场高规格、大规模的运动会——太上皇及现任两代皇帝均出席观看,众多市民踊跃参与,气氛热烈奔放、场面热血喷张。而最精彩的高潮部分是弄潮表演,选手高难度的挑战,让观者不禁为之捏汗。
  这样一场大型带有文艺演出的体育盛会,真切地发生在800多年前的偏安王朝南宋。如此花样繁多的水上项目,即使放在今天,也一定会产生轰动效应。
  
八月中秋前后的钱塘潮
弄潮的前世:一个祭神的巫师,闯入了史书

  “弄潮”二字,目前最早能查到的史料出现在唐代。‍
  白居易等文艺青年歌颂江南和西湖的时代,地理学家李吉甫开始为大唐江山版图写志。
  完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县图志》,大约比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诞生早十年,其卷二十五的“浙江”条下写道:“江涛每日昼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高至数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之弄潮。”
  史料描述,不像诗词那样煽情,几行简约的文字背后,隐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画面。这段话不仅首次提到了“弄潮”,而且为它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溯涛触浪白话说就是,方圆数百里的男男女女,来到江畔,看出身船家渔夫的人,逆涛而上,与浪共舞,这种活动称为“弄潮”。
  沿着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我们接着能够发现:弄潮的早期,并非是表演给“数百里士女”的,而是有着更庄严神圣的目的。确切的说,它是吴越先人与神灵对话时产生的一种活动,是朝拜、祭祀,也是歌颂、祈祷。
  最早考证这个问题的,是宋人。
  宋人施谔所撰《淳祐临安志》第十卷“浙江”条说:“吴王(夫差)赐伍子胥死,乃取其尸盛以鸱夷之革, 浮于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势不可御。于是仲秋既望, 杭人以旗鼓迓之,弄潮之戏盖始于此。
  意思是:吴国大臣伍子胥被杀后浮尸江中,尸体随潮水来回移动。那惊涛拍岸,人类难以防御,于是没到中秋节前后,杭州一带的人举旗打鼓,迎潮祭祀,弄潮活动大概始于此。
 

  杭州吴山东南角有伍公庙在吴山东南角,春秋时因吴大夫伍子胥冤死,百姓立祠祭祀,至今已二千余年。目前所存伍公庙为清代遗存。潮神殿中间立伍子胥潮神青铜像,两侧为十八路潮神画,曹娥在列。
  中国有河流千千万万,很少以人得名。钱塘江南岸,有条支流南北向的支流叫曹娥江,是以汉代一女子命名(当然,有人说此江还有其他更早的名称)。该女子之所以成名,因为父亲的一次祭祀活动。
  范晔的《后汉书》卷83“列女传”有一章专说曹娥:“曹娥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 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意思大致是说: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名巫师,一次在江口逆水跳跃着祭祀神灵,不幸溺水身亡,尸体被潮水卷走。年仅14岁的曹娥,在江岸大哭七天七夜,投江自尽。这条江,后来就有了新名字——曹娥江。
 
钱塘江下游最大支流——曹娥江水系图

  浙江余姚人虞预,东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其所撰《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
  除了为国写史,他还留下了一部写自己家乡的《会稽典录》,其中关于一段曹娥事迹的文字,与此前的记载吻合:“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帝五月五日,于县北迎伍君,溯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作为钱塘江的支流,曹娥江潮虽不如钱塘江潮那般猛烈,也有较强的潮汐现象。曹盱,是第一个被记载的弄潮人,但是他应该不是第一个掌握这种技巧的,这次活动,也应该不是它第一次表演。因为女儿的“至孝”事迹,这位巫师的活动被青史记载。作为巫师,他此前应该对江潮的规律非常熟悉,并掌握了在潮水中跳跃行走的技巧,此次祭祀,不幸溺水。
  江南的富庶和诗情画意,是唐宋之后的事情
  早期,生活在钱塘江两岸的吴越人和江南文明,是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发展起来的。跟潮水的缠斗中,产生了江南独有的信仰——潮神。面对大自然,人类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有信仰就有祭祀,有祭祀就有人神对话。人与神的对话,是通过中间角色——巫师来完成的。巫师在神面前通过声音或肢体语言,传达人类的心声。据此,学者提出了人类娱乐活动的初始功能——娱神。
  所谓娱神,就是人们通过祭祀、舞蹈、声乐等取悦神灵。
  黑格尔将人类发展阶段分为三:即与天然的接触、与人的交换、对自我的反思。具体到文娱竞技活动,  则对应为娱神、娱人、娱己。早期阶段的弄潮活动,处于娱神阶段。
  曹盱在曹娥江迎、祭的神,是潮神伍子胥。我们前面提到,以钱塘江为中心的吴越地区,潮水灾害多发。潮神信仰,正是这一地理环境下的产物。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风俗通义》),说的是会稽郡(吴越地区)多有祭祀活动,巫术占卜兴盛。
  从东汉到唐李吉甫之前,我们没能找到关于弄潮的文字记载。但是,可以确定,早在唐代之前,弄潮活动已经开展得方兴未艾,甚至可以推断:唐代之前“弄潮”就已经从祭祀活动中走出,开始迈向“娱人”阶段。
  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图志》关于弄潮的记录文字不多,“数百里士女, 共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 谓之弄潮”。“数百里士女”足以说明观众只规模。我们可以据此合理推断:弄潮活动,从支流曹娥江逐步过渡到钱塘江两岸,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至少在唐代,已经成为一项拥有群众基础的体育活动。
  从春秋末期祭祀潮神开始,候祭祀潮神的中心是在曹娥江——它旁边紧邻古越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会稽,即绍兴当时的杭州湾,比现在还要宽阔,河口地区潮水异常凶猛,相比而言,曹娥江更安全,更容易早形成城市。
  绍兴及曹娥江的弄潮,只是前奏,弄潮活动后来的活动阵地转移到杭州
  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唐都长安发布一条人事通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刺史为唐朝州官,相当于“杭州市市长”。
  这个时候,杭州一带相比之前,填海造陆取得了巨大进展,人与天灾抗争的能力大大提高。坚固的海塘挡住了滚滚江潮;沉淀的陆地圈出了一汪湖水——江湖之间,安放着江南新崛起的杭州城。除了那首《钱塘湖春行》,白先生在担任市长期间,还写了首叫《重题别东楼》的诗,今天流传不是很广。诗云:“春雨星攒寻蟹火,秋风霞飐弄涛旗。”他特别写了还有小注说:“余杭风俗:每寒食雨后夜凉,家家持烛寻蟹,动盈万人。每岁八月迎涛,弄水者悉举旗帜焉。
  这列说的“弄涛”、“弄水”其实就是弄潮,诗人市长提到弄潮,比李吉甫晚了十几年。
  唐代中期,诗人李益有一首《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首闺怨诗,说女子嫁入商贾之家,在丰厚的物质生活中过得并不如意。看着钱塘江潮涨潮落,却盼不来远行的夫君,她不禁产生了莫名的幽怨,后悔当初没有嫁给驰骋江波的弄潮儿。当潮落的时候,他们总有个归期。这首诗敞露了女子孤独的心,也透出了一个信息:像弄潮儿一样的风云人物,也是不少人愿意托付终生的对象。
  弄潮活动,以钱塘江口为兴盛之地,首先是天文、地理因素的青睐,其次是人为的促进。
  天文:受日月引力,尤其是月球引力和运行规律线影响,位于北纬30-31度附近的杭州湾阴历每月有两次大潮汛和两次小潮汛,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之后2-3天为大潮汛。在一年之中,八月十八潮水最盛。
  地理:农历八月,正是浙江台风频繁登录季节,推波助澜;杭州湾内的沙坎,在潮水行进过程中,起到了抬升作用。
  人为:那么,除了天、地,另一个因素就是人了。一种活动要想成为潮流,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来支撑、需要巨大的市场来推动。安定的唐代,吴越地区虽有弄潮,但毕竟远离中原王朝都城,无法受到高层和主流文人的注目。经历了吴越半个世纪的过渡,到了江南经济繁荣的两宋,属于“弄潮”的黄金时期,终于到来了!
弄潮在宋朝:既被追捧、又被警戒的活动

  唐宋以降,潮水景观依旧,但人应对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景色?灾害?不过是相对而言。不可控的,就叫做灾害;可以控的,就成了景观。是福是祸、是灾是景,完全以人的条件为转移。
  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有没有弄潮活动呢?应该有,但没有具体的记载
  吴越国对江南的经营和治理,为两宋时期江南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弄潮市场形成,铺好了经济和文化的温床。
  弄潮的详细记载在南宋,但根据诗歌描述,北宋时期就形成了规模。北宋初期,潘阆在《酒泉子》词,就描述了弄潮的场面:“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位潘老师性格狂放,因为写钱塘潮出名,当时有人专门创作了一幅画叫《潘阆咏潮图》。
  弄潮有风险,于是政府开始发布警告。
  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 担任杭州长官的蔡襄,也就是那个“宋四家”之一的大书法家,这位父母官一度为本地的弄潮风气而头疼,于是发布了《戒弄潮文》,就是弄潮活动禁令其中提到“吴越之中, 惟江涛之最雄, 乘秋风而益怒。乃其俗习,于此观游。厥有善泅之徒,竟作弄潮之戏”。
  曾在杭州任职的宋代大V——苏轼先生,也应该见到过弄潮的场面,它在《瑞鹧鸪》词有说: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苏先生还在另一首诗《咏中秋观夜潮》中写道弄潮的浙江人:“吴儿生长狎涛澜,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苏先生的诗十分接地气,不仅欣赏弄潮,还用特色吴越方言说“侬”。
  结合此前梳理,我们可知:弄潮又可称“迎潮、“迎涛”、“弄涛”、“弄水”、“踏浪”。北宋弄潮风气比唐朝更浓,但还多是民间自发行为,官方并不鼓励,甚至发布过相关禁令,可能因为人气太旺盛,根本停不下来啊。
  这也说明,弄潮不仅可以“娱人”,还有了“娱己”的性质:通过挑战自然获得他人喝彩,最终达到对自我精神肯定和精神升华。到了南宋,杭州成为都城,到了宋孝宗时期,国家竟然举办起以弄潮为重头戏的水上运动会。前文《武林旧事》记载的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弄潮运动的起源、兴盛,与古希腊古典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又是何其相似。古希腊的古代运动,是为了表演给宙斯诸神;中国的弄潮技艺,是为了表演给潮神伍子胥。从曹娥他爹的弄水迎神,到南宋“迓子胥弄潮之戏”升级完善——一项惊险刺激的表演,从神性的宗教活动,走向世俗的体育竞技。
  我们今天常说弄潮儿,已经是象征意义。而唐宋时代的弄潮儿,是一群从草根变成网红的风云人物,并且是被当时的著名学者李吉甫、周密、吴自牧、吴儆等“报道”过,被著名的诗词大咖白居易、苏东坡、潘阆、辛弃疾、张孝祥等赞美过
喜欢水上运动会的南宋皇帝,是弄潮的操盘手

  宋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期间,北方王朝首脑为金世宗。恰好,这一时期二人都很有作为,两国此时势均力敌,于是选择了罢兵。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为南宋带来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教昌盛的“乾淳之治”。
 
宋孝宗赵昚(shèn)——宋高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

宋孝宗被称为南宋最杰出,最有作为的皇帝。登基一个月后,他就为岳飞平反昭雪,并谥封“武穆”,表达着孝宗志在收复中原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他也把自己的第一个年号改为“隆兴”。他经三次北伐,终因武将缺乏和战略失误,而不能实现。此时金国也正是世宗英主时期,南宋于是转而致力于国内建设。


  和平之时,不代表没有忧患。宋孝宗是一位居安思危的君主。
  彼时,宋、金东部疆域以淮水为界。强大的奇兵之所以停止南下,乃因淮河以南进入了大片的水乡泽国地带,北方人不擅水战——北人的短处,恰恰是这个偏安王朝的长处。
 
  ▲
公元1142年的南宋疆域图

  虽然北伐一度收复部分失地,但收复中原已经很不现实,南宋于是更加注重内部建设,同时发展水军优势。宋朝虽然整体重文,但宋孝宗在位期间,大力整军兴武,曾在五年间举行三次大规模的阅兵,他本人也亲自学习骑射
  《武林旧事》“乾淳奉亲”篇,除了记观潮、弄潮,还提到了水师阅兵:“先是澉浦金山都统司水军五千人抵江下,至是又命殿司新刺防江水军临安府水军并行阅试军船。”这一次检阅,宋孝宗不仅亲自出席,还邀请了已经退位的太上皇宋高宗一起观摩。
 
宋高宗赵构肖像

  《武林旧事》“观潮”篇,则详细描写了南宋水军的一场“军事演习”: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水战场面想象图,主战舰为楼船

  我们来看下这阵势:
  每年八月十八前后,京都临安的军事长官都会训练检阅水军,有数百艘战船在江中接受检阅,水面上的骑马、舞旗、举枪、挥刀,如履平地。忽然,江上燃起狼烟,军士和船只隐没其中,爆炸声如山崩地裂。随着烟雾散去,江面恢复平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扮演“敌军”的战船着火焚烧,随波流去。
  吴自牧《观潮》也提到了当时阅兵场面:
  “杀一儆百且帅府节制水军,校阅水阵,统制部押于潮未来时下水打阵展旗,百端呈拽。又于水中动鼓吹,前面导引,后台将官于水面舟楫分布左右,旗帜满船。上等舞枪飞箭,分列交战;试炮放烟,捷追敌舟;火箭群下,烧毁成功。”
  当天还有祭祀活动,似乎是吴越地区祭祀潮神传统的延续
  “其日帅司备牲礼、草履、沙木板,于潮来之际俱祭于江中。士庶多以经文,投于江内。”
  注意,这样的军事演习,是“每岁”都要举行的——水战演习中,“乘骑弄旗标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这种绝技的难度和技巧跟“弄潮儿”的竞赛场面,几乎如出一辙。经过一番演练,偃旗息鼓,敌船为火所焚。短小精悍的寥寥几行字,把“军事演习”描写得淋漓尽致。
 
李嵩《水天光中图》中画的南宋大龙舟

  南宋时期,体育项目是军事训练的副产品。除了弄潮,已经成熟的体育项目还有:
  游泳:“掷银瓯于波间, 令人泅波取之”(《宋书·礼志》)泅水,就是游泳、潜水。
  水球参赛者在水中轮流掷气球, 以距离远近定输赢。“苑西廊畔碧沟长, 修竹森森绿影凉。掷球戏水争远近, 流星一点耀波光。”(宋徽宗诗)宋代水球运动,堪称现代水球的鼻祖。
  赛龙舟:“龙头上人舞旗, 左右水棚, 排列六桨, 宛若飞腾。至水殿, 舣之一边。水殿前至仙桥, 预以红旗插于水中, 标识地分远近(赛程距离)……水殿前水棚上一军校(裁判员)以红旗招之, 龙船各鸣锣鼓出阵, 划棹旋转……”(《东京梦华录》卷七)
  “初八日……有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有卷脚帽子, 红绿戏衫, 执棹行舟, 戏游波中……(《梦梁录》卷一)宋代的赛龙舟,官方主办,军民共同参与,既有竞技性,又有娱乐性。
  
李嵩《西湖图卷》中的西湖,宋代龙舟比赛主赛场

  水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梦梁录》) 选手水面荡秋千,直到身体与架子持平,突然松手跳志空中,翻个筋斗再钻入水中。水秋千,堪称跳水与荡秋千的结合体。
南宋的弄潮,可能是体育运动商业化的鼻祖

  所有项目中,要说竞技难度和危险系数,非弄潮莫属
  别忘了:官兵们的演习是在大潮到来之前,而弄潮是在潮水最盛的时候进行!
  可以说,其他节目都属于垫场或谢幕演出,高潮的戏份则是弄潮。南宋时代的弄潮,不仅记载出处多,而且与皇室、市井、经济、风俗等密切联系。通过弄潮这面镜子,我们能窥探出当时诸多耐人寻味的信息。
 
绘图  @ 傅星伯
《临安年市图》(局部)中的南宋京城街头

  关于弄潮的传承简史:
  前文说到早期弄潮与巫术祭祀潮神的联系,而潮神信仰就发源于钱塘江流域。随着时间推移,弄潮越来越从神性的祭祀活动中独立出来。
  每一行都有自己的积淀和精神标记,弄潮人就保持了一脉相承的行头——断发、纹身。如《汉书·地理志》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之子,故不伤害也。”文身,即纹身。纹身图案是“龙之子”,目的是避免被水神龙所伤害。
  吴越之民一生都要跟水打交道,靠着这种精神力量,它们在实践中练就了高超的水中绝技,无论是早期的巫师,还是唐宋时期的弄潮人,都是如此。
  古代中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祭拜对象,那弄潮这行拜的偶像应是潮神伍子胥或弄潮先驱曹盱。多年之后,元代绍兴人张宪时期,弄潮之风未退:“绣胸文胫踏浪儿,反首谁能报君辱。” (张宪诗《李嵩宋宫观潮图》)
  绣胸文胫踏浪儿——指的就是就是胸部、腿部纹身的弄潮儿。
 
绘图 @ 徐卢男
南宋弄潮儿在潮头的想象图

  弄潮选手的来源
  地域来源。
  职业运动员叫“弄潮儿”,的主要来源地是吴越,尤其是钱塘江下游两岸地区。在宋代诗文中,可以明确看到,这些人多为“吴儿”、“杭人”,吴儿,即吴人,泛指吴越地区的百姓——(吴越两国同源,在各个历史时期也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整体被描述着,如吴越文化、吴越地区)。
  苏东坡诗:“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
  南宋仇仁近诗:“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词人辛弃疾《摸鱼儿》:“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
  词人张孝祥《浣溪沙》:“六客西来共一舟,吴儿踏浪剪轻鸥。”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篇提到弄潮:“濒江之人,好踏浪翻波,名曰弄潮。”
  这里明确说了弄潮儿地域来源:居住在钱塘江畔。
  出身阶层。
  有记载的第一个弄潮人曹盱“能抚节案歌、婆娑乐神”,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巫师。
  宋代记载弄潮人较详细的《武林旧事》称“市井弄水人”,说明这群人来自底层。该书卷六专门将“弄水”列入“诸色伎艺人”一节。在三教九流中,占卜的巫师、优伶艺人,都是“下九流”阶层
  唐代李吉甫提到,弄潮人的身份为“舟人渔子”,以行船、打渔为业的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则称他们是“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众多弄潮儿中,有几位留下了名字: “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儿、留住等凡百余人(《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哑八、谢棒杀、画牛儿、僧儿”
  (《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这些名字,都是昵称小名,草根色彩浓厚。
  所以,弄潮儿们的身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江南男子。
  明星选手
  如前所说,南宋弄潮巅峰期,有五人名气最大——哑八、谢棒杀、画牛儿、僧儿、留住。1183年八月十八,皇帝观看的那场运动会中,僧儿、留住领衔弄潮阵容,结束之后被皇帝赏赐奖品或奖金,“各呈伎艺,并有支赐。”
  弄潮的竞技规则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详细地讲述了弄潮的细节。那是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十八日,这是一年一度的潮神生日;军队演习之时,还要举行祭潮仪式。
  可见,弄潮虽然已经是竞技娱乐为主的体育活动,但仍然有“娱神”的成分。
  竞技方式。
  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到海门迎潮……”(《武林旧事·乾淳奉亲》);
  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武林旧事·观潮》);
  “各执其物,搴旗张盖,吹笛鸣钲,若无所挟持,徒手而附者,以次成列。潮益近,声益震,前驱如山,绝江而上”(吴儆《钱塘观潮记》);
  “以大彩旗, 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满潮出海门……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梦粱录·观潮》)
  结合记载,弄潮基本竞技方式就是:有的手持旗帜、举起盖伞,迎着潮头游泳腾挪;有的没有挟持之物,列队踏浪跳跃。
  最早提到“弄潮”二字的唐代李吉甫,“溯涛触浪”的概括极为精辟:溯,逆流而上;触,踩踏迎击。手持旗帜或伞,一是为了平衡身体需要,二是为了增加观赏性。现场陪皇帝看比赛的大臣吴琚现场即兴创作一首词称赞:“好是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
 
李嵩《月夜看潮图》中观潮地——秋涛宫

  

当代画家绘制的《钱塘弄潮》:手持工具符合文献记载,更准确的描绘应该是——发型披散,身上应该有各种纹身

  阵容规模
  “百十为群, 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梦粱录·观潮》)“市井弄水人, 有如僧儿、留住等凡百余人(《武林旧事·观潮》)。由此可见,一场比赛中,弄潮竞技选手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
  举办时间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和周密《武林旧事》都特别提到了每年八月十八日有规模最大的弄潮活动。但弄潮并非只有这天才有。据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从初秋到中秋期间,都有可能看到弄潮场面:“浙江(指钱塘江口)自孟秋至中秋间,则有弄潮者, 持旗执竿, 狎戏波涛中, 甚为奇观, 天下独此有之。”
  所以,弄潮举办时间为初秋到中秋期间,八月十八这天最为隆重。

  
南宋皇城图里的侯潮门(右下角)

  竞技难度系数分析。
  灵巧:旗帜越不沾湿,水平越高,选手以以不沾湿为优秀,如《武林旧事·观潮》:“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 而旗尾略不沾湿, 以此夸能。”
  高度:在潮头跳得越高,得分越高,如吴儆《钱塘观潮记》:“视登潮之高下者,次第给与之……一跃而登,出乎众人之上者,率常醉饱自得……其随波上下者,亦以次受金帛饮食之赏”。
  弄潮与当代冲浪的比较
  相同的地方:
  都是利用风的推力与浪尖的浮力前进。
  不同的地方
  现代冲浪是运动员站在帆板上滑行,古代弄潮儿则不借助任何工具行进;现代冲浪四肢相对固定在工具上,很少多余动作,古代弄潮手中多有伞、旗,前进的同时做出各种花样炫技,观赏性更强;古代弄潮的场地为钱塘江口,江海交汇之地,风浪变幻莫测,稍有闪失便葬身江底,现代冲浪多在没有涌潮的海域。
  显然——弄潮难度更大,危险系数更高,对技艺、勇气、耐力的挑战更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父母所生之遗体,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为矜夸,时或沉溺。精魄永沦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滨。”(吴自牧《梦梁录》引《戒弄潮文》)
  2009年,钱塘江口大潮期间,杭州市开始举办国际冲浪比赛,多国选手前来挑战。即便冲浪顶尖高手,也要避开海宁盐官潮区,选择了冲击性更小的南岸萧山一带;南宋时期的弄潮场地主要在西兴至老盐仓。
  沧海桑田,古代的涌潮水域,今天已经变成了陆地——南宋潮水比现在的海宁潮还要剧烈,可见古人冲浪难度比现在大得多。
  世界长距离冲浪冠军英国人斯图尔特·马修斯曾试图在海宁盐官水域“弄潮”,但只在冲浪板上呆了11秒,便宣告失败。现代人,有翔实的水文资料、科学的后勤保障和现代的防护措施。当代冲浪和古人弄潮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观看弄潮的粉丝群体
  隋唐以来,杭州地区经济发达、人口骤增,这是举办大型活动的市场基础。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全州八县户口已达86258户、585963口。所以,唐朝自然就有了“数百里士女”观看弄潮的景象。
  五代为王城、南宋为皇都时期的杭州,人口继续增长:《咸淳临安志》载,1268 年杭州所辖九县户口共计391259户、1247600口
  南宋时期,上至皇室、下至市井,都是弄潮的“粉丝群体”:
 
  ▲
  南宋高宗吴皇后,戴龙凤珠翠冠

  一、皇室贵族、京城高官(常驻都城)
  《武林旧事·乾淳奉亲》观潮一段,开头便说“上诣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亭观潮。”这里说的宋孝宗邀请他父母一起观潮。“得旨从驾百官,各赐酒食,并免侍班,从便观看。”陪同观看的有文武百官。
 

  南宋宫廷文武百官观舞乐图

  二、文人墨客、诗人词人(外地来客)
  担任杭州知府的书法家蔡襄、以咏潮闻名的潘阆、在杭州活动五年有余的苏东坡、在京城临安任职一年的张孝祥、进京献策的主战派词人辛弃疾,均在文章或诗词中描写弄潮场面。这些文化人,是意见领袖,他们不光看热闹,还能抒发情感,其留下的文字,也成为关于弄潮的宝贵资料。据中南大学王兆鹏教授主持编纂的《唐宋诗人编年地图》:667-1315年,共有96位诗人在杭州停留。
  三、民间高收入阶层——土豪富商
  武林旧事·观潮》专门提到,赛事结束后“豪民贵宦,争赏银彩”,除了贵族官宦,为选手提供赏银的“豪民”,则是有钱土豪,属于中上收入阶层。《武林旧事·观潮》称“自龙山已下,贵邸豪民,彩幕凡二十余里。”
 
  ▲
宋佚名《歌乐图》中的宫廷乐师和女子乐队

  四、市井百姓及城郊乡民
  弄潮胜利的人,被视为英雄,如吴儆《钱塘观潮记》称,“市井之人甚宠善之”,除了有钱人,一般的“市井之人”是人数最多的观众。吴自牧《梦梁录·观潮》引用某前辈《看弄潮诗》说:“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胜利后的弄潮儿有多火?首都市民们敲锣打鼓地夹道欢迎。
  
南宋临安城城楼想象复原图

  弄潮的组织工作

  报名工作。
  弄潮大赛报名提前一月进行,参赛者在旗帜上自报家门,立在街上公示。吴儆《钱塘观潮记》:“提前报名弄潮之人,率常先一月,立帜通衢,书其名氏以自表。”
  座席安排
  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布置。《武林旧事·乾淳奉亲》提到:“先命修内司于浙江亭两旁抓缚席屋五十间,至是并用缬幕。”宋代的修内司掌管宫殿、太庙修缮事务,观潮会场也由这个部门负责。”民间土豪买下好地段,尊享“VIP”,如《武林旧事·乾淳奉亲》描述,”西兴一带,亦皆抓缚幕次,彩绣照江,有如铺锦。”
  安保工作。
  临安的军事和公安部门部门负责。会场人多眼杂,安全问题要考虑到,《武林旧事·乾淳奉亲》有记载,“先是澉浦金山都统司水军五千人抵江下,至是又命殿司新刺防江水军临安府水军并行阅试军船,摆布西兴、龙山两岩,近千只。”为了犒赏安保人员,朝廷专门拨款赏赐:“奉圣旨自管军官已下,并行支犒一次。”
  弄潮的商业运作
  南宋时期的杭州经济基础强大,人们一年四季都爱玩乐。吴自牧《梦梁录·观潮》开篇便交代:“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翻译成白话就是:南宋杭州人爱玩、会玩、一年四季,死了都要玩!
 
宋《骷髅幻戏图》幻戏应该是魔术的一种

  自驾旅游经济很繁荣。
  八月观看弄潮的人,收入高的往往“自驾游”:“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梦梁录·观潮》首都市民、周边乡民等倾城而出,驾着马车奔往江边。这些人的行动,大大推动了当地GDP增长。
  吴越、南宋建都杭州,固然是其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江南区域繁荣的主导因素还是经济的,尤其是商业的。吴自牧《梦粱录》描述当时的临安城:“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弄潮虽然是体育活动,但在当时已经跟经济紧紧捆绑在一起,是一出经典、成功的“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案例
  部分奖金来自商业赞助。
  南宋的弄潮大赛,虽由官方发起主办,但具体运作是商业化的,参赛选手的奖金构成:既有政府颁奖,也有民间出资。如,吴儆《钱塘观潮记》开头所提,报名的时候,就有人支付出场费:“市井之人相与裒金帛张饮,其至观潮日会江上,视登潮之高下者,次第给与之……”;苏东坡说这些弄潮儿“冒利轻生”,为了丰厚的收入铤而走险,这也是弄潮在当时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现实中,官方很是纠结:一边担心弄潮造成伤亡过多影响社会稳定,一方面又看到经济红利,进行鼓励赛前有精心布置,赛中有安保护航,赛后有赏赐制度,从这些可以看到:南宋弄潮活动,拥有成熟的操盘模式。在合作共赢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至于北宋时期的“戒潮”禁令,早已被全国上下,抛到九霄云外。
  观赛现场消费火爆。
  首先是,沿钱塘江房屋被租赁一空:吴自牧《梦梁录》说:“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周密《武林旧事》说:“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比赛期间,各类商品大幅涨价: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武林旧事·观潮》)
  翻译成白话:江畔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了,是座无虚席。
 
南宋绘画中的酒楼与酒库
 
南宋《杂技戏孩图》
 
宋《斗茶图》中的茶商和茶客

  弄潮衍生了制造、培训等相关产业。
  武林旧事》、《梦粱录》都提到了弄潮常用的道具——旗。
  南宋人所撰的《西湖老人繁胜录》:“城内外市户造旗,与水手迎潮,白旗最多,或红或用杂色,约有五七十面,大者五六幅,小者一两幅,亦有挂红者,其间亦有小儿在潮内弄水。”也就是说,城中有专为弄潮儿做旗的商家,由此可见,一项活动前后的细密分工;文中提到,连小儿也敢弄水,则说明弄潮活动代有传人、生生不息,说明这项运动很有市场。
  除了经济,也不排除它的竞技魅力——有的人,并非专门为利而来,而是因为其挑战性带来的刺激感、成就感——这是在“娱人”基础上的升华,是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一个行业成熟之后,也往往讲究家族的传承。
八百多年前的弄潮,黄金时代终成绝唱

  宋代之后,元、明、清三朝都是大一统的王朝,社会经济在平稳中前进,顺理成章地,那弄潮队伍市场本应该更广阔。为何,弄潮活动急转直下地渐渐消失了呢?
  一个比较表面化的分析原因是:官府推行禁潮令。官府推行这一政策,有其合理性,毕竟是这种竞技实在太危险,屡有事故发生。吴自牧《梦梁录》传引北宋杭州市市长蔡襄发布的《戒弄潮文》:
  厥有善泅之徒, 竟作弄潮之戏。以父母所生之遗体, 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为矜夸, 时或沉溺。精魄永沦于泉下, 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 盍终于天命; 死而不吊, 重弃于人伦。推予不忍之心,伸尔无穷之戒。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潮, 必行科罚。
  不过,吴氏随后又说,弄潮太火爆、魅力太大,根本无法禁绝,否则也不会出现南宋弄潮的黄金时代。
  直至明代,钱塘江出海口的弄潮还一度兴盛。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十四“浙江胜迹”说:“濒江之人,好踏浪翻波,名曰弄潮。”这里再次强调了弄潮的内涵。
  这位田老师的另一本著作《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郡人观潮”云:“伺潮上海门,则泅儿数十,执彩旗,树画伞,踏浪翻涛,腾跃百变,以夸材能。豪民富客,争赏财物。”文字之后,还录入了一个叫瞿宗吉的人写的《看潮》词,其中有两句:“须臾金鼓连天震,忙杀中流踏浪儿”。
  这里的踏浪儿,就是弄潮儿。
  明万历年间,黄尊素,就是著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黄宗羲他爹,他写的《浙江观潮赋提到:“乃有狡童侲子,百十为伍,绛帻单衣,驰骋波路”。狡童:指的是美貌男子,帅哥;“侲子”,指驱鬼童子,泛指年轻巫师。
  这么说,明代不仅有弄潮,还保留了春秋以来祭祀潮神伍子胥的传统,跟宋代弄潮大同小异——稍稍不同的是,“断发纹身”变成了“绛帻单衣”,纹身没了,还穿上了衣服。
  明代的一些史料记载,证明其弄潮的生命力很旺盛。所以,官府禁止并不是弄潮衰落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弄潮是一种充满冒险精神的竞技运动,是江南人,尤其钱塘江下游人民与潮水缠斗过程中产生的特色活动。南宋是实行开放政策的政权,而从元代开始,政府开始闭关锁国,明代更是直接实行“海禁”,明中后期更是达到顶峰。
  可能导致弄潮活动减少的主观原因是——海禁
  它的尺度远比禁潮要大得多,这是封锁国家的对外交流通道,沿海地区的水上活动几乎被禁绝,弄潮要被禁止。弄潮黄金时期,正是南宋航海家在深海大洋中各领风骚的时代;弄潮衰落时期,正是中国闭关锁国时期。关于南宋的航海辉煌,在此毋庸赘述。元明虽有零星弄潮活动,但弄潮活动消失的趋势无法阻挡。弄潮繁盛,是开放背景下的一种产物。随着清代继续海禁高压,甚至在沿海开展了“内迁运动”,让海岸线附近居民强制向内陆拆迁。这个时期,关于“弄潮”的记载,就几乎销声匿迹了。
  弄潮消失的最重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变迁。
  经常关注古代观潮文章、诗词、绘画的人会发现,当时的主要观潮地点在杭州城候潮们外,浙江亭、六和塔一带。而清代以来,海宁盐官一带才是潮水最盛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之前讲述杭州城地理环境时就已点到:钱塘江口及杭州湾地形地貌变迁频繁,到了明万历时期,则经历了一次大转折。

宋《月夜看潮图》画亭台楼阁,远山迷朦,一只小艇,悠悠而行。阁楼之上,数人在观看翻滚着层层波涛的江潮。此时期观潮地仍在杭州东郊外江畔。


  

  清袁江《观潮图》,远山连绵起伏,近处江面辽阔,波涛汹涌,江上船只往来,描绘钱塘大潮的壮阔景色。此画风格有宋代遗韵,景观似乎也是旧时观潮地,但袁老师的时代,观潮胜地已经转移到海宁一带。
 

  “素练横江,漫漫黄沙起白虹”,说的是钱塘江的一线潮。为了观看盛景,人们早早来到海宁盐官钱塘江畔。未见潮头,先闻潮声如雷。随着潮水声音越来越大,犹如万千战鼓擂起,震耳欲聋。
  历史上,钱塘江口河水泥沙量大,在国内河流中的含沙比次于黄河、高于长江,而潮水倒灌,又冲击着松软的河岸、河床因而不耐冲刷。有时候南岸坍塌,有时候北岸陷落,此消彼长。在松软的陆地上,有龛山、赭山、庄河山,三座兀立的山头大体让钱塘江入海口形成了三个通道:后人称之为北大门、中小门、南大门
  南宋以前:江在南大门入海,偶尔在中小门入海。
  明万历到清初:钱塘江开始在在北大门入海。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潮水景观的变迁。
 
清初时期所绘钱塘江口形势图

图中描绘富阳江以下,钱塘江河段至海口一带沿岸图;钱塘江亦称浙江、之江。本图的视读系由右向左逐渐展开,方位与一般阅读此区地图的习惯正好相反,而是从钱塘江上游向江口视读;图面座标上方为钱塘江南岸、钱塘江口在图西部分。钱塘江占图面中间大部分,省城(杭州)至海宁州附近的江面,描绘潮涌波涛的场面,颇符合「钱塘观潮」的民间习俗。
 
民国时期出版的钱塘江口形势图
 
各个时期的塘江口岸线变化图
 
当代遥感地图上的钱塘江下游及江口

  弄潮大舞台的转移,让一个在传承了千余年的活动失去了施展的训练场和实践地。
  明末以来,海宁盐官和萧山赭山逐渐成为观潮佳地。每年八月十八前后,两地都是人山人海,争相前来。晚清后,唐宋以来的观潮胜地浙江亭、秋涛宫一带江岸,已渐淤积成陆。
  民国后建为秋涛路民国年间,杭州本地人洪如嵩撰写了风物志《补辑杭俗遗风》,其“江干观潮”(江干,就是江堤)有这样一段类似“编者按”的话:
  钱江之潮,为天下大观。看潮除沿江上下外,人多趋海宁,以彼处之潮,较大于钱塘江岸也。届期火车特开观潮专车,以便观客。远道之人,如期而至者,车为之满。车中包定伙食。可以随客饮餐,诚吾杭之一大盛举也。
  这说明:钱塘大潮已转移到海宁盐官一带,当时还专门开通了“观潮专车”,类似于今天的“旅游专列”。
  1916年农历八月十八,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及蒋介石等,到海宁观潮。19年后,丰子恺先生在《钱江看潮记》中提到,自己本来要去海宁观潮,因为时间原因,将就着到杭州三廊庙(距六和塔和古浙江亭不远)观潮。当天江岸之上,观者动万当地人则说,都是为潮神贺生日来的”。
  可见,地理环境确实发生大变,不过,潮神两千多年的信仰仍在。
  1788年,英国人詹姆斯·科克船长在夏威夷第一次见识了夏威夷土著民的冲浪活动。但是,没有人知道冲浪运动的出现时间,也没有人知道它从何而来。
  有一种大胆的推测,来自浙江大学历史系的李志庭教授,他撰文指出,夏威夷居民以亚洲移民后裔和波利尼西亚人为主,其祖先与古越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威夷的冲浪运动很可能就是随着越民族的迁徙而兴起的。”弄潮与冲浪在运动形式上高度相似,航海能力出色的吴越人有可能在某个时期到过夏威夷。
  这种观点我们不做较真,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弄潮,堪称文字记载最早的冲浪人,保守地说,唐代李吉甫提到大规模“弄潮”,比现代冲浪比赛至少早了上千年。
  轰轰烈烈的古代冲浪——弄潮,在宋代的钱塘江口上演了一幕幕惊险刺激的画面,热血的弄潮儿们风云叱咤,一时间成为江南地区的“国民偶像。”八百多年后,相似的地点,来了一群外地人,但他们多数是外邦人。
  当地报纸打出标题“国际冲浪高手弄潮钱塘江”。
  在这个全面开放的时代,钱塘江这块冲浪宝地,并不是什么秘密,很早就被国外冲浪高手盯上。
  1988年的农历八月十八,一支颇负盛名的英国冲浪队,想在海宁盐官一带炫技,几经尝试均告失败,遂改在难度更小的杭州钱江二桥附近水域表演。
  2008年,来自美国的两位冲浪高手从钱江九桥一直冲到萧山观潮城。
  2010年的冲浪赛场,从杭州钱塘江二桥至四桥地带,吸引观众近60万人。参与角逐的17位冲浪高手,都是世界级冲浪健将。
  可见,曾经的弄潮火爆之地,依然是充满运动魅力的区域。只是,广大观众依旧主要来自江南,而主角已经变成了外人——所用的工具也不再是旗帜,而是滑板、赛艇。
  到了2014年,中国国家冲浪队创立,开始在钱塘江口开展集训,全面磨练冲浪技术。
  几乎同时,国际奥委会决定将冲浪列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些年来,以河口涌潮为特色的“钱塘江国际冲浪对抗赛”方兴未艾——这是世界唯一的专业内河冲浪赛事,比赛奖金达3.1万美金。这仿佛让我想到:800多年前的南宋孝宗时期,那些出身底层弄潮儿,为夺丰厚奖金,而不惜性命在潮水中跳跃冲浪的情形。
  虽然今天也有冲浪,但物是人非,那个“弄潮”的黄金时代,已然成为绝唱。
声明:“大地理馆”原创文章,转载请与我们联系,文、图务必注明出处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