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4|回复: 0

「日系」是如何走向全球的?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0

回帖

3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69
发表于 2019-1-31 18: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理传播   天人美学
  1.jpg
“日系”为何能火遍世界
撰文|蒋丰   编辑|唐唐
制图| 羽羽   运营|萧萧
题图:葛饰北斋
19世纪初版画,神奈川冲浪里r

  日本出线了,亚洲的独苗。
  2018年世界杯如火如荼,刚刚结束了小组赛的角逐——五个参赛的亚洲球队中,日本成为了唯一的幸运儿。这支来自东亚的球队,留给全球直播镜头印象最深的,除了球场上的表现,还有其观众赛后自觉清理现场卫生的画面。
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经济比日本强的,球踢得没日本好,球踢得比日本好的,经济没有日本强。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都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32支球队中,日本GDP最高,第四大经济体的球队、卫冕冠军德国,则不幸地倒在小组赛阶段。
  
俄罗斯世界杯现场的日本球迷

  
除了经济、体育,这个东亚岛国还在更深层次对全球人的生活进行着影响、渗透——我们将这种以日本为源地的带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服务泛称为「日系」,因领域不同,有人称为日风、日式。


  「日系」是什么?
具体而言,不同领域的「日系」有着相应的鲜明特征:


日系汽车:相比德系车的技术感、操纵性,日系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客户的需求,日系车以高性价比占领了更广阔的平民市场。


日系餐饮:以「原味」为烹调原则,清淡、精致、影响,注重视觉、味觉与器皿的搭配。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国际传播上已经被日本领先:日本料理成功申报世界「非遗」;高档餐馆青睐日餐,米其林评级上的日料屡见不鲜;日本美食节目《深夜食堂》输入中国,日料餐厅在中国已经有两万三千多家(2015年数据)。


日系动漫:日本是世界动漫强国,其动漫凭以剧情创新和特有的趣味性,征服了全球各大洲,形成了热血战斗、美少女、美少男、萌宠、治愈系等标签。


日系摄影:低饱和度、清淡的「小清新」「甜美风」,中国年轻人喜欢的写真、风靡朋友圈的与鸡汤文搭配的照片,多属「日系摄影风格」。


  
日系清新甜美风格的写真
摄影-上海人像
 
  日系影响下改良的校服

日系设计:回归自然、田园场景、米色+白色搭配,当下流行的「极简主义」潮流中,日本产品占有一席之地。



  日系在哪里?
  在“佛系”“丧”“C位”里,在“深夜食堂”里,在“女子图鉴”里,在无处不在的“便利店”里。
 
近几年风靡世界的日式家具装修风格,中国各地爆红的民宿多受其影响

当下的互联网文化,很大程度上在被日系所影响:萌、丧、萝莉、杀马特、佛系等,皆首先滥觞于日本,进而风靡中国互联网。这是当代的流行文化,日本对中国的深层次文化输出,早在近代就开始了。

日语形成过程中,从古汉语中借用了大量词汇。近代,日本在翻译西方著作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汉语词汇,如社会、胡同、同志、新闻、沙发、咖啡、逻辑,它们后来随着两国文化交流,而输入汉语的母国。


1984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统计了日源汉词887条,如哲学类的哲学、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世界观、客观、物质;政法类的政治、政策、方针、纲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法律、警察;经济类的经济、消费、分配、金融、市场;常用词有干部、单位、环境、条件、速度、质量等,今天我们说话作文,离不开这些「舶来品」。


更早的古代,中国是文化输出者,日本是引进者。汉唐时期,日本以中国为师,也以其他强国、强敌为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甚至在经济科学教育等诸多领域把欧美许多强国甩在后面——这种以强国为师的态度的成果之一,就是日系在世界上的风靡。


  
古代东亚陶瓷贸易地图
图源:东光书店2013年出版
右下角为遣唐使路线图
 
近代东亚地区贸易路线图
图源:东光书店2013年出版
 

2010世博会期间,日本媒体将本国参会行动视为“当代遣唐”,可见中国唐代文化对其影响之深。日语仍将世博会沿袭近代说法,称为“万国博览会”


地理上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历史上爱恨纠缠——中日这对“无法搬家的邻居”,日本文化的“根”源出中国,中华文化的“果”开遍日本。与欧美国家比起来,同属东方文化体系的日本,是一面更好的镜子。我们中国古代讲究「知己知彼」,近代呼吁「师夷长技」。


今天的我们应该正视「日系」的成功,像古代日本那样,向强者取经,用东方文化的智慧,解决当下的困境。


  从哈唐哈日

在中国,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哈日族」——不同的人群,对它有不同的解读。这里的哈日,不同于谄媚的「亲日」、更不是脑残的「精日」。它说的是,纯粹对日本产品、文化比较青睐的群体。按照今天「哈日」的说法,古代的很多日本人应该是「哈唐族」「哈宋族」

  
日本动漫里常有书法与《论语》等儒家文化元素

「哈日族」现象始于近代是中国发愤图强,向强国学习所形成的留学生群体,如清末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李大钊、郁达夫、陈独秀、郭沫若等人,是早期「哈日族」代表人物。周恩来虽然在日本学无所成,但「自从来日本之后,觉得事事都可以用求学的眼光看日本人的一举一动、一切行事」,而且生活上毫无「违和感」,甚至对日本餐中多鱼也「甘之如饴」,感觉「大似吾家乡食鱼风味」。


最早的中山装,民国时期的男女校服,也是留日文化交流带来的成果——细心的人会发现,民国剧中校园里的黑色校服,与日本近代校服,几乎制式相同。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输出并未就此结束。


70后喜欢山口百惠、高仓健、真由美,大老板骑本田王,小老板骑铃木王,攒钱买卡西欧手表,结婚有台进口松下电视机很有面子;80后喜欢阿童木、一休哥、恐龙特级克赛号,买酒井法子的海报,在《东京爱情故事》的影响下树立了爱情观;90后们,则伴随着美少男、美少女的日系动漫成长;00后的时代,《东京女子图鉴》等系列日剧,都催生了帝都、魔都版的“女子图鉴”出炉。


当然,中国刚改革开放时,日本产品的确很好很强大,而且当时中日两国刚刚建交,处在「蜜月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对日感情出现恶化趋势,双方进入「相互看不顺眼又不愿分家」的闹心阶段。尽管如此,日本产品和日系文化,在中国人衣食住行里的存在感并没有减弱:


「衣」:有将没有特色作为最大特色的优衣库、宫崎葵代言的CROSS COMPANY等;


「食」:有将自然原味作为「杀手锏」、色香味器和谐统一、讲究五色五法五感的日料,以及在养胃后还可以养眼养心的日本电视剧《深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等;


「行」:有性价比高、技术含量大、节能环保、逢钓必被砸的丰田、日产、本田、斯巴鲁、马自达等;


「住」:有时下最火的日式家装设计等。


  中国民俗学开拓者周作人说过:「中国房屋与西洋的相同,都是宜于华丽而不宜于简陋。一间房子造成,还是行百里者半九十,非是有相当的器具陈设不能算完成。日本则土木功毕,铺席糊窗,即可居住,别无半点不足,而且还觉得清疏有致。」
  日系输入中国,见证着审美的流变:中国人的家,先是「山寨欧洲宫殿式」,然后「红木政府高官式」,接着「韩剧小碎花田园式」「蓝白加做旧瓷砖地中海式」——转悠了一圈后,终于不得不认同周先生的话,开始向着崇尚原木家具、自然简约的日式风格靠拢。

这种风格不能完全说是日本人的原创——因为它们身上,总能看到古典中国的影子。所谓「日系」,其实是古典东方美学+现代实用科学的结合

  日系,贩卖的是生活方式
日系,不等同于崇拜日本或崇尚日货——它更多的,是体现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上,它是一种风格、一种格调、一种审美,只不过当代被日本发扬光大,才被贴上了「日系」标签。

当下关注、选择「日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国内出现了专门介绍「日系」生活的杂志,比如毛《日和手贴》杂志。日本生活美学大师们的书籍在中国也非常畅销,比如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


其实,中国人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古就有之,比如唐朝已有琴、棋、书、画「四艺」的提法,到了宋代,又增加了斗茶、插花等雅事,在明末清初,由于政局黑暗,知识分子普遍选择独善其身,以雅事排遣情绪,于是出现了大量近似于「生活指南」、「生活美学」的书籍,比如《长物志》《瓶史》《陈氏香谱》,李渔的《闲情寄偶》更是堪称百科全书式的生活美学指南。


然而,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始终是随波逐流,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接触到中国古代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却也只停留在研究上,没能多方面的实践于生活。相反,这种理念被日本人抓住了。


日本存在很多「生活形态提案店(Life StyleStore)」——店里与其说是贩卖品牌,不如说是贩卖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产品设计来影响消费者的精神和追求,比如大家最为熟悉的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就是一个专门为反名牌而诞生的品牌,提倡的是简约、朴素、舒适的生活方式,它还专门成立了「生活研究所」,分别针对清洁、收纳、绿色、旅行、防震、礼物、睡眠、水、衣服版型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将最为平实的家常事儿,甚至是吃喝拉撒睡,都提升到了禅学、美学的高度,成功诠释了——叫比产品更能抓住人心的是品牌,比品牌更能抓住人心的是生活方式。


2013年6月,我曾采访过无印良品的董事长松井忠三。他对我说:「无印良品,是东方禅宗美学的日常化与普及化,是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结束后的消费者的意识、需求的变化为无印良品的诞生提供了契机。」


在消费爆炸、名牌泛滥的经济高速期,无印良品就犹如一阵清风,将人们从这高速运转的喧闹世界里拉向一种慢生活(slow life),让人们意识到摒弃华丽,简单、干净,才是最美好、最理想的。


眼下的中国,也正处于经济高速成长期,所以无印良品的出现,就像是在浮华大地上生出了一棵大树,很快就拥有了一大批拥趸。我想,这也是无印良品将全球最大的旗舰店选择开在了中国成都的理由吧。


国内的有位朋友到日本兜了一圈后,会对我感慨:「这个曾经对中国进行过野蛮侵略的邻国,如今的生活质量之高,生活方式之讲究、之精致,真是让人膛目结舌。」


是的,不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在日本生活,你都会时刻、随处体会到:用细节将日子过成了诗。


充满设计感和仪式感的日系产品,让渴望买到真正有价值又能延续的东西的中国消费者有了归属,同时也教会了消费者把钱花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买少而精的东西。


日本人也一度迷失。


1916年,正在访问日本的哲学大师泰戈尔,也曾眼见日本在全面追求西化,曾痛心地说:「假如什么都不展示,可以说这是民族的罪恶,比死亡还要坏,人类历史对此也是不会宽恕的。」


2015年6月24日,日本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接受我的专访时说:「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就将西方视为学习榜样,对其建筑风格亦步亦趋。日本不能一味地追随下去了,已经到了需要寻找新的价值观的时代了。」


如今的隈研吾每接到一单项目,都会花上大量的时间对周边的环境和自然风貌进行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决定使用什么材料,最后才是画设计图,这样做是将环境考量放在第一位,减弱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冲突感,让新诞生的建筑能够契合,甚至融于大环境中。


与此同时,他还尝试在建筑中增加木材、纸、竹等天然材料、传统材料,让光、风和空气能够自由的在建筑物里流淌,带出简而能远,淡而有味的禅意,秉承的是一种重人文、亲土地、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的理念。


对于近年来欧美「三流」建筑设计师们在中国大地留下的不及格作品,以及中国步日本后尘,盲目追随西方建筑风格的倾向,他都显得耿耿于怀。


在我去石川县能登半岛考察日本涂漆艺术领域唯一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轮岛涂」,以及采访「轮岛涂」第八代传人一后晴之时,一后先生也有说过,「轮岛涂仅仅制坯就需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然后再花上半年的时间,进行70道到100道以上精细的工序,再通过沈金、莳绘等高难度技法,将漆器上升至传世精品。我要感谢中国,在中国的唐、宋、元、明、清时期,日中两国都有大量的漆艺交流,莳绘就是由中国的戗金法改良而成。


「遗憾的是,我听说戗金法在现在的中国已经失传了。轮岛涂在日本的花道、香道、茶道等传统文化活动中频繁登场,没有轮岛涂做承载和装点,这些日本传统文化也会相对失色很多。」


日本游戏界的传奇人物、「英灵殿」的鬼才大师板垣伴信, 也在个人专访中对我说过:「游戏虽然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我在设计中也融入了很多中国先哲们的智慧,以此来温故而知新,让智慧在游戏中永生。」


隈研吾、一后晴之、板垣伴信这三位「日系」代表人物的话里,其实都隐含了「日系」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所在——对自然的皈依、对中国传统的学习和发扬以及将禅宗美学应用于日常。


说到禅宗美学,日本在空间、产品设计、生活理念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侘寂」,即去掉一切浮华,保留最本质、最简单的东西。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日本的「侘寂」,恰恰来自于中国宋代


可以说,喜欢、崇尚「日系」,某冲程度上说,本是对我国古典传统美学的一次「回归」:长期以来,我们自己没能系统化、生活性的继承、发扬这种传统美学,于是大家才纷纷到「日系」里找寻归属感。


  日系,已渗透到欧美世界
事实上,现在不仅中国人喜欢「日系」生活方式,欧美国家的设计师也在向「日系」美学看齐。


比如梵高等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曾从日本浮世绘中汲取营养;做过建筑设计师的产品设计师托马斯•格里姆的地毯系列,灵感来源就是日本的木刻版画;绘画和壁纸品牌Farrow & Ball也受日本传统工艺影响设计了四种壁纸;伦敦设计师爱玛•皮斯克2009年整整一年时间都在日本中部的美浓市向传统匠人们学习如何制作和纸,并将和纸与传统镀金技术镜像反绘结合,可以用于从桌面到墙纸等任何表面。


民族的未必是世界的,但世界的一定是从民族而来。日本工艺里对传统文化和原材料的根深蒂固的尊重与谦逊,对设计的敬畏感,正是打造生活美感的基础。


国际艺术家奈良美智、草间弥生合作的创意团队GRAF的设计原则,就是创造「最少量」的生活方式,认为「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累赘的、没必要的生活,其实我们真正能用到的还可以更少。」时下流行的“极简主义”潮流,即是对日系审美的呼应——尽管这种思想滥觞于欧洲。


  政府买单,全球推广日系
「日系」的风靡和受众之广,除了它本身就具备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感染力外,日本政府近年来的推动也功不可没。
 
日本地形图及主要城市地理位置

  
日本主要行政区划及其在亚洲的地理位置
底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平台

2015年1月,日本政府启动了专家会议「酷日本战略推进会议」,以日本的大众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卖点,在旅游、饮食、音乐、设计四个领域推动日本产品和文化等的出口。当年第一季度,由政府和企业合作设立的「酷日本机构」基金总额达到406亿日元,其中政府出资300亿日元。


仅以推行饮食为例,目前全球有约5万5000家的和食店——其实,90%以上不是日本人经营的。某些在当地颇有人气的海外和食店里,还出现了用酱汁来代替酱油,用蛋黄酱来代替味噌等的可笑现象。


为了不让这些「山寨」和食店影响日本和食的口碑以及文化内涵,日本政府从培养人才入手,在东京设立饮食教育机构「饮食研究生院」,培养可以赴海外开设和食店的国内人材,同时还放宽签证条件,从各国引进一批厨师专业的留学生,安排他们在日本学习地道的和食制作手法,条件是这批特招生毕业后不可以在日本就业,要回到自己国家从事与扩大、发扬和食文化、日本文化相关的工作。


曾有一位日本人对我说过:「我知道中国有一句话,叫做‘背着一口中华炒菜锅,就可以走遍天下’,但是那样做出来的中餐,只是为了维持生存,但日本的和食,无论吃与做,都是在推介一种传统文化。」


这番话,虽然刺耳,也还是值得回味。


当然,日本出品也并不都是精品,日本文化中的消极成分,也不可避免地输出至中国。就像古代日本引进中华文化时,主动摒弃了缠足、宦官等糟粕一样,我们也要主动对日本文化中的「负能量」进行抵制——不可否认,日本社会亚文化中的猥琐流、重口味等,已经影响了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所谓“杀马特”文化,就是一例。


  中国可以成功复制吗?
如果我们仅仅是继承传统,将京剧、汉服、工艺等当成符号去标榜,而不是真正纳入现代的日常生活,那我们文化独特性就很难体现,所谓的传统,也不过是过去遗留的文物。


在日本的经济高度成长期里,日本人的消费观念也曾膨胀,曾像今天的中国人一样,全球收购高价艺术品,在欧美国家留下了「买油画跟买明信片似的」笑谈。但如今,日本给生活做减法的「日系」生活方式却风靡多国。眼下的中国,已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时代转型。


我们欣喜地看到,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已经走出国门。不过,它们的输出,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烙印和文化价值。中国产品的文化价值的输出,任重道远。


我们需要反思,但没必要气馁。因为日系的传播,也经历了艰辛挫折,然后才完成了破蛹化蝶。不止一位日本政界、经企界、文化界人士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强调过:「日本最大的强项,就是先模仿再突破最后做到最好!」


目前很多人中国人对「日系」生活方式的倾心,对其学习,还停留在物的模仿阶段——我们需要继续突破,创造出新时代属于我们的「华系」或「中系」,就像当年的金字招牌「唐风」那般。


毕竟,「日系」根植于中国的传统美学——日本人能驾驭的,我们何尝不能做到?


  作者简介
 
 蒋丰

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日本九州大学硕士。现任中文版《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日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被称为“评介日本第一人”。  
  —END—
  版权声明
“大地理馆”原创文章,转载请与我们联系,文、图务必注明出处r

地图、图表标注者均为“大地理馆”原创,严禁未经允许用于他处r

文章图文严谨抓取、复制,一经发现将视为侵权,坚决投诉到底
 
geo-museum
景观、博物、谈资
考据、思辨、建构
识别二维码随时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