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90|回复: 0

2018中国地理十大新发现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0

回帖

3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69
发表于 2019-1-31 18: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查出了前人未知的事物叫发见」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三》)

  
  大地理馆
  「2018年度地理十大发现」
  撰文:公子羽  制图:苏见羽
  编辑:科学猫  审校:文科狗
  回顾二零一八年,地理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现实中你接触的热点事件和新闻报道,哪些与地理关联密切?
  上篇文章,我们盘点了2018年地理领域的「年度变化」。本篇文章,发布由大地理馆策划和制作的2018年度「中国十大地理发现」和年度地理大事记。
什么是「地理发现」

  多数汉语词典里,有「地理」也有「发现」,但没有它们的组合「地理发现」。
  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5-17世纪航海新航路开辟、新大陆发现,被称为「地理大发现」。大尺度时间跨度中,有决定人类命运的大地理大发现;小尺度的时间跨度里,也有相适应的「发现」。
  比如,年度地理发现。
  地理一词,来自古希腊,字面意思是「对地球表面的描述」,泛指某一区域自然和社会要素的统称。发展至今,地理学从古典“描述”进化到现代“研究”阶段——它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自然和人文现象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发现,是人对自己及所处环境的认知、再造,也是地理探索的重要使命。没有发现,地理本身也便没有了意义。
  我们大致为地理发现下一个定义:包括地理研究在内的,人对地理现象、规律等作出的创造性描述、解释、探索、研究活动。
  馆长曾在文博系统任职,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不仅是业界大事,也在公众那里有广泛的知名度。自然科学界每年有「十大科学发现」「十大科技新闻」之类的评选。
  地理呢?它跨越自然和人文、时间与空间、基础与应用,又与多个其他学科交叉结合成不同的分支:或许因为这种错综复杂的身份——地理几乎没有成为过年度盘点对象,更遑论「年度发现」了。
  作为致力于公共地理传播的新媒体,大地理馆于2018年下半年开始首开“年度地理发现”评选的先河,此举目的是为公众理解地理、提高地理素养略尽绵薄之力。参加评选的团队人员构成,既有学院派的科班人士,又有热爱地理的相关领域达人,包括:
  地理、地质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士
  历史、地理双修的人文学者
  痴迷旅行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摄影师
  热爱地图手绘的插画师
  资深GIS圈和遥感地图测绘师
  地学科普出版工作者
  考古、文博资深从业者
  热爱猫科动物的博物学专家
  跳出地理,然后从不同视角围观地理,这恰好是地理本身的真谛。而地理发现的范围,实际上也绝非局限于狭义的地理学,而是应该包括地理研究考察在内,并囊括自然探险、地图测绘、地质勘探、资源调查、国土开发、生态保护、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区域经济、人类学田野调查、方志记述、考古发掘、地缘政治、文化传播、山水绘画等领域与地理的交集。
  等到后边内容揭晓,盆友们定会恍然大悟:哇,原来我们身边听到、看到、经历的这些,也都是地理呀。原来,地理从未只悬在高处,而是一直萦绕、伴随、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
  地理发现,发现什么?
  一是现象层面:地理及其周边与空间联系的要素,包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二是地理学本身,包括理论、历史、应用的研究。也就是说,发现首先强调的是“新”,其次再分浅层次的现象发现和深层次的研究。如,徐霞客首先记录、描述喀斯特样貌,这是“发现”;当代学者对喀斯特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也是「发现」。
  地理发现,谁来发现?
  既包括地理领域的学者,也包括其他相关领域的人士,前提是:他们的行为,都推动了地理探索的发展。地理学家在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创新,当然是地理发现;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团队、新大陆的开辟者哥伦布团队,他们虽非地理学家,但对地理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的行为属于名副其实的地理发现;我们下文提到的陕西石峁考古新发现,首先属于考古学范畴,但它的「横空出世」,揭示了龙山文化晚期,黄土高原环境与华夏文明的关系,丰富了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内容,所以被视为地理发现,也合情合理。
  是还是非,三大原则
  创造性通识基础上,有新进展、再创造;表达性不仅要见闻、感知,而且要描述、解释;公开性发表或公开传播。
  苏东坡老师在《石钟山记》中写了一段有助我们形象理解地理发现的文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文字探讨的是石钟山的一处地理奇观,意思是:郦道元的见闻跟我差不多,但描述语焉不详;书斋里的文人不肯实地考察,所以空有理论,也无法发现;渔民、船夫天天都见,却不会表达。所以,石钟山的奥秘无法传世,也就是无法被发现。
  言外之意:我苏东坡有文化,又能够知行合一,所以参透了石钟山的秘密。地理发现,正是需要具备感知—阐释—传播三个环节。
  地理领域的新进展,林林总总,每篇论文、每次会议,多少都有新的东西,怎么挑出来十个最重要的发现呢?我们参照了历史悠久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年度十大国内新闻」,制定出入选「年度十大地理发现」的原则:
  中国国土范围内,2018年发生或正式公布
  须体现地理的空间性
  须有全国或区域重要性
  须有较大程度公众影响性,内容经过正式发布,并公开传播
  话不多说,赶紧上菜!
首个「年度十大中国地理榜」
 

  01  第二次青藏科考首阶段成果
  |发现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等科学考察团队
  |发布日期| 2018年9月5日
  |发表方式| 拉萨,新闻发布会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和生态单元,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从2017年8月19日开始,我国正式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距离上世纪50年代初启动的第一次青藏科考,已经过去了近50年。此次科考由60多个科考分队参与,涉及5大综合考察区域。
  2018年9月5日,科考团队在拉萨发布的首期成果:揭开喜马拉雅造山带差异隆升历史,提出“走出西藏”和“高原枢纽”共存的生物演化模式;二是发现气候变暖变湿引起亚洲水塔的加速液化和失衡,并伴生新灾巨灾频发;三是发现青藏高原暖湿化伴生生态系统趋好和潜在风险增加;四是提出色林错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方案及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建议。
 
|青藏高原拦截水汽示意图|
图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官网

  02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发布
  |发现者|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策划出版
  |发布日期|  2018年2月28日
  |发表方式|  北京,新闻发布会
  2018年2月28日,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策划出版《中国地理国情蓝皮书(2017版)》在北京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蓝皮书形式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进行出版。
  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蓝皮书以普查数据成果为支撑,内容涉及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等,分析单元涵盖省域、城市、城乡、地理网格、地形单元,从地理空间角度准确直观反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地域差异。
 
  
|《中国地理国情蓝皮书(2017版)》中的地图|

  03 中国被子植物区系进化历史研究新进展
  |发现者|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之端研究组等团队
  |发布日期|  2018年2月2日
  |发表方式|  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植物区系的系统发育演化历史一直是全世界学者极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之端研究组与南京林业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澳大利亚国家标本馆的科研人员开展合作,通过重建中国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树和时间树,结合物种分布数据,揭示了中国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形成的时空格局。
  2018年2月2日,该成果正式发表。研究发现:从空间上看,中国东部和西部植物的分化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东部的被子植物属平均分化时间较早,系统发育离散,系统发育多样性较高;而西部的植物属则正好相反;中国西部是许多草本植物的分化中心,3000万年以来,草本植物属分化的比例远远高于木本植物属;中国东部是草本植物的“博物馆”,对木本植物则兼具“博物馆”和“摇篮”的作用。
 


  04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现我国最新气候变化趋势
  |发现者|  中国气象局
  |发布日期|  2018年4月3日
  |发表方式|  北京,新闻发布
  中国气象局于2018年4月3日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公布了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
  该书内容显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2017年是全球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1951至2017年,中国北方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1961年至2017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无明显增减趋势,但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21世纪初以来,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而东北和华东地区的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增大。
 
|气象卫星(FY-3B)监测2017年中国归一化植被指数|

  05 西藏尼阿底遗址发现人类4万年前登上青藏高原
  |发现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30日
  |发表方式|  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2011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距今4至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
  尼阿底遗址海拔4600米,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早、世界范围内最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刷新了学术界和大众对青藏高原人类生存历史、古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能力的认识,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高记录。此前人类活动的最高遗迹发现于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  岩厦遗址,海拔4480  米,年代为约1.2万年。
 

  高星、张晓凌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八年里八上高原,于2018年11月30日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尼阿底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



  06 陕西石峁遗址2018年考古新成果
  |发现者|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遗址考古队
  |发布日期|  2018年12月
  |发表方式|  西安,新闻发布
  陕西省神木市石峁遗址是龙山文化期遗址,于2011年横空出世——今天看来并不宜居的陕北高原,居然成为华夏文明早期一处宏大的古城遗址。2018年12月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遗址2018年考古工作重大发现:在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大台基南护墙区域发现30余件精美的石雕,体现出成熟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这30余件石雕集中出土于大台基南护墙墙体的倒塌石块内,有一些镶嵌在南护墙上。考古专家研究认为,石雕是中国史前文明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因素,甚至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与中国西北甚至中亚地区草原石像存在某种关联,或为4000多年前欧亚文明东西交融互动的体现。
 

  07 澜沧江形成年代和驱动机制研究新进展
  |发现者|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聂军胜课题组
  |发布日期|  2018年10月16日
  |发表方式|  Nature Geo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
  澜沧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澜沧江源与长江源、黄河源,构成了著名的“三江源区”。河流从我国云南出境,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于越南胡志明市汇入南海。
 
|澜沧江流域图|
引自陈素景,李丽娟 等,近55年来澜沧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研究澜沧江形成演化是重要科学问题,也具有重要社会意义。过去的研究,有的认为澜沧江形成时代大于5千万年,有的认为形成时代小于5百万年。
  2018年10月16日,Nature Geo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聂军胜课题组关于澜沧江形成时代和驱动机制的论文。
  课题组团队成功从澜沧江河谷地段采集了不同高程的样品,并通过热年代方法测定了河谷的下切年代。他们发现:澜沧江上、中、下段河谷均在17百万左右发生了大幅度的快速下切,正是这次下切导致了澜沧江的出现。同时他们发现澜沧江下切的时代与东亚季风增强时代一致。实验结果表明:
  东亚季风增强造成的降水增加能够造成澜沧江的快速下切和形成,确认了气候变化是造成澜沧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线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8-0244-z
  08 中国南海北缘南海海盆“DNA”岩浆样品新发现
  |发现者|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科学家等科考团队
  |发布日期|  2018年12月6日
  |发表方式|  《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报道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2023)368X航次于2018年11月17日从中国香港起航,在南海领域进行科考。12月6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获悉南海北缘的U1503A井深钻成功,获取了珍贵的基底玄武岩岩芯。
  南海是海底内部地形十分复杂,主体部分被称为南海海盆——这里不仅是资源丰富的聚宝盆,更是保留着南海从出生到成年的成长轨迹。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表示,此次获取的玄武岩岩芯标本,是在南海海盆的“出生地”获取关键的岩浆“DNA”样品,对于在南海“寻根”,回答海盆如何张裂问题有重大科学意义。此次钻探打破南海科学钻探的最深纪录,目前深度居世界第五。
 
|U1503A井位置及南海四个航次的站位位置图|

  09 哈尔滨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
  |发现者|  河北地质大学季强教授团队
  |发布日期|  2018年3月发表,11月12日宣布发现
  |发表方式|  《地质学刊》发表,报告会宣布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质大学举行2018年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现场展示了一颗在哈尔滨发现的人头骨。经鉴定,这个人头骨属于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
  海德堡人是发现于德国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他们约生活在60万至10万年前。哈尔滨的发现研究成果,最早发表在《地质学刊》2018年第3期上。经初步鉴定,这颗人头骨推测年龄为40万年—20万年,但其时代可能会更早。
  2018年7月,季强和黑龙江省的地质学家实地考察了哈尔滨市东江桥,初步认为1933年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应该产自松花江的河沙沉积物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先生评价:
  这项重要的发现,很可能颠覆我国对古人类演化的传统认识,将要成为我国地质研究历史、特别是古生物古人类研究历史上特别重大的事件
 
|左图:季强教授发现的头颅化石 右图:海德堡人复原图|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10  青海黄河源区首次记录我国野外黑狼
  |发现者|  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公园项目组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14日
  |发表方式|  新华社、科技日报等报道
  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公园项目组2018年11月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开展水鸟调查期间,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罕见地拍摄到一只雌性黑狼的活动影像。这是三江源地区首次记录到黑狼这一物种,证实了中国野外有黑狼的存在。
  拍摄影像显示,狼通体呈纯黑色,嘴唇边缘为白色。著名生物多样性保护学家约翰·马敬能博士在查看了影像后证实这是一只黑狼。三江源地区地广木稀,因此对狼而言,浅色个体存活的可能性更高,黑色基因个体十分稀少。
  北美和欧洲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关注黑狼,但在中国一直以来缺乏有关黑狼的记录和文献。此次发现,填补了这项空白。
  
|图片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
 

“十大地理发现”之外,还有以下发现值得关注:

  江西省新余市2018年11月发现世界最大硅灰石矿。当月5日,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公布,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普查中,发现了一座源量规模超过加拿大SeeleysBay的硅灰石矿床,成为世界最大硅灰石矿。
  自然资源部2018年11月16日宣布,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外专家对陕西汉中天坑群进行的科学考察中,在岩溶地下水调查中发现剑齿象化石。剑齿象是亚洲特有的古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600万年到1万年前的晚中新世至全新世,广泛分布于北纬38°以南地区,是继恐龙之后的“巨无霸”。
除了境内的地理发现,还有不少中国学者在国外取得重大收获,这里要特别介绍其中两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邢立达团队分别在2月、6月、7月,从来自缅甸的琥珀中发现了古鸟、古蛙、古蛇化石。



 
|琥珀鸟标本和CT片对比|
图源:新浪科技 供图:邢立达
 
|琥珀蛇标本与CT片对比|
摄影:白明
 
|科学家发现的琥珀蛙标本|

  “一带一路”之上,中国遥感技术在境外考古大显神通。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王心源空间考古研究团队等,利用空间考古技术与方法,在丝绸之路西端非洲突尼斯发现10处古罗马时期考古遗存。
 
突尼斯南部遥感考古新发现10处遗址点
图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彩蛋
年度地理大事记一网打尽

  一年短短时光,我们能够见证如此多的地理发现,是何等幸运。欣赏完年度重大地理新发现,您对“地理”是不是有了全新的理解呢?
  所谓“地理发现”,也是“发现地理”——对地理的重新发现。原来,它不只是去去户外,看看风景,聊聊地名这些表面的热闹,而是有着更多的门道。
  地理是学问,更是生活学问:我们生活中,大到国家战略,中到区域发展,小到个人成长,地理都像一面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镜子,把这些图景映照其中。
  除了年度发现那样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公众视野中也不缺少地理的身影:比如,登上春晚的《丝路山水地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并入自然资源部、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全球服务模式、商业机构再度发布“新一线城市榜”、港珠澳大桥通车将改变珠江口经济地理格局——这些新闻热点,也是地理界的事儿。
  这些,我们制成了一枚放在文尾的彩蛋。
大地理馆
2018年度地理大事记
1月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1月4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正式发布,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为: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17年12月15日,该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1月2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北京发布《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批名录包含了洋务运动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覆盖造船、军工、铁路等门类。
  
 2月

  
  中国被子植物区系进化历史
  2月1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之端研究组与南京林业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澳大利亚国家标本馆的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重建中国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树和时间树,结合物种分布数据,揭示了中国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形成的时空格局。

  琥珀鸟
  2月2日,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古生物学家研究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在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如蜂鸟般大小的、几乎完整的小鸟,该研究成果作为Science Bulletin第4期封面文章发表。标本来自著名的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琥珀产区。此琥珀长约7厘米,是目前琥珀中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
  中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
  2月7日,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位于青岛。我国科学家成功建成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范围内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实现1小时1次实时传输。
  丝路山水地图
  2月15日,央视春晚节目现场,一幅名为《丝路山水地图》的山水长卷亮相,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激动万分地介绍这张地图流出国外、回归祖国、入藏故宫的经过。公开资料称:该画绘于绢本之上,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绘制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幅明朝宫廷皇家地图。该图此前曾名《蒙古山水地图》。2002年北京一家拍卖公司出资购回,被许荣茂出资收购,许于2017年11月30日将地图捐赠入藏故宫博物院。
  
|2018春晚上《丝路山水地图》亮相仪式|
图源:央视2018春晚截图

  《中国地理国情蓝皮书》
  2月28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中国地理国情蓝皮书(2017版)》,这是我国首次以蓝皮书形式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出版,从地理空间视角,系统描述了我国地表自然资源禀赋与利用、地表生态格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空间分布整体状况;对比了地域差异,在宏观尺度上反映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耦合程度。
  
 3月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陈桥驿全集》
  3月,《中国国家历史地理:陈桥驿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桥驿先生(1923—2015)是我国现当代杰出历史地理学家,在《水经注》研究领域与以绍兴为中心的吴越史地研究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在历史地理学理论、城市研究与古都学、地方志和地名学等方面,亦取得卓著成就。
  自然资源部
  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决定陆昊为自然资源部部长。
 4月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4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1951至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北方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其中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1981—2017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明显增加趋势,每10年增厚19.2厘米。
  国家公园管理局
  2018年4月1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举行揭牌仪式。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原国家林业局的职责,原农业部的草原监督管理职责,以及原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原农业部、原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由自然资源部管理。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用于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10月,《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公布。至此,全国已建12个自由贸易区。
  世界地质公园
  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4次会议在巴黎通过决议,批准中国四川光雾山-诺水河、湖北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增至37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目前有140个,分布在世界上38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突尼斯遥感考古
  4月19日,“一带一路”突尼斯遥感考古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王心源空间考古研究团队联合突尼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利用空间考古技术与方法,在丝绸之路西端突尼斯发现10处古罗马时期考古遗存。这是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中国境外首次发现考古遗址,这些遗存揭示了古罗马时期南线军事防御系统的布局与农业灌溉系统的结构。
  2018“新一线”城市
  4月26日,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该榜据新一年170个品牌商业数据、19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根据五大指标,即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对338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排名,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为“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和无锡,为15个“新一线”城市
5月

  中俄芬兰湾外岛联合科考
  5月31日,中国地理学会选派的11名青年学者组成中俄芬兰湾外岛联合科考队的中方团队。戈格兰岛生态探险考察活动是由俄罗斯地理学会组织,中国地理学会受邀共同参与的一项合作项目。
  《陕西省历史地图集》
  6月,《陕西省历史地图集》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反映陕西历史及其文化遗存的地图集。该地图集由陕西省文物局监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团队负责编制。
  松辽盆地松科二井勘探
  5月26日,由我国实施的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完钻井深7018米。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在贺信中表示:松科二井深度史无前例,在科学上、技术上和国际合作上都是“灯塔性”样板工程。松科二井团队创造了311毫米大口径连续取心最长(1650米)、三种不同口径(311毫米、216毫米、152毫米)单回次取心最长(30米、41米、33米)的世界纪录。
6月

  高考地理题目
  6月8日,2018年高考文综地理卷,考查“自然地理”的比重明显下降,呈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相近的态势。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目涉及区域文化和人文地理:“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 高考浙江语文考卷作文题目|
图源:中国新闻网 微博

  琥珀蛙
  6月14日,中美科学家在自然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最新发现,他们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4只特别的“旅行青蛙”,它们来自一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蛙类琥珀化石。

  WGDC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
  6月14日,  WGDC2018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WGDC创办于2012年,成为中国空间信息大数据领域颇具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行业盛会。本届大会以“空间智能驱动万物互联”为主题,参会人数首次突破1万人,覆盖地信遥感、地图导航、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云与大数据等与空间信息相关行业。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6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在北京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回顾了中国城市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报告对2017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其中,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北京、天津、苏州、南京、武汉。
7月

  梵净山申遗
  7月2日,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专家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梵净山)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是武陵山脉主峰,山体主要由变质岩组成——周围被喀斯特地貌包围的它,成为伫立于喀斯特海洋中的变质岩“孤岛”,地质、生态、景观特征独特。
  琥珀蛇
  7月19日,由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团队宣布,他们在产自缅甸的两块琥珀中,首次发现蛇类标本,并揭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物种,命名“晓蛇”。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
  地理奥林匹克竞赛
  7月31日—8月6日,第15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iGeo)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中国地理学会派出4名选手获“3金1铜”,总成绩世界第四,亚洲第二,打破中国大陆代表队多年以来在与金牌无缘的局面。西安高新一中张浩然、山东省实验中学隋兆旭、郑州外国语学校张翰林获金牌,山东省实验中学刘宗一获铜牌。iGeo是国际地理联合会举办的年度赛事,宗旨是激发年轻人对地理及环境研究的兴趣。

 8月

中国地理学大会

  8月28—30日,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陕西西安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4000余名地理学人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进行分享、交流和研讨。
 9月

第二次青藏科考

  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在拉萨发布首期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孙鸿烈为组长、陈宜瑜为副组长的科考成果评估咨询委员会对科考首期成果进行了系统评审。
台风“山竹”

  9月7日20时,台风“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并于9月16日17时在中国广东台山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台风“山竹”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受灾。
哈尔滨古人类头颅化石

  9月12日,河北地质大学在石家庄公布:中国科学家在哈尔滨市境内发现新型古人类头颅化石。经河北地质大学教授季强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初步鉴定,该古人类化石应是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推测年龄为40万年—20万年,其实际时代可能会更早。
  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
  9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政府发起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在青海西宁揭牌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首个国家公园研究院。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方案,2015年起,我国陆续在10个试点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公园研究院办公地点设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研究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一体化运行”。
“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

  9月19日,天津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五年来国外媒体和网民对“一带一路”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全球舆论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情绪占比也由2013年的16.5%提高到2017年底的23.7%。当前,“一带一路”朋友圈已经覆盖亚、欧、非、拉,扩容至100多个国家。测评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文章数量位列前五。
第三届时间地理学国际会议

  9月21—23日,第三届时间地理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以“时间地理学理论创新与全球交流”为主题,吸引了来自瑞典、日本、美国、荷兰等国的地理学者,与国内30余个地理类、规划类、交通类高校以及地理出版单位100余名代表参会。瑞典、日本、中国、美国、荷兰时间地理学的领军学者,做了主题演讲。
 10月


  IGU-GFE
  10月,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宣布成立“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学: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GU-GFE),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任委员会主席。来自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法国、荷兰、日本、南非、罗马尼亚、秘鲁等国的著名学者担任副主席和委员,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澜沧江形成原因新发现
  10月15日,《自然—地球科学》杂志(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了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聂军胜课题组关于澜沧江形成时代和驱动机制的论文。聂军胜等人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发现,澜沧江上、中、下段河谷均在1700万年左右发生了大幅度的快速下切,正是这次下切导致了澜沧江的出现。
  中日韩地理学国际研讨会
  10月19—22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和西南大学联合日本地理学会、韩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研讨会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来国内外1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山区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报告、学术对话、开放性论坛、工作会议、实景调研等活动。
  港珠澳跨海大桥
  10月24日,目前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长55公里。港珠澳大桥让珠江口天堑变通途,改变了珠三角的地理格局,香港将获得更广阔的珠江西岸腹地。
11月

  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
  11月2日、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发布通知,正式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前者主要涉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后者主要覆盖河南、湖北、陕西三省相关区域。

  江西发现世界最大硅灰石矿
  11月5日,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石竹山—上高县樟木桥硅灰石矿普查”,其资源量规模超过加拿大SeeleysBay硅灰石矿床,成为世界最大硅灰石矿。
  中国野外首次记录黑狼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宣布,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开展的水鸟调查中,拍摄到一只非常稀有的雌性黑狼影像,这是中国首次记录到黑狼。拍摄到黑狼照片的调查队员目击,黑狼出现在一片戈壁滩上。WWF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开展的水鸟调查中,还记录到湿地鸟类26种,近15000只。
汉中盆地剑齿象化石

  11月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外专家对陕西汉中天坑群进行的科学考察中,在岩溶地下水调查中发现剑齿象化石,这是首次在汉中天坑群溶洞中发现剑齿象化石。根据堆积体的形态,并无溶蚀搬运痕迹,推测为溶洞崩塌导致地表塌陷,将古动物掩埋至今。剑齿象是亚洲特有古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600万年到1万年前的晚中新世至全新世,广泛分布于北纬38°以南,是恐龙之后的“巨无霸”。
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

  11月19日—21日,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浙江德清举行。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共同发布《莫干山宣言:同绘空间蓝图,共建美好世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来贺词视频称:“让我们利用地理空间信息,共建一个更安全、更美好、不让任何人掉队的世界。”
藏医药浴法

  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当地时间11月28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届常委会经过评审,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青藏高原古人类考古

11月30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晓凌等的研究论文,公布西藏旧石器时期尼阿底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该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

  12月
南海岩浆“DNA”

  12月6日,国际大洋钻探368X航次在南海北缘的U1503A井深钻成功,获取了珍贵的基底玄武岩岩芯。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表示,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盆的“出生地”获取关键的岩浆“DNA”样品。
亚洲地理大会&亚洲地理学会

  12月6日—1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山大学主办,韩国地理学会、印度地理学会、香港地理学会与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第四届亚洲地理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以“崛起的亚洲与我们的地理学”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5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期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组建的亚洲地理学会正式成立。
嫦娥四号探测器

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之旅。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环拍全景图|
新华社发(供图  国家航天局 )

  “北京印迹”  历史文化地理信息平台
  12月17日,历史地理学者唐晓峰先生发起推动建成的北京老城历史文化地理信息平台“北京印迹”正式发布,平台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是一个集社会力量打造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空间资源平台。
 

  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12月22日,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同日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和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当选为理事长。同日,中国地理学会发布《关于表彰第九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奖者的决定》,授予程国栋、孙九林、张超、张耀光四位地理学家第九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雄安新区总体规划

12月25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及提供全球服务情况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负责人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即日起提供全球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
  高铁建设
  12月29日,新民至通辽、京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通车。几日前,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杭黄高铁、济青高铁已经开通。2018年,中国新增通车运营铁路投产新线4683公里,其中高铁4100公里。
  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
  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在南沙群岛美济礁正式启用,为长期开展热带海洋环境下的深远海生态、地质、环境、材料、海洋能利用等现场原位观测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试验基地。该中心始建于2008年,前身是中科院设立在永暑礁附近海域的海洋观测潜标站。
美济礁及其潟湖
蓝色部分为珊瑚礁陆地,内部圈起的是低于海平面的潟湖
图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影像图
 
上期回顾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END—

  声明:r

本文内容版权属于「大地理馆」,欢迎大家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抓取、复制,一经发现投诉、起诉到底
 
geo-museum
公共地理 传播专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