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8|回复: 0

死亡是注定的,但怎么活由自己决定

[复制链接]

60

主题

0

回帖

18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2
发表于 2019-4-1 18: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娶你的女儿或埋葬你的姑妈——为全家举行一个冬天的葬礼”。《冬天的葬礼》讲述了一个婚礼与葬礼档期相撞而引发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奇遇的故事。这部剧作出自以色列著名导演、国宝级剧作家、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灵魂人物汉诺赫·列文(Hanoch Levin)之笔。
  1943 年生于特拉维夫的列文凭借着深刻的思想和非凡的勇气,将以色列戏剧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素有“以色列的良心”的美誉。他一生创作剧作六十余部,亲自导演了其中的22部。1999年逝世时,《纽约时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为此做过专门报道,将他与品特、贝克特等人相提并论。可以说,某种意义上,列文已经成为了以色列戏剧的代名词。
  由列文本人执导、以色列卡梅尔剧院制作演出的《安魂曲》曾于1999年、2006年、2012年三度受邀至北京表演,每一场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安魂曲》里列文对生与死的思考浓缩在感人又意蕴悠长的对白中。而向前回溯,在《冬天的葬礼》中,他已经将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的理解,暗藏在欢快而又略带荒诞的情节中。
  2018年,以色列新生代最具影响力的导演雅伊尔·舍曼(YairSherman)为以色列贝尔谢巴剧院重新排演了这部剧作,并受邀将新版的《冬天的葬礼》引入中国。2018年12月21、22日,舍曼执导、贝尔谢巴剧院演出的希伯来文《冬天的葬礼》在北京喜剧院上演。
  微信图片_20190401180543.jpg
雅伊尔·舍曼

  与此同时,舍曼还受邀为山下学堂2018新人班排演实践剧目,这也是中文版《冬天的葬礼》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演出。和贝尔谢巴剧院原版不同的是,中文版《冬天的葬礼》中的13名演员,除了一位助演的专业演员蔡雅同,其他都是山下学堂新人班的学员,平均年龄24岁,最小的才19岁。
  1987年《冬天的葬礼》戏剧初演时,舍曼还没有出生,但时隔31年,这部作品中对于生死的讨论、对于生命意义的匮乏的讽刺却仍旧能在世界范围内激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隐喻即世界▲▲▲
  在戏剧,尤其是黑色喜剧的世界里头,隐喻是进入现实世界的重要媒介。在新版《冬天的葬礼》中,形象各异的人物、荒诞不经的剧情、啼笑皆非的台词乃至细微的道具都构成了强有力的隐喻,都是以艺术的手法呈现导演与剧作家对于世界的认知。导演舍曼说道:“在剧院里的很多时间,我试着寻找隐喻和幻想来谈论我们的现实生活。我认为,如果你试图通过隐喻或者一些奇妙的事情来向观众传达情感,那么它比试图做一些非常现实的事情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戏剧是假的,所以我试着用其他形式,比如幻想和隐喻,去传递与表达。”
  在《冬天的葬礼》中,阿尔特·布比切克临死前希望她的家人都参加她的葬礼。她的儿子拉切克·布比切克为此奔波,并展开了一系列疯狂的行动。而此时,舒拉特西娅(阿尔特的姐姐)一家正在为他们的女儿筹备婚礼。当她和她的丈夫以及未来亲家得知葬礼的消息后,都感到恐惧和担忧,闷闷不乐。当晚,两方为了各自的婚礼与葬礼能够成功举办,所有人共同奔赴了一场奇异的“旅行”。
 

舒拉特西娅和亲家两家人与到访的拉切克·布比切克

  在列文打下的框架中,“婚礼”和“葬礼”作为人生最为重要的两个仪式,本身就是“生”与“死”的象征,而两者在戏剧中冲突,都指向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各自的视点下生存与挣扎。舍曼认为:“在每一幕中,都有一个试图掌控生活的角色,人们是真正为了什么而生活着的。”而生活的意义与角色的身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人父母的舒拉特西娅夫妇为女儿的婚礼而活着;年迈的两位慢跑者则毕生追求健康。角色的外在设定与内在追求互为表里,共同指向更为普遍且深刻的话题。人如何永远活着?如何永远年轻?如何不死?在这样的内在驱动力下,剧中的角色们“试图战斗,每个人都知道死亡是注定的,但是每个人都在努力活得越来越好。”舍曼说道。

3.jpg  

  海滩上的慢跑者利希滕斯坦和罗森茨魏希
  在把这部作品引入中国的过程中,除了舞台的布置和中文版部分台词的变动,导演舍曼基本没有做什么改编,“我认为它可以在任何国家,在世界上展示生与死,婚礼和葬礼的话题。去引导观众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你生活中所错过的许多机会,这些议题能够与观众直接对话。”在这种意义上,隐喻在抽象呈现现实世界的同时,也扩大了它的所指,使作品更具广泛性。
  一只眼在笑,一只眼在哭▲▲▲
  舍曼说:“列文把《冬天的葬礼》创作成一部喜剧,但他的戏剧从来都不只是搞笑。人们常说,当你看他的戏剧时,一只眼睛在笑,另一只眼睛在哭。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丰富的作品。”很多观众以为自己要去看一部戏剧,但当表演结束以后,他们却倍感意外的心情沉重,陷入沉思。
  死亡在剧中被以“放屁”这样粗俗而匪夷所思的方式呈现,这本来是充满恶趣味的戏剧元素,但如若将其与道具气球相联系起来,却不难理解其黑色幽默的意味。每一位死去的人都会获得冥界的守护神、天使萨缪尔洛夫给予的一个气球,往往是颜色鲜艳的气球,作为死亡的标志,就像灵魂从身体里脱离出来。舍曼解释道:“气球实际上是人类灵魂的隐喻。”一方面,这与戏剧中声称人死后会放出气体相吻合。另一方面,气球极易被尖锐物品戳穿的特性也暗示了人的脆弱。这些内在联系都把对生命与灵魂的思考拓展纵深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天使塞缪尔洛夫和侍者

  除此之外,舍曼还补充道:“因为这是一部悲喜剧,所以我也认为气球带来的东西比起死亡这种非常悲伤的东西,是丰富多彩和令人愉快的。”在以色列,黑色是属于葬礼的颜色,人们往往在聚会派对等喜庆的庆典上才会使用五颜六色的气球。但在这部戏剧中,大量色彩明艳的气球被使用,导演旨在通过这些鲜艳明媚的气球强化喜剧的色彩。与此同时,“出于逻辑原因,在舞台上,我们总是选择红色,因为红色是非常强烈的颜色,特别是当你有一个黑暗的舞台,它总是会显得非常鲜明。”
  而不同角色面对死亡时不同的态度与最终导致的结果,同样颇具玩味。面对冥界的守护神、天使萨缪尔洛夫时,舒拉特西娅的丈夫列什苦苦哀求、大声疾呼却难逃天使暗算被了结性命,找上亲家母特西希维瓦的天使最终却被无知的她一脚踢开。
  在喜剧的背景下,或轻巧、或挣扎、或啼笑皆非的每一场死亡相互映照,构成了强大的张力。舍曼说道:“我觉得最感人的场景之一就是舒拉特西娅和她的丈夫列什告别的时候。”和列文的许多剧本一样,《冬天的葬礼》是一部堪称“没心没肺”的喜剧。即使他们谈论婚礼,却很难感知到角色之间的真诚与爱意;即使面临死亡,沉重也轻易地消解在刻意制造的喜剧元素与快节奏的剧情里。但是,“在这个场景中,这是他们唯一一次谈论美丽的事物。他们谈起他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一起住在公寓里,看他们刚买的冰箱,静静聆听,这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回忆中的浪漫与即将与所爱之人永别的现实冲突让你终生难受,对我来说,它深深地触动了我。”
  犹太民族视野的普遍中产焦虑▲▲▲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整个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加速度在进行代际变化。结合舍曼本人的经历,从以色列与犹太民族的视角来看,“像我父母那一代人,最重要的是照顾好家庭和孩子,他们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挣足够的钱,这样就能拥有一所好房子,有足够的钱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这样一来,得益于父母辛勤工作的新生代则少了经济负担,能够接受优质教育,在舍曼看来,“我们这一代人被宠坏了,我们更多地考虑自己,更少地考虑我们的孩子。”在以色列,上世纪60年代的人往往在二十出头结婚,然后马上生孩子。但对80后来说,大多数人在30岁以前不会结婚,生育的时间更晚,花费在孩子上面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少。
  《冬天的葬礼》同样反映了这种代际变化,“你可以看到孩子的父母非常关心婚礼,但是孩子们甚至不说话,虽然一切都围绕着孩子们,但是孩子们并不怎么活跃,女孩只关注自己,而男孩满脑想的都是做爱。”而显然,这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发生的变化不仅仅是民族性的更是世界性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相似的代际变化的模板或者趋势。在上一代人普遍透支了对于家庭的关注与贡献的背景下,传统的稳固家庭结构正在遭遇它的转型与变体,这无疑应验了世界范围内不婚、丁克主义的进一步流行,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时代环境。
  进一步的,相较绝对的富人与穷人,导演舍曼认为:“这部戏剧讲的是中产阶级。”这显然也是当代社会一个发展壮大速度最快的群体之一。在舍曼看来,中产阶级的人们往往有着非常相似的生活轨迹与挣扎路线,他们努力工作,买房、结婚、生育,再把自己的模式延伸到下一代中,把自己的生活贯穿于孩子们的生活之中,希望孩子顺利买房、结婚、生育。“我们总是想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中便充满了各种标志人生阶段的仪式。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以色列乃至世界上任何地方,这些或庆典或纪念仪式都是非常重要的。舍曼说道:“在这部戏剧中,婚礼是生命的隐喻,葬礼是死亡的隐喻。我认为在所有的文化中,生命,死亡,婚礼,葬礼,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家庭,新郎和新娘之间的关系,都是一样的。”
 

  波波钦柯与薇洛薇西亚的婚礼现场
  在谈到中国年轻演员是否在理解剧本上有障碍时,拉切克的扮演者蒋昀霖说道:“我觉得家庭都是类似的,全世界的家庭都很像,这方面完全没有觉得有隔阂。”山下学堂的青年演员与贝尔谢巴剧院专业演员会面时,对方也特意询问了中国演员能否理解剧本中充满隐喻的各种台词与设定。“我们告诉他们,里面提到婚礼和葬礼,只是习俗和方式不一样,但是大家的认知是一样的。”蒋昀霖回答道。
  声称并不了解中国具体国情的舍曼也许并不会想到,《冬天的葬礼》这部三十多年前的以色列戏剧,却阴差阳错而又先锋前瞻地复刻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许多社会现状。新娘的父亲后知后觉的对买房意义的反思,无疑能与中国无数负债累累的房奴产生心灵共振;新郎新娘双方父母性格、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对于自我儿女的偏袒,则是对不同地域背景的年轻人迈入婚姻时不可避免的家庭冲突的真实写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新娘的父亲列什的死亡完全可以看作普遍中产焦虑下的献祭品,但也正如他临死前的遗言一样,列文在铺开人们的生存困境之时,也指引着人们思索突围的求生之路,“我有过非常充实的生活,你可以说这很意外。是的,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生活,就不要后悔。是的,确实是,这是真正的生活。只是,那么列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大家都在看

  
  如果有时光机,你是想穿越回过去,还是留在2019?
  有药治却没钱医:罕见病家庭的艰难生存
  炖羊肉的生活启示录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