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腾讯阿里都升级了,你的公司还要原地踏步吗?

[复制链接]

717

主题

0

回帖

23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45
发表于 2018-12-16 12: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佛爷说

  昨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发出全员公开信,宣布阿里最新一次面向未来的组织升级。过去三年阿里集团每一次的重大组织升级,都带来的是业务的爆炸式增长,甚至是商业形态的全面变革。张勇表示,“未来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一定是从组织结构的根本上进行自我改革和升级。”

  无独有偶。两个月前,腾讯宣布内部架构大调整,为腾讯时隔6年首次大规模做内部构架调整。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这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主动革新与升级迭代。

  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不约而同做出的举动显示出内部重组的意义。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公司不得不经常进行重组。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设计行之有效的重组方式,往往就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如何选择重组方式?小佛爷今天要分享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公司不得不经常进行重组。但讨论何时重组以及采取什么方式时,领导者往往得到相互矛盾的建议。公司须革新现有架构,还是稍微调整一下即可?重组的效益会高出成本吗?重组能先于市场环境变化完成吗?改革的力度要多大?

  在过去30年中,我们致力于帮助高管回答以上问题,在两大重组方式方面都做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架构改革指改变资源和活动的归类和协同基础架构。公司的组建通常基于职能、业务范围、客户细分、技术平台、地理位置或以上方面的矩阵式组合。举例来说,微软于2013年将围绕业务范围搭建的组织架构,转变为基于职能的结构,并将职能划分为工程、市场营销、商务拓展与宣传,以及高级战略与研究。业务调整指在不改变公司基础架构的情况下,增加、拆分、调动、合并或解散某些事业部。诺华(Novartis)曾在2016年将制药业务分拆为“肿瘤”和“制药”两个部门。

  两种重组方式基本都为达成同一目的:刺激创新并最终提高财务绩效。但我们的研究表明,成功总是有条件限制的。公司必须定期改革架构,减少“组织胆固醇”(organizational cholesterol,即固定不变的流程和阻碍增长的专制团体),并在重大行业转型时改变战略方向。在当前时代,竞争优势转瞬即逝,公司必须不断进行小范围的业务调整来适应市场变化。高管不应在逐步演进和彻底改革之间选其一,而是两者兼顾——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

  高管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两种重组方式呢?我们通过分析数百次架构重组和业务调整的先例、流程和绩效结果,得出一个由4部分构成的理论框架。

  分析你所处环境

  在决定是取消现有组织架构,还是稍作调整时,须慎重考虑两大因素:你所在行业的革新速度(或者说动荡程度),以及你对战略转型的需求强度。

  我们的研究说明,在快速变迁的市场中,市场规模变化很大,对来自不同背景的新进入者政策宽松,所以进行快速、小范围改良的业务调整更有利于公司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架构改革则过于缓慢复杂,不适用于这种市场环境。我们研究了多家小公司、大型欧洲公司和美国《财富》50强企业,结果显示:公司因架构改革,利润平均减少2.6%,对研究中规模最大的公司来说,相当于5710万美元的损失;业务调整则带来平均0.4%的利润增长,对大公司来说,是960万美元的利润。在零售、银行和技术等革新速度快的行业中,公司往往选择业务调整,并制定有效常规流程,管理这类转型。

  但如果你的公司面临重大行业变革,逐步进行业务调整远远不够——你必须改革架构。如思科(Cisco)执行主席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所讲,只有实现触及根本的全面改革,真正的转型才会发生。IBM多年以来都遵循这一原则,虽然弃用过一段时间,但最近又再次回归。1995年大型机时代终结之际,公司竭力适应这一变化,当时的CEO路易斯·郭士纳(Louis Gerstner)和团队用“服务加解决方案”新战略予以回应。新架构以“前后端交互”的矩阵为支撑,组织的后端(即技术、个人系统、服务器、软件技术平台)开发解决方案,前端(公司中面向客户的部分,即新的全球销售和服务部门)则推广这些方案,目标是打破组织竖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本次重组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IBM试图依靠业务调整来应对行业的迅速变迁。公司通过撤销、剥离一系列部门,缩减低利润率的硬件业务,同时加大力度发展数字化,新设商务、安全、分析、沃森(Watson)、云和医疗等部门。IBM依旧渴望成为顶尖技术的代表公司,但微调的战略让IBM的希望落空了,而且公司业绩增长乏力。如今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正在实行一次重大架构改革,推动物联网时代认知计算方向的战略转型。公司已经开始废除技术平台,取而代之的是针对特定行业的综合事业部。

  放稳步调

  重大架构改革会引发组织动荡和局势紧张,不应太频繁发生。此外,架构改革要在长时间内才能取得成果: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最成功的架构改革,也要花3到4年时间,才能看到利润的增长。我们建议,如果你的战略只须稍作调整即可,不必剧烈转型,那么至少等5年再考虑下一次架构改革。组织过于频繁尝试太多架构,或总在新旧架构之间摇摆不定的话,内部将陷入混乱,参与度、创新和绩效也会毫无进步。

  业务调整的频率,要兼顾到多方因素。业务调整次数太少,组织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太多,最终的结果评估可能会过于仓促,漏洞百出。公司总做调整,过多关注内部事务,容易陷入危险,并让员工产生对改革的厌倦情绪。在某些情况下,多次业务调整可能出人意料地发展为一次架构改革,对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我们发现,如果公司突然在某年内将业务调整的次数提高一倍,利润平均会降低1%,对我们研究中规模最大的公司来说就是损失约2200万美元。有些公司选择这种持续、耗时长的改革周期调整业务,但后来都已不复存在,比如德士古(Texaco)、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和麦道(McDonnellDouglas)。

  陶氏化学(Dow Chemical)这些年来似乎在两种重组方式间,找对了平衡点和重组步调。公司相继在1985、1995和2000年成功改革架构,2009年时又决定再次改革。当时公司已经收购了专用化学品制造商罗门哈斯(Rohm & Haas),意图借改革反映出新的战略方向。陶氏采取了矩阵架构,设立5个事业部和地理区域,共用一个综合服务部门,中心职能也更强大,比如工程和制造部门。同时,公司还进行了一系列业务调整。自2009年以来,陶氏至少每年解散两个事业部,将精力更多放在专用和高新化学品上。此外,公司每年至少要拆分一次业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独立经营部门(如最新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部门)和联合部门(如合并化学品和能源部门)。到2013年,陶氏的利润几近翻倍。

  发挥优势并寻求差异化

  不论你在进行架构改革,还是业务调整,都必须保证对活动、资源的归类和分配能够发挥出企业优势,并让公司拥有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色。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并非所有公司都有执行这一原则的制度,甚至可能还不清楚自己最适合哪种重组方式。

  架构改革最适合用来强化公司的特色,而非模仿竞争对手的战略。以世界上仅有的两家全球全能银行花旗(Citi)和汇丰(HSBC)为例。花旗银行根据业务范围组织公司活动,汇丰则利用三维(业务、地理位置、职能共享服务)矩阵管理公司。汇丰的架构应用于2011年,较复杂,而且维护成本高,但由于汇丰的战略是为客户提供无缝跨境金融服务并收取额外费用,因此管理层认为,其架构的效益大于成本。

  另一个例子是专业服务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埃森哲没有像很多咨询公司一样,按照区域给不同国家归类,而是围绕更具战略性的地理位置差异进行管理。埃森哲的“核心市场”架构聚焦于发达经济体,致力于推动跨境高效合作和标准化,而公司的“增长市场”架构关注新兴经济体,更强调本土化和自主管理。

  业务调整只要将目标明确为稳固公司战略优势,同时有效利用内部相互依存关系,也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举例来说,强生(Johnson & Johnson)曾于20世纪70年代决定合并内部Arbrook, Inc.和Jelco Laboratories两个部门。两部门当时都是所在细分市场(绷带、消毒设备、注射器、针头和采血设备)的领导者,而合并后的新部门创新力更加强大,研发了首个用于手术消毒的液体注射系统,获利也水涨船高。

  强生另一项业务调整的最佳实践是,将公司既有部门与收购的部门合并,并确保合并后部门既留下了组织原有DNA,又输入了新血液。公司花了8年时间收购了多个心脏瓣膜业务并进行合并和剥离,但收效不佳,其中原因在于,这些业务和公司既有管理体系是分离的,最终强生于1986年退出这一领域。

  公司不论采取哪种重组方式,都须牢记:重新分派活动时,配套资源也必须随后到位。比如强生的高管提前决定,哪些实物资产(如制造工厂和研发设施)和人员(特别是有重组经验的高管)在部门变动时也应有所调整。我们发现,如果公司能用配套设施和服务来支持新建或合并后的部门,其专利引证比不提供配套支持的组织多17%,也就是说前者创新力更强。

  确定其他须调整的系统

  公司一旦进行架构改革,其他很多方面也必须有所调整,例如管理流程、IT系统、文化、激励和奖励措施以及领导风格。这些改变即便不能同时发生,也必须以最快速度执行;在快速变迁的市场中,尤其如此。如果进行架构改革时,各部门各自为政,往往配合不力,最终导致公司陷入瘫痪状态。

  为避免这一陷阱,汇丰高管在推行与新全球客户管理战略捆绑在一起的矩阵架构时,不仅打破基于国家分类的既有竖井结构,还训练管理者如何发扬更具合作精神的文化。他们向员工介绍两大新核心价值观——保持开放和联系,并按照新标准评估员工。汇丰高管还调整奖励措施,将奖金与交叉销售目标和公司整体业绩(而非部门利润)捆绑起来,同时向员工阐明新架构下的职位和责任,比如全球事业部制定定价方针,但本土团队有权力在既定范围内对价格作出调整。他们还迅速整合多个IT系统,并投资有助于促进信息共享的数字工具。可能最重要的是,汇丰高管开诚布公地讨论以上改革;他们解释自己的观点,阐述方案并庆祝改革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功。

  业务调整相对来说更容易成功:高管只须确保改革只影响到指定部门,组织内其他环节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每个员工都熟悉既有体制内的实践和流程,而只要保持整体不变,即使个别部门出现合并或调动,员工也能找到彼此的共同点。

  再以埃森哲为例。埃森哲2014年进行业务调整,在既有矩阵架构下将3大增长平台转变为4个,包括战略、数字化、运营和技术。本次调整基本算是无缝完成,因为大量既有措施和流程奠定了转型基础:所有顾问都使用同一个标准化模型接触客户并传递价值;公司有通用的绩效评估、职业发展、知识管理、内联网和IT系统;办公文化和环境在全球范围内都保持一致。

  “重组”是一个含义甚广的术语,涵盖两大截然不同的改革流程:架构改革和业务调整。两种方式只要应用得当,就能带来价值。在决定使用哪种方式时,首先分析你所处环境:在迅速变迁的行业中,业务调整的效果更好,但如果行业出现颠覆式变革,需要重大战略转型和新架构来应对挑战。切记要拉长重组的时间间距:慎重使用架构改革,多用业务调整,但不能太频繁,否则组织就会陷入混乱。利用重组来稳固优势并将自身业务与竞争对手区隔开来,同时明确规定改革的范围。架构改革往往需要新的文化、措施、流程和系统,而业务调整则强调连贯性和共性。以上指导方针虽不能保证重组能顺利进行,但肯定能提高成功的几率。

  斯蒂芬·吉罗德、萨米纳·卡里姆 |文

  斯蒂芬·吉罗德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战略及国际商务学教授。萨米纳·卡里姆是波士顿东北大学达莫尔-麦金商学院创业与创新学副教授,也是全球战略管理协会竞争战略利益集团主席。

  刘筱薇 | 译  牛文静 | 校  


  《哈佛商业评论》

  编辑|张梓豪zihaozhang@hbrchina.org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