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文物故事 | “梨园”由来

[复制链接]

33

主题

0

回帖

11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0
发表于 2018-12-29 00: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喜欢听戏的朋友对“梨园”这个词一定不陌生。旧时常称戏剧界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中亦有“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的诗句。

  这“梨园”的称呼从何而来?戏曲又怎会跟“梨”扯上关系?国家博物馆的哪件文物能一窥“梨园”风采?一篇短文,为您揭秘~

  “梨园”由来

1.jpg

  京剧《贵妃醉酒》剧照

  (图片来自中国京剧艺术网)

  旧日习惯称戏曲界是梨园行,戏曲演员是梨园子弟。但“梨园”在唐朝诞生时,歌舞、说唱、戏曲等还没有这么明确的区分,笼统地都归之于音乐。所以,最早的梨园子弟包括歌儿舞女及演奏者。

  唐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早在建国之初,就在隋“九部乐”的基础上在宫廷设置了“十部乐”。十部乐中既吸收了像西凉、龟兹、疏勒、高昌等少数民族的音乐,也有来自中亚的康国乐、安国乐以及高丽乐等。唐代在宫廷的重要庆典或宴会上都要演出,当时创作流行的一些曲目甚至传到了国外。玄奘在印度留学期间和戒日王见面时,这位印度的霸主就和他谈到大唐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是一位政治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进入了开元、天宝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时期。他还是个多才多艺的天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八分书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的音乐才能。唐玄宗不仅爱好、大力提倡音乐,本人还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家。他能作曲、擅奏乐,并且挑选了三百乐工、数百宫女,在听政之暇,亲自在宫中的梨园和宜春院进行专门训练。据说,当丝竹管弦排练时,即使有一声错误,他都能听出来加以纠正。他甚至穿上舞衣对他们教演调度。每逢节庆,宫中举行演出时,玄宗会亲自鼓励上场的演员:“好好作,莫辱没三郎(自称)”。所以,这些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子弟”,“梨园”这个名字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您知道吗?

  国家博物馆里也有“梨园弟子”的踪影哦~


  演奏陶俑

  唐(公元618年-907年)

  高11-11.5厘米

  1955年陕西西安出土

  这套演奏俑所用的乐器分别有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等,是从当时流行的乐队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部分乐器。通过他们的表演可以让我们对唐代“梨园”的景象略见一斑吧。(以上内容选自《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册)》,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延伸阅读


  这套陶俑共6件,均为男性,着圆领袍、裹幞头、系腰带,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  

  排箫、笙、横笛是固有的传统乐器。排箫每管一音,直接用嘴唇吹奏。笙则是将多根竹管编排在匏斗中,竹管下端装簧片,利用簧片与管中气柱的共振作用发音。湖北随县战国的曾侯乙墓有最早的实物发现,其中笙共6件,笙斗用匏做成,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细竹管,有12管、14管、18管3种,并使用了竹簧。排箫2件,上沿齐平,下沿参差不齐,都是用13根长短依次递减的细竹管排列。此套排箫和笙烧造的只具象征性,而初唐李寿墓石椁线刻演奏图则非常清晰地显示了唐代排箫和笙的形制。笛是汉代横吹乐中重要的管乐器,但它的出现可能早至战国时期。箜篌和琵琶都是自汉代就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但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广为人知并日益重要。尤其琵琶,它音域广阔,技法丰富,能弹出所谓84调中的81调,旧有的乐器很难做到,是对南北朝和隋唐的音乐文化面貌影响最大的乐器。不过在这一时期的器乐合奏中,琵琶虽然占有主要地位,但固有的排箫、笙、笛和筝等乐器也不可或缺。此外,外来的竖箜篌、五弦、筚篥等也常加入到乐奏中,它们对扩大音域、丰富音色和增强音量等都起到显著作用。拍板属于这一时期出现的节奏乐器。


  唐代宫廷的表演艺术融纳了中外许多民族的乐舞,新编乐舞极为活跃。唐高宗(公元650~683年)后,根据演出规模,将乐舞统编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类,各有固定的表演内容。“坐部伎”的部乐舞构成,在堂上坐着演奏,规模较小,舞者3至12人,用丝竹细乐伴奏,风格清雅,乐工和舞者的表演水平较高。“立部伎”规模较大,由8部乐舞构成,舞者60至180人,主要以鼓和金钲伴奏,气势宏伟,但表演水平略逊于“坐部伎”。这当是一组“坐部伎”的陶俑。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