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七夕!情人节?这事有“乞巧”!

[复制链接]

213

主题

0

回帖

8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5
发表于 2019-1-5 01: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又到了这个对单身人士不友好的日子。
  高甜预警从四海八荒涌进来,
  各种推送话题都充满了琴瑟和鸣的喜悦!
  那么问题来了,
  七夕真的就是情人节吗?
  并不是啊喂!
  且跟随我们一起来细数
  七夕节俗的历代演变~
  

  我们熟知的牛郎织女故事,出现得很早
  

  明洒线绣鹊桥补子
  私人藏
  先秦时,《诗经·小雅·大东》提及织女、牵牛在内的六个星宿名称,且二者赋予人格化特征
  战国末,故事情节性增强,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就曾语及牵牛娶织女
  至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更为流行,当时的石雕、画像石、壁画等对此均有表现,但仍未与七月初七这个特定的日子相关联。2009年陕西靖边杨桥畔二村南侧渠树壕汉墓前室顶部所绘的星象图,其中就有织女、牵牛二星及对应的具象人物织女、牛郎。织女坐于织机旁,作织布状,牛郎则手牵白色的公牛,作跽坐状。
  

  西汉天象图壁画牛郎织女(局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到魏晋,故事又有所发展,出现牛郎织女七月七日才得以相会的说法。曹植《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句后,李善引曹植《九咏》注云:“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傅玄《拟天问》曰:“七月七日,牵牛织女时会天河。”而七夕乞巧之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南北朝,牛郎织女的故事里又增添了乌鹊填河架桥的情节。庾肩吾《七夕诗》云:“玉匣卷悬衣,针缕开夜扉。姮娥随月落,织女逐星移。离前看促夜,别后对空机。寄语雕凌鹊,填河未可飞。”
  

  清粉色喜鹊松月纹花缎
  故宫博物院藏
  唐宋呢,乌鹊填河架桥之说风行。唐人同样题为《七夕》的众多诗歌中,鹊桥屡被提及。“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刘威《七夕》);“今日云軿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权德舆《七夕》);“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李郢《七夕》);“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等皆为其例。
  

  徐悲鸿双鹊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乌鹊填河架桥之说盛于唐宋,乞巧之俗也在此时普及开来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蛛丝卜巧”条记下了宫中盛景:“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宫中的流行,进而带动民间的效仿,就连僻处一方的敦煌也盛行一时,现存唐末五代的敦煌文书中,就屡屡可见乞巧之俗。
  

  唐末五代敦煌《七夕乞巧诗》  
  大英图书馆藏
  到了宋代乞巧之俗更盛于前,关于七夕节的盛况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中皆有记载。
  

  徐悲鸿双鹊秋艳轴
  故宫博物院藏
  在祈愿得巧之外,又有祈愿富贵、寿考、得子的
  徐坚等著《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七月七日第九”条引《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酺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弈弈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十九“神仙十九·郭子仪”条引《神仙感遇传》称“既夜,忽见左右皆有赤光,仰视空中,见軿辎车绣屋中,有一美女,坐床垂足,自天而下,俯视。子仪拜祝云:‘今七月七日,必是织女降临,愿赐长寿富贵。’女笑曰:‘大富贵,亦寿考。’言讫,冉冉升天,犹正视子仪,良久而隐”,后谓“(郭)子仪后立功贵盛,威望烜赫。……其后拜太尉尚书令尚父,年九十而薨”。
  节俗的发展,使得七夕乞巧之俗广为人知,而乞富、乞寿、乞子反倒在后世鲜为人知
  

  清沙馥芭蕉仕女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唐宋时期人对七夕的看重,与乞巧风俗的流行,相应地也反映在当时的工艺品上。
  这件宋金时期的铜镜表现的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铜镜上方两朵祥云上升起一轮圆月,其下空中左右两边四只鹊鸟朝向拱桥而飞,下方银河之上架一拱桥,桥上两端牛郎织女在侍者的护卫下向桥中间行进,牛郎居右,织女居左,皆为祥云所笼罩。
  

  宋金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故事镜
  私人藏
  及入七夕乞巧之风不替。大都风俗,宫庭宰辅、士庶之家在七夕之夜,大多搭造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等物,邀请亲眷、小姐、女流,作巧节会,称为女孩儿节。(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220页)欧阳玄《渔家傲》词十二首,其一亦有句云:“七月都城争乞巧,荷花旖旎新棚笊。笼袖娇民儿女狡。偏相搅,穿针月下浓汝佼。”
  在明代七夕鹊桥牛女之说、穿针乞巧之俗,并不限于宫里,民间更为流行。“七月七日,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曝)日下,令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宛平土俗有“七月浮巧针”)
  

  清陈枚山水楼阁册(其一)
  故宫博物院藏
  迨清朝七夕风俗因仍前朝,其时宫中亦甚流行。拜月乞巧之外,并有牛女星君之祭及《仕女乞巧》等节令承应戏的搬演。清初宫中乞巧,雍正以后例于圆明园西峰秀色举行
  《清宫遗闻》卷二“宫闱岁时纪四”载:“七月七日,祭牛女,宫殿监司其事。西峰秀色,为御园四十景之一,七夕巧筵,曩时常设于此,有彩棚蛛盒之胜。乾隆御制诗云‘西峰秀色霭宵烟,又试新秋乞巧筵’,盖纪实也。”
  故宫博物院藏有《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共十二幅,按月令描绘了雍正年间宫中的应景行事。其中七月乞巧对应的景点正为圆明园西峰秀色。
  

  清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之“七月乞巧”(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圆明园被焚后,七夕应景的行事改在西苑的紫光阁举行。清末继昌《行素斋杂记》卷下记云:“每岁七夕,皇上驾幸紫光阁,皇后妃嫔皆随侍,南府供奉献剧三出,亦乞巧合欢意也。”
  

  紫光阁旧影
  乾隆年间,有“俱按时令花样烧造”的膳碗,与七月相对应,“七夕用鹊桥仙渡”。此类膳碗,直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
  

  清道光蓝地粉彩开光天河配图碗
  故宫博物院藏
  宫廷之外,京师及地方均对七夕甚为重视,视为令节且有相应的行事。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夕”条就记北京的七夕节俗,称“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幼女以盂水曝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觕如椎,因以卜女之巧。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不可谓不热闹。
  

  从先秦至清代,
  再到今天被赋予特殊意义,
  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
  七夕,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里
  一个荡漾着缤纷佳话的节日,
  听说,多多了解它的故事
  会让人有更幸福的小时光~
  你的七夕准备怎么过呢?
  本文摘编自《紫禁城》杂志2018年7月号《灵鹊新成织女桥——明清宫廷七夕风俗掇琐》
  本文作者:徐文跃   自由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古代丝绸艺术
  编辑/谢菲  美编/鲁婉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