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8|回复: 0

联想之星陆刚:资本寒冬后投资生态转换,硬核创新驱动未来

[复制链接]

138

主题

0

回帖

50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04
发表于 2019-1-19 12: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由品途集团主办的“未来之秩•2018 NBI Awards年度影响力评选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在上午的“进击·数智变迁的时代历程”论坛上,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发表了《从“资本风口”到“商业本质”》的演讲。
  他认为:在风口的泡沫期,创新项目的商业思路和估值受到很多风口概念或模式复制的“噪音”干扰,在资本寒冬时代的下半场,创新思维应当摒弃浮躁进行降噪,要回归商业本质。需要重点关注三个层面的商业问题:
  第一,直击核心用户的痛点与刚需,阶级立场务必清晰;
  第二,要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度,要形成足够硬的硬核;
  第三,关注创造出来的新价值,是如何传递到核心用户的,尤其是商业链条及利益分配关系。
  而对于投资趋势和未来机会,陆刚认为2B的企业服务(如改造传统行业+互联网创新)和科技类创新项目更受投资人的青睐。
  以下演讲内容经整理发出:
  从2012年雷军总的“飞猪”理论出现之后,风口论开始流行,每年商业媒体邀请我们这些投资人和创业者去分享的时候,都在讨论今年的风口是什么?过去在资本的助力下,出现了一些风口中的独角兽,但也出现了一些风口中的“坑”,比如比特币、区块链等领域。
  

  在这些风口下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创业者与投资人的两个阵营,他们视角和立场不尽相同,但互动频繁形成了创业圈的生态。作为投资人,我们经常面对的是创业者是不是不断借助风口、改换马甲概念,去增加融资的估值和成功概率。比如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抑或是AI+行业,或者行业+AI,有些传感器公司宣称是物联网公司,有些传统商业智能公司宣称自己是AI大数据公司等,其目的是利用风口增加估值和概念。
  根据投资人不同的投资风格,有好事者将投资圈分为北派和南派两个派别。大意是,北派以北京等地的互联网投资人为主,关注的是市梦率:风口概念足、团队卖相佳、接盘侠踊跃;南派以深圳等地的投资人为主,比较务实关注市盈率:即商业闭环可见度高、团队执行强风格稳、估值低安全边际高。
  这两类投资人到底哪一派更胜一筹?从投资历史来看,是风水轮流转,前几年互联网大爆发,北派比较得势;现在开始出现资本寒冬,投资人更关注商业落地和盈利状况,因此,南派显得更有预期保障一些。
  

  其实从更长的周期看,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市场周期转换的客观过程。十几年来,创投行业出现了多次从泡沫到寒冬的调整,这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周期里面不同风格的投资机构各领一段风骚的必然现象。
  我从2004年加入创投行业以来,15年间经历的泡沫和寒冬至少有3次,大约每四五年一次。但2018年这次泡沫破裂进入寒冬,跟以往几次到底是一样的还是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来看看清科统计的数据,就能有个大致概念。
  从时间长度看,这一轮周期开始于2012年,到2018年有6年时间了。而以往的投资周期,基本没有超过4年。从增量幅度上看,这波投资浪潮是一路高歌猛进总量暴增数倍。这么巨幅增加的投资量,直接导致一级市场形成的存量资产相当巨大,而且绝大部分都没有退出。
  

  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钱太多了!
  市场出现了过度投资的现象,机构之间互相抬价、击鼓传花,结果就形成了很大的资产泡沫。而那么多的投资量,IPO通道不畅,就在一级市场造成了很高的资产库存“堰塞湖”。而一级市场里面形成的资产存量,都是财务性投资,是需要在一定期限里面股份换回先进的,那只有通过IPO、并购或者创始人回购退出才能变回先进,实现这个市场“现金-资产-现金”的正向循环,这个市场才能比较健康地持续发展下去。
  对这块堰塞湖里面资产的消化,我个人的乐观估计,可能要2-3年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业绩不太好的基金会面临两种结局:第一是僵化:没钱了,就做存量资产的管理;第二是被迫清退:基金清盘。未来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资金的供应量不会再像以往三年那样供应充足。而经历过这次的市场泡沫的教训,投资者和创业者都会更加趋于成熟,投资和创业也将会更少地谈论如何追逐风口,而更多些独立思考,更多看重商业创新的本质。
  在风口论特别喧嚣的时候,或者说估值相对较高的泡沫期,我们对于商业价值和创新本源的判断,会受到很多噪音、诱惑的干扰。但现在资本冬天来了,促进大家好好地总结一下,冷静地去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优秀的创业者来讲,寒冬不是坏事,大浪淘沙。什么因素能够抵抗住寒冬?肯定是长期价值。这么多年我做早期项目,不喜欢追逐风口,就只能关注这些项目的长期价值可能在哪里。就会去思考,项目在哪些商业环节进行了创新?这些环节创新的价值度有多高、持续性有多长?通俗地说就是,这个项目是不是具备硬通货内核?
  

  因此我就逐渐发展出一个“酒瓶”模型,来帮助我们team在讨论、鉴别项目发掘这个创新项目的核心价值到底在哪里?在这个模型里,要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核心用户要定义清楚,直击痛点与刚需;
  第二,承载用户价值的创新产品或服务:要特别关注产品或服务硬核的“创新硬度”;
  第三,商业价值的传递:传递产品到核心用户所需经过的商业链条,重点是关注利益再分配的链条,是有了重大变化还是换汤不换药?
  打个通俗的比喻,一个创新项目的价值,辨别它到底实质性地“新”在哪里,可以用新瓶+旧酒等,瓶与酒的不同组合,来进行分类评估。
  用户关注的是你到底卖给我什么东西,是咋卖给我的?
  第一,围绕着核心用户,去关注酒,也就是你的产品或服务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实质上“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
  第二,关注服务或产品,是如何抵达用户的,在这个闭环过程中是如何分配传递价值?与以往相比,这种利益分配关系,到底是有重大变化,还是只有小幅改变?
  所以酒和瓶是形象化评估价值创新的两个维度。在这个模型里面,对于产品或服务创新程度的界定,是非常关键的。在彼得·蒂尔《从0到1》里面提到的观点,谈到要有“十倍以上”的创新才是创新,这个观点我是很有同感的。
  在我看来,现在大部分创新项目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内核其实是微创新。但是很多创业者认为自己的创新特别颠覆,把自己摆错了位置。这不是一个信心高低的问题,而是一个基本的商业判断问题。判断错了,会导致后面一系列商业思路、战略抉择的错误。
  从我的投资经验来看,90%所谓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都落在“旧瓶+旧酒”这个象限。比如以“性价比更优”为主要亮点的技术创新等。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举三个例子:
  小米公司今年在香港IPO的时候,香港投资人问雷总一个问题:你硬件收入那么大,到底是一个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在我看来,小米其实是一个彻底的互联网公司。因为小米手机的技术,并没有“十倍以上”的颠覆性创新,手机其实是个“旧酒”。而创新价值的核心,在于小米采用了全新的互联网方式卖手机。
  

  小米做手机的方式跟传统厂商做手机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手机方式是:用户调研、研发、生产、铺设渠道、终端销售和问题反馈。如果渠道反馈产品不错,就加大这个机型的生产;反之如果销售不好,就清货下架。这一个完整的研发供应周期要1-2年的时间且调整成本很大。在这种传统的手机研发、生产和销售“长链”模型之下,传统的厂商很难确定我的用户到底愿意哪款手机买单,因此不得不做出多款机型去试探市场,这就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投入。
  小米手机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互联网和社群圈住一批米粉,从用户调研到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形成一个“圆形”闭环,在产品开发早期,通过大量的米粉的互联网信息反馈,调动米粉参与形成的粘性,小米手机能够“定制出”用户真正想要的手机。
  此外,在销售模式上还采取了预售制,用户购买先预付款,3-6个月以后再给手机,这又优化了销售的资金周转和库存问题。小米通过模式创新,按照用户需求定制开发和销售手机,这就是一个完完全全新的价值传递的方式。
  由此可见,小米的价值创新不在于手机本身的功能和技术,而在于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了价值创造,在利益分配链条上进行再分配,极大地变革了以往的“店面渠道模式”。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的价值传递创新模式。
  另外一个例子,AI行业很火,技术非常酷炫。我们投的Face++也属于这个行业,做人脸识别。公司有非常新的AI算法和产品实力,相比以往的确有了“十倍以上”的量级变化,的确是个新酒。
  现在,把这个技术应用在传统的安防领域,其推广和销售体系和之前的摄像头销售模式,发现有很大的类似之处。也就是说,传递价值的利益链条,并没有深刻变——瓶没有变。所以,Face++应该定义为“旧瓶+新酒”的公司。
  

  我们再看一个创新很成功的例子,市值接近万亿美金的苹果。1976年苹果做了第一台苹果个人PC。在那个时代,电脑主要应用在工业企业用户中,其销售的方式也是通过企业渠道,并没有现成的2C渠道。
  由此看来,在那个时代,个人PC不管是“酒”还是“瓶”,都是“新瓶+新酒“。”当2007年,苹果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时候,苹果手机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与当时的功能机完全不同,还拥有自己的APP等整个生态链。而苹果手机的销售模式也非常不同,采取了直营专卖店等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分辨出,苹果手机是一个彻底的新瓶+新酒的公司。
  

  回归本质,打造高价值的创新,就要从“产品内核”和“价值传递体系”两个方面下手。不管是瓶上的创新,还是酒上的创新,只要创新度足够“硬核”,其实都会形成非常大的价值。而这些高价值的创新,投资者通过追捧形成了估值体系(甚至泡沫),去支持创新企业们最终改变了很多产业,从而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极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我们认识到这点,就会很好地理解估值泡沫和硬核创新,以及资本寒冬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下面这个估值曲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个规律。
  

  第一类是新瓶+新酒的公司,Google、阿里、腾讯,还有大疆,两个“新”加持,这些公司的估值非常之高。
  第二类型是新瓶+旧酒的公司,大多数模式创新公司都属于这个品类。
  第三类是旧酒+新瓶的公司,通常来说是技术型创新。投资业内经常会说,技术型创新的创业公司,其估值是1-10量级的话,模式型的估值可以达到1-100倍量级。为什么?因为后者在改变整个生态链条的利益分配格局,具有利益分配的话语权,离钱更近,那市值当然会有更大的生长空间。
  第四类是旧瓶+旧酒的公司,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公司都在里面,它是以PE倍数去估值,公司的估值水平相对较低。因为在这个象限,已经有巨头把持,生态相对稳定,小的创业公司想打败既得利益方翻身做主人,机会更小难度更大一些。
  最后,再借用这个模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因素会如何影响创新创业的机理,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未来趋势变化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2B的企业服务,如改造传统行业+互联网,更受关注。行业的生态环境会极大地影响创新机遇,而生态的巨大变化,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创新机会,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随着流量红利的逐渐衰退,移动互联网进入到下半场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事情。2C虽然还有创新机会,但是更大的创新机会来自于2B的领域。随着行业数据量的多维度、数量级的扩增,和AI技术与产业的深入融合,通过数据通道去改造传统行业,进行产业升级和竞争力强化的商业创新,将得到更多资本的青睐。
  第二,资本加大了对科技类创新项目的投资比例。从全球来看,模式类创新和科技类创新两股热潮,在科技发展史上往往是交替出现的。一方面,科技促进了一些底层技术颠覆式创新。
  由此大幅改变了产业原有的技术基础设施,并通过快速提高的占有率获得了良好的商业回报,如智能手机相关产业;随着这种占有率的提高,相关用户的“渗透率”也开始加大,给模式创新开启了倍数级发展机遇的大门。
  而当模式创新机会逐渐衰减的时候,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又会加大,为下一波浪潮积累势能。由此,这两种创新交互推动之下,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提升。
  最后,给一些并非“寒冬来了、春天不远”的寄语。资本寒冬之下,创业者的压力都不小。记得做联想之星创业戈壁行活动的体会,就是创业者们意志坚定、互相扶持,抵达终点的达成率高达98%,远远高于商学院的成绩,体现了创业者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
  但柳总给的评价是“做群胆英雄固然好,但创业往往是孤胆英雄”。这句话我印象深刻,在此送给寒冬中的创业者,做好孤胆英雄!
  

  联想之星年终盘点 | 陆刚:不要误判趋势,不要虚度熊市
  乱世·英雄·剑——诸侯割据时代的医疗创业导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