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2|回复: 0

本色河南:中国“最四”的省!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0

回帖

3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69
发表于 2019-1-31 17: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请叫我『四川』
  
  文 |大地理馆
  
中原中的中原,中部中的中部

‍‍

一个思念故乡和爱人的年轻人曾在黄河畔吟唱:“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条小船可渡过。按照今天的说法,这是《诗经》里收集的一首河南淇县民歌。当时河两岸的土地,属于两个诸侯国——而今天,他们同属于——河南。


河南的代名词是中原大地。


很久很久以前,中原并非指的是行政区域的河南——这是一个很人文地理的词语,也是听起来很“诗与远方”的词语。而最早的“中原”一次,的确出自《诗》之中: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诗经·小雅·小宛》)

  不过,这里的中原意思很简单:坦荡的原野,并非特制某一地区。今天我们提到的中原,一般指的是“早期的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指范围一度成为华夏农耕王朝的代称。
  中原,或早期中国,其说法版本多有不同,但基本不超出黄土高原东南至华北平原的黄河中游与下游过渡的区域,尤以河南、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区为核心腹地。
华夏文明自我为中心、居于中央的世界观,制造了“中国”、“中原”、“中土”。“中国”两字连用,最早出现是陕西宝鸡地区出土的“何尊”铭文之中:
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这里的中国,不仅不是今天说的国家,意思也跟中原不同,更不是指诸侯邦国,它指的是——周天子的都城。这句话是说:俺们英明的周天子,宅在中央地区的都城,带着臣民一起过日子呢。这里的国,也就是都城,指的是位于今洛阳城附近的东周洛邑城。

 
周天子与封国关系示意图
  
制图 -大地理馆
 
陕西宝鸡出土何尊铭文拓片
铭文记载记载的东周洛邑兴建事迹,红圈内为“中国”二字
制图 -大地理馆
 

  公元6世纪上半叶,热爱文学的昭明太子萧统先生,主编了《昭明文选》诗歌集,其中收入的谢灵运的诗有这样两句:“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  生活在7世纪的唐人李善注解说:“中原,谓洛阳也。”洛阳,不仅指洛阳城,也代指其所在的伊洛河与黄河之间的土地,即“河图洛书”所在的河洛盆地。
  更多的时候,古文献中的中原或中国,多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如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刘向《战国策.秦策》:“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三国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千,北定中原。”元代编撰《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对于中原,近、当代工具书这样解释:“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  (舒新城主编、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辞海》) 注意,这里的河南,指的是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地区,因为河南省是跨黄河的。“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辞源》)

当然,以中原为中心的王朝版图扩大到哪里,就把“中国”、“中原”的范围扩大到那里。中原,也常以相对边疆、边缘的方位,将其作为整个王朝的代名词。



无论中原的内涵和外延有多大,无论中原的范围如何变化,有一片从黄土高原、秦岭山区延伸到华北平原的区域,总是无法被绕开的,那就是——河南!


因为,它是“中原中的中原”。

 
古本彩绘《禹贡九州图》
禹贡九州是一种上古时期的规划思想
上图并非实际行政区划,到了汉代才将这一规划思想变为实践
中间红色区域即为:豫州

除了中原,今天的河南还常常被视为“中州”——就是古人将华夏大地规划成的“九州”之中最靠中间的那个州——豫州。今河南省的主体,就位于豫州区域。


  当我们凝视中国大陆东部的地形图时,回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中原”一词的字面意思:中间区域的坦荡原野。
  你看三维地形图上,只见燕山南麓,太行、熊耳、伏牛、大别山东北麓,与大陆海岸线一起,勾勒出一个近似大三角的平原(以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体)。随着海水慢慢退出内陆,加上治水技术突飞猛进,华夏先祖开始展望、规划这片一望无际莽原的蓝图。这片区域,正是春秋战国的版图腹地,也是中华文明不断向外传播的根据地。直到今天,胡焕庸线以东的主要人口,仍然聚集在这里。
  这片绿色的大平原堪称天然的“中原”——它的最中枢在哪呢?河——南——也!

河南,名称中带有一个“南”,但他骨子里的代名词是“中”。中州、中原、中土、中岳,提问“中不中”,回答“中!”


首先,他是黄土高原与东部平原之间的文明传播中枢、最狭义的中州、中原、中土


他端坐在大三角“中国湾”的中枢部位,扼守着其中一角。需要说明的是:中原、中州、中国,并非绝对几何意义的中,而是文化意义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所致。无论后世疆域如何变化,无论东西、南北,河南的方位总是“居中”,不是绝对的几何上的居中,而是文化、交通上的“居中”。而从从西方位而言,河南位于“黄土金三角的东南”,是华夏文明走出黄土高原的“扩散器”——其南北交叉呈“V”的轮廓,好像一只喇叭。现实中这个喇叭口处的河南,扮演了“文明传声筒”的中介角色。

其次,他是横轴——秦岭与淮河(陇海线)、纵轴——京广大动脉交叉的地方


现实中,行政区划往往与地理区划相矛盾。如,拥有大片华北平原的山东,跟福建江西等同属“华东”;拥有大片华北平原的河南,跟广东、两湖一起划入“中南”。说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南方与北方”,河南似乎是最难站队的省份。既然无法分南北,那“中”最不合适了!


东西方向:我国东西最长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脉)淮河(干流及下游苏北灌溉总渠),从河南穿过。东西方向我国东西最长的铁路交通动脉——陇海线,从河南穿过。

南北方向:连接政治文化中心与华南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的交通大动脉——京广线,从河南穿过。纵横两周,构成了河南十字的骨架。而整个河南轮廓,也像一个丰满版的“十字”


  第三,古代河南地区(尤其洛阳所在的河洛)的方言,
  被视为“中州正音”、“中州雅音”,大致就是古时普通话的音韵基础
  关于“中州音”是否就是今天的河南方言,我们不做探讨。关于“正音”与地理环境区位的关系,古人已经进行过论述,认为“不南不北”的区位,可以集合声音气韵之精粹。“中原当南北之间,际清浊之会。故宋制中原雅音,合南北之儒,酌五方之声,而一折衷于中原。谓河洛不南不北,当天地之中,为声气之萃。(明吕坤  《交泰韵》)
 
 
河南省与其方言分区示意图
底图:《中国语言地图集》

  除此之外,象征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圣的五岳圣山中,中岳嵩山位居河南中部,并衍生出了“天地之中”等系列文化景观。
  中,是河南在地理上的最鲜明特征,也是平时谈论较多的。除此之外,他还应该拥有另一个标签:四。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区划,河南都绕不开“4”这个数字。
  我们甚至可以说:河南——是中国“最四”的省份!
华夏文明之花初放:
这里是四面虎狼,四战之地


  春秋战国,奠定了后世的区域文化版图和“地方主义”,如陕西称三秦大地,山西称三晋大地,河北称燕赵大地,山东为齐鲁大地,江浙是吴越大地,湖北湖南属“楚地”,四川盆地为“巴蜀”。河南,却没有用这个“某诸侯国+大地”的套路,其简称“豫”也不是来自诸侯方国,而是九州之一的“豫州”。
  这是为啥子捏?
  从西周封国到战国结束,河南地盘上先后登场的诸侯实在太多(甚至可以说密度最大)。那时候封疆建国,越是富饶肥沃的地方,封的诸侯密度就越大,最早的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湖南、湖北、江浙这些地方,除了靠近河南的部分区域,其他地方都还属于“待开发”之地——周边地区的诸侯,本来就密度小,随着后来“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的兼并,就剩下几个列强了。
 
西周分封列国示意图
 
春秋列国示意图
 
战国列国示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列强与河南关系
根据图示可知:东西南北四大势力四方“觊觎”河南之地


综上,从西周到战国,无论势力版图如何变化,河南总是纷争最激烈的区域。“四战之地”名副其实。


  东周的时候,天子的都城和地盘在河洛盆地洛阳周围,河南境内光是较大的封国就有陈、卫、蔡、郑、蔡、邓、宋,后来晋国不断越过黄河灭掉河南境北部多个小国,楚国则沿着汉江流域向北发展,灭掉河南南部多个小国;战国时晋国被韩赵魏瓜分——战国七雄中的这三个诸侯,以及楚国,在河南境内均有一席之地,周边还有宋、卫。当时,广大南方省份基本都是楚国地盘;山东有齐、鲁,河北有燕赵,山西有韩赵魏,陕西是秦的天下。尽管当时诸侯已经剩下了几大强国,但河南依旧是“列国纷争”局面。
  诸侯多,首先是经济文化太发达。因为太发达,甚至还衍生了一种独特现象:负面新闻多。古文中提到的许多寓言、成语,宋国(拔苗助长)、郑国(郑人买履)、卫国(郑卫靡靡之音)、蔡国(讳疾忌医)等河南的诸侯国,成为负面新闻多发地——被今人称为古代版的“地域歧视”。
  所谓“歧视”,是今天人的眼光。殊不知,在百家争鸣的先秦,这些地方也恰恰是盛产人才与大师的地方。喜欢讲这些故事的《韩非子》、《列子》、《庄子》、《吕氏春秋》,其作者韩非子、列子、庄子、都吕不韦是土生土长的河南本地人。在那个纷争之世,各派各家为了表达主张,多写论辩之文,所以常常举现实中的例子来说事。而河南地区是当时的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出的名人大咖多,其著作思想影响自然就深远——因为这些意见领袖的传播,“负面新闻”竟然成了这些诸侯的标签,其实并非事实的全部——这在当时并非存在所谓的歧视。
  言归正传。直到战国后期,河南之地,韩赵魏三国疆域在此犬牙交错,周天子、韩、魏都城都在河南,赵国都城邯郸,也与河南安阳一河之隔,南部地区早已被楚国控制,东北部还有一个弱小的卫,宋国一度被齐国吞并。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六七个诸侯瓜分着——这在其他省份,是不存在的现象。
  至于四周,则是北晋(韩赵魏)、西秦、东齐、南楚四大强国的环视。居于“中枢”的河南,是不折不扣的“四战之地”。中原大地的逐鹿、问鼎、争雄——逐的是咽喉、问的是富饶、争的是名分。必然从那时候以来,似乎只有控制了这一带,才有政权的“合法性”。楚国再强大,也要渡过黄河才能“问鼎”,越国再牛逼,也要把都城迁到北方才被承认是霸主。再虎狼的秦国,没有得到洛邑城的天子九鼎,也不敢贸然僭越。
今天的“河南”,并不只在河南。


作为“省份”的河南,也并非自古就有。汉代将全国版图划分为13州、1府,今天的河南地区分属当时的司隶(直隶的首京畿区)、豫州、荆州、兖州,四个行政区——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这块“四战之地”的一种体现。


经过了魏晋十六国南北朝的打群架时代之后,中国重归大一统时代,短暂的隋朝之后,唐代行政区的设置对今天产生了深远影响,“河北”“河南”“江西”等名称就是始于这里。当时的河北,就是完全在黄河以北;河南,就是完全在黄河以南。今河南省的大部分区域属于“河南道”,小部分属于“河北道”。北宋时期的行政区,由“道”变“路”,今河南区域更是垮了七八个“路”。元代河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行政区的南、北界线,就是长江与黄河。到了明朝,接近今河南省的省级行政区——河南布政使司建立,随后的区划略有增减,“河南省”基本定型。

 
 

 
 
 
历代行政区划与河南关系图
图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放下载资料、《MPA地图》

作为“狭义中原”的河南中州大地,坐拥“四战之地”的中枢,扼守大中原的喇叭口,注定无法让它安宁、富饶。他是最中的区域,也是战争冰灾最频繁、水旱灾害最频仍的区域之一!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口一亿、占全国面积不到1.7%的土地,却是全国第二产粮大省(注:第一产粮大省是黑龙江)。也许,这种环境的浸淫,深刻影响了这片土地人们的性格。陕西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中这段对河南人的评述,未必精准,却不失中肯:

  黄土高原几乎所有的铁匠都是河南人。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试想,如果出国就象出省一样容易的话,那么全世界也会到处遍布河南人的足迹。他们和吉普赛人不一样。吉普赛人只爱飘泊,不爱劳动。但河南人除过个别不务正业者之外,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来换取报酬。
地貌:西高东低河两岸

  平原、黄河与河南的联系密切,以至于让人忘记了:河南是平原世界,也是山地世界。
  这里平原和山区基本上是各占1/2,平原55.7%、山区(山地丘陵)44.3%。中国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正好从南向北穿过河南全省——这条平原与山区的分界线,很像是河南地图的“中轴”。如果将隆起的山地视作阳性,将坦荡的平原视为阴性,那河南地貌就像一张太极图的两个世界。山区基本位于京广铁路轴线左侧,为河南的山区——在我国地势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上,平原基本位于京广铁路轴线右侧,在我国地势阶梯的第三级阶梯上。
  郑州以下河段基本上是“地上河”,对于两岸的平原来说,基本上就是天然隆起的分水岭,河南境内的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天然地分为河南与河北两块。一条纵贯的地形分界线将河南地貌分成阴阳两面,东西横穿的地上河又与南北轴线交叉,将两面分为四格。
  如此一来,自然地理上的河南,依然与“四”有缘!
 
河南自然地理单元:四种地貌格局
水文:河南竟然是“四川”!


“河南”得名,缘自黄河——古代单独提到“河”,一般特指黄河。但今天的河南省,偏偏不是位于黄河以南,而且,境内的水系并非黄河一种,而是由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组成。


郑州花园口以上是黄河中游——这段河道古老而稳定,花园口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则是一头喜怒无常的猛兽了。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黄河水利委会历史资料)。最近一次大规模黄河改道,是咸丰年间的1855年,那一年的黄河决口,不仅让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变成汪洋,还客观上阻碍了正在北伐的太平天国军队。黄河曾多次夺取两侧海河、淮河流域的河道入海,来回摆动的河道,犹如一条大蟒,长期以来让两岸百姓受尽折磨。

 
地上河之殇:河南开封城区与黄河河床广西

河南主要水系,被海河、黄河、淮河覆盖——水兽凶猛,他首当其冲!


1855年黄河再次鸠占鹊巢,夺古济水河道入海,两岸百姓为了保护家园,沿着筑堤设防。所以严格来说,这条河道属于人工河流,并非并非自然发育的河流。因为黄河含沙量极大,此次黄河入海的河床原本海拔就高,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沉淀——地上河河床年年抬升——这导致两岸很难集水,几乎没有大支流。集水区越小,就意味着流域面积越小。


如此一来,黄河在河南境内的流域,就成了一条东西狭长的区域。黄河水系以北,是跟河北同属海河水系的漳卫河;黄河以南大别山以东,是淮河水系——提起淮河,人们说得最多的是安徽的淮南淮北、江苏的淮安淮阴等,殊不知河南省的淮河水系也十分发达——这里是淮河的发源地,跟淮河有关的地名有淮阳、淮滨等。
 
河南流域水系分区示意图
制图-大地理馆

淮河水系区,是河南四大水系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严格意义上说,开封、郑州也属于淮河流域,尽管它们距离黄河很近——但,一眼望去,河堤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了市区。西南的南阳,境内水系汇入汉江,最终汇入长江。


四川省因四条河流穿过四川盆地而得名,河南其实也是一个“四川省”——因为它被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所覆盖!


交通政区:
阴阳两面分四格、四角四星来捧月


有人常常问这样不可思议的问题:洛阳汉唐那么牛,为啥没成河南中心?开封宋朝那么牛,近代还是省会,为啥后来换成了郑州?


答案:


一,因为今天这个模样的河南省的历史并不长,汉唐洛阳、宋朝开封,是全国的中心,而不是以今河南为参照的;二、近代以前水路运输非常重要,后来的铁路公路建设开展,南北东西大道的交点将更多的优势转移到了地图上的——郑县!以河南省版图为参照,旧时的古都安阳、商丘、洛阳、开封、许都等都偏离中心,郑县(今郑州)恰好在他们中间。

 
河南交通干线将河南分成四块
四角古都组成了“河南中的河南、中原中的中原”
它们的中心是郑州

郑州的崛起,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它不仅是北方帝都与华中重镇武汉、华南中心广州交通线——高速公路与京广铁路经过的点,还是中国东西最重要铁路动脉——陇海线上的点。


两大交通动脉,也因此将河南分成了“四格”。更直观、简洁一点地看,河南的轮廓,其实就是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四边形,京广线是一条轴、陇海线(部分与黄河重合)是一条轴线。安阳、许昌、洛阳、开封,曾经的重镇,就像四大护法,守卫着共和国时期的河南省会郑州,堪称“四星捧月”。


  
河南四角:各有一个“鸡鸣三省”要塞
制图-大地理馆
 
河南区位与周边省份关系图解
制图-大地理馆
 
河南五大区域:东西南北拱卫“豫中”
制图-大地理馆


这个四边形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鸡鸣省”的要地——北为晋冀豫、西为陕晋豫、南为鄂豫皖、东为鲁豫皖。放诸全国,有这样格局的省份,绝无仅有(另一个可能是湖北,但轮廓版图特征又不如河南这样鲜明)。


河南省地图,可以看做四边形,也可以看成一个“加粗版的十字”——地形的阴阳分明、黄河东西横穿,直接影响了其交通格局,无论是“十字”、还是“四边形”,都意味着河南是一个绝妙的“四元空间”。
又四又中
河南是中心,还是边缘?

这就是中国的河南、我们的河南——中部的中部、中枢的中枢,绝妙的“四元空间”。


这是流域或交通格局视角下的“中”与“四”。若从话语权和经济强度而言,他周边的西安、北京、武汉、南京都比河南省会要强。从这个角度来说,河南与郑州又是“边缘”。

  “中原经济区”或“中原城市群”的设立或建构,是河南话语权的崛起象征。曾经,也有一个因治理黄河而短暂存在的“平原省”——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是也。而距离河南不远的徐州,则呼吁推动“淮海经济区”或“徐州都市圈”——如此一来,河南东部则成了被辐射的边缘。
 
中原经济区规划示意图
图源-央视新闻截图
 
以河南(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
 
以徐州(淮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

  演说家总是处处强调某某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却并未意识到:这所谓的要道,都是相对而言。在地理上,没有绝对的中心,没有绝对的边缘。
无论是中心的河南
还是边缘的河南
都是绝妙的河南、独特的河南
“最四”的中国省份


除了河南,我们还这样解读他们
“三元格局”是山东

山东是个“三棱锥”,是一个“三元格局”的省份:古代区划分属青州、兖州、徐州;水系流域有海河、淮河、胶东诸河区(黄河是地上河,基本没有流域);方言有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三种;交通格局,则由胶济京沪干线将全省一分为三。
 
“二元”“七元”是山西

山西是个四面大山的“平行四边形城堡”,汾河、桑干河的中央走廊将全省一分为二,从这角度说,堪称“二元格局省份”;山河内部还有临汾、运城、上党、大同、忻定、上党、晋城七大盆地——绝大部分人口聚居于此,它又堪称“七元格局省份”。
 

四川盆地像一个太极盘,它的中心城市成都与重庆,犹如太极鱼的眼睛。四川盆地是中原的避难所和文化飞地,其一西一东两种文化风格,更是耐人寻味。
“太极阴阳”大四川
 
 
一个本色的河南
中原中的中原
中枢中的中枢
文明传播中原省
东西南北十字省
四大流域、四个角落、四大地形格、四大交通格
一个“很中”的省份
一个“最四”的省份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