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1|回复: 0

水口秘史:有一种风景叫“宝塔镇河妖”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0

回帖

3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69
发表于 2019-1-31 18: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口秘史:最中国的美学变迁史
水口在哪里  命脉就在哪  CBD就在哪

  
文 |大地理馆

  
引子
大河向东流,流出一群摩天楼


  ‍话题先从我国日新月异崛起的摩天大楼群说起。它跟今天的文章有几毛钱关系呢?
  让我们先看一张摩天大楼分布地图。
 

  
中国200米+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城市分布图
 
中国200米+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城市柱状图比较

中国目前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城市前六名是:上海、深圳、广州、重庆、天津、南京。摩天大楼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宏观上说:位于拥有大江大河穿过的城市,如珠江入海口的香港、深圳、广州,长江沿岸重庆、南京、上海,海河沿岸的天津。


从微观上说:摩天大楼位于这些城市的CBD(中央商务区),甚至可以说,摩天大楼是CBD的重要标志。而各大城市的CBD,是各地最高天际线的缔造者。


在遥感地图上,我们还能轻易发现:这些庞然大物所在的CBD,似乎都在因水而生,要么紧贴水畔,要么在附近俯瞰着本地最重要的水系。若从上下游角度看,它们都在老城以下、河流的下游,紧邻两河相会之处。


  
成都CBD及摩天建筑位置

  
上海CBD及摩天建筑位置

  
重庆CBD及摩天建筑位置

  
南京CBD及摩天建筑位置

  
广州CBD及摩天建筑位置

高楼多的城市▶有大江大河;城市高楼区▶河流下游区域。


这一信息。在告诉我们什么?


  
广州:天河CBD及新中轴线上的小蛮腰等“高塔”

  
重庆:解放碑CBD、江北嘴CBD、弹子石CBD,都在两江交汇处屹立
家家地盘上有个门户,它叫“水口”


CBD与摩天大楼是当代城市文明的产物,但孕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它们,在分布上却与传统聚落的规划思想有高度的契合。


古典时代的中国,每一个聚落:村、镇、城、都,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有水流经的门户,在风水上称为“水口”。我们今天的高塔、高楼、CBD,几乎都位于一个城市的门户,也就是城市的水口附近。


如何简单粗暴地理解这个叫“水口”的区域呢?


我们的先祖定居选址,都要画一个圈,这个圈最好是个半封闭的盆地,而且要有进出的水流,水进入和流出这个圈子的口,就叫水口。这两种水口,下游的出口往往比较重要。

 
 绘图  @ 付大伟
古代聚落盆地及水口位置图

水口来自风水。


对于风水本身内涵褒贬,我们不做争论。作为一种影响了中国人至少两千年的学说,有人称它“中国古代地理”,有人视其“封建迷信”——不管哪种结论,其实是取舍或目的不同,造成的评判。抛去那些所谓争议,风水的选址、规划、设计理念,都跟今天的山水城市营造有着天然的契合。


这“水口”,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从摩天大厦的霓虹世界,穿越到山环水抱的古典中国。

  “入山寻水口,登局定名堂。”唐代风水师卜应天在《雪心赋》中留下的名言。需要说明的是:像晋代郭璞、唐代卜应天、明代刘伯温,这些风水师都是有节操的高士,而不是今天那些神神道道、故弄玄虚的“风水先生”——作为一种学问,风水本身从没有正邪之分,它之所以与迷信、骗子挂钩,是心术不正之人所为。
  定居的华夏文明,诞生在盆地中。
  山西的汾河盆地、陕西的关中盆地、河南的河洛盆地,是三个代表。背靠大山、两侧屏障、水从上到下,从盆地先进后出——这样的环境有山做屏,有水滋养,是文明孕育的摇篮。
 
风水龙脉与聚落分形图
资料来源: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
绘图 @ 朱胜昔

中国大地上,“大盆地套小盆地”的地形格局,是形成风水分形理论的基础。所谓分形,就是部分与整体存在着相似的图形。分水的层级关系,与分形理论惊人吻合。风水师认为,中国龙脉祖庭为昆仑山,由此向大陆发出南、北、中三大干龙,又分出支脉,一个个聚落就像结在树枝上的果实。风水格局中的龙脉,从大干、中干到小干,再从大支、中支到小支,不断细分。国都、府城、县城、乡镇、村落,级别从大到小,聚落空间不断递减,但数量不断增多。


  这样的聚落选址,一定是优中选优的样板。于是,以此为蓝本,我们的文明不断扩散,并不停地寻找或创造一个个理想的家园——有山有水的盆地。
 
省级及周边聚落(江西省)
资料来源:明代《江西全省图说》之总图

  
府级及周边聚落(饶州府)
资料来源:明代《江西全省图说》之饶州府图
 
县级及周边聚落(上饶县)
资料来源:明代《江西全省图说》之上饶县图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从西北流向东南,又为了取暖朝阳的需要,理想的聚落一般是坐北朝南或坐西北朝东南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古代的规划师——风水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理论学说,并提出:理想的风水格局中,进水之口在西北,出水之口在东南。所以,这条水既是一条流动的看得见的水流,又是一条升华的连接天地的脉络。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度,山地虽多,但其中分布着许多盆地,同时还形成了大盆地套中盆地、中盆地套小盆地、小盆地套微型盆地的格局。在中原、江南地区,其实也有许多广义上的盆地,没有盆地的区域,要想方设法通过水系、树林、土丘、建筑等圈出一个个盆地。

 
理想风水格局示意图
绘图  @ 朱胜昔

古代中国人规划理想依据环境时,提出了一种模板:以山脉为龙脉,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背倚连绵山脉为屏障,前临平原,两侧水流曲折回环,流汇于聚落面前;左这种“聚宝盆”环境,成为古代中国人孜孜追求的理想宜居之地。右下角,从两水汇流处到两山对峙的地方,就是“水口区域”。


  在较小的聚落——村庄中,水口就是一村之水流入和流出的地方,也就是水流的进出口。宋代风水著作《入地眼图说》将“水口”阐述为:“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奉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之不竭……”
  为了向更多人普及这种理念,风水师往往会通俗地告诉大家:水流代表着财源,你们大家一定要重视水口建设。在他们看来,进水口以开敞为佳,有利于“财源广进”,出水口宜关闭紧密,有利于“财富积聚”。如安徽绩溪县(古徽州县之一,今属宣城市管辖)冯村,先民辟其墙围于安仁桥之上,称为天门,筑楼台轩榭于理仁桥之下,称为地户。
  最重要的下水口,地户在哪里呢?通过照片可以看得很清楚。
  
摄影 @ 叶高兴
浙江省松阳县黄岭根村水口位置

  相比进水口,出水口(下水口)更为重要。因为“水代表财”的理念,它被居住者视为聚落的财运、命脉的门户,是福泽子孙的保证。我们一般直接说水口,往往说的是出水口,即下水口。“天门开,地户闭。”这是水口设置的基本原则。所以,进水口(上水口)景观一般比较简单,空间宽敞,不做过多装饰;出水口(下水口),我们主要指的水口——门户,则无论大小,都要被居民守护、供奉,视为命脉。
  清人汪志伊在《地学简明》中指出:“凡一村一乡,必有一源水,水去处若高峰大山,交牙关锁,重叠周密,不见水去……其中必有大贵之地。”
  古人心目中风水宝地的画面一定是以水口为点睛之笔的:
  水流穿过或环绕乡村之后,从山峰中间的坳口弯曲流淌而出,此处山峰最好要交错对峙,形同狮象,形成“两山对峙, 涧水环匝村境”的意境。山, 重形定势, 旨在“龙脉”。树, 重翠养气, 力求达到“绿树村头合”的意境。风水术语中,把这两座山峰称作“水口砂”,即水口山。也就是说,水流出出口最好要有两座小山。
  如下图,古徽州黟县西递村,其水口门户就是一座山谷隘口,两边形成了一道门的小山,就是“水口砂”。
 

  
典型的水口砂(水口山),湖南有个著名的水口山锡矿,很可能跟此有关

  风水的字面意思是“藏风得水”的缩写——通俗理解就是,让风吹不进来,而留得住水,有山,可以藏风;有水,可以聚气。相比之下,“得水”比“藏风”更为重要。所以,水口建设,在传统聚落规划中,是重要的一环。水口,不仅是聚落的灵魂,也是风水的关键。
  作为门户的水口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点的水口,就是扼守水口之处;二是作为片或带的水口,指的是围绕水口形成的景观区域。
 
 

  越是小型聚落的水口,水口往往越简单,越接近“点”;越是大型聚落的水口,水口往往越复杂,“片”就越大。
  水口形状:弯曲比直行好,水量不急不缓最好;
  水口形态:越隐蔽越好,越暴露越不好。
  出口水流如果太直,人们还会可以将其改造得更曲折,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实用的水利功能,水流变缓,对两岸冲击减轻,利于蓄水防洪;二是景观的审美功能,曲水流觞,比直来直去更有美感。
 


  浙江武义有个神奇的俞源村,在明初之前经常洪水泛滥,村民无法安居乐业,故里据此不远的刘伯温,对其水流及水口进行了规划设计。在原有山水条件的基础上,刘先生将整个村落设计成“太极星象”格局。他认为此地溪流太直,易将村落气数泄尽,于是将溪流设计成“S”形。明代李国木所编《地理大全• 山法全书》所云:“ 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这是水口建设的基本原则:水源进入村落,应以环抱弯曲为佳,不宜直来直去。此举过后,这个村子由衰转盛——一般百姓不明白背后原理,往往把事情神秘化。
  刘基以风水名义改造村庄,本质上当然是因为内基本科学常识:
  刘伯温精通水利,洞察到俞源村过去屡遭水患的原因,雨季时,四周山上的洪水纷纷涌入笔直的小溪,暴涨的洪流来不及排泄,极易形成洪涝。将溪流改成“S”形后,河道变曲、拉长、加宽,减缓溪水的速度,加大河床的容积量,解决了洪灾隐患。按照刘基的规划,他又让俞氏族人在水口附近种植近五公顷的树林,并将禁止滥砍山林写入族规。水流的出口,风容易循着山坳吹进村落,大面积植高大乔木组成防护林,阻挡着强风侵入,使得聚落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小气候,也起着防洪护堤、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曲流比直流更容易泄洪,植树可以防止山体滑坡,环境也就逐渐宜居了,人丁兴旺、财气畅通、文运昌盛等,也就水到渠成。
  
(此段内容由著名的古村落研究者、作家鲁晓敏先生解读,在此衷心致谢!)
别再跟风水扯科学,人家是一种美学

  所谓的妙手回春,其实本是常识。
  风水应用过程,常被许多人视为“深不可测的科学”云云,实为对科学和风水的双重不尊重。风水应用过程涉及部分科学常识,并不意味着它跟科学能够直接挂钩,这有点像中医祝由科:使用巫祝手段为人诊治,其实内核还是医学知识。因为,风水师与普通人沟通,用神秘的方式操作,更容易让他们心安理得地接受。
 
黄姚古镇水口区域遥感图
 
黄姚古镇水口区域建筑群

将水口设计成“S”太极形的水口,不止俞源村一处。


在千里之外的珠江流域,广西贺州黄姚古镇,其水口也与此如出一辙。一块风水宝地托出了这个珍珠般的镇子——天门来水有两道支流,共同在镇子下游出口交汇。水口区域的溪水,很可能是人工妙手改造而成——太极的阴阳两面,一面是茂密的绿地,一面是密集的建筑,有祠堂、庙宇、戏台、楼阁。


水口地带,从上到下,有龙门、带龙桥、见龙桥、见龙祠、守望楼、锁龙桥。这些跟龙有关的地名,明显地透露了其风水目的——这些随处可见的龙,就是龙脉和水脉。从上到下,最终汇集到水口的最后的门户——锁龙桥处。

  风水师建构的理论指导下,古人营造了各种水口——小有小的精致,大有大的气象。
 
高德地图输入“水口村”地名出现数量分布图

  今天听起来,水口似乎是个神秘的词汇,而在过去,它是很多百姓信口拈来的词汇。在百度地图上输入“水口”地名,直接叫“水口”的村镇数以千计,这些地点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尤其以广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份最为密集。显然,这体现了“水口”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
  
本文对“风水、科学、哲学”关系的解读

  需要声明:这篇文章无意讨论风水科学迷信精华槽粕之类的伪命题,之所以提到水口等风水术语,是为了说清这类景观的来龙去脉。
  科学(自然科学)、哲学(包括宗教与所谓的社会科学)、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三大精神成果。
  风水与这三者均有交集,但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哲学范畴,它是一种对人、地、天,也就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认识
  风水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而是——部分科学知识,是实现风水的手段。实践风水理念过程中,涉及部分科学知识,但它的大部分内容是与科学泾渭分明的——这就是风水与艺术的关系:风水是手段,艺术是结果。作为风水理论与活动的衍生物,城市、村落、建筑等作品,不仅满足了实用功能,更多呈现出的艺术性。于是,风水又为艺术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各种噱头抛在一边,我恰恰在意的是:作为哲学世界组成部分的风水,它反映了古人选择宜居环境的一种地理观、哲学观,它的部分做法有科学知识的成分,能用今天的生态学、地理学的知识进行解释;但科学并非它的本质和目的,它追求的是安稳、财运、文运,并把这些愿望附着在一个个聚落格局中——水口,则是风水格局的精华地带;作为附带的福利,这些水口成为带有朴素科学常识和艺术性的作品。
  它们既有因科学常识带来的功利追求,又有天马行空创造的审美价值。今天我们欣赏水口,并通过它研究城市景观,主要看重的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风水追求的哲学,是一种美学——美学,当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课题。
有千个哈姆雷特,就有千种水口气象

  历史上备受战争洗礼的平原,尤其是北方中原地区,多数村落已经失去了传统格局,也就谈不上水口的完整了。但是在我国东南部——这里曾是风水理论的策源地,也是水口聚落的实践地,经过岁月洗礼,尚有许多地方能欣赏水口景观。
  
我国现在的水口景观集中分布图
数据资料提供:老米

 
古徽州黟县官路村小水口、中水口布局图

为了打造精致的水口区域,种植水口林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然后就是水口庙、水口塔、水口桥、水口池、水口广场、水口坝、水口沙洲等人工建筑。有的聚落水流复杂曲折,还有可能设置两个下水口:小水口、大水口,甚至有的还会有中水口。大水口,也就是最下游的水口,为终极水口——即最重要的那个门户。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下:古人规划了理想的水口理论,但具体操作中,水口的面貌形态气象万千,水口距聚落的远近、各种元素的组合、水口区域的规模等,各不相同——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村落中,有一千种水口。

  
较为复杂的水口景观区
绘图  @ 朱胜昔

  理想的聚落水口有各种元素组成,但受到地形、空间等具体条件限制,现实中很难出现如此完美的水口。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水口以及水口区域,都是所在聚落的门户、灵魂。
  宜居的地方首先要讲究生态,于是就诞生了水口林,作用是:关锁水口、涵养水源、阻挡寒流。要是水口山缺少,那水口林就更种植得更加茂密。聚落形成后,水口所种一草一木,都被视为灵物,不允许随意折损、破坏,更不能私自砍伐。
  如何更形象地理解水口景观呢?
  水口是生态公园
  它的生态林,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将家园围在盆地内,村口地带也因此形成了小气候带,置身其中犹如一处小型森林公园。如,浙江松阳县的黄岭根村、何山头村,村头水口犹如森林公园,从空中看更为明显。
  
  
摄影   @ 叶高兴
生态型的黄岭根村水口、何山头村水口

  水口是水利枢纽
  深山河源地区的村落,由于溪流落差较大,人们常在溪流下游建水碓,利用水流冲击力带动水碓作业,进行舂米、榨油;架水车取水灌溉;设拦水坝以调节水位。如湖南郴州市坳上村,水口处修筑池塘,汇集山泉之水,其水口小巧玲珑;浙江丽水市莲都区的堰头村,坐拥一座1500余年历史的通济堰,它的水口其实也是一座水利枢纽;浙江淳安县芹川村坐落在流速较快的山溪两岸,村民在水口两侧砌有长堤,种植大树巩固堤坝,用以防洪。
 

“水利型水口”的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水口,水口上的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水口是古典园林
  水,被认为是财气的象征。为锁住能够聚敛财气的水流,人们常在水口处筑桥、亭台楼、阁、榭等建筑,并栽种植物,以改善水口的生态环境——建筑等人文景观,加上原来的水流、植被,形成了独具特的水口园林。这些乡村聚落中的园林,成为苏杭地区园林的雏形。水口园林的经典之作,要以古徽州地区为最,尤其是出了富裕徽商的村落,围绕水口,人们在绿荫丛中点缀庙、楼、台、亭、阁、塔、牌坊等建筑。
 
摄影 @   吴卫平
安徽省歙县许村镇水口桥、水口牌坊

  古人已经注意到水口的“园林功能”:古徽州《仁里明经胡氏支谱》卷首记载:“水口两山对峙,涧水环匝村境…… 筑堤数十步,栽植卉木,屈曲束水如之字以去,堤起处出入孔道两旁为石板桥度人行,一亭居中翼然,…… 有阁,高倍之……榜其楣曰文昌阁。方西畴在《新安竹枝词》中写道:“故家乔木识披楠,水口浓郁写蔚蓝,更着红亭供眺听,行人错认百花潭。
  跟古徽州地区相比,浙江金华市武义郭洞村的“水口园林”不落下风。这是高空航拍下的村落全景,白色方框即是这个村落的水口区域——它是一处天人合作打造的园林。
  
摄影 @   吴叶高兴

  河谷中最狭窄的地方,中间仅有不足百米的距离,村民在方寸之中设计了一处精妙园林:桥梁和城墙,使水口收敛紧闭。航拍视角下的郭洞村聚落,如同婴儿躺在一张巨大的绿色摇篮之中,其水口部位特别突出,就像婴儿肚子上的胎记。
  
  
摄影 @   叶高兴
郭洞村水口航拍

  水口是交通要塞
  超越普通村落的大型村落,一般位于周边村子的集水区下游,这里是较大水流的交汇之处,往往有重要的水运码头和陆运要道——为了锁住这较大的水流,并未交通服务,人们在这里建设了较大跨度的桥梁。大型廊桥常见的一种:这种带有屋顶的廊桥,不仅可供交通,还可遮风挡雨,甚至成为周边人汇集的交易市场。以大型桥梁为主的水口,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的交通型水口。如,广西三江区县程阳村、江西婺源县清华镇。
  
摄影 @   吴卫平
江西省婺源县清华镇水口的彩虹桥

  水口是公共空间
  大型的水口,它不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也强调共处、共享、共乐、共守的公共精神。不仅从自然生态上讲,水口林木茂盛、静水流深;从建筑上来说,是整个聚落最豪华的建筑群,亭台楼阁,皆巧夺天工,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从精神层面来说,常有庙宇、祠堂相伴,是整个聚落的灵魂所在,所以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供人活动休憩。时间长了,它也成为一处游乐场所,并成为本地人公共议事的空间。
 
 
古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豸峰村水口坦,即水口广场
 
古徽州歙县棠樾村水口坦

  水口是圣地道场
  四川阆中城坐落在长江上游的嘉陵江畔,江水抱廓而走,水口两侧山上建有层层叠叠的祠庙,整个区域显得庄严神圣。因为嘉陵江跟一般溪水不同,这样的大水,需要神庙来祈祷;为了“锁住”大水,人们在江边建造了古代的高楼大厦——水口塔。
  
 
四川阆中古城水口,气象磅礴、氛围神圣

因为水口交通位置重要,有渡口、有桥梁,自然也容易成为商品集散地,也成为一个村、镇、城,对外交流的窗口——所以,它也是经济中心,是一个聚落最具活力的开放前沿。

  水口,是一个聚落的经济、文化、交通、信仰中心,是景观,是纽带,是图腾。水口的集大成者,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如婺源晓起村,水如玉带、树若绿伞,亭、台、桥、庙,与石阶路、水口坦,组成的空间,让人叹为观止。
 
婺源晓起村水口,是一处综合型水口是景观、是渡口、是公共空间

与晓起村的团簇状不同,有的大型水口则是一条长廊,如画卷连绵辗转、如戏剧起承转合、如交响抑扬顿挫。

  

歙县棠樾村水口呈线性延伸,汇集了此地最重要的建筑群——人文景观长廊与边上的溪水并行,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如此水口佳作,世间罕见。



 
宏村水口核心区域
宏村水口宏观区域,狭窄的出口是这个聚落的“终极水口”

  
  
摄影 @ 冯木波

  黟县宏村是典型的“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宝地环境。风水师何可达设计的这个“牛形村”,安排精巧、布局科学、结构紧密:一条人工水圳从村西虞山引来溪水,穿堂、贯舍进入村里的唯一人工池塘—— 月沼,最后注入村南面的南湖。溪水、青山、老树、古屋、深院、幽径等,构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画卷。人造的南湖和人工改造的西溪偎依在一起,合成了这个村落的上下水口。水口讲求“进要开,出要闭”,这一点在宏村水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进水口西溪河,是开敞的,出口南湖则是封闭的。南湖,是牛形村庄的“牛肚”,也是宏村水口的核心区域”。
  我的好友,浙江松阳作家鲁晓敏,对传统村落破旧研究,他对水口打过如此比方:
  如果将村落看做一个大院,水口就像是院子的大门:流经村子的水,如同沟通大门的路,两侧水口山就像两侧的门框,水口树林就像如头顶上门板与门楼,溪流上的水坝好比是门槛,横跨溪流的桥梁如同门上的一把锁,供奉神灵的庙宇如同守门的门神或神兽。
‍大城水口没有一座完美的
但每一座水口都独一无二

欣赏完村落与古镇的水口,让我们把视野放到更大的地方——城。


我们比古人幸运:水口的山、水、林、桥、塔、庙等,讲究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视线总是不同程度地被遮挡。所以,过去看到的水口,总是它的局部或一角。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够超越古人的视野,可以看到聚落的全貌,也能清楚辨别水口的位置。


可以说,航拍与遥感,是呈现水口全景的最佳方式。


  风水宝地,是中国人追求的高标准宜居环境,它的最高标准是苛刻的。简单概括是:枕山、环水、面屏,最好山是三面、水要环绕进出。再扩展就是:背靠主山最好有长长的龙脉,祖山、少祖山,要主次分明、起伏绵延,要包围住一片平坦的肥沃平原,入水口要敞开,出水口要收敛,水流要不急不缓,要弯曲不要直冲——至于方向呢,最好是坐北朝南。这样的宝地,在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标准样板。

山势:坐北朝南、三面环绕最佳,护山、案朝、水口砂越全越好

水势:流速不急不缓、水量不大不小最好

水形:聚落前弯弓环抱、水口处曲折最好


弯曲环绕、不急不缓的水,被古人叫做“有情水”,情指的就是“形态多姿”;而直来直去的急流或缺水的逆流,则被视为“无情水”



北京的枕山条件极佳,托出了一个“港湾”般的开阔明堂,可惜对于一个大都城而言,水系流量偏少,没有大河,水口附近朝山、案山也难以寻觅。


广州的枕山仅次北京,但珠江水流又大又直,也没能形成完美的“环抱”,而是直来直去。西安、南京也背山靠水,但朝向完全颠覆理想,竟然是“坐南朝北”。


天津水流不错,却没有天然靠山,最后只得在水口及四周开挖湖水,以水代山。重庆左右护山与水口砂堪称完美,但明堂之上没有平地,尽是起伏丘陵,让它最终变成了立体山城。上海黄浦江水流曲折,形状极佳,入长江口又有沙洲缓冲,它的缺陷跟天津类似——水好,山差。


综合来看,成都几乎是最完美的:西北枕山,两道水流(要归功于都江堰工程,这两道水府河、南河,以及汇入的南河,其实都是半人工、半自然的河流)西北流向东南,把成都环抱其中,水口处曲折有情(弯曲不急的水叫“有情水”;支流急速的水叫“无情水”)。稍微缺憾的是,左右护山略弱。


三千年天府之国,长盛不衰,跟其极佳的水口设计息息相关。


重要的事情再次强调:我们的分析,并不理会特意使用“看风水”那套说辞,那样的故弄玄虚只能让我们原理水口美学;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做图,完全是为了讲述聚落环境与水口之美、妙、趣。

 
广州城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

  福州城是“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空间格局,古人以“一条碧水练铺地,万叠好山屏天”描述它的形胜。福州闽江与广州珠江口地形极其相似  ,不同的是:福州城 水口砂更胜一筹;广州城的坐北朝南的方向更优。
  闽中古城福州的布局组织和谐、结构特色显著,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它以自然环境优势为依托,在修筑坚固城池与争取优美景观兼顾的前提下,最终形成了“右旗左鼓、三狮制五虎、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空间格局。经历岁月沧桑之后,福州古城的水口格局,基本没有改变。
 

  
福州城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重庆山水的格局是“片叶浮沉巴子国,两江襟带浮屠关。重庆古城由于受到大江、大山的限制,其风水格局没有完全遵循正常的南北走向,而是明显采用了风水以朝迎为主的原则,将城市主轴直对长江南岸山形最为秀美的真武山,清代道光年间编撰的《重庆府志》称:“真武山为郡城第一屏障。”而马鞍山、涂山,分别为重庆古城的案山、朝山。


  
重庆城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摄影  @ 王正坤

横跨长江和嘉陵江上的红色斜拉桥,形成了襟带两江的水口桥,而下游还坐落着一座水口桥,峡口镇两侧山头为“狮山、象山”—— 从两江交汇处到峡口镇,这一线景观,事实上构成了当代重庆市的水口。


  
重庆渝中半岛及两江汇流处遥感图


跟那些大都市相比,山东省会济南的风水环境只能说中等,但也有其绝妙之处,泰山从南向北游动,形成该城的“来龙”。该城面对的黄河,并不是一条温顺的河,所以在城北就开始铺展开水口——大明湖是水口湖,以温柔如镜的水,来平衡黄河的大水。


  
济南城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济南城水口最绝妙的是水口处,黄河两岸的鹊山、华山,形成了水口砂的大门——而且从形状上,一个锐利、一个平缓,一阴一阳,黄河又在这里拐了个弯,先后绕过鹊山、华不注山,画面犹如太极图一,这种格局,跟开头提到的俞源村异曲同工,只不过城市水口的区域更加开阔而已。



  
  这个画面几乎就是赵孟頫大师所绘《鹊华秋色图》的蓝本。《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所画,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河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恰似水口砂的“守门”,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黄河容易泛滥成灾,两山远远相望,并不贴近河岸,且弯曲环绕,符合“最佳水口”的要求。
  这是我们发现的秘密——《鹊华秋色图》,原来是一张水口图。
 
济南古城鸟瞰与水口两山的位置示意图

  北京城所在的平原,被美国地质学家人称为“北京湾”,美妙的平原上,棋盘状的大城平躺,海河支流永定河及潮白河,以及城内人工水系最终营造了大北京的水口,在萧太后河与北运河交界处,从空中看,好似一个巨大的鸟头——古人应该意识到这一情形,所以让这只水鸟再次把守水口用以,“镇水”。
  鸟头部,有一个刻意而为的人工环湖,恰似水鸟的眼睛——我称之为鹰眼,鹰作为猛禽,在古代有克蛇等水兽之说。
 
北京城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我们把图片放大,来欣赏下这个神奇的“鹰眼水口”:
  
  
大北京的水口——鹰眼放大后,是个“环形湖”,绝妙至极

  

从南向北俯瞰天津城水口:天津城缺少山体庇护,采取了四面布局湖水的方式,以水环城。华北比南方缺水,人工水系营造尤为重要。天津塔所在地也是个水口池。


  
从北向南俯瞰天津城水口
北京:山好,水偏弱。
广州:山好,水太冲。
上海、天津:水好,山差。
西安、南京:山水不错,朝向逆反。
重庆:山水都佳,明堂太差。
福州、济南:水口好,其他中等。
成都:山、水、明堂结合好,综合最佳。

美学意义上的风水,其魅力在于:它在完美标准的指导下,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创造了各种意想不到的作品——它在骨子里是尊重并顺应自然的,但又在人力范围内完成了对原有蓝图的实践。水口之美,正是如此。
宝塔镇河妖!有CBD的地方就有它

我们梳理并欣赏中国古人创造的水口作品——通过水口理论与现实对照,尤其将古人的水口图与现实区域对照,你会发现,当代设计的水口缺少了一样东西。


到底是什么呢?


塔,堪称古代的摩天大楼。它在水口之中,扮演者终极大BOSS的角色。


这种源于佛教的建筑,到了宋明时期,更多的用于风水,所谓“宝塔镇河妖”是也。实际上,塔是很多水口必不可少的元素,前面很多地方无法见到,不是设计师的疏漏,而是多数被毁。塔要么居于水口山中,要么屹立在水畔——它们是水口建筑中的终极法宝。


当然,在水运发达的岁月里。除了“镇水”,它也为水中的航船提供导航。毕竟,在周边地区,高耸的塔尖,是最明显的地标就像今天的小蛮腰一样。

 
古村落中的“水口塔”
摄影 @ 冯木波

  浙江庆元是中国廊桥最密集的县份,廊桥最密集的村庄则是该县的月山村。这个地方的水口,以溪水为主线,廊桥为节点,堪称绝妙。月山村发祥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明末清初,重新规划后的月山村十分讲究风水布局:民居在东,寓意人的前途如旭日东升;寺庙在西,因为佛神在西方;那座高耸的荐元塔,是水口塔,也是文昌塔,矗立在南偏东方位,因为居于高处,因雷击被毁,如今残余半座。
 
祁门县奇岭村水口塔

  在古徽州的西递村,曾经有经典的水口景观,如今已经破坏殆尽。《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中留下了一张完整的清代水口图。今人,依据此图重建起了西递水口,可以让后人重温如诗如画般的田园意境。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水口元素中,水口塔最为高耸壮观。
  
  在更宏观的小比例尺地图上,林木、祠堂、桥梁、楼阁等将被一一隐去,千姿百态的水口景色变成微缩的一个节点,古代地图的绘画师,留下了河流、山头等地貌环境元素,建筑呢?留下一尊宝塔,作为水口的象征。
  塔,才是水口最重要的点睛之笔。
 
绘图 @ 刘震宇
明代嘉兴府城水系图中的水口塔
 
绘图 @ 刘震宇
明处州府城与周边九县地形水系图,城外水口处,其他建筑一一隐去,唯独留下了高耸的“水口塔”

  有水的地方,尤其是大城的水口,必有风。
  明代以来,水口塔的营建,形成了风潮。起镇压作用的同时,有的还恰巧出现在主文运的方位,名字有文昌塔、文峰塔、文兴塔等等(特殊情况下水口塔可能兼职当一回文峰塔,但不是所有都是如此,大部分文峰塔不在水口 )。
  大城市之中,最著名的水口塔,当属杭州六和塔——它的出现,就是为了“镇”涛涛钱塘江潮。广州城水口附近山上,有开门见山的镇水建筑——镇海楼,但珠江水势实在太大,不得不请出更牛的大神——塔,古人觉得一座不够,就干脆建了三座。这就是同时出现在广州“水口”中的“珠江三塔”。
  
  水利技术不足的时代,河流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可以通航灌溉;恨的是:喜怒无常,泛滥成灾。佛教传来的高大的建筑物——塔,从气势和高度上,让人推举为镇邪压水之物。宝塔的建设当然有一定科学性:需要严格根据地形确定位置,样式尺寸更是要考虑地质条件与力学原理。同时,就是要在水口附近,履行它的“镇压”功能。
 
古典时代广州珠江的“水口三塔”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形家者以为中原气力至岭南而薄,岭南地最卑下……其东水口空虚,灵气不属,法宜、以人力补之。补之莫如塔,于是以赤岗为巽方(东南)而塔其上。觚(姑)棱峻起,凡九级,特立江下,以为人文之英锷。”这里说的是“三塔”之一的赤岗塔。意思是说:龙脉之气一路从祖脉到中原,进入珠三角地区,气势殆尽,在水口水口建塔,一可以积聚气脉;二可以镇压急流。


因运河而兴的通州,有一座燃灯宝塔,尽管它有浓浓的佛教色彩,但是随着儒道释三教合一完成,这座塔早已从单纯的佛教功能变成了具有传教、护航、镇水功能的水口塔。它与临清舍利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并称运河四塔。

 
北京城与通州燃灯宝塔位置关系

  
通州老城与燃灯宝塔、运河枢纽关系图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全国北上广三极之一、华南区域中心的广州,早已不是古典时代的古城,其城市面积早已突破城墙,扩大了何止十倍!


新的广州城,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是在原有格局基础上,设计了“新中轴线”,它跟广州城原有的两条中轴线——古代中轴线、近现代中轴线平行,但跨度更大、气势更恢弘。


用了三十多年时间,这个设计终于完工,它从城北部瘦狗岭脚下,一直延伸到珠江边,并跨越江心洲。中轴线与江面交汇的地方,也正是新广州城的水口区域。这个中轴线两侧,就是天河CBD。

 

作为老三塔之一的海珠区赤岗塔,静静地伫立在公园一角,与相距几百米远的小蛮腰广州塔深情相望。

从赤岗塔到广州塔步行只需十多分钟时间。

“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这首关于广州的诗,提到的“三塔”便是广州古三塔。今天,古老的三塔,无法延伸到CBD中轴线——于是,一个叫广州塔、被昵称为“小蛮腰”的现代化高塔,出现了!它当然不是纯粹的电视塔,单纯的发射塔,无须建造建筑高450米、总高600米的高度。


显然,它也有“镇水锁江”祈愿的神圣坐标。

 
广州新老中轴线位置对比及水口区域图

  
广州新中轴线、CBD、小蛮腰鸟瞰图

  
广州新中轴线小蛮腰与东、西二塔
形成三足鼎立周边林立的高楼则是高GDP的缔造者

  
夜景中的广州“新三塔”:
东塔高530米、西塔高441米,小蛮腰600米(加天线)

  
广州天河CBD核心地带

  2016年,这个CBD的产值达到了2700亿,在全国CBD创造GDP比拼中,比第二位的北京CBD多了近千亿元。
  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水口地带都是一个区域的GDP和经济中心。喜欢研究风水的人,往往将此描述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甚至称:小蛮腰的锁水,带来了此CBD的繁荣。
  其实,水口区域出CBD,本就是情理之中的常识:水口位置随城市壮大扩展而移动,城市不断伸向下游江口和海洋,水口也随之而动——但不管何时,它总是一地对外交流的窗口、前沿、枢纽、桥头堡、集散地。
  敬畏、维护水口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无论出于通航与水利的实用角度,还是为了地标与信仰的精神目的,古代的积淀一直深刻影响了今天。
  以广州为例,无论是古代的镇海楼与三塔镇水,还是今天的“十桥锁江”与小蛮腰的崛起——实用功能的作用,是科学常识;信仰镇水的说法,是心理寄托。
  但,若将此忽悠成神话甚至能与科学相通,那恰恰彻底不尊重风水本身。有人偏要将风水与科学比较一番,甚至要用科学解释风水,注定是牵强附会,南辕北辙。
  
黄浦江水口与陆家嘴CBD鸟瞰图

  从古代的古塔,到现在的小蛮腰,作为水口景观的水口塔,并没有消失。除了广州小蛮腰,我们还能想到:上海东方明珠塔,以及宝塔状的上海金茂大厦,也镇守在水口附近。他们附近守护的是另一个财神——陆家嘴CBD。
 
上海摩天建筑最集中的区域——陆家嘴CBD,此地正是上海水口区域

  再看其他城市,我们终于回到了开头的话题:
  北京的摩天大楼聚居地在东二环和东三环之间的国贸CBD,这里恰恰也是北京老城出水口所在地。天津的天塔与高大建筑也是在下水口附近,不过天津因为缺山,所以水口布置比较曲折,这些“高塔”也分居不同的水域。
  
  

北京国贸“高塔”群与北京老城关系,过去内城护城河水系从长安街流出,众多高楼聚集之地,北京GDP的最牛区域,这正是帝都的“水口”所在。


西南四川盆地双子星——重庆与成都,摩天大厦与高塔也在城市的水口区域。


  
渝中半岛CBD与重庆水口形势图

  
成都水口景观带与CBD位置关系


  “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这是水口营造的理想要求,成都下游水口水流曲折,人工营造的府河、南河,最终汇流为府南河,汇合之处有“合江亭”;成都没有较好的水口山,所以这曲流一路上都要有建筑来保驾护航,水口桥——安顺廊桥“寓意平安”、水口亭——合江亭寓意“平和”、望江楼则负责“镇水”,接下来是分水沙洲、水口湖,最终汇入更大的水流出城。
  当然,现在的水口区域,已经是繁华的城区了。这些景观构成了成都的水口景观长廊,这让我们想起了古徽州地区的那些古典园林式的水口景观带。
  成都,一些新元素注入了这条长廊:高高的电视塔、双子塔,从更大高度增强对水口的“保护”。水口附近上游区域,则是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经济中心——CBD区域。那成群的建筑像钢筋水泥森林,犹如古代的“水口林”;那高高的电视塔,则像古代的“水口塔”。
  由此,我们明白了高楼大厦与水口之间的相伴相生关系。水口在哪里,CBD就在哪里;水口在哪里,财富就在哪里。水口聚财之说,竟然活生生地发生在今天。
  
新时代的新水口——广州水口
高楼犹如水口林、小蛮腰犹如水口塔
气势虽然恢弘,总觉少了些传统的美学
消失的水口,是中国人最后的“桃源梦”

  尽管水口理论的影响还在延续,但具有中国古典美的水口景观的消失,势不可挡。我们扼腕叹息,并非为了表达矫情,而是因为:水口的建构,是中国人探索出的一种和谐人居模式,它不是科学,却包含今天人们探索的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理念。
  而那一个个水口景色,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我们先祖发明的水口,如诗如画,当代城市水口即使延续了古典时代水口的框架,却也无法达到那种审美境界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篇写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林尽头,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有口——且不管实景到底位于何处,可以肯定的是,这段话正是一处理想水口的写照。渔人舍船,从口进入。这里的口,是狭小的山口,仅能容一人通过,说明这水口掩护得非常好——体现了水口“最怕直去无收”的追求。渔人又前行几十步,“豁然开朗”,进入了风‍水宝地中的“明堂”,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宽广的田地、整齐排列的房舍、纵横交错的阡陌、清波荡漾的池塘,而桑树、竹林则在水口附近,很可能是“水口林”。
  晋代,风水思想和水口文化已经初现端倪。《桃花源记》很可能是最早直接描述水口的散文,而陶渊明是最早专门“欣赏水口”的人。中国风水学鼻祖郭璞,生活比陶渊明更早的西晋,他的著作《葬经》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我们今天依旧可以看到郭璞精心设计的温州城,最早  城市水口景观——温州江心屿,便可追溯到晋代。
 

古温州城是东晋郭璞的代表作,他将温州设计成了“北斗城”,瓯江入海口的江心屿,是温州古城的水口所在。郭璞设计的“北斗城”,构思巧妙,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人居与生态环境协调的佳作,对现代城市规划仍有借鉴意义。


  中国人多少都有“桃花源情结”。水口景观是这种追求的”的具体体现。与其在想象中寻找一座虚无的世外桃源,倒不如把它放在自己的村落中。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
  然而,水口景观的急剧消失,正在让这个梦想彻底失去。
  水口林的破坏: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水流的破坏:河道硬化、拦河大坝,河道取直,让水口暴露在外——这些都改变了自然流水节奏,也让景观变得极其丑陋;水口建筑的破坏:近几十年来,亭台楼阁桥庙拆除,早已司空见惯。
  我们呼吁保护水口,跟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运动并不矛盾。水口的破坏,水系的变迁,反映了一部分人对自然规律的漠视,对优良传统的摒弃。无论走多远,人永远都会怀念出发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故里原点,曾经一定有一处静谧的“水口”。
  ——水口,是安放乡愁的空间。
  这就是,我们的水口,伟大的水口,绝世的,最中国的山水美学!
谨以此文致敬伟大的中国式美学——水口!
—END—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