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0

『东莞』,如何从山东到了广东?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0

回帖

3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69
发表于 2019-1-31 18: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从山东到广东:『东莞』奇幻漂流史
  
撰文|羽见  制图  |三沙

  
  这是一段奇幻的漂流。故事的主角,是东莞。
  两千公里、两千多年——时空交错。我们在这个地名身上,看到了颠沛流离的漂泊、与凤凰涅槃的重生。
  东莞在经济领域的传奇,毋庸赘言。这个坐落在中国珠三角的广东名城,端坐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包围中——在这个星光熠熠的超大城市群中,东莞并没有黯然失色,它恰到好处地抓住时间和地缘赐予的良机,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叱咤风云。
  然而,鲜有人知它身世的真相。
一南一北:地图上有两个东莞

  字面上的“东莞”,充满了诗情画意:在那东面的河中央,长满了油油的蒲草。莞的本意,指的是一种生长在广大中原地区的,一种带有香气的蒲草,我国的先民很早就用它来编织生活用具(《说文解字》:草也,可为席)。
  
|电影《致青春》的女主之一叫“阮莞”|

  《诗经》这样歌颂用“莞”做的席子: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大体意思是:铺上莞席来睡觉,好舒服啊。早起早睡身体好,做好梦啊。
  那么,“东莞”是如何产生的呢?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写诗的北方中原人见到了“莞”,并给他命名。照这么说,南方的“东莞”,并不是土生土长,而是来自两千多公里外的中原,即黄河流域中下游。
  
|广东-东莞市地理位置图|
底图:谷歌中文版

  电子地图上,我们输入“东莞”很容易找到它的所在。如果够耐心,你会发现:除了广东省的“东莞市”,还有一个不起眼的“东莞镇”——坐落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最偏僻的东北角。
 
 |山东-东莞镇地理位置图|
底图:手机百度地图
 |两个东莞位置关系及车程示意图|
制图-大地理馆

  两个“东莞”,相隔近2000公里,取名只是巧合,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是如日中天的城市群热土中的明星大城,一个是默默无闻的山东丘陵里的小镇,
  它们之间,难道真有故事?不但有,而且有!
  也许是因为经济领域的炙手可热,东莞的历史文化便很难被舆论关注,查阅“东莞”地名之源,媒体中流行最广的说法是:它跟一种叫“莞香树”的香料植物。莞香树分泌的一种树脂类香料叫莞香。唐宋时期,这种树在广东广泛栽培,其中以东莞地区出产最优,“东莞”地名因这种植物而诞生。
  这种说法从逻辑上靠不住。从字义来看,莞最早命名的是一种水草,至少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而千余年后的唐宋,“莞”直接被用于命名另一种植物,实在突兀。而广东东莞地名的前身,则在唐宋之前就已经出现:古时官、莞、管同音,经常互相替代使用——距离东莞不远的地方,西晋时期有了“东官郡”,后世有时也写作“东莞郡”,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统一标注为“东官”。
  如此一来,应该是先有“东莞”,后有“莞香”——以产地命名风物,符合逻辑常识。
蒲草之城:汉晋时代的山东东莞

  更早的、名正言顺的“东莞郡”,并不在南亚热带湿热的珠三角平原,而是在黄淮之水与泰山山脉庇护下的齐鲁大地。
  东汉史学大咖班固先生,在《汉书》中首开《地理志》,他明确地记载了两汉时期的行政区划,“东莞”作为地名第一次留在了文献中:
“琅邪郡有东莞县”

  意思是,琅琊郡,有个叫“东莞”的县。战国开创郡县制,秦汉沿袭下来。郡、县是当时的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三国时期的孟康在这句话后边进行了注解:“故郓邑,今郓亭是也。”这里说的是,东莞县所在地,过去有一个叫“郓”的城。
  郓邑,是个啥东东呢?春秋时期重要的城池叫“某某邑”,这个郓邑位于齐国、鲁国和莒国边境结合部,长期被鲁、莒争来争去,为边境重镇。(据《春秋》记载:“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西晋杜预注:“郓,莒、鲁所争者。")
 
|春秋时期“东郓”地理位置及齐、鲁、莒三国地缘形势|
制图-大地理馆
(注:莒后来被齐国灭掉,今山东莒县周围为其故地)

  鲁国有两个郓——在都城曲阜西边的称为“西郓”,都城以东的称为“东郓”。看过《水浒传》的小伙伴,对郓这个地名并不陌生,梁山好汉第一名宋江哥哥的老家是山东郓城——西郓的城址就在郓城县。
  
 |新版《水浒传》剧照中的郓城县衙|
宋江饰演者:张涵予 导演:鞠觉亮

  今天“莞”的发音有两个:一是guan,同管;一是wan,同完。先秦时期,与此大不相同,当时郓、员、莞,发音接近。春秋时的“东郓”故地,到了汉代就设了“东莞”县,最早归琅琊郡管辖。是的,琅琊榜里的“琅琊”,鼻祖就在这里!
  西汉的琅琊郡范围:跨今山东临沂东部,日照、青岛沿海,及淄博、潍坊、烟台南部地区。当时的东莞,是琅琊郡西部边陲的一个县。
 
 |西汉琅琊郡范围及东莞县位置|
制图-大地理馆

  除了发音接近郓,“东莞”的得名也跟当地盛产蒲草有关。诗经中的“下莞上簟”,写的是周朝都城镐京(关中平原西安附近)周边的风景——东莞县(山东)所在的地区,气候环境与关中类似,河滩湿地遍布蒲草,合情合理。
  文献也可以印证。《周礼·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浸沂、沭,其利蒲、鱼。”这里说的是,周朝东方(主要指山东齐鲁一带)有沂河、沭河(淮河在山东、江苏的支流),那里出产鱼类和蒲草,人们因此而获利——东莞县所在,正好就在这两条河所在的流域。
  因植物而得名,在当时很普遍。鲁国被楚国灭掉之后,都城周边被设为“兰陵郡”,命名来自兰花,以及鲁国的丘陵地理环境。东莞所在的古莒国,其国名“莒”也是一种植物。如,《说文解字》说:“齐谓芋为莒。”齐国人,把芋一类的植物称为“莒”(或许是不同方言发音所致)。
  先秦至汉代时期的山东东南部,今天的沂蒙山区一带,是个盛产文艺地名的地方:兰陵、琅琊、东莞,作为郡名,这三者管辖的土地曾经彼此相邻。相比兰陵和东莞,“琅琊”的出现更早,最早出自《山海经》:
  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秦设立的首批三十六郡之一,就有琅琊,城址最早在今青岛琊镇。西汉沿袭秦建制,到了东汉时期,琅琊郡(琅琊国)中心南移至临沂附近,被封为诸侯国的这一地区,依然管辖“东莞县”。此时的东莞,从一个偏远县,变成了腹地县。
 
 |西汉琅琊郡范围及东莞县位置|
制图-大地理馆


东汉时期,当北方的东莞成为县城时,今广东珠三角的东莞地区,还是未开发的蛮荒海滩,不仅没有郡县,而且还常常被海侵。


当时,整个珠三角地区也只有一个南海郡的建制,广袤的地域上,地名寥寥。

(下图:黑色字体为古地名)


  
|东汉-南海郡|
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由此可知:“东莞”地名最早出自北方的山东,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东汉末期,曹操把持朝政,从原来山东地区的齐郡、琅琊郡中分出土地,设置了东莞郡,作为地名的东莞,由县级上升到郡级。等到他儿子曹丕建立魏国,沿袭了这一制度。从三国到西晋,“东莞郡”的建制,持续了百余年之久。


通过我馆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重新绘制的东莞郡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的东莞郡驻地和县城驻地,是分开的,但都位于沂山山脉东麓沂河上游沿岸,背山、傍水,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一向如此。

  
 |东汉末至三国魏-东莞郡范围及东莞县位置|
制图:大地理馆

司马懿后代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之后,东莞郡范围略有扩大。


  
 |东汉末至三国魏-东莞郡范围及东莞县位置|
制图:大地理馆

此时,两千公里外的珠江口,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汉代之后分三国,老孙家建立的吴国,控制广东地区,为了在三足鼎立的局势中不落下风,南方政权必须向大自然要生产力,在前代基础上对广东进行了进一步开发。



随着人口增长,图上的县城地名比之前增加了不少。到了西晋时期,原南海郡北部土地,分出了始兴郡。


但是,今东莞地区依然荒芜,地图上也没有出现相关地名。


  
 |西晋-南海郡|
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奔向江南:寄人篱下的江苏“东莞”


西晋政权极不稳定,先是王侯动乱,又有五胡乱华。对于山东地区的东莞郡来说,十分不幸:它境内内有五莲山、沂山的屏障,又有沂河、沭河可以通航,地理环境条件比较优越。但是,其南方一片坦荡,入侵者很容易进入。


  
 |西晋-南海郡|
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东莞郡所在,一开始就是诸侯国鲁、齐、莒对峙的结合部,今东莞镇绵延的一段春秋战国时的齐长城,就是最好的实物见证。这段逶迤在沂山余脉——九顶莲花山上的长城,位于沂河与潍河的分水岭上,著名的齐长城穆陵关就在附近。
 
|东莞镇齐长城遗址|


东莞郡一带,在战国以来的山东地区,因为军事地位重要,又以丘陵地形为主,属于后开发地区。晋代发生动乱,它的命运立刻发生了大转折。


晋室衣冠南渡,建立了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江苏以北的北方地区陷入了五胡十六国纷争的局面。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期地图|

东晋前期,丢掉了黄河以南的山东,东莞郡先后被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南燕统治,东晋后期刘大将军刘寄奴北伐,收回了黄河以南的山东土地——北方的东莞郡,又被东晋、刘宋统治。

 
|公元417年东晋疆域地图|
制图-苍天熊猫

  可以说,这一块土地,前边放火刚灭,后边又有人来放火。东莞郡,恰好在南北政权的结合部。处在对峙前沿的它,注定了要经历城头变幻和不断漂泊的下半生。
  东晋大将、南朝宋创始人刘裕最重要的战绩——北伐灭鲜卑政权南燕,此战军队北上,就经过了东莞,当时东莞县城始于三国曹丕时期,后被南燕国主改名团城,但怀着故土乡愁悲伤的东晋人怀着对故土的依恋,仍旧称为“东莞”
  《晋书》卷一百二十八记有,“王师次东莞”。东晋义熙五年(409)的四月,刘裕从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水路出发,一路浩荡,一个月后到达至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大军改乘船为徒步,经东莞,越大砚山的齐长城穆陵关旧址,于当年六月到达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潍坊青州市)。
 
|公元409年东晋灭南燕进军路线图|

  这次北伐行动,算是南朝在中原统治的回光返照。北魏占领东莞郡之后,在此设立琅琊郡,东莞地名仅有“东莞县”,郡一级的东莞从此离开北方大地。
  南朝宋一度控制黄河以北,南北朝的齐,又把山东彻底丢了——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再也没有踏上北方东莞一步。
  在北方,北朝魏、东魏、北齐,先后控制山东,东莞郡建制一直保留。
 
|北魏时期南青州范围及东莞郡、县治位置图|
制图-大地理馆


就在中原人建立的偏安政权失去东莞郡之后,我们发现:珠三角地区诞生了一个标注为“东官郡”的地名,这个郡的治所驻地并不固定,先后在宝安、怀安、增城辗转。


这个“东官”跟后来的东莞市,有没有关系?这个“东官”跟原来北方的东莞郡,有没有关系?从时间节点和先后顺序来看,可能性非常大。


“东官郡”治所并不在今东莞市,但距离不远。按照前文所说,东官或东莞,应该是因为读音接近导致的两种写法。


  “莞”字来自中原的蒲草,而早期人口稀疏的珠三角地区,人口稀少——无论东莞或东官,都不是来自本地。而此时的北方东莞,恰好已经沦陷——此时南方出现“东官”,很可能是出于北方故土的纪念。
  此时,东莞尚未有大规模香料种植,所谓的“香料得名”说,可谓无稽之谈。
 

  
 |东晋-南方“东官郡”位置图|
底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南朝宋-南方“东官郡”位置图|
底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南朝齐-南方“东官郡”位置图|
底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南朝梁-南方“东官郡”位置图|
底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南朝梁-南方“东官郡”位置图|
底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自南方政权丢失北方东莞以来,“东莞”并非只出现在广东。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包括皇族和北方世家大族在内的中原人,开始了一场所谓的“衣冠南渡”,人口、制度、文化、生产方式等都陆续南下传播。


  《晋书•王导传》:“洛京倾复,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晋书•地理志》:“永嘉之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一淮北流人,相率过江淮…… 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
  综合史料,西晋末年南迁的北方人约有90多万,占整个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它们主要的迁入地是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尤其以江南为主——之所以将这些北方来的世家大族,安置在这里:一是,这一带是南方开发较早的地方,土地富饶,能够养活足够的人口;二是,王朝统治,需要他们的拥戴与支持。
  我们会发现,在都城建康(南京)周围,郡县地名的分布远比其他地方密集,而且分布着许多特殊的,从北方舶来的地名,这种现象被历史学家称为“侨州郡。”
  侨,就是寄居在外的意思。北方的故土丢了,为了安抚这些南迁的人,寄托他们浓浓的乡愁,于是就在江南设置了原有州郡县的建制。
 
 |东晋-南方“侨州郡县”分布|
底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宋书•州郡志》: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晋书•地理志》:是时,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率过江淮,帝(元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
  《晋书•地理志》: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等郡以属徐、兖二州。
  《宋书•州郡志》:南东莞太守,领县三:莒、东莞、姑幕。户1424,口9854。
  王、诸葛、刘氏等大家族所在的琅琊,以及邻近的东莞、兰陵等郡,都在此之列。东莞郡、县,曾被安置在徐州、晋陵(今常州一带)、安宜(今高邮一带)。
 
 |南朝齐-北东莞与侨寄东莞郡位置图|
底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漂泊、侨居中的“东莞”,涌现出徐邈、臧琨、刘穆之、刘勰等优秀人才。
  春秋至西晋,是山东东莞的时代;东晋南北朝,是江苏(集中于该省的江南地区)东莞的时代。但是,这两个阶段的东莞,在众多州郡中,名声并不算显赫。毕竟,东莞所在,军事地位大于经济地位。
  相比出了王氏、诸葛氏的琅琊郡,东莞所出人物,话语权要小得多。
  到了隋代结束分裂,山东东莞旧地依旧有“东莞”。或许因为历史地理格局大变,或许因为原有世家大族已经不在,物是人非,新移民对东莞并不眷恋,东莞为名的郡退出历史舞台,仅有“东莞县”保留下来——它的上级单位是高密郡。
  到了唐初,山东地区的东莞又降为镇,地点也从古东莞县城址,迁徙到今东莞镇所在的地方。
 
 |隋代-高密郡范围及东莞县位置图|
制图-大地理馆

  
  清代-山东沂州府“东莞集”(乡镇级别)|
  制图-大地理馆
 
 |山东日照市莒县东北角的东莞镇位置图|
制图-大地理馆
南海生香:名动天下的广东东莞


东莞最显赫的时代,当然是广东时代(宋至今)。


隋唐时期,“东官郡”暂时消失。经历了五代之后,北宋版图上,在今东莞市区出现了“东莞县”——有人考证,广东“东莞”正式记载地名,在隋唐之际,这也恰恰是北方东莞撤县时期。


不过,隋唐时期的广东东官或东莞,可能也有地名,但因为级别低,未能被提及。


宋代大举对外开放,贸易空前兴盛,位于沿海的东莞因生产和运输香料而繁荣,也就有了今天所说的“莞香”。在两宋地图上,东莞县以南沿海,还有“东莞盐场”——可见,除了香料,海盐加工也是广东东莞古代的重要产业。


开头曾提到,山东东莞与广东东莞,时间上一先一后,但并没有确切证据显示二者的直接联系。


不过,我们可以合理推断:东晋以来,除了江南,其他地方也多少有“侨州郡县”设立,广东这个“东莞”,是否也是一例呢?中原人南迁,民间仍有以故土命名习惯,以至于后世影响了官方的行政取名,广东东莞是否是山东东莞移民的后裔带来的呢?


古代地图上的“东莞盐场”,留下了蛛丝马迹。


广东东莞理工学院的黎诚先生考证后,认为:


“侨置郡”所管辖的“郡民”(即北方移民)被安置在当时人烟稀少的南方,被赐予较广阔的土地,利用他们身上所拥有的较先进的生产技能,去开发这些“荒蛮”“烟瘴”之地


东莞地区的盐业,也许是为了安置来自北方的拥有较高制盐水平的移民,而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那么这些移民就很有可能是来自山东(今天日照地区)沿海的移民。


当时的其它地区,都属于内陆,只可能拥有“池盐”或“岩盐”,与“海盐”的生产有较大的差异。而山东的“东莞地区”……居民大量外流以躲避战乱,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果真是如此,为何没有直接记载呢?比较可能的原因是:“东莞”这个地名,在当时不算是显赫的地方,名气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官方史书记载历史事件,如北人南迁,文字多集中在都城长安、洛阳、开封及周边地区,即狭义的中原。汉至西晋的东莞,不仅远离河南,而且在山东也属于人口较少的郡,关注度比较小。同时,它总是处在对峙前线,动乱的环境,不利于本地、本族历史的完整记录。

  当然,关于广东东莞的得名,还有其他说法:这里的莞,跟北方东莞联系不大,跟莞草关系也不大,其实就是由“东官”而来——而三国两晋以来的东官郡,则来自汉代就有的“东官场(盐场)”。广东科技学院的学者梁燕红考证认为,公元前110年的西汉东官盐场是“东官”的之始,而山东之东莞县设立于公元前127年——两者起源前后只差17年,不太可能短时间内发生联系。
  综合来看,关东东莞得名:有盐场说、香料说、北方移民说。香料说从常识上说就讲不通,所以基本上被CUT掉。争论主要集中在被移民说与盐场说上。

如此来看,“东莞”之谜,依旧没有莫衷一是的答案。但不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三个地区的“东莞”地名,大致住主宰了时间前后相继的三个时代。


山东东莞

得名春秋“东郓”或蒲草,汉晋是属于它的时代

后世虽然地名保留,但日渐沉默,今有小镇一枚


江苏(江南)东莞

来自山东东莞的“侨置”,东晋南朝是属于它的时代

南东莞虽名噪一时,但最后融入江南,地名消失


广东东莞

经历了“东官场”-“东官郡”-东莞县-东莞市,唐宋至金是属于它的时代

除了时代机遇,东莞自身经济文化实力也十分强大,古代除了袁崇焕以及众多进士,近代更是有蒋光鼐、陈伯陶、何镜堂等大咖。


 

  |北宋-广东东莞县|
  制图-大地理馆
 

  |元代-广东东莞县|
  制图-大地理馆
  
 |明代-广东东莞县|
制图-大地理馆
 
 |当代-广东东莞:城市出行轨迹星云图|
制图-滴滴出行
山东东莞历史最久,为什么却没有名气?



山东东莞因为“土断”,导致传承基础削弱;江苏东莞则因为“寄人篱下”,最终被强势的江南文化所融合。

反观广东东莞,自宋代以来,城市中心从未迁徙——有利于名声的积累和持续传播。到了今天,媒体传播跟古时候不是一个量级。所以,南东莞名气大于江南时期的东莞、与故地山东东莞,是历史积累的结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东莞靠着“世界工厂”的经济实力,声名远播,而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高度发达,更让东莞占领了话语权高地。

今天的山东地图上依旧可以看到东莞镇——乡镇级别的东莞,始于唐武德年间,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这里不温不火。如今这仍是一个以农产品、乡村旅游、石灰矿开发为主业的小镇。它的交通位置不差,东靠206国道,329省道东西穿越,日东公路、济青高速南线从这里穿过。

105平方公里的东莞镇,人口只有不到4万(当地镇政府官方数据),它今天的地理位置依然跟古时后十分相似:位于诸城、沂水、五莲、莒县结合部,就像它当年始终位于诸侯国与诸侯国、南朝与北朝、郡与郡之间的对峙地带一样。

它拥有一段保存较完整的春秋战国齐长城——长城与东莞地名,比这里的任何事物都要古老。如果不是南方那位同名的东莞,这个小镇或许比现在更默默无闻。


一个小小的地名,也浓缩和映照了中国大地20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
东莞
(不考虑其他联系,单说地名意义上的)
它从沂河、沂山出发
一路向南,先后目睹
淮水的流淌、长江的奔流、珠江的浩荡
这就是东莞地名的漂泊史
它大体上书写了这三部曲
生于山东
侨居江苏
成名广东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