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福建土楼,是如何被「段子手」玩坏的?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0

回帖

3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69
发表于 2019-1-31 18: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题图-《大鱼海棠》海报
  
  

福建土楼谜团调查
撰文-公子羽
在福建

  土楼并非这个省的主体民居,但它因奇特的造型、奇绝的工艺,成为这个省最出名、最耀眼的象征性符号。甚至有人提到福建,干脆称为“土楼省”。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场“福建土楼热”全面兴起。21世纪初,土楼申遗成功,与之相关的文化宣传,更是风生水起。
  “世遗”光环背后的福建土楼,暗藏着许多谜团:歪曲宣传屡见不鲜、建筑年代屡遭质疑、起源问题悬而未决、数量普查混乱不清。土楼名满天下这么久,谁又能想到,竟还有如此多的糊涂账。
  实际上土楼的伟大和神奇,无需天花乱坠的描述。但是,沉默不语的它,无法阻止某些人类的添油加醋。这些人为了急功近利,不惜编造谎言。
  沿袭下来的谎言,像一种可怕的病毒,它野蛮生长,久而久之,渐渐掩盖了原本的常识。
  我们爱福建,爱土楼,但,我们更愿意看到不加粉饰的土楼。
 
电影《大鱼海棠》剧照中的土楼
 
福建民居邮票上的土楼
1986年以来中国邮政发行的“民居系列”邮票之一
“世界遗产名录”资料
年代跨度为何自相矛盾?

  土楼有上千年历史?目前没足够的实物和文献证据支撑。可土楼的申遗文件却明确说它跨越12-20世纪,古代土楼跨越唐、宋、元、明、清。
  土楼曾引起美军间谍注意?这不过是没有常识的段子。
  土楼有数万座?NO!靠谱的数据,是3000多座。

但是,很多关注土楼的人,往往就将问句中的话,当做事实。殊不知,这些所谓的事实,都经不住推敲。


土楼本身已经足够华美,它又何须用文艺、夸张、虚假的段子,涂抹成厚厚的庸脂俗粉?!

  可以考证年代的存世土楼,多为明清以来所建,明代之前土楼的具体起源,既没有权威史料记载,又没有实物铁证——但不知何时,旅游宣传中竟冒出所谓的“唐代土楼遗址”,不久又有“宋代土楼”现身;同一座土楼,在不同的地方、甚至同一本书中竟然出现自相矛盾的建造年代;旅游宣传中,不时会听到“现存土楼两万余座”的说法,而被学者界定为“福建土楼”的却只有3000余座;有人说“福建土楼”是客家人的专利,也有人称其是闽南人的发明……
  在联合国教乐文组织官网的“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的介绍中,赫然称:列入世界遗产的46座土楼建筑年代是12-20世纪;同样是官网资料,还有一处介绍时13-20世纪。12世纪,也就是北宋晚期到南宋早期,13世纪,也就是南宋晚期到元代初期。不过,在国家文物局认定的说法中,没有一座土楼是元代的。
  
 
  联合上二图: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官网资料截图
美国把土楼当做核基地?
不过是宣传中的虚假段子
 

  在各自的旅游网站上,南靖土楼主打 “福建土楼,故里南靖”,永定则提出“福建土楼,客家永定”。
  在更具体的宣传中,两地针锋相对,就连官网的栏目设置也几乎雷同。虽然都号称“福建土楼”,但宣传套路基本一致:大肆宣传推介本境内土楼,对他处土楼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予以间接贬低。
 
福建南靖土楼群手绘图

  为扩大各自土楼的知名度,这些土楼所在县更是费尽心思地炒作,“土楼王”“土楼之王”“土楼王中王”“土楼王子”等自封绰号层出不穷。提起此事,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黄汉民先生对我谈道:土楼旅游“未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它们并没有这些奇怪的绰号。随着旅游竞争的日趋激烈,土楼一夜之间‘称王称霸’,忽悠百姓和游客,是一股不正之风。”
  自封绰号并非最严重的。一些土楼景区,不惜歪曲或篡改历史,以编造故事的方式吸引游客。这是一个在土楼宣传中被广泛引用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时间有60、70、80年代各种版本),美国的人造卫星在福建山区拍到了一群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由于形状酷似导弹发射井,使得美中央情报局大为惊恐,以为中国正在大规模发展核弹。
  为此,美国还大费周章地派出情报人员深入中国调查。多年后,中情局才终于明白:原来这些谜样的建筑物是福建土楼!另一版本中,美国中情局谍报人员还以摄影师身份来到了闽西南乡村调查“核基地”。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看起来有板有眼,似乎所言非虚。在几乎所有关于土楼的纪录片中,都曾提到这一故事,很多观众也因而被误导,认为土楼是由于美国人的“发现”而名声大噪的,并对这个“土楼军事基地”的传闻深信不疑。
  实际上,根据常识,这个故事的西洋镜就很容易被识破。黄汉民先生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沿海城市刚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尚未开放的山区农村不允许外国人随意考察。1984年,黄汉民的硕士论文《福建民居的传统特色与地方风格》发表在《建筑师》丛刊第19期上。不久后,日本东京大学的茂木计一郎看到了这篇文章,向中国建筑学会提出申请,要到中国来考察土楼。
  “几经周折,光手续就办了两三年。茂木计一郎等人直到1986年春才得以成行。根据当时的国情,美国人不经批准到福建农村考察的情况不可能发生。以美国的情报侦查能力,也大可不必派人到深山实地调查。”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大新先生研究土楼已有20年,他认为,所谓“美国误认土楼为核基地”的故事是未经考证的流言,在旅游宣传中不宜进行炒作,在土楼历史研究中更不能将其作为实实在在的依据。
真有唐代土楼?
土楼“年龄”伪造太夸张

  客家同胞聚居的永定县,拥有众多出色的土楼建筑,但因为某些原因,多数土楼没有留下确切的建造时间——这种状况,让土楼年代问题产生了诸多争议。
  体育界屡见不鲜的“年龄门”,悄悄地来到了土楼身上”……笔者发现:同样一座土楼,在同一份资料中,竟然有着不同的“出生年月”。
 
黄汉民展示1989年出版的《汉声》杂志“福建圆楼”专辑
封面图是南靖县河坑土楼群
摄影-公子羽

  著名的承启楼正是土楼“年龄门”的代表。1957年,南京一位学者就对承启楼进行了介绍,使其名声渐起,但它的建筑年代却一直是个谜。1994年4月新编《永定县志》卷33《土楼》一章中,将其年代记载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了该书卷32《文物》第五节附表中,其建筑时间记为“1709年”,但下方备注中又说,该楼为“明嘉靖二十一年建”。同一部由地方政府纂修的方志,为何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说法?
  此事未了,又有新的疑问产生:2003年,永定江氏宗谱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永定江氏宗谱·名胜古迹·土楼》中又冒出了另一种说法:承启楼建于明崇祯末年,竣工于康熙年间。这一描述,又让承启楼的“实际年龄”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对于族谱记事的准确性,许多土楼专家表示怀疑,相比正史和地方志,家谱的真实性往往大打折扣。上海图书馆谱牒专家王鹤鸣曾对笔者讲述这样一个现象:家谱中多有存在“攀附”“杜撰”现象,其中所载的具体时间、地点需要进一步识别,在研究中不宜作为可靠的证据。
  福建永定当地文化研究者认为:考察无确切纪年的土楼,目前主要还得依据族谱记载。族谱对建造年代不可能精确到某一年,但可以知道是哪一代人所建。在他看来,客家人族谱中的脉络传承是很清晰的,可以据此进行合理推断。承启楼的3种年代说法均称源于永定江氏宗谱,但现实中:老的高头江氏宗谱早已失传,现在根本无从查考,这就有些尴尬了。
  另外,1990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永定土楼》中,永定高头乡金山寨被定为“南宋祥兴二年”,称是据“乾隆十九年所修江氏族谱记载”。作为该家族后代,1926年出生于高头乡的江力行却表示,未听说过有什么所谓“乾隆十九年江氏族谱”。
  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土楼群中的集庆楼,也是一座无法确定“年龄”的土楼。《永定土楼》一书和新版《永定县志》中均没有交代集庆楼的“年龄”;胡大新2005年撰文《永定客家土楼》将该楼年代定为“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并在2006年出版的《永定客家土楼》一书中对此进行了重申。永定的另一位土楼研究者苏志强在《永定文史资料》第20辑发表《初溪土楼群的形成》一文。根据该文提供资料,集庆楼建造者徐肖东等4位兄弟与1951年其派下第16世——初溪土楼群中善庆楼的建造者徐建善相隔6代。善庆楼建于1979年,按照胡氏提倡的“计代法”,要除去首尾两代,每代以25年计算。据此,从善庆楼的诞生年份1979年上溯100年,即为1879年,这样得出的集庆楼始建年代比“明永乐十七年”要晚上460年。
  另外,南靖县书洋镇下版寮村昌裕楼也缺乏确切纪年,曾有“宋末元初说”“元朝中期说”“元末说”“元末明初说”等多种说法。2001年1月,福建省公布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该楼的朝代为“明”。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郭志超认为,该楼里的刘氏迁入下版寮村的时间为明代晚期,当时此地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按照邻村的先例,至少需要400多年艰苦创业才能建造壮观的土楼,这时显然已经到了清代,因此明代的说法靠不住。
  福建裔马来西亚籍学者陈漱石曾多次回乡省亲,因质疑一些正式文本中的土楼“年龄”,被某地方领导大骂一顿,被斥为“福建人中的败类”。
  那么,林林总总的土楼中,还隐藏着多少未被披露的“年龄门”呢?
土楼起源何处?
客家与闽南人撕逼不止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于客家人所在的闽西和闽南人所在的漳州地区。关于土楼的起源地,目前也大致形成了“客家说”和“闽南说”两种结论。客家土楼早在50多年前就已经被“发现”,而闽南土楼被熟知不过是近20年的事情。从知名度上来说,客家说占了上风——加上客家文化宣传力度大,土楼基本上就成了客家文化的最重要符号。
 
福建永定衍香楼、立本楼
一方一圆,典型的客家土楼
世界遗产名录之外的“野土楼”
摄影-冯木波
 
福建省南靖县云水谣附近土楼航拍
摄影-冯木波

  福建土楼有多种形制,其中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奇绝的圆型土楼,是最奇绝的一种。
  关于圆土楼产生,民间常见的说法为:南迁的客家人聚族而居,为防盗匪和野兽而建,所以它是客家人的创造。胡大新指出,聚族而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形成村落,一种就是建造土楼,而永定的地理环境不允许形成一般的村落。据清代《八闽通志》记载,永定地区山势险峻,没有平坦的地形建造村庄;另外,永定处在两省交界地带,土匪强盗经常出没。所以,他坚持认为:土楼就是客家人将防御和居住功能高度融合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媒体的宣传使客家土楼名声大噪,客家地区土楼的知名度远大于后来被发现的闽南地区土楼。1988年,在这种舆论氛围中,黄汉民先生经过考证,提出“圆楼的根在漳州”。他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圆楼可能并非客家人的“专利”。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各县均有圆楼分布,且数量比客家人的圆楼数量还要多。这一结论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也引起了许多异议。
 
圆形图楼防御示意图
供图-黄汉民

  黄汉民还指出,从永定县西部到东部,由平原过渡到山区,经历了“五凤楼—方楼—圆楼”的变化。那么福建土楼起于何时,最早建于何地呢?明万历癸酉(1573年)《漳州府志》以官方史料的方式,列举了当地的土楼、土堡、土寨的数目。他认为,该志中有当时的知府罗青霄公布并载入史册的调查数据:“嘉靖四十年以来,各处盗贼发生,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区尤多……龙溪县土城三、土楼十八、土围六、土寨一;漳浦县巡检司土城五、土堡十五;诏安县巡检司土城三、土堡二;海澄县巡检司土城三、土堡九、土楼三。”这一官方统计具有权威性。
  明崇祯年间的《海澄县志》则记载了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进士黄文豪的《咏土楼》一词:
倚山兮为城,斩木兮为兵
接空楼阁兮,跨层层
奋戈兮若虎视而龙腾,视彼逆贼兮如螟蛉
吁嗟,四方俱若此兮,何至坑乎长平
奈何弃险阻于不守兮,闻虎狼而心惊
古云闽中多才俊兮,岂无人乎请缨
谁能销兵器为农器兮,吾将倚为藩屏

  上述中国史籍中生动描述了土楼突出的防卫功能,是目前发现记载土楼的最早文献。
  目前,有明确纪年的著名土楼有,明万历年间所建的齐云楼、清乾隆年间所建的二宜楼。根据明崇祯年间的《海澄县志》记载,土楼出现在明中后期嘉靖、万历时期的说法,虽然保守,但听起来比“唐朝”“宋朝”说靠谱。
  黄汉民因此提出,从历史文献考证意义上讲,漳州闽南人土楼的出现比永定客家人要早。而首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二宜楼,就是在闽南地区建造的土楼。当然,闽南与客家地区界限并非那么绝对,在南靖地区,客家、闽南两大民系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华安县齐云楼牌楼有建造纪年款
摄影-黄汉民

  除了文献记载,漳州的闽南土楼多有楼匾,上刻建造年代,漳州土楼专家、市文化局文物科原科长曾五岳人哪位,“带有纪年款的土楼具有可靠的始建年代,楼额石刻年号清楚,一目了然;相比之下,无纪年的土楼就像没有户口簿和身份证的黑户,后人只能对其进行主观臆测。”
  根据现有文献和楼额纪年,曾先生进一步提出:明代嘉靖以前不可能产生土楼。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前,永定县多数山区仍被南亚热带原始雨林所覆盖,地旷人稀,没有人力、财力、物力去建造大型夯土高层建筑。而且,明代对基层社会控制十分严酷,按照《大明律》规定,庶民不准建楼。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土楼,绝大多数在闽南地区。土楼是从明代抗倭实践中产生的奇特建筑,这在康熙《漳浦县志》中有明确记载。
 
明代万历年间华安县齐云楼素描
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单元式土楼
绘图-黄汉民

  永定县土楼文化研究者胡大新先生称,客家人素有闯天下的传统,不少永定人从明代起迁往邻近的南靖、平和、新罗、大埔等地,土楼建筑工艺也开始传到那里。“所谓单元式土楼,是闽南人在客家土楼基础上进行的改造,不过是客家土楼的变异。”而且,他认为,闽南人住的单元式土楼有致命弱点——防御功能远远不及通廊式土楼,遇到敌情在楼内运动十分不方便。而客家的通廊式土楼家家户户之间没有隔断,体现了整个家族“高度团结”。
  曾五岳则针锋相对地说,单元式土楼之间有隔断,恰恰是为保护个人隐私,减少楼内噪音,与是否团结无关。“客家土楼的内通廊式圆楼样式几乎雷同,而闽南土楼有单元式、通廊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形制,呈现的文化信息更为丰富。”
  按照当时统治者的规定,一般人的确不能建造这种高大的民居。但胡大新先生认为也有例外,永定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山高皇帝远”,很多家族中出了不少有身份的人,而条丝烟业的兴旺也为当地人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已经具备建造巨型土楼的能力。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谢重光先生则指出,清康熙年间,由于漳州移民的引种,汀州各县才开始大量种植烟草,各县中又以永定、上杭种烟最盛。因此,假如条丝烟与土楼建造确实有某种联系,也是清代以来的事情,这样一来,客家人在明代开始建造土楼的确切性似乎更加渺茫了。
  目前对于土楼源起,客家人和闽南人呈锱铢必较、寸土不让的态势——预计这场纷争仍将持续下去。
  动机纯粹的人,争的是真理和常识
  若动机不纯的,那争的就是背后的利益了
  在这些纷争和旅游开发背后,是大量精彩的老土楼的轰然倒下。那一座座“野土楼”,以另一种姿态,证明着大多数土楼的面孔和面貌。
 
华安县明万历年间的日新楼,已成废墟
残阳下的景观犹如土楼版的“圆明园:
摄影-冯木波

  
华安县日新楼屋顶复原图素描

土楼到底有多少?
有说4万座,有说3千座

  2009年,福建某媒体刊登的一则旅游广告称:永定境内现存2.3万座土楼。邻县南靖也不甘示弱,对外宣传“有土楼两万余座”。而黄汉民先生根据各县的初步统计和其他学者提供的统计数(未包括土楼遗址),得出的数据为3000余座,他认为这是所有福建土楼的总和。
  福建土楼的“家底”究竟如何:是4万座?还是3000座呢?对于统计数据缘何差距如此之大,黄汉民认为,由于对土楼的概念含混不清,没有明确界定,在这个最基本概念上缺乏共识,统计数字自然相去甚远。另外,申报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只有46座,位于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很少有人知道:漳浦、诏安、平和等也有大量土楼——甚至很多没有入选世界产的土楼,精彩程度并不亚于那46座。
  奇怪的是,清代中后期文献中已经无法找寻到这些明代的踪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突然消失呢?历史学者、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通过考证得出结论说:沿海地区的土楼主要是毁于一场惨无人道的灾难——清初的迁界运动。这一政策主要目的是为切断郑成功军队的给养和兵员补充,因此福建沿海的迁界施行尺度最为残酷。清顺治到康熙年间,福建同安人卢若腾见证了迁界现场的血腥,并留下了诗篇:
天寒日又西,男妇相扶携
去去将安适?掩面道旁啼
胡骑严驱遣,克日不容稽
务使濒海土,鞠为茂草萋
 
“迁界”运动波及的福建沿海地图示意图


  根据迁海令,不合规定的官方建筑也要拆毁,那么作为民间建筑的土楼就更无法避免被强拆了。汤毓贤先生介绍,在那场血雨腥风的运动中,漳浦、云霄、龙溪、海澄等地的土楼十之八九被夷为平地。仅漳浦一县,就有陆鳌城、古雷城、月屿堡、高山城、锦屿城、埭厝城、狮头土堡、梅月楼、刁家土楼、晏海楼、保安楼、贻燕楼、庆云楼、承孝楼、人和楼、上黄楼等十多座楼堡被毁。
  到了清代晚期,土楼又一次被战火洗礼,那就是败退到福建境内的太平天国残余势力与清军的负隅顽抗。
 
太平天国曾与清军在华安县齐云楼激战
绘图-刘震宇

  南靖、永定、华安联合申遗成功时,漳州市所属的拥有大量土楼的平和、云霄、诏安,尚未进行过土楼普查。尤其是平和县,作为福建土楼最集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县之一,在土楼数量上至今没有准确可靠的统计数字。黄汉民介绍说,由于没有进行科学普查,2002年12月5日,一天之内发现了3个福建土楼之最。当时,他与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朱高健先后考察了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的西爽楼和大溪镇庄上村的方楼庄上城、江寨村的淮阳楼。这3座楼,一座比一座规模大,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黄汉民后来了解到,不仅当地镇领导不了解这几座楼,就连县里的文化部门普查统计文物时也未能将其涵盖。“很难说将来还会不会有新发现,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很谨慎,某某土楼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大’。”土楼名气这么大,为啥缺乏科学的普查呢?黄先生指出,这是由于各地方政府部门不重视所致。1986年,由于日本学者到南靖县考察土楼,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此十分关注,不久就把土楼列入了文物普查之中,这一行为为学者研究南靖土楼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土楼“家底”至今是一笔糊涂账,而研究人员之间也很少就此进行学术交流,导致外界无法全面掌握统计数据。比如,地方学者囿于本地区范围的研究,虽提供了详细资料,但无法全面了解其他地区的情况;个别学者单纯从宣传客家文化角度来介绍客家土楼,不自觉地陷入片面性;建筑学者多致力于基础资料的测绘,虽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但还有待深入分析;外国学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但他们的研究走马观花,缺乏对历史和国情的分析,经常被片面宣传误导。
  俩字——狭隘!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地方负责人,都不想打开自己的视野跟他人交流共享。这样的暗战,比表面上的撕逼,更可怕。
 
一座长方形圆形角土楼及倒影
摄影-冯木波
小结
以捏造历史的手段吸引眼球
注定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而那些被扣上“高龄”帽子的土楼如果有知
也会因此而蒙羞。
这些问题
其实普遍存在于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虚假宣传、编造段子
伎俩比比皆是
真实坦率的土楼
才配得上世界遗产的宗旨
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于土楼知识,你被骗了多久

土楼概念 定义十分混乱。不仅各地理解不同,学术界的解读不统一,媒体报道也多流于片面,普通老百姓更常常被歪曲的宣传所迷惑。在出版的新著中,黄汉民对福建土楼给出如下新定义:

“特指分布在福建闽西和闽南地区,以及广东部分地区的具有突出防卫性能、采用夯土墙和木结构共同承重,居住空间沿外围线性布置,适应大家族平等聚居的巨型楼房住宅。”


所有夯土墙建造的建筑都叫土楼吗?NO!


土楼有其特殊建筑形制,需达一定规模,不能将大量的小型夯土楼房归入其中。

福建土楼都分布在客家地区吗?NO!

客家土楼只是福建土楼的一种类型,但发现较早,知名度也较高,实际上闽南土楼也很有特色,广东潮汕、江西赣州部分地区的土楼,也很精彩。

土楼是客家人的专利吗?未必!

当闽南土楼这种非客家人所居住的土楼被发现后,部分人出于狭隘心态,不惜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误导了大众。此事在申遗之时即有争议,虽最后统一为“福建土楼”,但至今仍各自为营,尚未实现统一布局和规划。

福建土楼=福建民居吗?当然不是!

福建位于长三角区与珠三角区中枢位置,是浙闽丘陵中的东南山国——破碎的地形与多样的文化交织,注定要诞生多样的居住类型,土楼是其中之一。它当然是瑰丽奇绝的一种奇葩建筑,而世界遗产的身份又让它名满天下。当荣耀与话语权都在它的身上,其他精彩民居曝光度几乎没有了。


那张窄窄的福建民居邮票的深入人心,让很多人人误以为以为——福建民居就是土楼 。闽南红砖大厝、闽北青砖大院、闽中土堡——有人认为它诞生比土楼更早,是土楼的雏形和鼻祖。


我们定义的福建土楼,分布在以福建为主体的区域,但并非只在福建,也包括广东境内的同类型建筑

福建土楼≠一般小型夯土建筑,而是特制多层的或方或圆,以夯土承重的大型聚居建筑

福建土楼≠且>客家土楼。福建土楼≈客家土楼+闽南土楼。

土楼的发明起源,不能妄下结论结论,目前没有确切证据它起源于所谓的唐朝,较早明确年代的土楼在明中后期。
—END—
 
geo-museum
景观、博物、谈资
考据、思辨、建构
识别二维码随时关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按时间查看所有目录

  见羽卸甲
  赞赏
  人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