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石厝屋顶 摄影-黄汉民
一厝到底:大胡建民居
撰文-公子羽
摄影-冯木波 等
编辑-苏见羽 运营-萧十一厝——福建人的家
在《如何去福建?曾是一个宇宙级难题》一文中,我们鲜明地提到:福建是地势第三阶梯上一个奇葩的存在——四五列山脉与海岸线平行,构建了一个崎岖的山地王国。因为这样的地貌,让出入福建的交通,成为几千年来的难题——直到有了高铁,福建的交通面貌才得以彻底改变。
我馆精心策划,由资深媒体人、厦门著名文化学者何书彬先生主笔的《如何去福建》文章,引起强烈反响,一个多月后被某无耻公众号进行抄袭——标题几乎照搬,内容进行洗稿后发布。底限这个词是给一般人设置的,但是它实在是太脆弱,总有某些人要以下贱的节操来捅破它。
这些人,不珍惜做人的机会,用下作的方式,把自己从人族中踢出,实在是可恨又可悲。
对于此等下做行为,远非一例,且对方堂而皇之的程度,令人发指。其不仅剽我馆内容,且其过往使用任何图片,几乎不注明出处来源,从不为图片素材的来源进行署名——其操守底限到底有多低,以正常人的思维,实在不可想象。
是是非非,我们在这里不做过多探讨,感兴趣的朋友有时间可以去自己探究下里边的深浅、轻重。
发现文章被抄后,我馆工作人员曾试着以耐心、文明地联系其负责人交涉,对方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一!字!不!吭!缩头装哑巴,好吧,也算是偷盗这行惯用的一种套路。
话不多说,上图说明。
以上是插曲一段,接下来言归正传
福建人的传统家园长啥样?一般情况下,人们首先想到的答案是圆形的土楼。上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也将土楼当做福建民居的代表。此前推文《福建土楼,是如何被「段子手」玩坏的?》中,我们详细普及了土楼的各种常识和谜团。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窑洞 古徽州民居 插图来源-李乾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胶东(山东半岛)人的海草房,北京人的四合院,上海人的石库门,江浙人(苏南浙北)的水乡民居,徽州人的粉墙黛瓦,山西人的高墙大院,陕西人的黄土窑洞——其他各省,几乎都能找到一种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
以浙江为例,虽然全省民居有浙北、浙东、浙中、浙西、浙南之分(据丁俊清 新平著《浙江民居》),但总体结构都以徽式马头墙为重要标志。浙江省主要民居类型分布图 制图-刘震宇/大地理馆
作为浙江邻居的福建,大不不同。
人们熟知的土楼,是福建民居中的一朵奇葩,但实际情况是:福建人民造出来的房子,花样实在太多。往往只要数山之隔,房子形制便千差万别。所谓的福建民居,其实很难选出一种作为代表。
说到造房子的硬件,号称东南山国的福建,其实先天不足,其地貌格局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八山,说的是山地比例,占据全省陆地的十分之八;一水,说的是水系河流,占了十分之二;可以供人种粮食、造房子的相对平旷之地,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宋代文豪曾巩曾在福建长期驻留,他在随笔《道山亭记》中如此描绘福建地理:
其路在闽者,陆出则扼于两山之间
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野
翻译成白话就是,曾先生如此感叹:福建的路啊,都扼守着两山之间的隘口,一座座,一座座山,相连啊,过了好几个驿站才有一块平地。小平地设立县城,大一些的为州城驻地——抬头望去,城的周围,全是山哪,看不到尽头的山。
福建地形与周边地缘关系 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但是,大自然和我们都低估了福建人造房子的才华:福建人用魔术般的双手,将此狭小空间,变成了民居建筑的万花筒。
有一件事可以侧面说明福建民居的多元、独特、精彩:清华大学曾出了一套著名的“中国民居五书”,《福建民居》独占其一,其他四本是《北方民居》《西南民居》《浙江民居》《赣粤民居》。
12平方公里大的山地王国,何以在民居领域如此独领风骚?原因大体有二:
地理环境。浙闽丘陵的地貌,在水系上独立于长江、珠江水系,属于“东南诸河流域”;在地势上,数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与西北-东南走向的河流垂直交叉,将地面分割为一个个“方格”——这些方格,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封闭区域。同属浙闽丘陵,福建省地形更为崎岖,内部各区的自然环境,犹如田垄般严整分明,是形成福建民居多样的重要前提。
文化沉淀。秦汉以来两千余年,外来移民数次入闽,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它们在福建生根之后,彼此依然保持着独立性:中原不同时期的官话, 在不同定居地与当地土语相融合,在八闽大地形成了3大方言区、16种地方话、28种地方音。
二者综合起来:历代、各地进入的文化元素,进入复杂的山地王国,与本土原有文化,在不同流域、气候区等自然单元空间内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
以建筑平面形制划分,福建的房子有一明二暗型(各地均有)、单列排屋式(闽西北)、并列排屋式、四合中庭型(闽南)、三合天井型、方圆土楼型、土堡围屋型、竹筒屋型(据戴志坚:《福建传统民居的形态与保护》,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 年3 月)。
以建筑材料划分,福建的房子有土、石、木、砖四种,砖房又分灰(青)砖、红砖两种(据黄汉民等:《老房子—福建民居》,江苏美术出版社),屋顶的瓦也有青、红之分。
以粱坊构架划分,福建的房子有圆作直粱,主要在闽南;扁作月粱,主要在闽东的福州、福安;圆作月粱,主要在闽东的福鼎;扁作直粱,主要在闽北、闽西;扁作直粱与圆作月粱混合,主要在闽西北。(据张玉瑜《福建民居木架稳定支撑体系与区系研究》,《建筑史》2003年第一辑,机械工业出版社)
以方言民系划分,福建的房子有闽南民居、莆仙民居、闽东民居、闽北民居、闽中民居、客家民居、闽西北民居。(据陆元鼎、杨谷生:《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闽语”及福建主要方言分布图 图源-《中国语言地图集》 方言文化影响下的福建民居分区图 图源-戴志坚《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
以色彩体系而分,福建的房子有青灰和红黄两大色系,可分为土黄色建筑区域、青灰色建筑区域、红色建筑区域和五彩斑斓的石头建筑区域四种(靳凤华《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区域的地理分布及成因探析》)。当然,色彩区域划分并非绝对,在福州、莆田、厦门等经济人文繁盛之地,各种元素以房屋为载体,互相交融,相互渗透。而闽南崇武、惠安,闽东平潭、马祖,民居建筑是斑斓的石头房,远远望去,犹如五彩石头城堡。
红、黄、青色的砖、石、土,往往还要覆上灰瓦、加上木构的支撑,镶嵌在丛林峡谷中,掩映在梯田溪水间。筚路蓝缕中,一代又一代福建人,把险恶山水,变成了家园的屏障,把朴素的石头、砖头、木头,变成了家园。
福建各地古建筑色彩区域示意图 据靳凤华《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归纳探究》绘制
以地理空间、历史传统和民居性质综合划分,福建的房子可分为闽北、闽东、闽中、闽西、闽南五个大系(楼建龙:《福建传统民居区系类型概述》)。
这些分类标准各不相同,但都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福建人擅长造房子,且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综合前辈对福建民居的分类——我们提炼出划分它们的三个维度:色彩、材质、方位,并综合三大因素,将福建的房子分成了闽西北、闽中、闽西、闽南、闽东五大区块。闽语方言将房子称为“厝”,。即我们常说的房、屋、院落,更深层次则指的是“家”。福建闽南为例,沿海盖房子叫“起厝”,山区盖房子叫“倚厝”(倚,站立,用作动词,意思同“起”)
摄影师镜头下的照片,形象地述说着福建人造房子的才华。▲ 冯木波 职业摄影师 至尊影楼、色界摄影俱乐部创办人 1988年开始摄影,1990年以来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现任福建旅游摄影协会副主席、福建青年摄影协会副会长
作为“大地理馆”特约摄影师,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冯木波先生,几乎拍摄了福建省各个角落的传统民居——照片上的这些“厝”们,在我面前应接不暇地登场,时而土气、时而洋气,时而素净、时而斑斓,时而雄壮、时而小巧。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欣赏这片土地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此起彼伏的“厝”! 闽西北 青灰色:青砖灰瓦-青砖大厝
浙闽丘陵是独立的地貌单元,先秦诸侯国向南扩展的步伐,在这里遭遇了巨大的阻碍,秦代虽形式上设立闽中郡,但实际上依然是个自我封闭的独立王国,直到汉代才纳入王朝统一管辖。战国时期的福建 图源-苍天熊猫 福建区域标注-大地理馆
秦代福建所在的“闽中郡”
西汉福建所在的“闽越”
唐代福建所在的“江南东道”
闽西北,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原入闽第一站。
因为这层关系,这里是闽地被中原和邻居建筑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福建人将闽西北代表性民居称为“青砖厝”,一种用青砖垒砌的宅院,其实跟浙西、皖南一带的宅院,在文化上一脉相承。
秦汉以来,闽西北开辟的要道,也打通了文化传播的活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句出自在闽西北浦城成长、讲学立说的朱熹,他创立的学说因此被称为”闽学“。
浙、皖为中国江南耕读文化重地。青灰,虽是平民色,却象征着儒家和耕读文化。以南平市为主的闽西北大地,就这样被江南文化熏染着,甚至最西北角的浦城县,至今仍是以吴语为主的地区。闽北一带遗存的民居,跟渗入的吴语方言一道,见证着闽地开化的历史。闽西北-青砖厝民居区域示意图 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受浙皖建筑风格影响,青砖厝筑有高大的马头墙(防火墙),其中以一字迭落式的山墙居多——平直、厚重、内敛的风格,与儒家耕读文化深深契合。武夷山市五夫镇青砖厝 摄影-冯木波 武夷山市五夫镇青砖厝 摄影-冯木波 武夷山市下梅村 摄影-丁李青 闽中 青黄色:灰瓦黄墙的土堡、木厝
这里的闽中地区以三明市为中心,包括宁化、清流、明溪、沙县、永安、大田,以及漳平、连城、德化、永泰、闽清的一部分,周边与客家、闽南、闽东、闽北相接。
福建是山国,仅有的几块平原都在沿海。而闽中,则堪称山国中的山国。
福建的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跟整个中国经济重心的轨迹几乎一样:从闽西北到闽东再到闽南。现代化交通普及之前,福建是山地王国,经济文化几乎沿着驿道、水路、海安线发展——闽北建阳、浦城曾是大儒朱熹等人的活动中心,闽东有福州,闽南有厦漳泉,闽西南则有客家文化。
相比其他四个区域,闽中是福建最后被开发的区域,成了一块存在感最低的中空地带。这里的民居,也长时间被遗忘在荒野。闽中-土堡、吊脚楼民居区域示意图 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因为这种遗忘,才让这里的建筑更显神秘,甚至还保存着远古时期建筑的踪迹。
闽江上游支流沙溪经武夷、戴云两列山脉,切出了一小块宝贵的狭小平地——梅列盆地,成为三明市所在。以沙溪流域为主的闽中,最古老的县是沙县,后来随着移民增多才有了其他县市。
作为福建之腹心,闽中遍地山林,阻隔重重——跟福建其他地区相比,这里的人最为安土重迁,也因为地广人稀,这里的房子显得古朴民居,常常被峰岭和丛林,丝毫不显山露水,只有走进其中,方可见到真容。
闽中地区西部,与客家地区交融,所以也分布有重要的客家民居。不过,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形制介于土楼、围屋之间的大型建筑——土堡。严格地说,土堡不是常住民居,而是平日空闲、动乱时避难的大型公共防御性建筑。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以地理环境为分类标准,将土堡分为平地、山岗、山坡三种——山野中的土堡更朴实,市镇中的土堡更华丽——最华丽的土堡是永安安贞堡,接近闽东地区的闽清岐庐,则是一座豪华型的四合院式土堡,是近代名人张鸣岐的宅邸。
平地:围屋式土堡
坡地:阶梯式土堡
平地:合院式土堡
山岗:围城式土堡 土堡绘图-刘震宇/大地理馆
闽中地区的土堡,主要以戴云山脉为轴,沿两翼分布。据专家考证,土堡的起源时间早于土楼。一字之差,土堡与土楼区别在哪里?土楼外墙为主要承重墙,土堡外墙则只是一道围墙。
建造最豪华的土堡是清光绪年间落成的永安安贞堡,现存最古老的土堡是明洪武年间始建的大田琵琶堡。
山高、林深的环境,土匪野兽也少不了。除了土堡,闽中地区的常住民居也多注重防御性,或居高而筑,或土墙高厚,或在墙角另筑碉楼,主要类型有一明两暗厝、天井三合大厝、连排厝。跟土堡一样,这些“厝”主体结构也是夯土墙,可称为土堡式或围屋式“土厝”。颇受土堡影响的闽中民居示意图
三明市眉山村邓宅、沙县琅口镇林宅为一明两暗厝;沙县琅口镇孝子第为天井三合大厝;前两种厝屋紧密成排,即为连排厝,多建在城镇人口压力较大的地段。福建中部土堡分布地图 大田县琵琶堡 摄影-冯木波 大田安良堡 摄影-冯木波
尤溪县双土堡——光裕堡和瑞庆堡 摄影-冯木波
大田县芳联堡 摄影-冯木波 尤溪县茂荆堡 摄影-冯木波
永安市安贞堡:最豪华的土堡 摄影-冯木波
除了夯土为主的土堡和防御性很强的围屋式土厝之外,武夷山东麓的泰宁,戴云山区的德化、永安一带,还有一种沿海省份罕见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用当地方言说叫“木厝”,因为其主体结构是木构。
干栏式建筑,又叫干阑式建筑,是我国南方湿热日后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古老建筑,据考证最早为百越民族所使用,今浙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即有实物发现。福建所在的闽越,为百越组成部分。闽中地区的木厝,应是这种古老活化石建筑的孑遗。
泰宁大龙乡木厝——吊脚楼 摄影-李坤 童杨 闽西南 黄灰色:灰瓦黄墙-土楼、五凤楼、九井十八厅
秦汉以来,从中原数次南迁至江西、福建、广东一带的中原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系——客家。粤东北、赣东南、闽西南是客家人聚居地和客家文化中心,堪称“客家金三角”,这里的梅州、惠州、赣州、汀州,称为客家四州。客家文化,就是从三省的边缘地带孕育起来的,历代客家人正是在这“三不管地带”,创造了并沉淀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
民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客家地区也不例外。
九井十八厅、围龙屋、土楼(包括粤北围屋、甘南围龙屋),被视为客家三民居(原话出自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围龙屋跟土楼一脉相承,可以算作同类的大型夯土建筑。在最近的研究成果中,有专家将五凤楼从土楼中划出,作为单独一种民居雷星星。九厅十八井、五凤楼、土楼(包括粤北围屋、甘南围龙屋)在闽西南客家人聚居区,都有分布。闽西南的汀州(长汀),是客家地区第一座设府的城市,一度是闽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闽西南诸县市,大体就是旧汀州府辖地。
闽西南-客家民居区域示意图 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九厅十八井,有时也叫九井十八厅。厅,是厅堂;井,是天井。九或十八,并非确指,它泛指客家地区的以天井为中心的多进三合院或四合院民居。这种民居的样式最早来自客家先祖所在的中原,到了多雨的南方,原四合院中央加入了可以蓄水的天井。
五凤楼产生稍晚,其实是升级版的四合院——跟九厅十八井不同的是,五凤楼的前后厅堂之间,越向后越高,层层递进,空中俯瞰,犹如展翅高飞的凤鸟。从地理环境来看,脱胎于四合院的九厅十八井多在平地;五凤楼则多位于坡地。
土楼是福建客家民居中最知名的一种,主要有方楼、圆楼两种,其他不规则土楼,则是这两种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有人将五凤楼划入土楼,是因为土楼中的方楼跟五凤楼结构有所关联。根据专家研究,客家地区建筑基本上经历了九厅十八井—五凤楼—方土楼—圆土楼的发展轨迹。四合院式的五凤楼 后圆前方的土堡 圆形土楼 图源-李乾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我们同时发现,这几种民居基本上是从西北向东南分布——这也正是客家人的迁徙路线的走向。
广义的土楼,在三省客家地区都有分布,而以闽西、闽南为最。闽西南客家地区,土楼主要集中在永定区,少数分布在龙岩市的新罗区。
土楼并没有囿于客家地区,它们的身影还广泛分布在闽南漳州市、泉州市,并那里衍生出与当地相适应的朵朵奇葩……土楼 ▼ 永定区初溪土楼群 摄影-冯木波
永定区初溪土楼内景 摄影-《本色中国》
永定区湖坑镇土楼 摄影-邱军
永定区新南村廊桥与方土楼 摄影-吴卫平
永定区的方形土楼——立本楼废墟 摄影-冯木波
永定区方楼与圆楼——立本楼、衍香楼 摄影-冯木波 九厅十八井 ▼
九厅十八井:连城培田大夫第 图源-培田古民居景区
连城培田村鸟瞰 图源-培田股民居景区 闽东 黄灰色:灰瓦黄墙-黄土厝、灰墙灰瓦-灰石厝
闽北,是中原人入闽第一站,但因为偏居西北一隅,很难成为闽地政治文化中心。沿着闽江,文化和移民继续向东、向南,来到了闽东。
闽东指今福州市、宁德市所辖地区,具体又分南、北两片,南片就是福州府所辖的“十邑” ,大体为今福州地区;北片指宁德市为中心的八个县市。
汉代冶城(今闽侯),是闽东乃至福建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县城。
闽江到了闽东沿海,河面变成了宽阔的下游,到了入海口,造就了福建难得一见的盆地和沙洲——最大的河流,注定要孕育闽地最大的城。
唐代末年,王潮、王审知带兵入闽,先为节度使,后建立闽国,为五代十国之一,福州作为闽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登上历史舞台,直到今天。两宋时期,大批中原移民在此进入闽东,福州成为东南最大的繁盛都会之一。
跟随人口遍地开花的,是聚落和民居。
闽东-黄土厝、石头厝民居区域示意图 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闽东民居,因城乡环境差异而形成了两极分化:城市或城镇,多坐落在较开阔平地上,其民居多连排成群,以青灰石或青灰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垒砌,以福州城中的三坊七巷为代表,当地称为“灰石厝”或“灰砖厝”;乡村聚落,受地形限制,多呈零星状散部,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以棕黄色泥土夯筑垒砌,当地称为“黄土厝”。
城中的灰,乡下的黄,成为闽东民居的两种对比强烈的色彩。
闽东的黄土厝,其实一直分布到临近的浙南,这一带的地理环境极其类似——同属中亚热带、红黄壤区、常绿落叶林带,又是东南诸河流域、浙闽丘陵的核心地带。徽派(江南)马头墙与闽式马头墙对比 摄影-林武旺
闽地防火墙主要样式示意图
闽东的青石厝位于中原文化影响较深的大城市,一方面有徽州、浙江民居的主体结构,一方面又创造性地将江南的马鞍形风火墙(马头墙)改变为“弓”形翘脚,好似燕尾的风火墙,这是独特的闽地风格。闽东灰砖厝:三坊七巷 摄影-赖宇宁
闽东黄土厝:宁德古村落 图源-福建旅游 注:闽东民居的灰黄色外部,往往被涂成白色
最为另类的是孤悬海外的,以福建第一大岛——海坛岛为主岛的平潭群岛民居,为了防御台风和风沙,当地人用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筑起了石厝——这种建筑,很难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有的用灰石建造,有的是红石建造,有的是彩色花岗岩建造,有的则是多种石头混合使用,一个个平潭的古村落,远处望去,仿佛色彩斑斓的石头城堡。
连江县马祖列岛石厝 供图-欣桐
平潭石厝聚落鸟瞰组图 摄影-冯木波
平潭石厝屋顶组图 摄影-黄汉民
石头厝或红、或黄、或白、或灰,冷暖色调相间,加上大海的蔚蓝、梯田的青葱的映衬,组成了一幅童话般的梦幻世界。石头厝,向西可分布到泉州崇武,那里的古城堡,用材和建筑样式,与闽东石头厝如出一辙,而闽清的青砖厝几乎是平潭石头厝的母本;向东,连江县的马祖列岛也有石头厝分布。
油画般的石头厝 摄影-陈星
闽东地区的民居,远非只有这些可以概括,其他还有土堡式四合院、山寨式民居、灰砖黄土混合式民居、霞浦畲族同胞的灰砖灰瓦厝等等。 闽南-红黄色 黄墙灰瓦的土楼、石堡 红墙的骑楼、洋楼
闽南指今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龙岩市的漳平等地。这里最早的移民来自三国时期,但真正的经济文化兴盛在宋元时代。
南宋偏安之后,商贸经济中心移至福建,闽南一带人口倍增。人多地少的经济地理状况,促使闽南人从海上向外发展,到元代,泉州港带动周边经济繁荣。
元代泉州港的船运和营商规模不但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港口,而且成了世界大港。明末清初, 泉州港衰落, 漳州月港兴起,又掀起一轮出海热潮,大量闽南人出海谋生。近代开埠,闽南又有厦门港崛起。
明代以来,我们今天生活中常见的烟草、玉米、番薯等,都是通过闽南的港口登陆,进而向广大内地传播的。
海上贸易的发达,使闽南,尤其是沿海地区,明显地打上了文化交流的烙印,表现在民居上,则是文化元素的中西合璧。如今泉州、漳州沿海至厦门一带的沿街建筑,多为中西合璧风格的骑楼;在厦门等地的海岛中,则多有华侨出资营造的洋楼,当地人又称番仔楼或番仔厝。
闽南拥有福建最广阔的一块小平原,这里举目望去,最惹人注目的是一种用红砖建造的大厝,当地人称为红砖厝。建筑外观红瓦红墙,色彩艳丽夺目,造型张扬不羁。
这一带的房子并不高大,因为要防御无处不在的台风,房屋低矮可以避开狂风暴雨的锋芒,但是它们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张力——屋檐两角高高翘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再看配色,房子的底部多用白石奠基,然后用红砖砌强,红瓦铺顶——红白色的搭配,大开大合,在南亚热带的碧海蓝天和葱茏植被映衬下,更显气象不凡。
与沿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广大山区,这里与闽西南、闽中山区相连,密布着福建民居中的奇葩——土楼。福建土楼分布适宜范围 从内到外,由密到疏
福建土楼:南靖、永定土楼群遥感图
媒体报道和旅游宣传中,土楼被视为客家的标签,实际上,就分布范围而言:闽南地区的土楼分布更广、样式更多、且确切纪年的土楼更多。
晨雾中的南靖土楼 摄影-冯木波
夜色中的南靖田螺坑“四菜一汤”土楼 摄影-张志坚
雨后的南靖南坑翠林楼 摄影-冯木波
云海中的南靖大坪楼 摄影-冯木波 航拍南靖石桥溪谷中土楼群 摄影-冯木波
纪年最早圆楼:嘉靖时期的华安二宜楼 摄影-冯木波
木雕博物馆——平和县绳武楼 图源-平和县旅游局
下石上土的漳浦县瑞安楼 摄影-冯木波 外底内高的漳浦县锦江楼 摄影-冯木波 堡垒森严的漳浦县完璧楼(赵家堡) 摄影-冯木波 南靖河坑土楼的“夜空之镜” 摄影-冯木波 南靖废墟土楼“施德楼” 摄影-冯木波 华安县日新楼废墟:犹如圆明园大水法 摄影-冯木波 闽南-土楼、红砖厝、骑楼、番仔楼区域图 制图-公子羽/大地理馆
明清时期,红色属于皇家贵族专用,多层建筑更是超过朝廷规制。明洪武间颁布的《大明律》明确指出,“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两种闽南民居——无论是红砖红瓦、张扬无比的红砖厝,还是或方或圆的高层土楼,显然已经“僭越”上述规定,这是如何造成的?。
筑造土楼,因为闽南地区的盗匪和倭寇作乱:“嘉靖四十年以来,各处盗贼发生,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区尤多……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记载,凡是最早出现土楼的地方,往往也是贼寇作乱最严重的地区。
红砖红瓦,则是闽南人出海冒险性格的体现——福建作家、文化学者萧春雷先生认为,这种颜色建筑,是舶来品——长期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闽南商人,汲取了来自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建筑色。
闽南的红砖厝、洋楼(番仔楼或番仔厝)、骑楼,并非界限分明的房屋类型,红色是其共同的色系(部分洋楼为白色),三者可以大致区别如下:
文化归属:红砖厝主体结构为闽地风格、洋楼外来风格为主、骑楼为中西合璧
地理环境:红砖厝位于村镇、洋楼位于城市别墅区、骑楼位于城市繁华街道
主要用途:红砖厝为民间住宅、洋楼为高端住宅、骑楼为商业建筑
从自然地理方面来看,闽南地区厦漳泉红砖厝、番仔楼、骑楼组成的红砖建筑区,也恰是南亚热带赤红壤的分布地带——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竟然如此契合。红砖厝 ▼
鸟瞰漳州龙海埭尾村红砖厝 摄影-冯木波
高空中的埭尾村红砖厝像水中“红心” 摄影-冯木波 红砖厝不高,但“燕尾脊”极为张扬 摄影-冯木波 泉州蔡氏民居红砖厝 摄影-张梓昌
泉州蔡氏民居红砖厝 图源-泉州旅游发展委员会 晋江五店市红砖厝 图源-泉州旅游发展委员会 骑楼 ▼
漳州市商业街骑楼与牌坊 摄影-冯木波 厦门市中山路附近骑楼 摄影-冯木波 泉州市西街附近骑楼景观 图源-泉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洋楼(番仔厝或番仔楼) ▼
漳州龙海曾氏番仔楼 摄影-杨滨
泉州南安关山村番仔楼 图源-泉州晚报
厦门鼓浪屿番婆楼 图源-厦门晚报
厦门集美大社的番仔楼 图源-厦门晚报 红砖厝的窗 图源-泉州旅游发展委员会 福建有多少种“厝”? 恐怕连上帝也数不清!
福建人的各种“厝”,并非严格地按照地图上的界限分布,很多民居的分布,跨越了方言和民系,如土楼,既有闽南人的单元式土楼,又有客家人的通廊式土楼;如石头厝,既在大陆沿海的崇武,又在孤悬海外的平潭,甚至还跨海到了台湾西海岸;而青砖或灰石厝,沿着水脉跨越闽北、闽东,它们多少带着江南民居的影子;闽中木厝吊脚楼,是古越干栏式建筑的孑遗;闽西九厅十八井则是中原四合院的传承者。
福建的厝,因陆地环境的封闭而孕育。福建山国,在古代社会,堪称隔绝外界进化的孤岛,这里的房子,也幸运地成为各地建筑文化的浓缩样本。
福建的厝,因海洋环境的开放而绽放。福建人民,因地少而出海,于是带走了闽南建筑的跨海传播,带来入了中西合璧的洋楼、骑楼。
我们梳理的这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厝”,其实不过是历史上福建人造出的房子的很小一部分遗存。
任何一种分类标准,都无法将福建的房子完全纳入。
任何一种统计方法,都无法将福建的房子完全涵盖。
福建地面上,还有一些分布范围较小的民居,如用海洋生物牡蛎的贝壳筑起承重墙的蚵壳厝,以碉楼+土墙为主体的古寨式民居,砖石土木混合型的莆仙(莆田仙游地区)大院式民居,以石头与红砖混合而建的厦门翔安山区古民居……
福建的山水峡谷中,一定还有很多种精彩的“厝”隐藏在我们的认知视野之外。
福建的历史长廊中,一定还有很多种精彩的“厝”被淹没于岁月和风雨的侵蚀。
回到本文标题的提问:福建人民到底造了多少种房子?答案——无解。 一张泉州樟脚村彩石厝民居 作为结尾 这种古朴而炫丽的画面 可以视为
福建人文地理和多样民居的缩影
彩色的“樟脚村” 图源-泉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这就是 福建人制造的家园 缤纷多彩的厝 千姿百态的厝 他们组成了 ▼ 「厝落有致」 「一厝到底」 「厝进厝出」 「厝上加厝」 「不容厝过」 的 ▼ 民居万花筒 民居博物馆 民居大观园 —END—r 扫二维码 进入大地理馆交流群 ▼ geo-museum 公共地理 传播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