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45|回复: 0

中国海贼王野史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0

回帖

3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69
发表于 2019-1-31 18: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人不死,大道不止」
(庄子《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寻找“中国海贼王”
口述:盛文强    整理:公子羽
制图:苏见羽/大地理馆

据作者在大地理馆的演讲整理,原题“发现中国海盗”,编者有增删。

此稿系作者供大地理馆特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01
  谁是海盗啸风?
  说起海盗,我国知识青年和吃瓜群众脑海中会浮现的形象有:历史上的北欧维京海盗,影视日漫《海贼王》、《加勒比海盗》,国际新闻中的索马里海盗。
  很多著名大片在续集中喜欢增加中国元素,《加勒比海盗》也不例外。当发哥饰演的啸风(音译)形象出现时,道听途说的营销号开始了强行加戏的表演:有人说这个华人海盗原型是郑成功他爹郑芝龙,有人说是嘉庆道光时广东人张保仔,有人说是被郑和干掉的海外华人海盗首领陈祖义。
 
|《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里的海盗啸风|

  陈、郑、张,都是历史上的中国海盗。但是,用他们蹭《加勒比海盗》热度,显得有些“文化不自信”。玄幻海盗大片中出现华人,并不算突兀,在中世纪与航海大发现前夕,驰骋在东西洋的中国海盗并不罕见。
 
|绞杀海盗是郑和下西洋的“维和”使命之一|
《旧港之战(想象图):郑和灭陈祖义集团》
绘图/孟凡萌

  当我们发现欧美话语作品中出现海盗面孔时,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迫不及待地跟某个人物对号入座,这实在是大惊小怪。因为,中国海盗的阵容、规模、故事,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厚得多。
  中国海盗的历史几乎跟陆地强盗——绿林好汉们一样古老。至少,孔老夫子就知道这群人。北魏史学家崔鸿曾《北凉录》说,孔子师徒曾游学海上,回来告诉鲁国的国君,要“筑城以备寇”,这里的寇,显然是来自海上的,可视为最早的一批中国海盗。春秋时期《左传》中有句话叫“道不行,乘浮浮于海”。
  意思是:仁政推行不到位,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我们是一个农业文明为主的地理区域,海洋曾长期处于边缘地位。海盗,在中国历史语境中,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存在。
  《现代汉语词典》对海盗的解释是:
  “出没在海洋上的强盗”,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字面意思的海盗,就是海上强盗,是对英语单词Pirate的对译。汉语文献中,它的同义称呼五花八门:海贼、海寇、洋匪、岛寇、澳贼、艚贼、沙贼、艇盗。
  海盗,是以叛乱者的身份存在的,无论称呼如何变,无外乎寇、贼、盗等充满负能量、厌恶感的词语。正史关于这个群体的专门记载少之又少。因为,官方史书不可能大张旗鼓地为海盗立传。海盗的故事更多地散落在各种野史、方志、近代殖民者笔记等资料中。
  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中国海盗的强大身影,以及众多惊天动地的故事。春秋以来,历朝历代,大盗不止。陈祖义、郑芝龙、张保仔,不过是中国海盗群体中的九牛之一毛。
 
|《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里的女海盗清夫人|

  《加勒比海盗3》中的啸风,很难跟现实中某个角色对应,算是被湮没真实面孔的众多中国海盗的缩影。
  02
  秘密法术持有者
  古人将海盗想象成一群神秘的群体,因为他们活动的主要舞台是海上,常常来无影、去无踪,行踪不定——这让陆地上的官兵感到难以捉摸。时间一长,海盗中的某些人,被认为具有掌握着某种秘密法术的本领。
  宋代《太平广记·幻术三》载:
  唐振州民陈武振者,家累万金,为海中大豪,犀象玳瑁仓库数百。先是西域贾漂舶溺至者,因而有焉。海中人善咒术,俗谓得牟法。凡贾舶经海路,与海中五郡绝远,不幸风漂失路,入振州境内。振民即登山披发以咒诅。起风扬波,舶不能去。必漂于所咒之地而止,武振由是而富。
  唐朝振州,即今天的海南岛三亚一带,有位大土豪叫陈武振,家中黄金珠宝无数。储存犀角、象牙、玳瑁的仓库有数百座。这些财产怎么来的?做海盗抢劫而来。
  一般人做海盗,主要靠自己的船队、武装,去海上杀人越货。但是对于陈武振的诀窍,文献这样说:他会“咒术”,只要他在山顶披头散发地念咒,那些运载货物的商船就被锁住,然后按照咒语的指示漂到海盗们的码头,其中货物于是为陈所得。
  这种法术在当地流传甚广。
  海南岛处于中外贸易的海上中转站,往来商船很多。西亚、北非、东南亚,尤其阿拉伯地区商船经过这里很多。这样的环境下,海盗应运而生,并不奇怪。
 
|海南岛港口、海防遗址与海盗活动地分布图|
制图:大地理馆

  海盗四周有几十个大小港口、港湾:东有白沙、铺前、清澜、榆林、三亚、临川;西有东水、博浦、洋浦、乌泥、抱罗、保平。犬牙交错的良港是“出没无常,处处可入,防不胜防”(语出广东学者陈光良)的天然据点,海盗常常来此隐蔽停泊,然后攻城略池、通商贸易。
  以研究中国史著称的日本学者松浦章在《中国的海贼》一书中说:“海贼应该是随着唐代海上贸易的展开而正式登场的。”陈武振,是当时众多中国海盗中的一员。海盗靠法术完成抢劫的神秘传说,反映了人们尤其是内陆人海盗认知的匮乏。
  古代文献对海盗法术的想象,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停止。
  清末出版的《点石斋画报》描绘了一种叫“水遁”的法术。画面中这个展示法术的人,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可以轻巧地站在盆子的边沿。
  图像的文字注解说:此人家住南京城,到晚上便接上一盆水,旁边点上灯,他便沿着脸盆奔跑,每跑一圈,身体便逐渐缩小,最后变成巴掌大小,跳上盆沿,进入水中,然后消失不见。
 
|《点石斋画报》中的水遁海盗|
供图:盛文强

  再次出现时,他已经进入海面。通过这种法术,他到海上的商船中盗取财物。而且,他每次行动前,都能提前计算好商船的位置,他浮出水面时恰好就在一艘商船旁边。他人很小,在船上很难被发现,而且有一个口袋,可以把金银财宝缩小装入。完成偷盗工作后,他会跳回海水,再次浮出水面时,就从家里的脸盆出来了。
  靠着这种法术,这位南京大盗变成了富豪。
 
|19世纪中国漫画中的英国水手,据《伦敦新闻画报》|
供图:盛文强

  传说中海盗掌握的穿越术、符咒术,跟道教有着密切关系。面对海盗,人们无法完整描述时,自然就对其行踪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联想,深受道教影响的民间人士,便将宗教中的秘术,附加到神秘的海盗身上。
  03
  海上暴力制造者
  这里说的是,古代文字往往将海盗描述成穷凶极恶的形象,如传闻他们杀人如麻,甚至吃活人心肝。
  清代《靖海全图》,有描绘海盗船被炮火击沉的画面。这是官方炫耀功绩的画作,而实际上,在战争中,官方被击沉的舰船更多。按照当时的文字记载,海盗的战斗力惊人,官方和西方列强都在他们身上吃过大亏。
 
|《靖海全图》中清军与海盗交战,香港海事博物馆藏|

  几乎同一时期,英国的版画描绘了一个叫郑一的海盗,劫持了英国船只,并绑架了船上的水手约翰·特纳。
  这个水手后来写了回忆笔记,记述了他被中国海盗绑架期间的生活。从英国人的记载来看:清朝海盗在武器应用是与时俱进的,有冷兵器,也有热兵器——海上作战,二者需要结合使用,近身搏斗用冷兵器,远处射击用火枪和火炮。插图中的这种斗笠,透露了这群海盗主要的活动海域是中国南海到东南亚海域,这种遮阳的工具,是为了地域热带地区的高温日晒。
 
|英国版画:海盗郑一擒获英国水手约翰·特纳|
 
  |中国海盗的武器和旗帜|
 
|英国人回忆录《格拉斯普尔和中国海盗》内页|
以上三图供图:盛文强
 
|清末英国人在香港逮捕中国海盗|
据老照片重绘  绘图:刘震宇

  海盗身份的语焉不详,也体现在他们的名字身上,一位海盗叫郭婆带。按照《点石斋画报》的描述,他应该是位有文化的海盗;但同时又说,他有着凶残甚至变态的一面。郭婆带曾洗劫一村庄,杀掉5000余人后把死者头颅悬挂到海边榕树上。
  在平日里,这位海盗则是书生的行头。《点石斋画报》有一张关于他的画,画面右侧有一艘未完全露出的大船,是这位海盗的藏书船,藏有很多人梦寐以求、难得一见的古籍珍异。俨然,平日的他以学者自居——做海盗之余,它把这艘大船当做自己的书院和研究基地。船舱两侧,有一副对联:
  道不行,乘浮浮于海
  人之患,束带立于朝
  上联出自圣人孔子,前文已经提到过:仁政推行不到位,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下联的意思是:人生的祸患,就是腰缠玉带,在朝堂做官。
 
|《点石斋画报》里的郭婆带|
供图:盛文强

  这个有文化情结的海盗,抢劫时如发现被劫对象是读书人,就会原物奉还;如果对方清贫,他就会以金银财宝相赠。由此看出:郭婆带是个人格分裂的海盗,他一方面以读书人自居,一方面又凶残异常。
  还有一个叫蔡牵的海盗,被描述得更加凶残,他每天要吃三四个活人的心肝。比如,它俘获清朝水师将领后,直接让人开膛破肚,取其内脏,用来煎或炒着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说,海盗本性就是这么暴力嘛。其实,这里边还有一种向朝廷警示的意味:前来讨伐的官员,就是如此下场。
  当然,这种说法本身,未必就是真实的。也许是,海盗故意放出这种传言,以壮大自己声势,所以用这种“自黑”的描述,让人们惧怕他。
  04
  秘密宝藏的存放者
  西方海盗故事中,总是绕不开宝藏,惊人的财富。很多奇珍异宝运输是通过海上,海运能力远远大于陆地,所以海盗们总是比常人容易拥有巨额财富。
  中国的海盗,也是如此。
  唐朝有一位叫冯若芳的海盗。他的故事出现在《唐大和上东正传》记载中,这个“大和上”就是鉴真。跟西游的玄奘一样,鉴真也属于偷渡出国。天宝七年的一次出海东渡遇到风浪,流落海南岛东南部。结果,被冯若芳热情接待。
 
|鉴真第五次东渡地图:遇风浪至海南岛|
制图:大地理馆

  《唐大和上东征传》载,冯若芳在会客时,“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烧一百余斤,其宅后,苏芳木露积如山”,乳头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一斤乳头香的价格,相当于一斤黄金,冯家却用这个当蜡烛烧。这种“壕”的程度,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冯若芳的财富来自海上劫掠,从波斯来的商船,经常经过他的地盘,他便命人夺了船只,取其财货女子。掳来的女子,都作为奴婢,安置在海滨居住,成为绵延无尽的“奴婢村”,从南至北走上三天,从东到西走上五天,都是冯若芳的奴婢村,鉴真和尚见了也为之咋舌。
  唐朝时期,天高皇帝远的海南一带,海盗们积累的财富,常人难以想象。
  大家熟悉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是大海盗集团首领。他跟普通海盗不一样,做的是“买水”生意,跟现在关税差不多——而且,在16世纪上半叶,各国通过南洋一样的关税都要交给他。说更通俗一点,路过他控制的地盘交保护费。他的海盗集团,控制着南海到东南亚海域的海上贸易秩序。
  交了钱的船只,插上郑芝龙发放的旗帜,就可以畅通无阻,反之就会被他劫掠。
 
|手持权杖的郑芝龙:来自《中国新地图集》一角|
地图区域意思是指那一带是郑氏集团地盘

  通过这种方式,郑芝龙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他接受明朝招安,有了合法身份,但手下武装远远超过编制——不过,靠着自己的财富,足以支付这些员工的薪水。
  清朝中后期,活动在珠江口到香港一带的张保仔和郑一嫂海盗集团,最后也被清朝招安。但是,后世一直流传着他们在海岛上有宝藏的传说。这里有一张流传下来的张保仔的藏宝图。据说,他在每个藏宝地都留下一首藏宝诀。
 
|《张保仔投降新书》中的张保仔形象,大英博物馆藏|
供图:盛文强

  其中,一首最著名的藏宝诀:
  榄仔对峨眉,十万九千四。月挂竹竿尾,两影相交地
  大致意思是,榄仔石、峨眉石之间,藏有十万九千四百两金银财宝。如何找到它呢?晚上竖起两根竹竿,月亮升到竿顶时,影子交汇的地方就是了。两山之间空间非常大,选哪个点呢?竹竿需要多长?哪天晚上呢?不同的日期,月亮的起落时间也不一样。
  05
  女海盗们
  在海盗的生态场域中,有女性出现,增添了几丝魅惑和诡异。一般来说,女性的柔弱,很难适应打打杀杀的生活、风浪颠簸的环境。但是,海盗队伍中不仅有女性,而且还出现了厉害的角色。
 
|战斗中的郑一嫂,大英博物馆藏|
供图:盛文强

  最有名的,要数郑寡妇,又叫郑一嫂。她姓石,闺名石香姑,生活在清嘉庆年间。石香姑早年流落江湖,做了妓女——在广东沿海花船上做生意,称为船妓。海盗郑一将其掠走,娶她做了夫人。这女子渐渐喜欢上了做海盗这一职业,也渐渐发掘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她丈夫郑一作战时,听了她的建议后,常常打胜仗。
  郑一嫂跟他丈夫的养子——同样是海盗的张保仔,发生了暧昧的关系。不久,郑一死了,死因据说是出海的船只遇到台风而沉没了。
  生前的郑一有个梦想:完成对广东洋面众多海盗帮派统一,形成一个海盗联盟。联盟达成前,郑一死了,于是权力出现一段真空,郑一嫂趁机接管丈夫职位,成为最大一只海盗帮会的头领。
  全盛时郑一嫂旗下有七八万人,战船2000艘,还购买了英国制造的当时最先进的火炮。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清朝水师和英国舰队组成了中英联军,联合对付郑一嫂。因为,英国商船,经常被这群海盗劫掠、绑架。
  联军将郑一嫂帮会的巢穴香港大屿山围困九日,没有攻下。此时,一支海盗奇兵偷袭了防备空虚的广州城,实现了“围魏救赵”。联军返回广州途中,又遭海盗伏击,大败。
  在当时的中国南海,郑一嫂领导的海盗天团,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写过一本小说就叫《女海盗郑寡妇》。
  还有一位女海盗叫蔡牵妈,注意,她不是另一位海盗蔡牵的妈妈,而是他的妻子。福建一带对妻子的称呼就是妈。她的经历跟郑一嫂相似,也出身低微,嫁给了一位海盗。不同的是,她原是一位剃头妹,蔡牵看着不错就花金子买走当老婆。
  这位剃头匠女子,同样逐渐喜欢上了海盗职业。蔡牵夫妻在海船上指挥战斗,遇到清军主将,妻子亲自开炮射击,将主将的烟袋锅震落在甲板上。低头去捡的一刹那,蔡牵妈又放了一炮,击中旁边卫兵。清军水师赶紧撤退。
  后来,这对夫妻的海盗天团,寡不敌众,最后一枚炮弹开向了自家甲板,夫妻双双殡天。
 
|英国军队击沉中国海盗崔阿圃船队|
供图:盛文强

  接下来这个女海盗,留有照片,这十分罕见。她是一位盘踞澳门的女海盗,名字叫来财山,生活在清朝末期。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因为它是根据外国文字记载进行的音译。
  
|女海盗来财山|
供图:盛文强

  一位美国记者到她的海盗船上拍了一组日常生活照片,当时的她已经比较老了。照片上的海盗来财山,头部剃发,人坐在船舱里,略低头,左手扶枪。
  她继承了父亲的海盗帮会首领职位。其父早年到澳门谋生,一步步做到当地海盗首领,因为没有儿子,将掌门之位传给了女儿。
  
|女海盗来财山和她的手下|

  接管之后,她获得了一个合法身份,和当时的葡萄牙澳门当局达成了协议,成为后者设在海上的督察。她既以官方身份负责收取关税,又做拦路抢劫商船的买卖。她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海盗团伙,被称为澳门海盗女王。
  经常有营销号文章不加考证,将郑一嫂于来财山混为一谈,甚至说郑一嫂是澳门赌神鼻祖,纯属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来博眼球。
  这就是散落的图文留下的中国海盗:亦正亦邪、神秘莫测的群体,被正史唾弃遗忘视为反贼的群体,曾经强大到不可战胜最终销声匿迹的群体,人物性格多元的男男女女们。
  06
  多重人格的中国海盗
  今天中国人解海盗及相关文化,要么从欧洲文学如《金银岛》,要么从美国大片如《加勒比海盗》,要么从日本动漫,如《海贼王》。墙内开花墙外香——比中国人更熟知中国海盗的,居然是外国人。
  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则是不断出现在国际新闻里的索马里海盗。宋代《诸藩志》记载有一个叫中理国的地方,说当地人会妖术,他们外形变幻无常,有的甚至一天七十多种变化。这个中理国,大体就位于今索马里附近。
  中国海盗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是西方大航海前夕、明朝放弃海洋战略的海权真空时期,主要活动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交界地带,即南洋地区。至鸦片战争前后,逐渐销声匿迹。
 
|宋至明清中国主要海盗集团活动概况|
制图:大地理馆

  当时的中国人之所以认为它们会妖术,应该是对当地人各种纹身的误读——中国海盗的法术云云,也是如此。
  许多文章,尤其网文,对于中国海盗的身份、性质的判断,多有简单化倾向,要么吹的神乎其神,要么贬得一无是处。如前文所举例子,他们的人格是极其复杂的,就像其所处的波谲云诡的海浪,和风云变幻的环境。
  唐代海盗冯若芳,既干杀人越货勾当,又礼佛供神,既是一方土豪,又资助鉴真东渡传播佛教。明海盗王植,有时打扮得像个儒生,有时又换上和服,被明廷视为“倭寇”首领。
  历代中国海盗,有的是劫富济贫的海上绿林,有的是占地为王的法外豪强,有的反抗官府,有的跟欧洲列强交锋,有的凶残暴虐,有的爱民如子——中国海盗的面孔,极其复杂,不一而足。
 
|西方画报里刊登的中国海盗船|
供图:盛文强

  文中主要人名翻译对照:
  郑一嫂 Chang Si Lao
  张保仔 Cheung Po Tsai
  崔阿圃 chui A-poo
  来财山Lai Choi San
  郑芝龙 Nicholas Iquan(尼古拉斯·一官)
扫二维码或阅读原文
获取捕捞中国海盗奇幻故事的
奇书《海盗奇谭》
▽▽ ▽ ▽
 
—END—
地理美物空间,扫小程序获取r
 
 
geo-museum
公共地理 传播专家
扫描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