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1|回复: 0

杯中山海经 | 味觉的信

[复制链接]

60

主题

0

回帖

18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2
发表于 2019-4-1 18: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已经太久没有动笔,感情充沛地写一封信了。我们的情感,在被网络衍生出的多样化社交媒体模式,无声地销蚀着。你可以说它变得虚无而碎片化,也可以说虚无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被人批判着。对于一个喜欢探究味道,并且爱茶如痴的人来说,用最简练的材料就可以为对方写一封感情充沛的信,这在我来说,媒介一定是与茶有关。
  与茶味有关的信,是我在农历旧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时常递出的礼物。将一些压根儿没有任何产地信息,也没有标价的茶,装在素净的白袋子里,不写一个字,只是贴上不同颜色的贴纸以做区分。那感觉就像递出一封封白色却无字的芬芳的信件。但同时也考验收“信”者的能力,如果蒙上眼睛,撕掉所有标签,是否我还能爱你如故?这是关于味道的盲品,无关价值与物欲。
  记得幼年时期,父亲经常在跟战友聚会结束后,让我在一堆趋同的军帽中找到他的帽子。在这一顶顶看似一致,却都略有不同的帽子中,只有依靠直觉与相对合理的逻辑进行挑选,才能找到属于他的那顶。闻帽子,成了某段时间我跟父亲之间的游戏。因为他皮肤油脂分泌旺盛,且那个时期喜欢某种品牌的香烟,特殊的味道很容易让我在一堆军帽中成功地寻找出属于他的那顶。
  那些真切地因为喜欢衍生出来的,与味觉有关的无字的信件,一封封沉淀在我们的记忆里。而关于它是否是真实的判断,都源自盲品。说到盲品,有个发生在几十年前,震撼巴黎葡萄酒界,与味觉有关的故事。
  作为唯一在场的媒体人,《时代周刊》(TIME)驻巴黎的新闻记者Taber ,记录下这个在当时震撼整个巴黎葡萄酒界的事件。一名在巴黎经营葡萄酒生意,并且拥有一家当时颇有名气的葡萄酒学校的英国人是这个事件的主角儿,他的名字叫作Steve Spurrier。大概因为年轻,总会有些不知天高地厚,Spurrier决定拿一批美国的加州葡萄酒,与八款当时法国有名的葡萄酒混在一起,供盲品会的专家们品尝。当时参加盲品会的专家,有法国葡萄酒名庄的庄主、葡萄酒评论家、著名的侍酒师以及餐厅主厨,阵容可谓强大。
  盲品从白葡萄酒开始,六款来自加州的霞多丽与四款来自法国勃艮第产区的霞多丽,一起在盲品的酒款中等待专家们的评判。结果公布后,冠军竟然被加州蒙特雷娜酒庄摘走。著名的勃艮第名庄,却只有一款酒出现在前四名中。这让在场的法国葡萄酒坚定的拥护者感到了焦虑与不安。于是在红葡萄酒盲品的时候,在得知一些葡萄酒来自加州时,有些品尝出来的评委故意压低分数。但最终结果,仍然被加州的鹿跃酒庄摘得了桂冠。
  同组参与盲品的,有几款酒出自波尔多著名的列级名庄。因此葡萄酒评论界的大咖罗伯特·帕克曾说:“巴黎盲品会摧毁了法国葡萄酒至高无上的神话,开创了葡萄酒世界民主化的纪元。这在葡萄酒历史上是个分水岭。”
  味觉的世界抽象而神秘,如果摘掉了价格与价值的标签,你真的能如以前一样,选出自己喜爱的那个味道么?作为与茶有关,年轻的写作跟研究者,我也一样好奇那些老资格的本专业专家,真的能在去掉一切标签的情况下,读懂味道的本质么?于是在一次品鉴会中,我将茶汤提前按照摸索的比例萃取出后装瓶,给在场的某位专家品尝的时候,我站在他身边等待他说出答案。久久他都没有说话,之后放下杯子转身走了,给我留下一个未知的悬念。而我给他倒出的那杯茶汤,其实就是他那个茶区所产,具有典型风味的某种茶。
  

  
  刘姝滢 摄

  在此之后,邮寄给友人的茶,我去掉所有的信息,只是稍微标注以方便区分。这样关于味觉的纯白“信笺”,常常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惊喜。譬如其中一位是佛学院的老师,他每次在盲品后的表述简练而精确。
  其中一款恩施鹤峰所产的有机茶,他品尝后记录到:“三克,温杯后想起粉嫩。泉水,六十度,泡两分钟。独坐暴雨之外,一人饮。第一泡,有点玉露的口感,但味道要沉厚些,相比起来也更甜。很喜欢茶汤里面的香,诸法无常,能捕捉到茶汤在口腔中短暂而丰满的味觉变化,身心已然愉悦。第二、三泡,同样水温、时间,生津非常明显。像是在艳阳高照的池塘边,把荷叶撕破后的香。茶汤在口,暴雨窗外。很喜欢这款绿茶,因为茶里有那么一点人文气息,却不像有的绿茶,人的干预过多显得味道造作。”
  

  
  无人问津 摄

  在收到他饮下这款绿茶的回“信”后,暗自窃喜他读懂了这封关于恩施茶的味觉的信。这是一款产自恩施大峡谷的有机茶,风土特殊而纯净。虽然产自恩施,却制作成了炒青绿茶,因此味道中当然有些许跟玉露相近之处。只是由于职业的缘故,他并非像我一样喜欢用精准晦涩的语言去描述味觉。
  于是,我又给他递去了另外一款茶。很快,他回“信”说:“一款不知道名字的茶,条形似玉露而墨绿,有光泽。泉水,四克茶。温杯后,入鼻有海苔香,但又有些甜鲜。第一泡,水温低于六十度,两分半钟。也许水温低,香气弱下去了。入口很惊艳,茶汤异常鲜美,汤汁般的口感,好像喝了口‘味精’,满口生津。第二泡变化不大,三泡的时候,有一丝接近于苦的口感。鲜美已失,顿觉味淡,少了些灵魂,这样的茶味,来的快,去得也快!如夏天的骤雨乍停,阳光倾泻,满满只剩下湿淋淋的空气。”
  其实,这是一款京都边所产,顶级做工的玉露茶。在他的“回信”中,通过盲品几乎描述出了属于这款茶独特风土所展现的全部味道与特点。因为种植时候追求鲜嫩,受风土的局限,确实这款茶并不耐泡。因此三泡的时候,他觉察到了苦味。那味道确实像澎湃的海浪,拍一下岸边后骤然退下。口腔中留下大海的咸味与鲜味,这封无字的味觉的信又这样轻易被读出了。
  喜欢茶的人,很多都沉默而丰富。在这样无字之信的来来往往中,一年就这样接近了尾声。置办年货的气息,逐渐在大街小巷弥漫开来。在细雨微微的池州,我打开一罐已经斑驳的老茶罐,里面陈年许久的茶味弥散开来。这是罐夹杂在前一阵整理的老贵池茶厂文件中,不知道什么人放的红茶。闻了一下,有埃及乳香那种沉稳的树脂味。这像是又一封来自几十年前,跨越时空的味觉的信。于是我在炭火上,轻轻放上了陶制的水壶,静静等水沸后,开启这封尘封已久的味觉信笺。
  
 >▲  
  >点击上图,订阅《杯中山海经》专栏
大家都在看

  
  丢失的睡眠
  辛苦了,珍妮:一条导盲犬的服役与退役
  
  豆瓣8.9,这档节目拍出了一线巡警的真实日常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