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新商业环境下的效率与创新?在新一轮商业秩序建立前,如何成就看似艰难且长远的新商业?2018年10月9日,在北京五棵松M空间,《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与场景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甦盛典·新商业TALK 2018”,围绕新商业关键词:新价值、新模式、新服务、新文化、致敬新物种五幕展开。
唐硕体验创新咨询创始人&CEO黄峰应邀作为主题演讲人,与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宁向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郭盛(智联招聘CEO)、陈龙(罗汉堂秘书长)、王小川(搜狗CEO)、李湘群(特劳特中国公司合伙人)、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梁宁(著名产品人)、王凯(凯叔讲故事CEO)等十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具有新商业属性的前沿先锋一起从不同维度切入,理解“长期主义”,解析了“新商业时代”的底层逻辑。
基于15年为合作伙伴规划体验战略进行体验设计的经历,黄峰认为一个注重“长期主义”的品牌应具备三大要素:人、价值和可持续性。
人:清楚自己的用户,聚焦于人。一切改变的根源在于人,所有创新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围绕某个客群某个阶段来进行创新,创新的背后是某一群人的某个诉求渴望被实现和创造。“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导向”是企业核心的商业战略之一。以现代茶行业领军者小罐茶为例,小罐茶尝试从精准的客群定位去改变人们对于传统茶装法、喝法以及卖法的认知,它不再是只卖原材料的茶商,而是为高端商务人群在办公室、会议室提供待客之道。小罐茶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做到了行业第二,并有望在今年以超过20亿的营业额做到行业领先。招商银行是零售银行的一个标杆,消费者感受到的可能是APP好用、交互简单、转账方便等,但背后是招商银行在过去6-7年不断积累的对用户的研究,围绕移动互联网的特征,以用户分层来进行重组迭代的结果。
价值:注重价值观的传递感知。“长期主义”来自深层次的价值认同。一个好的品牌往往是一个价值观的代表,未来以人为本的好品牌,是一个可体验可感知的价值聚合。消费升级的浪潮下,“用户体验”已经从10年前一个好看的UI、一个简单的流程、一个方便的架构延伸到更多方面,不仅是产品、服务、甚至体现在整个空间环境以及售后服务,都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分都是用户能够感知到企业的重要方式,这些触点都是有可能让泛目标用户逐渐了解企业及品牌的方式,并使其最终成为品牌的拥护者。新能源车是希望通过车将大家的智慧出行规整到同一个平台上,以智慧出行品牌威马来说,从原来的汽车公司转型为智慧出行的服务商,他们想做的是一个关于未来有价值的事情,即:智能汽车如何改变未来城市生活。
可持续性:具有长期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如何保持并始终保持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了解未来目标客群是企业实现“长期主义”的关键。如何吸引新用户?怎样转化资深用户?这两大问题是很多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通过数字化赋能所有经销和直销人员,让他们可以更加标准化的良好的体验去服务C端,让C端对品牌产生好的印象,并通过数字化互动留下相应的数据,让B端有机会提供更多服务,这也是很多企业做数字化转型一个核心原因。
安利,直销行业的领头羊,是B2B2C模式企业的典型代表。如何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群体愿意加入安利?如何用数字化工具赋能原来不知道怎么用数字化工具的销售人员去帮他们展业,更精准的去服务消费者?整个行业都在讲赋能逻辑,但如何根据企业的展业场景去提供标准的数字化的工具和线下的平台从而更好的为企业赋能,服务用户,形成更好的口碑,帮助企业从数字化、数据化再到个性化、智能化,这是一个需要整体规划、逐步落地的长期过程。2017年到2018年,在安利营收连续下降了3年后首次有了回升,实现了6%的业务增长,在安利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成就的路上,体验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以人为本、持续为目标客群创造可体验的价值是“体验思维®”赋能企业长期品牌建设的基础逻辑。
现在品牌真正面临的竞争是不仅仅是满足消费者产品功能上的需求,更在于如何让消费者相信并跟随品牌一起成长,这是所有品牌要做到“长期主义”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成就艰难且长远的新商业,是值得每个企业不断追问与深思的命题,笃信“长期主义”,可谓一次拨云见日的商业本质回归。
撰写/编辑/视觉:徐姗姗/周改丽/刘东明
盛典回顾,点击“阅读原文”
“以用户为中心的品牌长期战略”
2:53:30-3:17: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