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清华芯片往事

[复制链接]

717

主题

0

回帖

23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45
发表于 2018-12-16 22: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砺石导言

  群“芯”璀璨的40年,看出身清华大学的50多位大神级人物,如何主宰中国芯片产业半壁江山。

  心缘、Lina  | 作者

  


  智东西(ID:zhidxcom) |  来源

  时光的齿轮缓缓转动,碾下前进的印迹,在改革开放这40年以来,中国的芯片产业正在引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你可能不知道,就在过去数十年的芯片界翻天覆地的变革之中,至少有半数公司的创始团队与高管毕业于清华大学。在芯片领域,清华大学正发挥着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力,成为充满活力的芯片“梦工厂”,主宰着一大批民族芯片的根基。


  ▲1968年北京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厂内清华大学毕业生在门前合影,这是我国芯片历史的重要先驱力量

  回溯到1978年的年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大笔一挥,清华电子系的前身无线电电子学系从绵阳分校班师回京,就此掀开了芯片时代崭新的篇章。

  斗转星移,走过峥嵘岁月的清华电子系,不仅茁壮成长为清华第一大系,而且开始自由的奔涌,挑起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大梁。如今的芯片产业,放眼望去,数不胜数的芯片企业高管的履历上,赫然写着“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他们之中,有三代清华人的传承,有同门室友齐下海,有师徒四人共创业,有同系前后辈相扶持,有夫妻各闯一片天。往前看,集成电路产业匠人鞠躬尽瘁,往后看,自研芯片新秀百舸争流。


  ▲2012年10月清华校友总会半导体协会成立合影

  随着人工智能(AI)的崛起,AI芯片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在这短短三年间,有两家AI芯片独角兽的核心战队都来自清华电子系,新一批电子系学子已经进驻到各家主流芯片企业,在全球AI芯片浪潮养精蓄锐,等待着时机站上芯片浪潮之巅。


  1

  核心玩家十三人,各领域称霸称王

  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尽管只有18年的历史,这其中却几多风雨几多秋,而在4轮高层人士走马换任中,有3位关键决策者都曾是清华电子系的学生。


  ▲江上舟

  首先是中芯国际前任董事长江上舟,受文革影响,他和同班同学、妻子吴启迪“仅在校学习了9个月”,就终止了学业,并于1970年被分配到云南省通讯局微波器材厂工作。

  在工厂的历练非但没有消磨江上舟的意志,反而令他愈发渴望专业知识的洗礼。1978年,江上舟夫妻双双考回母校。因缘际会之下,他又到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苏黎世高等理工学院留学,待到他获得博士学位之时,已然40岁。

  归国之后,江上舟走入仕途,曾任三亚副市长、洋浦开发区管理局局长兼书记。在上海经济委员会、市工业局党委任职时的江上舟,力邀张汝京到上海投资中芯国际。

  2009年6月,一场强雷暴为上海带来了直径最大达6.4cm的冰雹,中芯国际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经营困境:连年亏损、与台积电专利官司败诉、创始人张汝京离职。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江上舟临危受命,担任中芯国际董事长和代理CEO,率领中芯国际首次实现盈利。

  然而,时势造英雄,英雄却薄命,2年后,因为肺癌复发,江上舟撒手人寰,留给中芯国际空荡荡的董事长职位,当时的CEO王宁国落选董事会后,在落选次日递交辞呈离开中芯国际,引起业界一篇哗然。


  ▲张文义(图左三)

  而江上舟在住院前后力荐增选的新董事张文义,在江病逝后成为了中芯国际新的掌舵人,他还邀请时任Silterra COO一职的邱慈云出任中芯国际CEO职位。

  张文义是江上舟在电子系的同学,曾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厂长、彩虹电子集团董事长、华虹集团董事长。两人的经历十分相似,入过仕途、当过大型半导体制造公司董事长、有丰富行业经验。

  在张、邱二人搭档之下,中芯国际终于回到正轨,不仅成功扭亏为盈,而且创造了中芯连续20多个季度的盈利。然而就在去年,邱慈云辞去CEO一职,由梁孟松和赵海军共同接棒联合CEO,其中赵海军也是1983级的清华电子系系友。


  ▲赵海军

  赵海军在清华电子系获得了学士和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新加坡TECH半导体公司、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台湾茂德科技公司(ProMOS)担任各级管理职务。

  他是新加坡半导体界少数几位来自中国的副总裁级主管之一,也是台湾半导体界唯一一位在台湾本土担任台湾知名半导体企业副总裁的“中国大陆人”。


  ▲张鹏飞

  和赵海军同级的张鹏飞,于2005年上海浦东创办了博通集成电路公司(此公司与美国博通无关),专注于无线电通讯领域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张鹏飞利用自身在射频CMOS电路设计上的优势,仅用9个月就设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全集成的5.8-GHz CMOS无绳电话集成收发器芯片。

  截止到去年9月,使用博通芯片研发的“高速ETC系统”已覆盖29个省份,实现了全国联网,超过2100万用户能够一卡畅行全国。

  在回国创业前,张鹏飞作为美国硅谷初创公司Resonext Communications共同创办人和首个射频CMOS电路设计工程师,从组建设计团队到项目实施,仅用2年时间先后融资6千万美元,设计研制了世界上首个能规模量产的零中频IEEE 802.11a/b/g CMOS WLAN收发器,并成功以1.3亿美元被RFMD收购。

  张鹏飞是一位“三清”学子,他用了11年时间一口气将本、硕、博读了个遍,而和他同为“三清”学子的还有清华电子系1985级系友舒清明。


  ▲兆易创新团队,罗茁(左二),舒清明(左三),朱一明(左四)

  舒清明是中国领先的闪存芯片设计企业兆易创新的董事兼副总经理。除了舒清明外,兆易创新还有多位高管来自清华其他系。比如,其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朱一明是清华物理学本科(1989级)、硕士,其前副董事长罗茁毕业于1980级清华核动力工程本科和1985级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硕士。在他们的领导下,兆易创新研发成功了国内第一颗移动高速存储芯片,并在存储芯片“NOR Flash”领域跻身世界前三。

  刚进清华不久的舒清明,面前已经有了清晰可见的榜样,一位电子系1981级的师兄在毕业前夕,因为拿下清华第六届挑战杯唯一特等奖,被保送清华本系读研,随后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

  同样是这个人,在2011年被全球权威IT安全杂志《Info Security》评价为“少数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人”,并授予其“UTM之父”称号,2年后,他更是当选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就是谢青。


  ▲谢青

  来硅谷20多年,谢青一直专攻网络安全领域,先是创办设计软件防火墙的SIS公司,在意识到软件防火墙装在PC/服务器上性能的局限性后,又与同样来自清华电子系的芯片天才邓锋、软件高手柯严一起在1997年创办NetScreen,做起“芯片防火墙”这一空白领域。

  这家公司于2001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随后在2004年被全球第二大网络设备大厂Juniper Networks以41亿美元高价并购,这是硅谷历史上网络安全行业的第二大并购案,仅次于2010年Intel对McAfee的78亿收购案。

  2000年10月,基于UTM(多功能统一威胁管理)思想,谢青创办了FortiNet(飞塔)公司,并一直担任总裁兼CEO至今。Fortinet的股价在今年10月曾超过92美元,目前其总市值达124.28亿美元。


  ▲张智安(图右)

  同样是在这一年,清华电子系82级毕业生张智安加入了全球第四大半导体设备厂商美国科天公司(KLA-Tencor Corp.)旗下的科天日本分公司。6年后,他移居中国,如今担任科天副总裁兼科天中国总裁。

  此前,在电子系毕业后,张智安在中科院半导体所拿到硕士学位,随后陆续在日本日先、清华科技开发总公司、日本邮船情报开发株式会社担任系统工程师,并在赛灵思做了4年的晶圆制程工程师。

  张智安在1991年离开的清华科技开发总公司,正是清华紫光集团的前身,待到2009年,比他晚3级的同系师弟赵伟国被清华校方任命为紫光总裁。


  ▲赵伟国

  赵伟国在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先后获本科、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健坤投资集团董事长、紫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由赵伟国掌舵的“紫光系”,开始在资本市场上纵横驰骋、一路并购,不仅逐渐完成在国内芯片行业的布局,更是垒砌起一个财富帝国。赵伟国也因此被称作“并购狂人”。

  从2013年起,紫光用2年时间耗资51.9亿美元,先是收购了展讯通信、锐迪科并将其打包合并,随后又拿下惠普旗下公司新华三51%的股权,构建“从芯到云”的高科技产业链。


  ▲曾学忠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清华紫光展锐CEO曾学忠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1996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曾学忠随即加入了中兴,一直做了20年。2016年,时任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终端CEO的曾学忠宣布离职,加入紫光展锐。


  ▲赵立新

  在中国率先开创了CMOS传感器产业的格科微,其创始人兼CEO赵立新是赵伟国的同学。在本科毕业后,赵立新继续留在清华微电子所攻读硕士学位。

  随后,赵立新先在新加坡国立半导体公司做了3年半导体制造,又在美国ESST公司做了3年CIS设计,之后进入美国Advanced Communication Devices及UTSTARCOM在美国的研发中心,继续从事了2年的芯片设计工作。

  2003年9月,赵立新拿着高中同学投资的200万美元回国创建了格科微。格科微从电脑摄像头起步,在2007年进军手机领域,并在2008年推出成本低于竞争推手20%的新产品,在手机图像传感器市场的份额从国内第三变成第一,成为全球低端图像传感器最大的供应商,奠定了格科微的江湖地位。

  说到CMOS,那就不得不提到美国豪威科技(OmniVision Technologies)。豪威科技一度在图像传感器芯片中高端市场与索尼、三星三足鼎立,曾研发出世界上首颗单芯片彩色CMOS图像传感器。豪威的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COO)均毕业于清华电子系。


  ▲何新平

  前豪威科技COO何新平,他是80级电子系的第一名,十多年来一直在美国硅谷从事集成电路新技术开发,拥有超过20项美国发明专利。

  1995年,何新平加入同年成立的豪威科技,从高级工程师开始一路升迁,到2001年成为负责核心技术的副总裁,再到2006年成为公司董事并担任COO。

  他在豪威与台积电合作期间,曾创下在10个月内完成从制程开发到产品上线制造的台积电最短纪录,至今无IC设计公司打破。

  在帮豪威和台积电打入苹果供应链后,2010年,何新平离开豪威,在第二年创办全球前三大影像感测器供应商晶相光,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晶相光聚焦在高端利基型市场,主攻安防监控和基因定序检测,其基因定序检测芯片有和全球基因定序龙头Illumina合作。


  ▲陈凯

  在何新平一帆风顺的走升职之路时,和他同级的陈凯却过的相对坎坷。陈凯在留校读研时受挫,通过跑到北大的各个相关系去游说,终于打动了老师们,被北大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几次申请都没成功后,他“重操旧业”,多次拜访多位伯克利教授,终于说服了MEMS的创始人Richard Muller教授收他为弟子,并在1997年拿到博士学位,同年进入IBM公司微电子总部任顾问级工程师。

  1999年,他创办美国BESTeDEAL.com IT技术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CEO。2年后,他加入翱科风险投资公司,先后任翱科半导体集团总经理和高级副总裁。1年后,陈凯创办鼎芯半导体公司,担任董事兼CEO,并在2006年宣布推出全球首颗CMOS单芯片TD-SCDMA射频芯片。

  豪威科技成就了何新平,而将何新平请来的豪威联合创始人陈大同也来自清华电子系。

  2

  十四大明星投资人,投出一片芯片红海

  现任华山资本董事长的陈大同是清华电子系1977级学生,他的本硕博生涯均在清华度过,之后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陈大同的经历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众多清华系芯片公司有着密切联系,他曾先后在1995年和2001年创办了豪威科技、展讯通信,并在2005年担任后文会提到的北极光创投合伙人。2010年1月,他又联合创办了华山资本公司,对全球高科技公司进行投资。


  ▲陈大同

  陈大同的学习生涯其乐无穷,他从上中学起就痴迷于玩无线电,新街口、西四、八面槽、菜市口等地的电子元件店每月都要扫上几遍,曾别出新裁地用自行车后轮当甩胶机,以及在日光曝光下做出印刷电路板,还和大学同学一起造了自动投币洗衣机和电视干扰器。

  “当年特殊的时代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更养成了我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不拘一格地解决问题的本事。”陈大同在博客中如是写道。

  从2000年回国起,陈大同就开始做天使投资,涉及了半导体、通讯等领域,后来陈大同在2008年加入北极光创投,并领导了一系列在半导体和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

  2010年,陈大同和几位合伙人共同创办华山资本,并担任董事长。8年来,华山资本投资了Inside Secure、兆易创新、高拓讯达、Tilera、安集微电子、VeriSilicon Holdings、Movidius、睿科微电子等多家芯片创企。


  ▲余军

  华山资本其中的一位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余军,是清华电子系1979级的毕业生,在软件和半导体行业有超过20年的经验,从2001年开始做天使投资。

  他早年从SGI离职创业,曾在硅谷合作创立两家公司Advanced Communication Devices(ACD)和Viaquo,开发出当时最多端口的单芯片网络交换机以及最安全可靠的数据加密系统。ACD后被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T斯达康收购。

  而在做投资之前,陈大同曾在硅谷联合创办过多家半导体公司,除了上文提到的美国豪威外,陈大同还曾联合创办展讯通信并担任首席技术官(CTO)。而展讯通信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武平也来自清华电子系。

  1979年,15岁的“少年天才”武平考入清华计算机系,随后转入电子工程系。去瑞士和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后,武平和陈大同、范仁勇、冀晋、张翔联合创办了展讯,并担任董事长兼CEO。


  ▲武平

  展讯在2007年6月以“中国第一只3G概念股”的身份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中国第一个上市的芯片平台公司和当时市值最大的设计企业。随后展讯因为长期内耗等问题伤痕累累,武平选择离开展讯再创业。

  2011年,武平和前美国新思科技总裁潘建岳、亿品传媒创始人李峰合伙成立武岳峰资本,投资了兆易创新、高拓讯达、Tilera、安集微电子、VeruSilicon Holdings、睿科微电子等多家芯片公司。

  去年12月,武岳峰资本领衔的财团收购芯成半导体一案尘埃落定,成为中国资本首次成功私有化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IC设计领域上市公司。


  ▲罗茁

  罗茁比武平晚一年进入清华园,在1999年受邀筹建清华科技园孵化器(清控银杏团队前身)、亲历中国互联网从开始到泡沫的过程后,他选择投身早期投资事业,主动尝试“孵化+投资”的创新模式。

  说起来,兆易创新从一度要夭折到成功上市的12年间,清控银杏一直在它的背后支持着。彼时朱一明和他的合伙人在美国依靠有限的种子基金苦苦支撑着创业项目GigaDevice(兆易创新前身),2004年带着项目回国后,负责该项目的薛军找到罗茁,罗茁一出手就是二百万。


  ▲薛军

  清控银杏的四位创始合伙人均是清华学子,薛军正是其中之一。他在清华获得拥有经济管理学院工学学士学位和管理工程硕士学位。他曾供职于国家信息中心和IBM,并先后于1994年和2000年创办美国安泰公司和博思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2年,薛军加入清华科技园,4年后,他成为启迪创投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他现在负责投资和管理的芯片相关公司包括晟矽微电子、立而鼎等,还曾投过展讯通信、兆易创新。

  另外两位创始合伙人分别是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拿到博士学位的雷霖和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吕大龙。


  ▲雷霖(图左),吕大龙(图右)

  雷霖原任启迪创投创始合伙人,同时担任清华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清控资管集团总裁,主导投资超过100家企业。

  吕大龙有多年实业投资和创业投资管理经验,先后创立华清基业投资、银杏博融、银杏天使投资中心,投资和管理的芯片项目有豪威科技等。

  如今清控银杏基金规模达60亿元,正如清华园道路两旁的银杏那样厚重而坚实 ,为一代代充满抱负和毅力的年轻人提供创业的基石。


  ▲邓锋(图左),李立新(图右)

  茫茫风投界人海尔尔,却有一人曾被称为“风投界最幸运的中国人”,他就是1986年毕业于清华电子系的邓锋。他在美国拿到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后,先是去了英特尔工作,后在1997年和谢青、柯严联合创建了NetScreen公司做防火墙芯片。

  在2004年NetScreen被网络设备巨头Juniper Networks收购后,邓锋又投资了3家美国风险投资基金,而这3家基金分别又对Facebook、LinkedIn、Youtube、Groupon等4家互联网公司进行原始投资,随着这4家公司的崛起,邓锋获得巨额利润,也因此被称为“风投界最幸运的中国人”。

  2005年,邓锋回国创立了北极光创投,在高科技,新媒体,清洁技术,消费及健康医疗等领域领导投资近两百家企业。由邓锋直接负责投资及投后管理的部分芯片公司包括展讯通信、兆易创新、中科创达等。

  北极光创投的另一位董事总经理李立新则来自80级电子系,毕业后在清华经管学院读在职研究生。他在2009年加入北极光,为北极光带来了超过20年的企业运营、创业及投资经验,并投资了OURS,黑芝麻科技、亿智科技等AI芯片相关企业。


  ▲TSVC团队,夏淳(左一),张于庆(右三)

  与李立新同级的清谷资本创始合伙人张于庆和夏淳是一对在清华住上下铺的兄弟,两人一起工作至今已经近40年了。

  2010年,在连续创业后,张于庆和夏淳功成身退,一起创办了硅谷第一家大陆华人的硬科技天使基金——TEEC Angel Fund(清华企业家协会天使基金),这个基金就是清谷资本(TSVC)的前身,之前只是投天使轮,就在硅谷投出了Zoom和Quanergy两家独角兽。


  ▲张锡盛

  清芯华创资本的合伙人兼董事张锡盛亦是VC届的优秀代表,他曾在清华电子系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工作。

  在做创投之前,他在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产业有超过15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还是东南大学客座教授,并拥有六项集成电路辅助设计方面的美国专利。

  1995年至2002年,张锡盛担任Celestry公司的研发副总裁,Celestry于2002年被Cadence收购。

  他于2002年创立了专注EDA的Accelicon Technologies公司并担任总经理。Accelicon的产品和服务被Intel、IBM、AMD、TI、Qualcomm、Sony等世界一流集成电路公司采用,年产值近4000余万。

  之后Accelicon的建模技术被Agilent收购。

  上述投资者都是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而创投行业的新生力量也已经崛起,有两位21世纪毕业的清华电子系学子所领导的公司,就投出了AI芯片独角兽。


  ▲张予彤

  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张予彤是清华电子系00级系友,她还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程硕士以及华人创业协会(CEO)的核心成员,并在斯坦福大学创立了最早的中国基金主导的暑期创业项目。

  金沙江创投可谓是眼光稳准狠,一连就投资了两家AI芯片独角兽,分别是深鉴科技和地平线。


  ▲辛旺(图左一)

  深鉴科技的另一家投资方高榕资本有2003级电子系的系友辛旺,他是2003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清华电子系。

  目前辛旺任高榕资本副总裁,专注于TMT和高科技领域投资,在在高榕资本期间,重点研究覆盖高科技领域早期投资,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

  3

  十三创企新势力,领衔芯片业换风向

  巧合的是,同属AI芯片“四小龙”,深鉴科技和地平线的创始团队都有着清华电子系的身影,其中深鉴科技又因“清华师徒四人”联合创业而常被人津津乐道。

  今年7月刚被芯片巨头赛灵思收购的深鉴科技,从四大联合创始人到员工,团队中有将近一半的人都是清华出身。它们分别是清华副教授汪玉、首席科学家韩松、CTO单羿、以及CEO姚颂。

  2015年,23岁的姚颂即将本科毕业,他拒绝了无数IT学子梦寐以求的卡耐基·梅隆大学offer,选择跳出学术圈创立了深鉴科技。

  其实早在本科时,姚颂就担任过电子系科协主席,主办过电设等一系列科创赛事,在大三时就喜提外号“姚老板”,也算为“CEO”这个职位积累了一定经验。


  ▲从左到右:单羿,汪玉,姚颂,韩松

  汪玉是姚颂的本科导师,他是清华电子系98级毕业生,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党委副书记。从2006年开始研究FPGA,现在是ACM FPGA技术委员会亚太地区的唯一成员。

  首席科学家韩松,在2008年考入清华电子系,斯坦佛博士在读。今年2月,深鉴科技首席科学家韩松的“深度压缩”论文获得了FPGA芯片领域顶级会议FPGA 2017的最佳论文奖,其研发的“深度压缩(Deep Compression)”的技术,它不仅可以将神经网络压缩数十倍而不影响准确度,还可以使用“片上存储”来存储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减少内存读取,大幅度减少功耗。

  稍迟一点加入深鉴的CTO单羿,是清华电子系04级本科毕业生,后又在本系攻读了博士。他曾在地平线机器人担任FPGA技术负责人、在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担任高级工程师。

  单羿曾加入的地平线,其联合创始人兼软件副总裁杨铭在1997年作为天津一中年级第一被保送到清华电子系,后又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

  在博士毕业后,他先后任NEC美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和Facebook,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他在 Facebook工作期间负责的深度学习研发项目DeepFace在业界产生重大影响,使人脸验证正确率在LFW库上达到97.35%,接近人工测试水平。

  2015年7月,刚从百度离职约2个月的余凯,创办了地平线,他还成功把杨铭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之中。据说当年杨铭离开时,Facebook CTO和扎克·伯格都出面挽留。


  ▲汤炜伟

  值得一提的是,在“AI芯片四小龙”中的另一个玩家——比特大陆——其AI芯片产品战略总监汤炜伟也是清华的本科+硕士毕业。

  就在杨铭加入地平线的这一年,另一家主攻AI安防芯片的创企欣博电子在北京创立。欣博电子创始人兼CEO梁敏学的本科虽然读的是清华的材料专业,但爱好微电子的他,经常跟清华电子系的同学一起上课。本科毕业后,他又到中科院微电子所深造。


  ▲梁敏学

  早在2007年,梁敏学就曾创办一家名为“芯博媒体”的半导体公司,主打手机专用多媒体芯片的设计与研发。随后,他在联发科工作6年,最后升任至联发科多媒体与信息技术事业部的部门负责人,负责任多媒体、VR、AI等项目。

  2015年前后,当梁敏学得知国家正在着手定制SVAC 2.0标准时,他毅然离开了联发科,找到过去的创业的老同事、清华师兄弟、以及联发科的同事,一同创办了欣博电子。

  此后,欣博电子作为SVAC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公安部第一研究院、中星微等单位一同参与制定了GB/T 25724-2017标准,也就是SVAC 2.0标准。


  ▲鲁勇

  还有一家2017年才成立的创企探境科技,在今年5月获得数千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其创始人兼CEO鲁勇是清华的本硕博“三清”毕业生,有着清华微电子所的研究背景。

  鲁勇曾在半导体业摸爬滚打了15年。在成立探境科技之前,他曾是通信和存储解决方案Marvell半导体的中国芯片研发总监。据鲁勇介绍,在Marvell这十年里,他带领着Marvell的中国芯片研发团队从零开始一手搭建起来。

  在仔细研究AI芯片热潮背后的真实需求和落地场景后,2017年,鲁勇离开Marvell,和一群老友共同成立了探境科技。目前探境科技的核心创始团队大约有7人,都是鲁勇过去的老同事、老朋友、以及清华的师兄弟,他们分别负责从芯片设计、系统设计、软件、算法等领域。


  ▲吴子宁

  好巧不巧,Marvell曾经还有几员大将也是清华电子系学子,其中一位就是半导体以及存储业界公认的技术专家、拥有超过200项美国专利的吴子宁。

  吴子宁在1989年考入清华电子系,随后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1999年,吴子宁加入刚成立4年的美满电子科技公司(Marvell),这一待就是17年。

  自2008年起,吴博士曾担任Marvell副总裁,负责数据存储技术和SOC核心技术的研发。到2014年,他担任Marvell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CTO,负责Marvell集团的技术研发。

  在此期间,吴子宁嗅到智能存储芯片的商机,于是在2016年从Marvell离职创建了英韧创科技(InnoGrit)并担任董事长兼CEO,瞄准AI智能存储控制器,将存储与计算融合,主要用于超算中心、自动驾驶、基因检测等领域。


  ▲程泰毅

  吴子宁在1999年加入Marvell,而这一年,在1995年毕业于清华电子系的程泰毅在美国加州硅谷合伙创立Centrality Communications Inc.,从事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系统与芯片设计,该公司在2007年被SiRF以3亿美元收购。

  从2002年到2010年,程泰毅在美国博通(Broadcom)公司移动通信部门高级主任工程师,是Broadcom EDGE/WCDMA/HSPA/LTE基带SoC芯片和应用处理器芯片架构主要设计人之一。

  2011年1月,程泰毅在上海创立思立微,主要从事从事多点电容触控芯片和指纹传感器芯片的研发与销售。今年10月31日,证监会通过了兆易创新对思立微的收购预案,为了这次收购,拥有多位清华背景高管的兆易创新还开出了17亿元的高价,溢价足有19倍。


  ▲李阳

  比吴子宁晚两年毕业的李阳,也是一位“三清”学霸,他拥有15+年高性能射频前端设计和产业经验,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广州市杰出专家。

  2011年11月,李阳在广州成立了慧智微电子,致力于高性能微波射频芯片产品领域。通过自主创新,慧智微电子研发出有基础专利的射频前端可重构技术,推出了国际上第一颗可重构4G多模多频射频功率放大器,可通过软件定义使芯片在多场景、多模式、多频段下共享硬件,按需配置。


  ▲霍轶杰

  纵慧芯光(Vertilit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霍轶杰则是清华电子系20世纪的最后一批学生,他取得了马里兰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和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当过研究员。

  在创办纵慧芯光的前一年,霍轶杰加入京东方集团任副总裁并创办了集团创投部门,投资领域包括显示/半导体/物联网/生命科技等方向。

  他在2015年合作创立纵慧芯光并担任公司CEO,希望将公司打造成中国第一家具有核心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的光电器件公司,推动国内3D传感产业发展。目前该公司提供一系列形态丰富的VCSEL芯片,为了准备量产,该公司已经建立一套完备的物流管理体系。

  今年年初,纵慧芯光在常州建设了外延生产厂房,该产线建设完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条6寸工艺的核心光电器件外延生产线,有望填补国内空白。


  ▲孟浩

  和深鉴姚颂的创业经历相似,孟浩也是一毕业就创办了公司。

  孟浩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清华电子系学士和清华微电子所硕士学位,在硕士毕业的同一年就联合创办了中科汉天下并担任董事兼CTO,负责手机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蓝牙低功耗芯片、卫星广播芯片等产品的研发工作。

  由孟浩负责的第一代和第二代CMOS 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是世界上第一颗单芯片射频功放器件,月出货量达到4000万颗,累计销售超过10亿颗,占有世界65%的市场份额,是国内第一家射频功放产品进入三星手机供应链。孟浩作为第一顺位获得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和“海英人才”称号。

  4

  十二位学术名师,培养出满门桃李

  1931年,被尊称微“永远的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在校长就职典礼上发出了教育界振聋发聩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是的,人才的培养,从古至今都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力量。

  比如深鉴科技姚颂的本科导师汪玉,是在汪玉的帮助下,姚颂才能一毕业就创建了火力十足的AI芯片公司。

  再比如华山资本陈大同本科的系主任吴佑寿院士,是我国名的无线电工程教育家,中国数字通信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佑寿

  他是1925年出生的广东潮安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曾任清华大学无线电子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等职。他的儿子吴一枫也毕业于电子工程系,还与陈大同是同级。

  他是亚太神经网络联合会APNNA创建人之一和1995年度主席,他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了TJ-82图像计算机和一套脉码调制电话实验系统,还在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

  除了吴佑寿老师外,陈大同的传奇人生还不得不提到另一位老师——其硕士指导老师吴启明。如果没有这位老师的帮助,或许陈大同就与美国豪威科技无缘了。

  据陈大同透露,他成为豪威联合创始人是“稀里糊涂”地“被创业”。

  当时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做了2年半导体工艺高级工程师的陈大同,决心往集成电路(IC)设计方向发展。

  他原本打算看看IC专业书、包装一下就去找工作,突然被其电子系的硕士指导老师吴启明邀请加入新公司做联合创始人。

  他在博客中写道:“又问:让俺做工艺还是设计。答:设计。我于是一口答应,这不就省得去找工作啦。”于是乎,陈大同成了豪威的联合创始人。


  ▲吴启迪

  有意思的是,吴启明老师和她的妹妹吴启迪同为清华电子系学生,吴启迪的丈夫就是中芯国际的前任董事长江上舟。不过,吴启迪的成就完全不逊于其兄和其夫。

  1995年,同济大学88年的历史上,首次写下一位女校长的名字。这位女校长不仅是当时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也是第一位民主推举的大学校长,她就是吴启迪。

  和丈夫江上舟一样,她刚入校9个月就因为文革进了工厂,随后在1978年研究生制度建立之际,重新考进清华攻读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吴启迪赴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研究所进修。从德文基础为零到用德文写博士论文,吴启迪克服了语言和学术的双重困难。1985年,她成为该研究所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

  回国后的吴启迪来到同济大学任教,并从普通教师一路做到校长。2003年,吴启迪离开了工作17年的同济大学,回到北京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并主管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2008年3月,吴启迪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4月,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教育部副部长职务。


  ▲吴德馨

  还有一位学术届的女杰吴德馨院士,在1961年毕业于清华电子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研究员、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专家,在1992年被聘为“深亚微米架构器件和介观物理”项目首席科学家。

  吴德馨学术成果不计其数,比如在国内首先研究成功硅平面型高速开关晶体管、研究成功介质隔离数字集成电路和高阻抗运算放大器模拟电路、研究成功MOS4K位动态随机存储器、在国内首先将正性胶光刻和干法刻蚀等技术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研制成功多种专用集成电路、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利用MEM结构实现激光器和光纤的无源耦合等。

  除了吴德馨之外,周炳琨和郑厚植也是毕业于清华电子系的中科院院士。


  ▲周炳琨

  周炳琨是我国著名的激光与光电子技术专家,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YAG激光器,还发明了单片单模环形YAG微型激光器,并主持开展了一系列半导体材料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他在1956年毕业于清华电子系,历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所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厚植

  郑厚植最早报道了量子霍尔效应的尺寸效应,在半导体低维量子结构中的新效应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比如首次提出了用分裂栅电极实现准一维电子气的办法,揭示了准一维电子气的新奇量子特性,该方法已扩展成为制备和调控量子比特的重要方案之一。

  他于1965年毕业于清华电子系,在199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曾历任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95-2002年)。自1986年至2015年期间历任各类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专家。


  ▲周玉梅

  说罢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前所长,我们再来说说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现任副所长周玉梅。同为清华电子系系友的周玉梅,从1997年至今,一直在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工作。

  多年来,周玉梅一直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器件技术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物理设计技术研究、低功耗设计技术研究、智能功率集成电路研究、数模和混合集成电路研究。

  她在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目前担任《半导体学报》理事、信息产业部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国家工程中心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人、科技部十一五863重点项目建议人以及多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罗毅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罗毅是国际公认的优秀光源的开创者之一,他也是国内最早从事DFB激光器和电吸收调制器单片集成研究的科学家。

  他在1983年毕业于清华电子系,后分别在1987年和199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电子工学科获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92年回国后,他因为学术成就突出被破格提升为清华电子工程系教授,1995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

  对于清华学子来说,清华芯片有两大核心学府,第一是电子系,第二则是微电子研究所。


  ▲魏少军

  微电子所的灵魂人物——现任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的魏少军教授,于1984年获得清华硕士学位。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由魏少军教授及尹首一副教授所带领的可重构计算团队一直在研究一项核心技术——“软件定义芯片”,前年,他们推出了一款代号为Thinker 1的AI芯片,这款芯片不仅能够支持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而且功耗极低,只需7号AA电池就够运行一整年。

  在今年3月的GTIC 2018大会上,魏少军还作为开场主题演讲嘉宾,为日趋火热的AI芯片市场敲了警钟,他表示,2-3年内AI芯片行业一定会碰到一个低潮,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创业者都将成为技术变革的先烈。

  此外,在清华微电子研究所的17名正教授里,自然也有不少清华系出身的学术前辈,比如王志华、许军、刘雷波等,他们用毕生所学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才研究生。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王志华也是一位“三清”学子,分别在1983、1985和1990年获得学位。在1992~1994年期间,王志华分别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天主大学进修。

  王志华自2000年起,担任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中国委员会成员,是IEEE固态电路学会北京分会的创建者,并自2000年起担任主席。

  许军在1986年毕业于清华电子系,后分别于1989年和1994年在航天工业部771研究所计算机器件与设备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集成电路开发与工业性试验线工作。

  刘雷波在1999年和2004年分别在清华电子工程系和微电子所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微电子所长聘正教授(Tenured Prof.),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可重构计算及其系统芯片关键技术研究。

  5

  结语:俱往矣,华夏芯片之希望还在今朝

  文中提到的一众人物都还只是过去数十年间清华系影响中国芯片产业格局的一个侧影,没有提到的人物诸如华大半导体总经理周旗钢、展讯联合创始人冀晋与康一、敦泰科技副总经理徐瑞成、上海华虹董事长傅文彪、华润微电子副总经理姚东晗、武汉新芯董事长杨道虹、南京九芯电子科技总经理吾立峰、华大半导体公司总经理董浩然等等,这份名单还很长。

  回望改革开放这40年来,清华这座镇国重器,始终巍然而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清华芯片系学子,见证亲历中国芯片业的风霜雪雨。

  就在3个月前,在清华电子系学子赵海军领导下的中芯国际,宣布在14纳米FinFET技术开发商获得重大进展,第一代FinFET技术研发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如果14nm制程正式量产,这不仅是中芯国际迈出的一大步,对于中国的晶圆代工产业来说,这将是摆脱受制于人、实现芯片制程突破的重要一步!

  再过半年,清华又将向芯片产业送出新的一批毕业生,我们可以预想到初次踏入社会的学子们,将是如何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如何的夙夜匪懈以备大展宏图,如何的笑傲中国芯片江湖。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请添加微信18514460011

  

  推荐关注砺石商业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