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7|回复: 0

王蒙为什么是巨星?辽博看两千年一场山水大戏丨画事

[复制链接]

300

主题

0

回帖

90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08
发表于 2018-12-17 00: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画事君说

  浅 显 有 趣 的 深 度 艺 术 美 学 干 货

  昨天的文章,我们讲的是辽博的人物画和花鸟画,详情点击→《徽宗的蓝是什么蓝?辽博重磅书画展最详细观展手记丨画事》,今天接着说辽博的山水画。

  中国人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因为我们的山川大地真是有看不尽的美景,现代人拍照片视频,古代人则用画笔描摹。

  但山水画最早却并不是独立的画科,就像在《洛神赋图》中,山水只是人物的背景板,起到分隔、联结画面空间的作用。

  要说山水画真正宣布独立,还要从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算起。展子虔之后,隋唐两代,工笔重彩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剥离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唐代李思训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的青绿设色,唐代的王维,不仅写诗,更将诗意画进了山水。

  而这仅仅是个序幕,从五代到北宋,中国山水画才开始大放光彩。之后,成为中国画中的王者荣耀。

  看展有一个好处,在同一个空间,你可以把不同的人拉来对比。有时候就会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什么历史都有假,但艺术史就是拿作品说话,真的公平。当时是我看到王蒙的《太白山图》手卷,那个卷子很小,也就30厘米高,旁边是一个六尺的大立轴,但几米开外我的眼睛就被这30cm大的卷子吸引过去了,当时我就明白什么叫巨星,巨星就是他在那里啥也不做,你的目光就不由自主献给他了。为此我还专门拍了个视频,发在抖音上。

  

  (希望大家关注一下我的抖音:名字也是“画事君”,抖音号huashibaobao,如果有一万个粉丝,我就能录长视频啦。画画里头很多事情还是要图像表达的更清楚)

  

  今天,我们来看看辽博这一场两千年山水大戏。

  五代“董巨荆关”

  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相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割据政权,纷争不断,史称“五代十国”。这段时期,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中国绘画却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

  五代出了四位”神仙画画“级别的大画家,就是艺术史上耳熟能详的“董巨荆关”,他们为中国山水画后来的发展定了调子。

  ”董巨“指的是董源 、巨然。他们擅长利用毛笔皴擦,来表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江南山水。

  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是来到辽博必看的一件国宝级的山水画。

  五代南唐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此卷曾被收入南宋内府、元内府,后历经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额图,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被末代皇帝溥仪挟逃出宫,后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明代董其昌、元代柯九思两位鉴藏大家,均在卷上题识,表示此卷为真迹。

  董源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落笔甚草草”的披麻皴法,让江南绵延低矮的丘陵,蓊蓊郁郁的树丛,水面上三两点散落的渔舟,在云气氤氲里都显得温柔起来。

  翻转手机,看高清全图。





  后世的南派山水,均以"董巨"为宗。而北派山水,则师法“荆关”——荆浩、关仝。

  荆浩,是北派山水的鼻祖。他常年隐居在山西太行洪谷一带,因此笔下都是峻峰巨嶂,高深回还,山间飞泉都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

  关仝青出于蓝,自成“关家山水”。他用笔简括,气势更胜老师一筹,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荆关”所开创的“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影响了两宋画家。但这次辽博没有展出“荆关”的作品,所以这里就不多着墨了,咱们继续往下看展览。

  两宋的院画山水

  北宋初期,出了李成、范宽两位山水大师,他们承袭了荆浩的北派山水,留下很多线条刚强硬朗的莽莽山河,非常大气魄。

  山水上的“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指的就是关仝、李成、范宽三人,可见他们的有多牛。

  北宋因为有个艺术皇帝宋徽宗,开创了专业的美术院校——北宋画院,培养了众多山水花鸟画家,因此北宋的绘画到达巅峰。那种写实的、生动的、细腻的、简约而不简单的美,被称为“院画体”,直到今天也使海内外的艺术研究爱好者所痴迷、膜拜。

  到了南宋,朝廷偏安淮水以南,皇帝血脉中流淌着艺术的基因,南宋画院继续开办,重新培养了一批院画家。其中,李唐 、 刘松年 、 马远 、夏圭四人画艺超群,被称为“南宋四家”。

  下面这幅《秋窗读易图》是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作品。

  南宋 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






  刘松年祖籍钱塘,就是杭州人,他家住清波门,俗称“暗门”,所以当时人们又管他叫“暗门刘”。

  “暗门刘”进入南宋画院,当过待诏,受过系统训练,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山水画风,很明显承袭了北宋院画的传统。

  他师法李唐,但比起李唐的刚劲犀利,刘松年还画青绿山水,因此又多了一分工整。

  辽国绘画,学习中原

  大宋旁边还有大辽,两国一会儿是朋友,一会儿是敌人。但在艺术上,大辽还是妥妥地向中原学习。

  下面这幅《山弈候约图轴》,和之前介绍过的《竹雀双兔图》,都是1974年出土于同一座辽代早期墓葬——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

  

  


  辽 佚名《山弈候约图轴》

  


  辽博展厅里,《竹雀双兔图》和《山弈候约图轴》也是并排放着

  辽 佚名《山弈候约图轴》



  《竹雀双兔图》局部

  看《山弈候约图轴》和《竹雀双兔图》时,我觉得辽代绘画的风格还确实不同于中原。因为中原画家一般水墨是水墨,设色是设色,青绿是青绿,而这两幅辽墓出土的设色绘画中,都点缀了一点非常显眼的青绿,明显区别于中原画家作品。

  《山弈候约图轴》还是很明显承袭了五代“荆关”北方山水的特点,峰峦峭拔,杉松茂密,无论是线条还是皴法都比较工细。这幅画里的深山楼阁,是起源于晋代,成熟于隋唐的界画技法。




  画面不仅描绘风景,还给我们讲了个故事。

  半山腰的楼阁外,两位高士正在对弈,仆僮在一旁端茶倒水。


  往下看,山脚下一位高士姗姗来迟,策杖朝楼阁缓步而行,后面跟着两个童子,一个背着葫芦,一个肩扛琴囊,很显然是为了找山上的两个下棋的老友,开个文人party来的。


  辽墓中出土了中原文人交游的图卷,感觉突破了次元壁,但几千年来,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从未停止过。

  元代文人山水兴起

  宋代山水偏重自然,写生的意味多一些,往后到了元代,文人画兴起,山水更偏重于意象、抒发画家主观想法、情绪。

  这也跟时代背景有关。元代,蒙古铁骑一统天下,汉人的日子不好过,许多文人画家都选择避世隐居,画里多少带着点儿画家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

  有四个人,因为山水画得特别好,在画坛上并称“元四家”,他们就是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画山水就画山水,王蒙偏偏要做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黄公望、倪瓒、吴镇三家,都在一个劲儿地画出世。尤其是倪瓒,一河两岸,枯树三棵,简淡清冷,无欲无求,连活物都很少,感觉一下秒就要成仙。

  但王蒙不一样,他的山水非常彪悍,打眼一看,密不透风,恨不得宣纸上每一块空白都要填满。

  他的牛毛皴、解索皴,细密繁复,一层一层的弯弯绕绕,密恐患者看了可能会引起不适,但什么都阻止不了他非常努力的炫技。他虽然画的也是青山秀水,但画里掩盖不住他那颗不甘寂寞的心。

  没错,王蒙出身非常牛叉,跟着外祖父赵孟頫学画,当然也学过“董巨”,画艺渐成气候。他过得也不错,隐居生活十分安逸,但可能是嫌这样的人生太无聊,年轻气盛的王蒙,就一直想搞点不一样的,比如弄个官当当,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他越想当官,官运就越不济。

  40岁左右,王蒙就辞官回家了,继续隐居在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这段时间,他时常和朋友黄公望、倪瓒一起画画,创作了不少精品。

  一次,他到宁波城外的天童寺做客,并住了一段时间,此间便画了一卷《太白山图》,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天童寺前的二十里夹径松林,送给天童寺住持方丈,当做纪念。

  元 王蒙 太白山图卷

  

  现场看这卷比图片好一万倍,真的,密但是不难受,很舒服,很醒目,很吸睛,总之就是巨星,艳压整个元代区域其他展品。












  画面上松林苍郁茂密,萧寺殿阁、草堂茅屋掩隐其间,骑者僧侣各行其道。树木不下数十种,青红间施,曲尽山林幽致。章法严谨,结构深邃。笔法尖细,别具一格。

  翻转手机,看高清全图。




  仔细看,画最后有一段清晰的裁割痕迹,据说这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传奇历史。

  原来王蒙70岁时,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经常和明朝达官贵人们来往,王蒙的画名远扬。但命运和他开了大玩笑,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时,王蒙曾经到左丞相胡惟庸相府,去欣赏古今名画。

  胡惟庸案,明初四大案之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王蒙啥坏事也没干,就因为去胡府看了字画,被当成了胡惟庸的同党,可怜80岁的王蒙,哪儿受得了大牢里的折磨,不就就死在狱中,令人唏嘘。

  王蒙入狱的消息,传到了浙江天童寺僧人的耳中,为了避过这场大祸,僧人们便赶紧将《太白山图》最后部分的王蒙印章,裁割下来,秘密收藏。这卷画表面看上去,就是一幅无名画,因为得以保全。

  直到胡惟庸案逐渐平息,僧人们才又小心翼翼地把它补接回去,使它恢复了原来的面目,就是我们如今看到这幅画。

  我在现场拍了一段视频,跟大家演示为什么王蒙的《太白山图》手卷从画面上就能看出有一段被切掉了,这里发不上来,大家去抖音去看吧。

  (我的抖音:名字也是“画事君”,抖音号huashibaobao,希望大家关注一下)

  明代,南北宗山水的PK大战

  蒙古铁骑擅长打天下,并不擅长守天下,因此元朝没多久就灭亡了,明朝取而代之。

  明朝的山水画,前期主流依然是宫廷院画风格,这个局面,到了明末才有所改变。

  促成这一改变的人,就是董其昌。

  明末长江三角洲包邮区,经济繁荣,艺术文化也发达。松江华亭人(今上海闵行区马桥)董其昌,年轻时曾在大收藏家项元汴家里当私塾先生,所以见过很多名画。

  后来,董其昌当了五十年官,社会地位高,并且有钱,什么米芾《蜀素帖》啦,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啦,统统买回家收藏。

  因为见多识广,董其昌逐渐成了大鉴藏家,很多人带着书画上门排队让他鉴定,前面说的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就被他认定为真迹。

  但他的丰功伟绩不仅于鉴藏事业,他本人也是大书法家、大画家。因为绘画实力+名望,他成了松江画派的领袖人物。

  这幅《峰峦浑厚图》是董其昌晚年的得意之作。

  明 董其昌 峰峦浑厚图 卷








  从这一派峰峦绵延、红叶苍松的江南秋色中,可以看到董巨、米芾、黄公望、倪瓒等等的影子,但合成一卷,就变成了董其昌独树一帜的“平淡天真,温润含蓄”。









  而且,画中并不是真山真水,而是董其昌心中的山水。

  他认为,文人山水画,要讲究笔墨形式,不能只机械copy实景的、具象的山水,还要上升到主观的、抽象的山水。山水不仅是山水,也是画家自身文化修养的表达,这样的山水画,才有气韵,才是高级的。

  在院体画风仍是主流的大环境下,董其昌总结、发展、完善了“文人画”的概念和体系,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更重要的是,他结合自己的作品,反思艺术史,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分宗理论。

  他认为,松江画派从王维、董巨、元四家传承下来的水墨山水,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能够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气韵,应该是山水正宗,是主流。

  而北宗则以李思训、马远、夏圭等人所画的青绿山水为主,充满职业画家的匠气,应该“退位让贤”。

  总而言之,董其昌振臂一呼,把北宗排挤出了主流画派,把文人山水画的创作推向高峰,此后南宗山水,一直占据着中国山水画坛的主流。

  清初四王,一统天下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继承了董其昌的南宗山水。

  两代人,四支笔,画得清朝皇帝心服口服,从此一统画坛三百年。

  四王的笔墨正统、复古,乍一看都一样,初学者可能分不出来,但假如你看过北京故宫的清初四王绘画特展,大概可以消除“四王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误解和偏见,我们也曾经写了两篇文章来解析四王的不同风格,大家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一下,还有故宫藏四王画册,真是良心推荐,好得不得了的一套画册↓↓↓:

  《看完这七百多件画,我要向四王说一声对不起丨画事

  辽博收藏的四王。


  清 王时敏 南山积翠图



  《南山积翠图》是王时敏81岁时画给别人的祝寿之作,沉淀了老人一生笔墨精髓。

  画如其人,王时敏出身好,家庭幸福,促成了他平正温和的性格,再加上“平淡天真”董其昌的亲自指导,所以他晚年这幅《南山积翠图》,也是特别的平正温和。

  此外,晚年的王时敏眼睛已经有点不好了,所以这幅的用笔也更加深沉厚重一些。

  清 王鉴 远山岗峦图



  黄公望是四王的偶像,他们每个人都临摹了很多黄公望的作品。王鉴这幅《 远山岗峦图轴》就是其中一幅,他在画上自识“庚戌九秋仿黄子久笔意,王鑑”,所以这幅图原名叫《仿黄子久山水图》。

  这幅山水是王鉴73岁时所创作,感受到了吗,他在画的时候,笔是稳的,情绪是稳的,看得人整个心都沉静下来,不再焦躁。

  清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

  天才少年王翬,先拜了王鉴为师,后来转投王时敏门下。

  王时敏对这个徒弟简直喜欢得不得了,人聪明,又勤快,仿谁的画都很快上手,无论是董巨的披麻皴、还是北宋范宽的雨点皴,他都能信手拈来。

  这组《仿古四季山水图》就是王翬的炫技之作。米家山水和“杏花春雨江南”最配,还多了王翬式的小清新。



  清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 仿杏花春雨江南 82.5x51.2  

  夏日山荫。仿巨然,矾头相聚,森然整齐,长披麻皴,粗放老辣。



  清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之一 仿巨然夏山水笔法 82.5x51.2

  秋山初霁。仿夏圭,淡墨扫染山石,趁湿用浓墨皴,水墨浑融,淋漓苍劲。



  清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 仿夏禹玉渔庄 82.5x51.2  

  寒林凋敝。仿李成,笔墨简淡,“蟹爪”法画林木,也得其精髓。



  清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 仿李营丘平林散牧 82.5x51.2

  清 王原祁 西岭云霞图卷









  

  王原祁,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四王的集大成者,不仅画好,理论水平也高,妥妥的画坛盟主。

  他的人生,一个字——稳。

  他的画风,也是一个字——稳。

  “笔端金刚杵”,是他形容自己的笔墨风格,非常贴切。因为落笔比较重,现场看细节也看得比较清楚。

  清代山水的创新

  在北方,”清初四王“代表正统复古,而在江南,”清初四僧“则代表叛逆创新。

  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同为明末遗民,都出家为僧,以丹青度余生。

  清 朱耷 松柏桐椿图轴


  作为朱元璋的后代,朱耷并没有享受过什么特权。19岁时,明朝灭亡,父亲、妻子也相继先他而去。国破家亡,茫茫天地,只有朱耷孑然一身。

  他化名“八大山人”,用“哭之笑之”的秃笔,画着这个对他并不友好的世界,他的笔墨是寂寞的,不羁的,狂放的,自由的。

  现场看,尺幅巨大,很有气势。

  据说是绝笔。

  清 石涛 古木垂荫图轴

  



  石涛,和清初四王中的王原祁,同年出生(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古木垂荫图》的构图不像四王的全景式构图,而是截取一个局部,像镜头的特写,用景深来表现深远的山水意境。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构图,正是石涛的style。

  清 龚贤 一道飞泉图



  龚贤,也是明末战乱中一颗漂泊的灵魂,入清以来就一直隐居山野。他骨子里的现代意识更加强烈,不断在中国画抽象化的边缘试探。

  《一道飞泉图》在当时看来非常“奇”,奇在他画出了历代山水画家从没画过的苍茫、深沉。虽然山石黑压压一片,却让人感觉构图“满而不塞”,因为有溪流作为留白,十分透气。

  龚贤晚年的作品,常被称为“黑龚”,是不是很熟悉?近现代的黄宾虹学的就是他呀!

  俗话说,正统山水,最宗四王。

  中国人画山水,一直有个问题在争论,在个性化和学传统之间,你到底偏向哪一边儿。

  但是很多人因此而诟病四王,太正统,所以无趣。

  但是我看完故宫藏的全部四王作品后,想说,

  四王根本就不存在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问题!

  之所以会那么觉得,是因为看的画不够多!

  所以我诚心推荐这段时间来一直在看的一套书,就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和故宫出版社一起出的《故宫藏四王全集》,这套书有十册,收录了故宫藏 八百多件四王作品中的700余件(套),如果算上很多册页和长卷,我起码看了小一千幅四王作品。

  


  所以,我敢说,我们都误会了四王。我要替以前的我,和现在贬四王那些人,向四王说一声对不起。

  全集详情请查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