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4|回复: 0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复制链接]

300

主题

0

回帖

90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08
发表于 2018-12-17 0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画事君说

  浅 显 有 趣 的 深 度 艺 术 美 学 干 货

  前几天吐槽大会,瑜老板王佩瑜来上节目,为的是推广京剧。但是遭到了李诞的吐槽。

  “王珮瑜瑜老板推广了这么久的京剧,大家提起京剧还是只能想起一个梅兰芳,并且在想起梅兰芳时,浮现的都是张国荣的脸,想着想着,悲从中来,然后就忘了自己最开始在想什么。”

  真是笑死我了,可是说的真的都是实情。如果说没有梅兰芳,那今天想起京剧,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赵珩先生吃过一次饭,他的曾祖父赵尔丰是清末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曾伯祖是民国时的清史馆馆长,领修过《清史稿》,赵家和梅家是世交,赵先生小时候,常见梅兰芳先生来家里。那次吃饭,我问赵先生,对梅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他说是梅先生有一次在他家里,并腿稍微歪一点儿坐在椅子上,对父辈祖辈的朋友们说,咱们这些老朋友啊,现在就别去戏园子里看我了,留点好念想吧。言下之意,梅先生觉得自己现在年纪大了,扮相和唱功都不如年轻时候了。

  赵先生说,印象最深的,是梅先生的谦虚和教养。而那些好念想,不仅留在了朋友的脑海中,也留在了镜头里,让我们今天的人能够看到。

  恰好,11月21号就要预展的银座拍卖,推出了一个“声闻振雅——梅兰芳曁师友故物”专场,我们从这些老照片、故物中,可以看到,那个芳华年代,梅兰芳的给大家留下的好念想。

  中正平和,梅派艺术的范本之美

  1990年,为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燕山出版社要出一个很大的图册。出版社收到的是很散的稿子。当时对谁应该占多大比重,大家争执不下,凭着自己对戏曲的熟悉和了解,赵珩拍板决定,梅兰芳占8页,程砚秋占6页,荀慧生和尚小云各占5页。后来,大家对此心服口服,没有人对此有异议。

  四大名旦,梅先生毫无疑问,居于首位。

  京剧大师王瑶卿先生曾这样评价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样儿,程砚秋的唱儿,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梅先生在京剧舞台上的“样儿”,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

  唱腔上的醇厚甜润之美,身段上的优雅曼妙之美,感情上的细腻含蓄之美,气度上的平静从容之美,而这些美的根本精髓,就是梅兰芳先生的性格所致,儒家所讲的“中正平和”。

  梅先生做事从不走极端,很少大声说话,也从不乱发脾气。

  有一次演《贵妃醉酒》,管道具的师傅把画了牡丹花的金扇子给落下了,当时急得直冒汗。梅先生说别着急,一看旁边有人用一把带金字的黑扇子,他就拿过来用了。结果那天到场的观众纷纷在台下议论,说梅兰芳换扇子了,这场可来值了!


  Lot 021

  梅兰芳  《贵妃醉酒》戏装照

  银盐纸基  三张

  尺寸不一

  RMB: 无底价

  还有一次演《游园惊梦》,原本应该饰演小春香的梅葆玖先生一着急把杜丽娘的身段做了出来,当时也是吓得汗都出来了!梅兰芳先生一看,赶快把小春香的身段做了下去,急中生智救了场。当晚回家也只是语气平静地提醒梅葆玖先生下次注意,并没有发脾气责怪。


  Lot 019

  梅兰芳《游园惊梦》戏装照

  银盐纸基  一张

  出版:《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述许姬传记,平民出版社,1952年。插图出版“转过这芍药栏前”—惊梦。

  说明:《 游 园 惊 梦 》 梅 兰 芳 饰 杜 丽 娘 , 俞 振 飞 饰 柳梦梅。

  10×13 cm  4 7/8×5 1/8 in

  RMB: 无底价

  因此,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上,不做过多夸张处理,也不走偏门窄巷,自然优美,以少概多,就像谦谦君子之为人,筋骨在内,外圆内方。

  有人说梅派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为梅先生不主张强调突出某一部分的特点。他的美不是特征美,是一种范本之美。

  然而这就像写书法,越是没有特点的字体,越难写好,越难写出自己的味道,需要极其深厚的功力和悟性才可以,这一点上,梅兰芳的京剧,和赵孟頫的书法,异曲同工。

  移步不换形,改革京剧,旦角戏从此变得非一般的好看

  高山流水遇知音

  在梅兰芳大师改良之前,京剧是这种赶脚:


  Lot 041

  《琴挑》  陈德霖与王楞仙合影照

  蛋白照片  一张

  出版:《陈德霖评传》扉页插图,陈志明编著内部资料,1993年。

  说明:《琴挑》陈德霖(左)饰陈妙常,王楞仙(右)饰潘必正。

  26.5×21 cm  10 3/8×8 1/4 in

  RMB: 无底价


  Lot 042

  晚清  戏曲《翠屏山》等剧中人物合影照

  蛋白照片  一张

  10.5×15 cm  4 1/8×5 7/8 in

  RMB: 无底价

  那时候的青衣演员过于强调女性角色的庄重内敛,在台上没有多少动作,有人管这种表演方式叫“抱着肚子傻唱”,而那时候的观众大多也是来“听”戏的,戏迷们会摇头晃脑地闭着眼睛听,听到好处就睁开眼睛叫好儿。

  传统戏曲中存在的问题,被一位独具慧眼的人发现了,他叫齐如山。


  照片中这个人,是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这个人物原型就是齐如山。

  就像提到齐白石不得不提陈师曾一样,提到梅兰芳就不得不提齐如山。梅兰芳得遇齐如山,恰如高山流水遇知音。齐如山凭借他渊博的学识、欧洲留学的眼界和当代戏剧家的独特视角,为梅兰芳编创了许多新戏,包括时装戏、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可以说没有齐如山的鼎力相助,就不会有梅兰芳的京剧改革和梅兰芳美学体系的形成。

  载歌载舞,旦角戏从此好听更好看

  梅兰芳先生京剧改革的宗旨是移步而不换形

  移步说的是不同流派、不同行当、不同剧种的融会贯通,是外在形式的改革创新。

  不换形说的是唱念做打的严格规范不能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不能丢。换句话说,无论怎么改,京剧还得是京剧。

  比如《霸王别姬》中,虞姬身披斗篷,腰佩宝剑的半戎装打扮,与霸王扎靠的威武扮相相得益彰。梅先生特地加入了虞姬舞剑。

  为充分表现剑舞,梅先生专门从师学习太极剑,将太极剑的形化入戏舞之中,双手舞剑,载歌载舞,把这出戏改编得观赏性很强。虞姬对霸王的柔情似水与拔剑自刎的忠贞刚烈,透过青衣的沉静端庄与刀马旦的武打工架,完美地融于一身。


  Lot 004

  梅兰芳《霸王别姬》戏装照

  银盐纸基  八张

  尺寸不一

  说明:梅兰芳饰虞姬的如意冠是参考绘画《列女传》虞姬的小冕旒。

  RMB: 无底价

  梅先生创造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正工青衣的行当,叫做花衫。

  再比如在《天女散花》中,为表现天女凌空飞舞的飘逸效果,梅先生认为传统的水袖已经不能满足表演需求了,因此在“云路”和“散花”中取消水袖,改用风带,直接用手来舞动两条长绸,像体操运动员那样。

  但是梅先生的风带,为了美观,又不像体操运动员那样有个小棍子,所以要舞的漂亮,必须苦练手腕功夫。为此,梅先生特意加入了“三倒手”、“鹞子翻身”、“跨虎”等武戏中的身段,使风带随着身体上下旋转,翻花齐舞。

  梅先生曾说:“我在演这出戏使用的技巧与劲头,和演一出武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Lot 020

  梅兰芳各式戏装扮相照一组

  银盐纸基  八张

  说明:_x0007_该组照片曲目有:《天女散花》、《金雀记》、《游龙戏凤》、《春香闹学》。

  7×4 cm×8  2 3/4×1 5/8 in×8

  RMB: 无底价

  人物造型突破传统,摇身一变唯美小清新

  梅先生还对服装和发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

  还请看上面这组《天女散花》剧照,天女身穿仙女衣,舞动着两条长长的五彩带,是不是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呢?

  再来看下面这组《洛神》:


  《洛神》中神女身着白色绣裙,肩披蝉翼五彩薄纱,在左肩打一个彩球结,里面另有一袭白色轻纱横覆胸前,系绕腰间,飘曳于地。

  这种飘飘欲仙的装扮是不是很符合《洛神赋》中对神女的描绘:“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衣花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难怪泰戈尔在看了梅先生的《洛神》之后,写下一首如此优美的诗赠送给他:

  “亲爱的,

  你用我不懂的  

  语言的面纱  

  遮盖着你的容颜,  

  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  

  缥缈的云霞  

  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梅兰芳还改革了京剧的发式。

  传统的旦角发式,除老旦、丑旦以外,基本上只有两种,一是青衣梳的“大头”,二是花旦梳的“抓髻”。比如这个就是传统青衣梳的“大头”:


  Lot 020 局部

  图3.《金雀记》梅兰芳饰觅花·庵会中的井文鸾。

  图4.《游龙戏凤》梅兰芳饰演李凤姐。

  造型单一、厚重古板的发式,显然无法表现各类女性角色的千姿百态,于是梅先生以古代仕女画为灵感,又结合了人物所处的时代和身份,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式——“古装头”,包括“吕字髻”、“品字髻”、“海棠髻”等各种造型。

  还是以《天女散花》为例,天女的发式为“海棠髻”,在平滑的珠翠头面中间,装饰着一个粉红色绒球,表现出了天女的妩媚。是不是新颖又时尚,唯美又清新?

  Lot 020 局部

  图5.《天女散花》梅兰芳饰天女。

  图6.《天女散花》梅兰芳饰天女。

  发式革新后,头饰也随之有了变化。传统的的女性头饰,饰品多而浓艳,有时甚至看不到头发。而“古装头”的头饰数量大大减少,使用头饰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髻形的美观。

  说到头饰,本次专场有一套点翠头面,非常吸引眼球!


  Lot 028

  点翠头面

  材质 K金

  款识:丙、庆和、兴、泰、足赤。

  说明:

  1.藏家1983年得自许姬传先生本人。

  2.一套六件。点翠镶嵌有:碧玺、珍珠、玛瑙、红蓝宝石等。

  3.许姬传(1900-1990)为“梅党”主要骨干,梅兰芳剧团秘书,戏曲评论家。

  尺寸不一

  RMB: 无底价

  这套造型精美的点翠,由真正翠鸟羽毛制成,鲜活灵动,永不褪色。翠鸟的羽毛随光线强弱和观看角度不同,层次分明,富于变化,尤其在烛光下,能折射和晕散出一种朦胧的珠宝光。旁边配以朵朵梅花,其间镶嵌有:碧玺、珍珠、玛瑙、红蓝宝石等。

  因此,点翠在古代是非常贵重的饰品。看过《甄嬛传》和《延禧攻略》的亲,对点翠首饰一定不会陌生。娘娘们头上bling bling的蓝色饰品正是点翠!



  点翠虽美,但是必须活生生从翠鸟身上拔下羽毛,实在残忍!据说一头点翠头面,需要几十只到几百只翠鸟翅膀下面的那一点点羽毛,光是想一想,心就在滴血……

  所以,为了保护可爱的小动物,这门技艺现在已经基本失传了,戏曲舞台的点翠头面都用“点绸”替代了。而最精美的点翠发饰,恐怕也只能去博物馆里观赏了。

  或者,您可以来银座拍卖的预展现场。这套点翠头面是藏家于1983年得自许姬传先生本人,许姬传先生作为梅兰芳先生的秘书,一生都与梅家亲如一家。

  梅花,暗合了梅兰芳的梅字,不由使人联想到这套头面极有可能是当年梅兰芳先生演出时佩戴过的!

  每一支点翠簪背后都铸有“庆和”款识,据说铸有“杨庆和”印记的金银器物无不足金实两!

  全方位改革,将京剧艺术推向全世界

  除了上述这些方面,梅先生还在唱腔、伴奏、念白、化妆、布景、灯光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其中有不少是首创性的。

  例如,以前的京剧演出中,都是京胡伴奏,梅先生首次把二胡加了进去,改良出了一种“京二胡”。如今,京二胡已成为京剧乐队的重要一员。

  本次拍卖有几把老胡琴,个个来头不小!


  Lot 024

  描金雕麒麟纹二弦胡

  材质 木、漆

  说明: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

  H:81 cm

  RMB: 无底价


  Lot 025

  龙头京胡

  材质 竹木、蟒皮等

  说明:梅剧团旧藏。琴杆材质为黄花梨。

  H:75 cm  L:76 cm

  RMB: 无底价


  Lot 052

  张君秋旧藏  胡琴

  材质 竹木质

  说明:附照片及谢虹雯说明。

  L:49 cm

  RMB: 无底价

  梅兰芳大师让京剧彻底来了个华丽丽的转身,将中国的戏剧,带向了全世界。梅兰芳体系与布莱希特体系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梅香傲骨,蓄须明志留下千古佳话

  梅先生虽然在台上是旦角,但在台下,是个不折不扣的男人。他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那时候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得写字卖画为生。有一次,梅先生在上海展览馆举办一个画展,为了这次画展,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

  谁知展出的时候,日伪汉奸故意捣乱,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把群众都吓跑了,还把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写上“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

  一向温文尔雅的梅先生被气得两眼冒火,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哗!哗!哗!”把几十幅心血之作,全部化为碎纸!

  梅花,傲雪凌霜,恰如梅先生的傲骨与气节。有这样一件拍品,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Lot 068

  汤定之(1878-1948)  虬松·书法

  1943年作

  水墨金笺、水墨纸本 成扇

  款识:

  1.癸未秋为畹华老弟五十寿,定之汤涤。钤印:定之书画,酒后,双于道人

  2.诗有清风师正雅,字无俗迹学来禽,周诗汉赋自典重,清流修竹人平安。畹华老弟,定之集字。钤印:汤涤

  出版:《扇的艺术》第169页,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1996年。

  说明:

  1.梅兰芳旧藏。

  2.清·紫花蜡底湘妃竹扇骨。

  24×65 cm×2 9 1/2×25 5/8 in×2

  约 1.4 平尺(每幅)

  RMB: 无底价

  这是汤定之画给梅兰芳的五十岁生日贺礼。紫花蜡底湘妃竹扇骨为早清之物,纹色圆润,面阔质紧。画面中一棵老松虬枝拳曲,苍劲古拙。背面题诗:

  诗有清风师正雅,字无俗迹学来禽,

  周诗汉赋自典重,清流修竹人平安。

  此扇绘于1943年,正是梅先生迫于生计将无量大人胡同24号的宅子卖出的那一年。

  梅先生留给老朋友的好念想,让朋友们不禁要作诗作画来赠他。

  而梅先生留给中国人的好念想,更应该让我们记住,这是上天赐给中国京剧的,唯一的梅兰芳。

  一个烟盒,揭开一段旧上海滩的风云往事

  也是这么有民族气节,在抗战期间与梅先生同仇敌忾的,还有杜月笙。这位响彻近代历史的人物,没有金戈铁马的赫赫战功,却在抗战时期锄奸无数;没有波诡云谲的政治经历,却在上海滩这个东方魔都,叱咤风云!

  银座拍卖的这件“杜月笙六秩华诞 宝成公记款金烟盒”是杜月笙的一件心爱之物,附有《财团法人孟小冬女士国剧奖学基金会说明》一函。这封函来自于杜月笙的女儿杜美霞女士,函中介绍,这个烟盒是1947年杜月笙六十寿诞时,由他的两大“军师”中的杨志雄(原国民党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校长)、杨管北(此人晚年赴台后,虔诚祷佛,护法大居士,与南怀瑾交游笃厚)及招商局总经理徐学禹(徐锡麟之侄)共同所敬祝之物。

  三人合赠黄金打造的烟盒,还镌刻上代表万寿无疆的符号,也可看出三人对于寿礼的准备煞费苦心。烟盒里镌刻的暗记:“宝成公记”,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银楼, 杜月笙与黄金荣均是这家银楼的股东。

  杜月笙对这个烟盒甚为喜爱,曾置放在上海家中书房内自用,后来迁居香港时因哮喘加重不再吸烟,所以转赠给了孟小冬。


  Lot 058

  杜月笙六秩华诞 

  “宝成公记”金烟盒

  材质 K金

  说明:附有《财团法人孟小冬女士国剧奖学基金会说明》一函。

  内容:“此烟盒为先父杜月笙先生六十寿辰时由杨管北先生

  等人所赠,杨先生等人与先父为至交好友,故对此物件甚为

  喜爱,曾置放在上海家中书房内自用,后迁居香港时因哮喘

  加重不再吸烟,故转赠予先义母令辉(孟小冬)女士。杜美

  霞,钤印:杜美霞 西元2018年 9月19日”

  L:10.5 cm W:8 cm H:1.5 cm

  RMB: 无底价

  缀玉雅集,以高超画艺精进舞台艺术

  民国时的梨园行,大家都爱一点书画,每个大角儿,都会画两笔。因此今天的收藏界中,梨园书画也是一个收藏品类。

  梅兰芳大师受祖父和父亲影响,酷爱绘画,他有一间书房叫缀玉轩,缀玉轩里经常有一群大名鼎鼎的画家朋友品戏论画。他们叫王梦白、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

  比如好几个人凑在一起合作一幅画,你画蔷薇、樱桃,我画竹子、山石,他画一只八哥。这张画似乎已经完成,无处可再添补了,最后的难题留给了齐白石!齐白石到底是齐白石,他索性拿起笔对着那只张开嘴的八哥,画了一只小蜜蜂,这只蜜蜂就成了八哥觅食攫捕的对象,一下子成了整幅画的点睛之笔,大家纷纷称赞!

  这幅画被大伙儿作为三十岁生日礼物,送给了梅兰芳先生,且对梅先生日后的演艺生涯影响极大。梅先生自己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的回忆道:“中国画里那种虚与实、简与繁、疏与密的关系,和戏曲舞台的构图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是我们民族的对美的一种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

  还有一次,梅先生打算画一张佛像当作生日礼物送给朋友,他画了罗汉倚松,坐在石上,刚画了一半,陈师曾、罗瘿公、姚茫父、金拱北几位来了,梅兰芳画完之后请几位老师指点。金拱北认为缺少一双草鞋,就在罗汉身后添了一根禅杖,一双草鞋挂在禅杖上,还补了一束经卷,并在画上写了几句跋语:“畹华画佛,忘却草鞋,余为补之,并添经杖,免得方外诸公饶舌。”

  让我们来看看梅兰芳先生画的罗汉:


  Lot 069

  梅兰芳、方琦  罗汉·书法

  1926年作

  设色/水墨纸本 成扇

  款识:

  1.丙寅夏梅兰芳敬绘。钤印:浣华

  2.半壁烟霞接小松,孤亭高峙小桥通。谁知幽谷昏还在,时有岩花晤涧红。秋林枫叶晚萧萧,乘兴携琴过墅桥。人在翠微寻不见,白云如练束山腰。霜气满空山,疏疏残叶落,染得寒林图,宛入清秘阁。右录台翁句,方琦。钤印:方琦之印

  说明:方琦(?-1941)


  Lot 070

  梅兰芳绘  佛释人物画六帧

  1923年作

  设色绢本 镜心

  款识:南无阿弥陀佛,癸亥四月梅兰芳敬写。钤印:浣华、浣华供养(六次)

  28×16.5 cm×6 11×6 1/2 in×6 约 0.4 平尺(每幅)

  RMB: 无底价

  梅先生从学画佛像、美人以后,注意到有许多形象可以运用到戏剧里面去,他觉得中国戏剧是活动的水墨画,于是不断向中国传统艺术中学习。

  徐城北先生这样说:“越是文化根基深厚的观众,就越发会觉得梅大师的表演深不可测,就会觉得这一个水袖有如‘吴带当风’,那一个指法好像龙门石刻……”

  君秋故物,带你走进张君秋大师的艺术世界

  继梅、尚、程、荀创立“四大名旦”之后,优秀的青年旦角演员不断涌现,梨园之内百花齐放。这其中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佼佼者,他就是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并列为“四小名旦”的张君秋先生。

  今天的梨园,流行着“十旦九张”的说法,张君秋先生创立的张派艺术是有多火?著名荀派老艺术家孙毓敏先生曾说她一生致力于改良荀派戏,大量加入了张派唱腔,谁让张派好听、流行、受欢迎呢!

  张君秋先生拜梅兰芳先生为师,在吸收了梅派的“甜”,程派的“婉”,尚派的“坚”,荀派的“绵”之后,创立了全新的张派唱腔。唱法上灵活多变,表演上声情并茂。在琴棋书画各方面,张君秋先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本次拍卖有几件重要拍品,是张君秋先生旧藏,除了上文提到的一把胡琴,还有一副鼓板和两套张君秋先生亲笔绘制的册页。随拍品附有谢虹雯女士提供的珍贵照片,静静诉说着他们患难时期相互扶持的感人爱情。


  Lot 053

  张君秋旧藏  鼓板

  材质 红木

  说明:1.附照片及谢虹雯说明。

  2.19 79年文革后,张君秋到中国戏曲学院任

  教,鼓师白登云先生特赠张君秋鼓板一份。

  L:27 cm

  RMB: 无底价 ▲高盛麟(左)、白登云(右)


  Lot 054  (二十一选九)

  张君秋赠谢虹雯  花鸟册页

  1989年作

  设色纸本  册页二十一开

  款识:赠爱妻:常笑增健康,量大无烦恼。持此以养

  生,可以享寿考。虹雯六十大寿,纪念多笑。己

  巳十月廿四,君秋时年七十。

  钤印:人长寿、吉祥、张君秋、君秋遣兴(二十一次)

  说明:附谢虹雯合影。

  25.5×32 cm×21  10×12 5/8 in×21  约 0.7 平尺(每幅)

  RMB: 无底价




  Lot 055

  张君秋  花鸟册页

  设色纸本  册页十二开

  款识:1.辛未春君秋。2.君秋。3.雏凤,君秋七十作。4.蔬香

  图,辛未春,君秋。5.朝露。君秋。6.事事清白。辛未

  岁除,君秋。7.辛未新春佳日。君秋画于沁翠轩。8.辛

  未春,君秋画于沁翠轩。9.好样。君秋七十。10.秋色

  图。君秋。11.君秋自乐时年七十有二岁。

  钤印:张君秋(十一次)

  题跋:陈曼生云:“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时见

  天趣。”君秋弟挥洒自然,具有个人格调。欣赏此

  册,可领略其味异,旁书数语以记之,庚午(1990

  年)初冬佳日,

  麐庐题。钤印:渤海许生

  题签:君秋随笔。

  麐庐题。

  钤印:麐庐

  说明:附照片及谢虹雯说明。

  题跋:45×62 cm  17  3/4×24  3/8 in  约 2.5 平尺

  画心:45×62 cm×11  17  3/4×24  3/8 in×11  约 2.5 平尺(每幅)

  RMB: 无底价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转发给更多的人,你也可以去现场看梅兰芳的老照片,老物件,并且扩散给更多的人。希望让大家想起他时,不再想起的是张国荣的脸,而是梅兰芳。


  

  想看更多精彩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





  画事君个人微信

  试试加个好友吧

  (发送好友申请,请先自报家门)

  

  ↓↓↓↓↓↓


  “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

  评论区留言,和画事君聊天儿

  画事商店,好书好看,点击进入

  

  ▼▼▼

  画事商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