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致肥宅:你的体重里 75% 都是心事

[复制链接]

217

主题

0

回帖

66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8-12-18 22: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jpg

  摄影作品《每日早餐》记录了世界各地儿童的饮食图谱。图/Gregg Segal

  本文转载自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 | 阿饼

  没有什么是吃不能解决的——饥饿的时候,吃能果腹;开心的时候,吃能助兴;压抑的时候,吃也是一种无声“呐喊”。但我们不能缺少一场关于正常进食的饮食艺术教育。

  “肝帝我是肝帝,我不需要防沉迷。噢,噢,减个屁减个屁减个……减肥跟我没关系,肥宅我还减个屁!来来,甜甜圈、香肠卤蛋方便面,煎饼果子撸个串,一起一起别客气。来来,酸菜鱼、可乐雪碧王老吉。晚上回家去吃鸡,遇到神仙别生气。”

  好好的一首由火箭少女 101 演唱的《卡路里》,原本担心卡路里过高、身材走形的歌词,却遭遇 7 位网友窜改歌词,变成了上面的“肥宅版卡路里”《减个屁》。有 B 站网友评论,歌词“过于真实,都看哭了”。

  “丧”文化刚落潮,“肥宅快乐”系列又涨起。当今物质生活愈加丰盈,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食物变得越来越唾手可得。年轻人从“吃货”“佛系青年”进化成“肥宅”,生无可恋地宅在家里填塞可乐、薯条、比萨等垃圾食品,在“颓废到忧伤”中虚度年华,直至人生失控。

22.jpg

  摄影师Gregg Segal通过《每日早晨》系列直面全球儿童肥胖问题。图为来自德国汉堡的Greta Moeller,7岁。

  01  

  吃,一种自我安慰方式

  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变迁里,平均每 70 年就有一次大灾荒,饥饿是写在骨子里的基因,以至于吃从来都是政治正确的事——

  古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民以食为天”“食得是福”,今有“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能,那就再来一顿”“饿不饿,不如我煮碗面给你吃”……

  甚至当你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在朋友圈里宣布今天开始减肥,还会遭遇朋友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云投食”——家人或朋友通过网络给你点外卖,送到你所在地址,以爱的名义恶作剧。

  据《重庆晨报》报道,南京的姜小姐曾经一天收到过四五杯奶茶、一周连续五天的外卖里都有娃娃菜……3 个月下来,她不仅没有减肥,还被成功“喂”胖了 10 斤。


  不少肥宅大呼,“我也需要这样的朋友”。图/《重庆晨报》微博

  四届“全美最佳医生”得主、美国营养学会主席大卫·赫伯博士认为,用“吃”的方式应对情绪问题的确有遗传上的原因。自古以来,人类面对的最大忧虑就是食物不足,一旦能吃饱,所有的问题就将得以解决。

  但如今,工作、婚姻、人际关系、个人价值——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我们的基因无法快速地辨别,而依旧把它划为“缺乏食物”的范畴。事实上,无论怎么吃,这些问题都还在。

  研究表明,和体重正常的人相比,75% 体重超重的人潜意识里把吃东西当作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这与饥饿无关,却与肥胖息息相关。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中心副主任苏珊·鲍尔曼博士认为,“压力山大”成了现代人暴饮暴食的一项重大原因。因为压力而摄入食物,被称为安慰性进食(comfort eating),也叫做情绪性进食。

  美国马里兰大学网站上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 75% 的过度饮食是由情绪性进食引起的。澳大利亚在 2016 年的全国健康调查也发现,肥胖问题已成为“全国悲剧”,有 90% 的超重和肥胖女性会安慰性进食,男性则为 86%。

  并不只是压力会让你产生过剩的食欲,更多时候,你面对的只是一种模糊、消极与空虚的情绪,你说不出是什么令你烦躁不安,但你知道,吃吃吃会让你好受一些。

  02  

  深夜吃东西的魅力,

  就是那一抹罪恶感。

  每一个深夜还醒着的肥宅心里,都藏着一只没吃饱的“妖怪”。当他们拿起手机点开外卖 App 时,就仿佛听见“妖怪”在说:“再长的夜,没有什么熬不过去的。”

  从火锅、麻辣烫、小龙虾,再到炸鸡可乐、炭烤羊腿、啤酒烧烤,夜宵填满的,是你的胃还是你的心?你吃进去的,是食物还是一整天的情绪与压力?  

  《中国城市夜宵消费趋势大数据报告(2017)》以“谁在深夜寻找幸福的味道?”为主题,计算分析得出:我国城市夜宵消费人群中 60% 左右为男性,而女性占比约为 38.78%;小龙虾是夜宵的首选,快餐与火锅分别位列第二及第三。这份报告折射出当今国人在消费理念上由温饱型转向享乐型的巨大变化。

  多项研究证明,比起白天进食,夜间进食更容易让人们形成情绪性进食的习惯。普遍的心态是因为担心自己会变胖,所以在白天尽量不吃,但到了晚上又会控制不住吃很多,反复循环。这正应验了《深夜食堂》中的一句台词:“深夜吃东西的魅力,就是那一抹罪恶感。”

  根据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铃木真理教授的研究,那些从事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工作量大,且无权决定自己工作的数量和品质的人,更倾向于通过满足晚上的食欲来消除工作上的压力。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习惯吃夜宵的人通常在凌晨两三点前是不会睡觉的,他们也不认为缺乏睡眠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反而视为一种生存常态。而缺乏睡眠会让人体处于一种生存应激的状态,引起一种叫做氢化可的松的激素的增加,让人体处于兴奋的状态。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饮食紊乱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

  吃东西这件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犒劳自己,对于情绪性进食者而言,是折磨自己。

  除了夜晚,情绪性进食还经常突然就发生。比如在非饭点时间,你突然急切地想来一顿可乐、芝士蛋糕或韩式炸鸡。因为压力情绪同样会导致激素氢化可的松增高,它会让你对高油、高糖、高盐食物异常渴望,它们可以给人一瞬间的愉悦感。摄入糖和脂肪会释放大脑中的类罂粟碱和β内啡肽。作为一种能够止痛的神经调质,类罂粟碱是可卡因、海洛因等许多毒品中的有效成分。

  在国外,已有研究人员将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和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划分为“食物成瘾”。因此,戒“肥宅快乐水”和戒毒,本质上并没有太大不同。

  酒足饭饱后,愉悦感消散,你挺着饱胀的肚腩,迎面而来的是深深的自我否定与内疚懊悔,你很可能会因此而采取各种方法将食物排出体外,例如抠喉催吐、滥用泻药或过度运动。


  情绪性进食者大吃一斤之后,就被深深的罪恶感附体。

  相比之下,生理性的饥饿通常是逐步产生的。

  当你开始感觉到逐步的饥饿,但并非不能忍受,你还保有足够的理智去挑选健康的晚餐。

  当你吃饱了,你也不会有愧疚感。也就是说,吃东西这件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犒劳自己,对于情绪性进食者而言,则是折磨自己。

  不仅如此,情绪性进食还将令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再往前迈一步,很有可能就变成神经性贪食症及暴食症。你对食物和情绪都感到越来越无力,也越来越难控制自己的体重。最终,你再也不能选择健康的方式来处理情绪问题了。

  美国一档健身真人秀节目《陪你一起健身的疯狂教练》中,通过疯狂进食增肥 50 斤左右来陪伴客户一起减肥的私人健身教练,无一不在自己增重到一定程度时,出现情绪波动大、沮丧、自闭、行动力丧失、人际关系处理糟糕等情况。

  有位年轻的女教练几近崩溃,失眠、焦虑、抑郁、生育能力受损,甚至怀疑自己的生存意义。这相当于一个短期增重的实验,侧面证明了肥胖对人体与情绪的影响。

  03  

  一场关于正常进食的饮食艺术教育

  情绪性进食这种“瘾症”,完全和酒精、毒品及所有让人身陷其中的事物一样,可能导致身体慢慢衰亡,或者突然死亡(心肌梗塞、呕吐时窒息等)。还经常有人自杀,一些人未遂,另一些人成功。对这些人来说,食物不再是帮助他们活下去的燃料,而是抢夺他们生命的瘟疫。

  当下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情绪性进食远比我们想象的普遍,而且被谈论得很少。因为它让人难以启齿:父母、伴侣、朋友、医生都不知情,有时甚至本人也没意识到问题。同时,相比厌食症或暴食症患者,这部分人并不会身形消瘦,也不一定会体重超重,他们通常还在职场和社交中表现得很正常。

  情绪性进食发作时,看起来只是一种私人饮食习惯,吃东西时“一切尽在不言中”,更创造了一种盖住问题的朦胧感。这种情况下,对于情绪性进食的研究、表述、症状和治疗,都成为了一个秘密。


  有人即便疯狂进食,也难以摆脱心事重重。图/Getty

  法国作家柯莱特·孔布著有《理解与治疗暴食症》,她认为不应该把暴食症当作精神病来治疗,而应该把它视为一场关于正常进食的饮食艺术教育。孔布发现,一个人如果回到用最原始的进食方式来表达自己,即已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他们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震耳欲聋’的暴食来‘呐喊’,希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心声。”

  另一方面,孔布也认为,情绪性进食者不只吃得很多、很快,并且越来越频繁。“吃得太多、太快代表了两种特征:过度和加速。……这是代表了速度、数量、过度和强烈的文化。饮食行为的加速和过度所带来的愉悦只是从表面上消除了他们的失望,因为这种越位似的逃避让他们不能感受到活着的真实感,也不能体验一切的情感。”

  尽管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法国心理学家凯瑟琳·艾尔薇认为,情绪性进食带来的身体上的折磨,其实是很微小的一部分痛苦。“事实上,情绪性进食是他们自身唯一在表达的、鲜活的一部分。我甚至能说是最好的一部分,因为进食让他们继续活着。”


  对肥宅来说,“进食让他们继续活着”。

  想要解决情绪性进食的问题,成都心理咨询师熊玲倡导的方法不是压制自己暴饮暴食,而是做真实的自己,尤其是要锻炼自己正常的攻击性和表现力。

  她解释,所谓正常的攻击性,体现为有竞争意识和正常的反击力,比如敢于上进或超过别人、敢于表达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敢于回应别人的攻击、敢于否认别人的意见、能够拒绝别人的要求等。

  “只要你想做回一个正常的人,那就必须得这样做,打破症状的心理固着。”

  *本文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享有传媒界"话题策源地"的美誉。关注新周刊公众号(id:new-weekly),每天了解最新锐的话题和生活方式。

  进群领福利

  

  扫码关注

  ID:wwwqifu

  回复“ 3 ”即可获取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