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0

30岁之后,有哪些事情值得被“重新定义”?

[复制链接]

213

主题

0

回帖

8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5
发表于 2018-12-23 11: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言太语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踏入新的人生阶段,我们已经进入了“重新定义”的世界。

  如果我们无法定义成长,就终将会被未来所淘汰。

  三十岁以后的人生,你需要重新定义时间、工作和学习。

  尽可能把时间花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和事情上,

  为你的工作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不断刷新自己的常识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问题,时间终会给你答案。

  作者|墨多先生

  来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我特别喜欢经济学家周金涛曾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如果你最近看过蒋雯丽主演的《正阳门下的小女人》这部剧,且把人生拆解为一个个以10年为刻度的基本轮回,便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什么是“康波周期”、什么叫做“时势造英雄”。

  回过头来看,20岁到30岁,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可惜的是,只有极少数人懂得“水能载舟”的道理。

  这里的水,指的是势。大多数人只知道埋头苦干倾其所有,以至于努力错了方式还全然不知。

  与之相比,30岁到40岁更像是一段艰难的“爬坡期”。此时你少了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却多了些深思熟虑后的持久力。

  毕竟,人到“中场”,不仅是对上半场的复盘,还是对下半场的展望。

  用句时髦的话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重新定义”的世界。好比十年前,乔布斯定义了水果,哦不,是手机。紧接着,社交、零售、金融、制造、医疗、教育、出行统统都被大佬们重新定义。

  过去的十年,已和未来的十年交棒。

  查理·芒格说:我每天早上醒来,都会试着让今天的我比昨天更聪明一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无法定义成长,就终将会被未来所淘汰。

  因此,恰逢33岁生日前夜,我想谈一谈过去一年关于工作、时间学习的3点思考:

  01

  如何重新定义工作

  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一次俞敏洪回母校演讲,有句话让我记忆尤深,他说:“人的一生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举个或许你听说过的段子。

  话说,曾经有3个兄弟在建筑工地砌墙。此时有个人走过来,问他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悻悻地说:“你没看到吗,我在砌墙呢。”

  第二个人认真地回答:“我在修建一座大楼。”

  第三个人快乐地回应:“我在建造一座美丽的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对一件事有怎样的看法,决定着你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

  性命、生命和使命,这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高。

  然而,对于工作而言,大多数人却停留在第一层,觉得工作是件“性命攸关”的事情,尤其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原本活着就不容易了,哪还顾得上什么使命。

  其次是生命,这是几乎所有人会追求的第二层境界,但本质上追求的还是为自己获利。好比我赚了多少钱、拥有了什么地位,通过这些我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让周围人能看得起你。

  最后是使命,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使命感”,即你做一件事情时为其所赋予的意义,它与贫富无关、与地位无关。

  好比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他这辈子坚持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捏“江户前”流派的传统寿司。在他成名之前,想必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一辈子永远重复一件事,这有意义吗?

  小野二郎却坚信,任何工作你都能找出它的意义。他说: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就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别人尊重你的关键。”

  由此看来,使命感并非是什么很玄的东西,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赋予其某种深层次的意义。

  尼采曾说:“He who has a strong enough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在我看来,先给一件事情赋予某种意义,往往比做成这件事情本身更加重要。

  这就好比你在自己的心智里安装了一款GPS,无论前方道路多么艰难险阻,你始终可以寻回出发时的方向。

  举个例子。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功能上线。身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我抢先注册了两个号。(毕竟,错过了微博,不能再错过新一波的发财机会)

  然而,注册完以后我迟迟不知如何下笔,后来这个计划索性被繁杂的工作挤兑没了。

  过了两年,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是某某公号发家致富的故事,于是我又心动了,连续注册了3个号,直至达到一个手机号码捆绑公号的上限——本号是2016年注册的最后一个。

  如你所料,当时很多人都说微信风口已过,新的公号再无出头之日。虽然我也早已不抱希望,但还是硬着头皮在2016年春节后发表了第一篇原创文章。

  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大大影响了我对写作的看法。

  文章发完后时隔两日,有位读者加我微信留言:“谢谢你的分享,你让我重新认识到了独立思考的力量,期望你一直能够坚持下去...”

  正是这句朴实的话,让我在鲜有人阅读的情况下坚持了33个月,平均保持每周1~2篇的原创文章,倒逼自己每天读书。

  所以你看,当你把一件事情的结果仅仅定义为“发财出名”的时候,它很有可能坚持不下去,因为眼前的短期困难会让你心生质疑。

  但如果你能把一件事情“重新定义”,比如我把写作看成是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桥梁,并设定了一个“小目标”——同10万职场人一起学习独立思考,于是我相当于拥有了一种长期承诺,它会帮你无视任何困难。

  所以,当我过了30岁以后再做很多选择的时候,首先会关心一件事情的mission,好比面对新人的时候,我总会多问一句:

  “这件事除了赚钱以外,你认为它还有别的意义吗?”

  毕竟,马克思·韦伯曾说过:人,是唯一被意义而驱使的动物。

  02

  如何重新定义时间

  如果说重新定义一件事的意义,能帮我们判断出“什么才是正确的事”;那么重新定义时间,则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做事”。

  之前我曾无数次的提到过,时间,是每个人当下唯一的稀缺资源。

  只可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时间的囚徒”。换句话说,普通人口口声声喜欢说自己“忙”,本质上是因为时间不受自己所支配。

  反之,我细心观察过许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从来不会说自己有多忙,而是说:“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控时间的“主动权”。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在硅谷上班,据他所说,硅谷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到了6点就没人了。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创业公司能有前途吗?可事实上,这种“懒散”的工作习惯一点也没耽搁人家的创造力。

  在我看来,之所以硅谷的互联网公司如此轻松,本质上是因为其掌握了一种正确的工作方法,即“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多数人每天80%的工作内容其实都是不产生价值的。

  比如中国人喜欢开会,但却不擅长针对具体目标提出本质性问题;又如中国人喜欢社交,经常为了一点屁事儿来来回回应酬...我们看似每天都很努力,但实际上都是在小数点后面挣扎。

  之前我看过一本书叫《WHEN》,中文翻译过来叫“时机管理”。看完以后我有个直观的感受,就是所谓的时间管理是个伪命题,我们真正应该管理的是自己的专注力,也就是精力。

  比如,我发现身边太多创业者都是“以大为荣”,而不是“以小为美”。

  包括曾经的我在内,很多人创业连毛都还没有,就喜欢一上来铺摊子,先搭个十几个人的队伍,然后坐在会议室里天天讨论。今天搞个团建,明天搞个聚餐,就是搞不出一个像样的产品。

  事实上,所谓的“时机管理”,可以理解为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儿。

  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几乎一个阶段只有一个关键任务。尤其在初期阶段,比如找到100个真正能购买你产品的用户,其它什么团队、管理都是浮云,就算找个合伙人都有可能随时和你翻脸。

  所以,时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场零和博弈。

  你把时间花在了错误的人和事上面,就等于白白送给了对手同样的时间。所谓看得见的敌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敌人,例如时间。

  阿里巴巴文娱集团总裁杨伟东,在今年优酷春集的发布会上说:“我们的终极对手是睡眠。”

  这句话让我细思极恐。人的一天24个小时,除了工作以外只有七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如今却成了各种互联网巨头争夺的战场。

  想像一下,原本一天工作就很累了,好不容易躺在床上,结果不小心刷了下抖音一下到了凌晨3点,第二天顶着熊猫眼去上班,哪还有什么效率可言?

  因此,回过头来总结:时间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资源,千万不能让它成为别人的战场。

  做人可以有意义的“闲”,但却不要无意义的“忙”。

  重新定义属于你自己的时间,我认为是每个人真正拥有自由的最高前提。

  03

  如何重新定义学习

  投资大神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

  30岁之后我一直在想,如果说学习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那么在这个认知升级的时代,我们普通人究竟要学习的是什么?

  后来,我读完Ray Dalio的《原则》这本书后总结出了一条心得,即:学习重新定义常识。

  所谓的常识,它指的是大多数人所普遍具备的基本认知。

  也许你会疑问,既然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花时间拿来学习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有一半的常识正在被重新定义!

  换句话说,今天的常识是来自于过去人类总结出的经验,可遗憾的是,其中很多东西已经不适用于明天的逻辑。

  比如,想必很多人对拼多多有质疑,但事实上它却凭借着对需求端和供给侧的改造;

  又如,倘若几年前你听说有人要做共享单车,你肯定不会认为这事儿能成。可实际上呢?虽然如今我们仍然对其褒贬不一,但确实马路上骑单车的人至少多了一半。

  由此可见,如果你还继续抱着过去的经验不放,那么你势必会被新的常识所打败。

  所以,当我们再谈到学习的时候,我认为有两个东西值得拿过来讨论:一种是大多数人知道的常识,另一种是只有少数人知道的常识。

  第一种常识,知道的人很多,做到的人未必。

  这就好比我们都知道读书的价值,也明白“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道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仍无法坚持。

  就如我经常听到有人和我抱怨:“这本书好厚,这篇文章太长,读起来好费劲呢...”。仔细想想,究竟是书本难读,还是你太浮躁呢?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延迟满足”,它的对立面是“即时满足”。换句话说,比起那些半衰期长的事情(例如读书),多数人更喜欢做那些收益感高的事情(比如刷抖音)。

  我们太多人急功近利,以至于往往不自觉地掉进“管窥效应”的陷阱。

  正如迷茫的人会越来越迷茫,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资源、不懂道理,而是他们把精力全部放在了迷茫本身,而忽律了努力坚持的原本价值。

  所以,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其所阐述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你要将普通人所都知道的常识,化解为自己实际的行动。

  好比金庸笔下的“傻小子”给郭靖,明知自己天资愚钝,可后来却被奉为“侠之大者”,正是因为它秉承了一个极笨的原则:

  “别人一天能学会的,自己就学十天;别人一遍能搞定的,自己花十遍也得搞定。”

  第二种常识,能够被践行,但很难被描述。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越是那些成功人士,越喜欢反复提到一些抽象的概念。

  所谓概念,其实是人们对于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的感性归纳。

  好比“创新”这个词,市面上有很多的提法,例如颠覆式创新、微创新、跨界创新、开放式创新、边缘式创新...

  你会发现,原本简简单单两个字,当它前面加上了不同的形容词,意思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你认真梳理过这些概念,就会发现一个本质,即:我们所常说的创新,并非是指创造那些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的、并不存在的事情。

  就好比有人评价爱迪生,他的正确标签应该是个商人。因为他的电灯泡发明是基于英国物理学家斯旺的基础上,他不过是把“碳丝”这项发明更好的产品化了而已。

  因此,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创新时,我认为有个观点阐述的特别好:所谓的创新,本质上是一场抢夺用户心智的革命。

  创新的意义,是为了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

  学习了解概念有啥用呢?当你对一个概念有了更本质的认知时,它便会成为你判断所有事情时的有效决策工具。

  例如Amason创始人贝索斯,当他在谈到对创新的理解时,始终坚持“3个不变”,即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快的配送、更低的价格”,并且认为所有的创新都会始终围绕这三点。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自以为了解了别人嘴中的概念,实际上却并不知道其深层的真正含义。

  尝试学习概念,首先要摒弃“不求甚解”的思维定势。当一个新物种被人反复提及,我们必要分析它背后的深层逻辑,否则,就会在下一波浪潮中错失机遇。

  因此,学习这件事情,其实并没什么高深。

  在我看来,学习的本质是不断刷新自己的常识,通过“延时满足”和“深度思考”,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

  04

  总结寄语

  老话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身处两者之间,我对30岁后的自己有三点展望:

  一是角色自由;二是时间自由;三是认知自由。

  首先,是角色自由。

  人生是一场RPG(角色扮演游戏),最难的地方就是处理自己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是非功过谁来评?决定者往往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但问题是,倘若一个人总拿别人的眼光来评价自己,那么多半人生不会幸福。

  所以,如何从容面对角色所为你带来的是非疑惑呢?我认为是“像水一样”,就如李小龙生前所说的那句话:

  Empty your main,be formless,shapeless,like water;and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 a bottle,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water in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Water can flow or can crash.be water,my friend.

  其次,是时间自由。

  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的时间是绝对自由的,所以我所指的是“相对自由”,即:尽可能把时间花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和事情上。

  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早早拥有了财富自由,但时间却不是自己的,每天纠缠在自己不想面对的人和事上,心理该有多不爽。

  因此,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弹性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有意识地夺回时间的主控权。

  最后,是认知自由。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产生在认知不同,你说往东好,他说向西好。所谓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极容易陷入到已有的认知中固步自封,以至于产生成见,和别人格格不入。

  因此,认知自由就是把人生作为一个开放式问题,永远不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的的答案,因为它极有可能禁锢你对世界的看法。

  以上,便是我对30岁人生后的“重新定义”。

  最后的最后,送上你一句我最喜欢的话作为寄语:

  这个世界上一切的问题,时间终会给你答案。

  与君共勉。

  本文作者:墨多先生,北京大学硕士,英国全球青年创意企业家得主,百万职场爆文作者,关注公众号@墨多先生,获取100条职场晋升秘笈。

  -END-

  

  点击图片阅读

  刘强东被员工坑死,马云在小饭馆痛哭:学别人成功前,学他们如何失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