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4|回复: 0

她出身显赫竟自杀身亡,身为考古专家,一生坎坷却守护了无数中华国宝 ...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 2018-10-6 02: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来源:眠眠冰室(mian013


01



南京东郊的灵谷寺风景区,森林茂密,环境幽静,平时游人不多。这里不仅有千年古刹灵谷寺,还有民国时期建设的三座北伐战争和淞沪会战、长城抗战中牺牲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以及谭延闿、邓演达等名人墓园。一座纪念阵亡将士的灵谷塔就矗立在景区中央,那绿色琉璃瓦的披檐十分醒目。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个岁末,寒风萧瑟,灵谷寺景区更显得冷清。这天下午,一辆轿车开进景区,车上走下一位仪容端庄,气质优雅的女士。她平静地将手中的大衣交给身旁的司机,缓步向着灵谷塔走去。


没过一会,塔下为数不多的几个游人惊恐地发现,夕阳中一个身影如同一片落叶,从数十米高的塔上飘然而下。司机听到游客的惊呼,急忙赶过来,只见一个生命已经凋零。



灵谷塔



事后,人们在女士交给司机的大衣口袋中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是她在人生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我的死,与司机无关。那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愿让无辜的司机受到伤害。


这位女士是谁,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原来,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




02



曾昭燏1909年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峡石村,她的家族有着显赫的家世。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国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曾昭燏的曾祖父,就是曾国藩的二弟曾国潢。


曾国潢不像曾家九弟曾国荃那样,跟随曾国藩在湘军中建功立业,加官进爵成为朝廷大员。而是常年在家乡照顾长辈,教导曾氏子弟。曾国藩也夸奖这个二弟“劳苦最多,好心好报”。





诗书传家,绵延两百年的曾氏家族可算是人才辈出。到了曾昭燏这一代,她的兄妹七人,个个都是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社会精英。


大哥曾昭承,哈佛大学硕士,后来担任台湾工矿公司总经理。二哥曾昭抡,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解放前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后为中国科学院首任学部委员。弟弟曾昭拯,上海大夏大学毕业,著名书法家。


妹妹曾昭懿,北平协和医学院博士,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门生。二妹曾昭鏻、三妹曾昭楣,分别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和生物系。


曾昭燏还有几个同辈亲戚也是名声显赫,其中有曾国藩孙女曾广珊的儿子,留学哈佛的博士,抗战时期的兵工署长俞大维。曾广珊还有个外甥陈寅恪,后来成为最负盛名的国学大师。






03



曾昭燏在二哥曾昭抡的影响下,于1929年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先后在外文系、国文系求学。那时的中央大学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位居亚洲第一。国文系也是名师云集,黄侃、吴梅、胡小石等人,都在这里执教。


曾昭燏成为学术大师胡小石得意的女弟子,她跟着胡先生,研究甲骨文、金文、商周铜器;她写的诗词含意深邃,词藻美丽,被称为“当代李清照”。


那一届,国立中央大学理科也有一位出类拔萃的女学生,她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物理学家吴健雄。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学念研究生。她出人意料地决定,放弃快要拿到的学位,自费去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她成了读这个专业唯一的中国女留学生。





她意图学习先进的西方考古方法,为发掘悠久的中华文明服务。为此,她还特意写信向中央研究院的历史学家傅斯年请教。傅斯年的妻子俞大綵还是曾昭燏二嫂俞大絪的妹妹。




04



曾昭燏刻苦学习钻研,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伦敦大学的考古学硕士学位。她的论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详尽列举了从2000多件古代铜器上整理出的600余种徽识,论文深受英国学者赞扬。


随后她去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馆实习。作为研究人员,参加了柏林地区以及什列斯威格田野的考古发掘。1938年返回英国,任伦敦大学的考古学助教。


就在曾昭燏刚到柏林不几天,就传来了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消息。曾昭燏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这年年底,又从报纸上读到更加令人沉痛的消息,南京沦陷了。她心如刀割,不由得失声痛哭。作为海外学子,曾昭燏唯有坚强地完成学业,以图日后报效祖国。


1938年,日寇的铁蹄已经踏向半个中国,曾昭燏心系灾难深重的祖国。她不顾家中的劝阻,谢绝了伦敦大学的聘书,毅然决定回到了战火中的祖国。





一件小事,促使她下定了回国的决心。这天午餐时,席间一位教授讲到他曾与一位美国学者前往北京十三陵参观。由于道路崎岖不平,美国人向当地向导抱怨说:“这路是什么年代修的?”向导淡然回答:“大概两三千年前”,美国人听罢不再作声。


曾昭燏听后深为触动,中华数千年文明,如今却面临强盗蹂躏,自己应该为祖国的抗战出力。


除了留下回国的路费,曾昭燏把在英国结余下来的英镑连同自己的一枚金戒指,都委托抗敌后援会捐给了正在浴血抗战的中国军队。一张刊登在上海《新闻日报》头版的照片被她保留到抗战胜利。照片上,在日军轰炸后的废墟边,一个幼儿坐在母亲的遗体旁边大哭。




05



当月,曾昭燏就回到了大后方昆明,加入从南京内迁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担任专门设计委员。她发挥自己的学识,参加了云南大理、洱海境内的考古发掘。以及龙泉遗址、白云甲遗址和四川彭山江口一带崖墓的发掘工作,撰写出考古报告与论文。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仍然顽强地坚持发展,因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绝不能断。


1941年初,曾昭燏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从此她将毕生精力贡献给国家的博物馆与考古事业。在此期间,她与考古学家李济合著完成了《博物馆》一书,这是一部关于博物馆基础理论的经典专著。





抗战胜利后,曾昭燏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回南京。1948年底,国民政府中的一些人策划将中央博物院的珍贵文物装运去台湾。


听到这个消息,曾昭燏和郑振铎、徐森玉等文化名人联名上书,明确表示反对: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在他们的坚持下,三批运到台湾的852箱文物终于全部运回了大陆。


曾昭燏终身未嫁。在她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妇女追求个性解放的时期。当时一些文化妇女流行“结婚是女子坟墓,会葬送一生”的看法。



年轻时代的曾昭燏



曾昭燏受堂姐曾宝荪的影响很大,曾宝荪是留英归国的中国早期教育家,她认为:一个人如果结婚,只能教育服务一家几个人。如果不结婚,便可教育服务无数人。


曾昭燏为了专心于自己向往的事业,也决心独身。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有苏联专家来访时善意地问她:“曾小姐准备何时出嫁?”曾昭燏意味深长地回答道:“我早就嫁给博物院了。”她的确是把自己的一生嫁给了国家的文博考古事业。




06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博物院改称南京博物院。曾昭燏先后担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她以极大的热情和全部精力投身于国家的考古事业。


她的单身宿舍就在办公室旁边,生活与工作紧密相连。在她办公室的墙上,一直挂着一张国立中央博物院创始人蔡元培先生的照片,和一份国宝毛公鼎铭文的拓片,这也表明了她一生追求的事业。


1950 年,曾昭燏主持了南京南郊的南唐二陵的发掘,她带领考古队的人员住在祖堂山下的庙中,过着艰苦的野外生活。人们常见她白天在泥泞的考古工地上,拄着拐棍跋涉,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整理出土的文物。





曾昭燏生活十分节俭,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衣服也不讲究。给亲友写信,她会将用过的旧信封反过来折好再次使用。甚至掉在地上的饭菜,都会捡起来洗干净吃掉。


可是她对待员工却非常慷慨,她的稿费和存款都用在了公务招待和接济遇到困难的职工。在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活动中,她带头捐出自己所有的积蓄。


曾昭燏克己奉公,从不占公家便宜。她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后,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本院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绝对不准私人收藏古董。她自己以身作则,不玩古董,还把自己收藏使用的清代茶具捐给了国家。


作为院长,曾昭燏亲历亲为做好博物院的业务工作。每次展览,从设计到选择藏品,编写说明到现场布置,她都亲自参与。至今,南京博物院还存有她用娟秀工整的蝇头小楷写下的藏品目录。


在我国考古界有“南曾北夏”的说法,“北夏”指的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南曾”就是曾昭燏。




07



曾昭燏始终追求进步,努力跟上时代。可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她的家族历史让后代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那时对于曾国藩并没有如今的正面评价,在5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中,曾国藩被定性为汉奸刽子手。


1957年,她的二哥,时为高教部副部长的曾昭抡和她在南京的侄子,从事戏剧理论工作的曾宪洛相继被打成了右派,这让曾昭燏心理遭受沉重打击。







此后几年,高度紧张,身心疲惫的曾昭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并且最终酿成了灵谷塔上的悲剧。就在自杀前两周,她还收到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书。


陈寅恪得知曾昭燏自杀的消息,悲伤不已,写下一首悼亡诗:“论交三世旧通家,初见长安岁月赊。何待济尼知道韫,未闻徐女配秦嘉。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灵谷年年薰宝级,更应流恨到天涯。”概括了曾昭燏短暂而又才情四溢的一生。


本文作者:眠眠,旅加华人,

《男人装》杂志专栏作者,

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知乎历史科技类达人,豆瓣签约作者

著有新书《人类学+:科学的B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