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6|回复: 0

故宫展览|来自遥远神秘之地的珍宝

[复制链接]

213

主题

0

回帖

8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5
发表于 2019-1-5 01: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前我们请“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的外方策展人和设计师带大家深入了解了整个展览。今天,我们请到了展览的中方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主任王跃工老师,跟大家聊聊贯穿在展览中的“中西交融”主题。
  2018年,我们在紫禁城雄伟的午门城楼上,迎来了“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
  这些来自异域的珍宝,以瑰丽的印度珠宝收藏为冠,同时涉及世界各大文明,自古埃及、古希腊文物至近现代无所不包。展品的时空跨度,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历史上是空前的。
  
1.jpg

  “瑰丽梵星”展区
  夺 目 纷 呈
  故宫准备的视觉盛宴
  故宫博物院对此次展览做了非常详细、扎实的准备。
  2014年阿勒萨尼基金会首次来访,表达了举办展览的合作意向,双方在展览的大致内容、展期、展厅安排等方面达成共识,展览的具体筹备工作就此展开。
  此后的4年里,我们撰写拟定展览大纲,遴选参展文物,还先后赴日本实地观摩了他们正在举办的展览,赴英国现场挑选、确认了来院参展文物(阿勒萨尼基金会藏品库房位于英国伦敦),在展览内容的准备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此次展品数量庞大、类别宽泛,而且要做到兼具观赏性、学术性,所以这个过程花费时间最长,也最为慎重。
  “瑰丽梵星”集中呈现印度珠宝,已在其他国家展出过,但“皇室甄选”这部分此前是没有展出过的,藏品在时代上跨越5000年,地域上各大洲、各主要古代文明都包括在内。对方提供藏品清单,没有脉络和思路,我们怎样做到选的内容繁而不乱、展示效果符合预期,并不容易。
  

  “皇室甄选”展区
  故宫博物院在院藏中精选了与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藏品相关的文物出展,使展览更增添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的深度和意味。
  

  17-18世纪  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天 竺 繁 星
  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藏印度珠宝
  从印度河文明时期起,印度就孕育、发展了独特的珠宝制作技艺和风格,至今仍是世界最重要的珠宝产地之一。
  南亚次大陆上丰富的矿藏为印度珠宝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
  产自戈尔康达的顶级钻石
  克什米尔色泽上乘的蓝宝石
  巴达赫尚的名贵尖晶石
  ……
  优越的地理位置则带来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
  来自锡兰(斯里兰卡)的红宝石
  来自波斯湾的珍珠
  来自南美哥伦比亚的祖母绿
  ……
  

  梵语文献中,古印度人将钻石、珍珠、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锆石、托帕石、猫眼石和珊瑚这9种珠宝比拟为9颗星球,认为由这“九珍宝”(navaratna)组成了宇宙。与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玉石丰富的寓意相似,印度人认为不同种类的珠宝能给人带来辟邪、解毒、开运等利益。
  华 梵 交 汇
  清宫藏伊斯兰风格玉器及印度风格珍宝
  此次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展品中,伊斯兰风格玉器、镶嵌金银器与珐琅器是亮点之一。在故宫博物院186余万件藏品中,同样包含了这类器物。伊斯兰风格玉器与印度珍宝于18世纪进入清宫,除这次出展的三件外,还有此类藏品约500件,是清代宫廷收藏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伊斯兰风格玉器,主要包括15世纪帖木儿帝国(Timurid Empire)建立以来,伊斯兰教流布地区的各个帝国、王朝与地区的玉器产品。这些玉器或产于中亚、印度,或来自我国新疆,它们融合了伊斯兰教装饰风格与当地的工艺技术、物产特征,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艺术风格。
  早期伊斯兰风格玉器多为帖木儿帝国产品,产自中亚,器形上受到中国瓷器和西亚金属器的强烈影响,以光素或波斯文诗句装饰为主,此次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展品中碧玉单柄罐及带有贾汉吉尔(Jahangir)名号的玉杯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典型代表。
  

  贾汉吉尔的酒杯
  17世纪是伊斯兰风格玉器的巅峰时期,但此时莫卧儿帝国与明清帝国的交通却并不通畅。直到18世纪中晚期,清高宗乾隆皇帝数次征战天山南北路,平定了叛乱,伊斯兰风格玉器才得以通过新疆这一枢纽进入宫廷。正因有这样的时间差,乾隆皇帝看到的伊斯兰风格玉器,已是风格高度成熟、技术高度发达的器物类型。
  根据两岸故宫现存实物数量分析,乾嘉时期大约有800件左右的伊斯兰风格玉器传入清宫。自器形、工艺观之,几乎包括现在所知的所有伊斯兰风格玉器种类。这类器物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不断地撰写诗文进行题咏,命造办处加刻文字并进行仿制,这种风潮甚至影响到苏州的玉器作坊,在乾隆晚期就已出现掺杂中国传统玉器风格的仿品。作为一类舶来器物,能在清代宫廷引起如此共鸣和反响,是不多见的。
  

  清   痕都斯坦白玉活环三连式水丞
  故宫博物院藏
  (非本展览展品)
  此次参展的故宫藏品,与阿勒萨尼收藏展的展品放置一处,仿佛同源而来。这样的安排是希望展现以清宫旧藏为主体的故宫博物院藏品的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器物汇集紫禁城,对我国的审美和技术产生影响,同时又被我国文化所影响。如此丰富的文化面貌非常值得关注。
  乾隆皇帝一生共留下了题咏伊斯兰风格玉器的御制诗70余首,通过此前学者们将诗文与现存实物的细致比较,我们对清宫藏伊斯兰风格玉器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存最早进入清宫的伊斯兰风格玉器,是乾隆五年(1740年)由准噶尔部进贡的,此时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之间,由于新疆战事尚未结束,进入清宫的伊斯兰风格玉器数量不多,但许多却与重大历史事件有着直接关系。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与回部和卓氏——也就是传说中的“香妃”一同进宫的玉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平阿睦尔撒纳叛乱时缴获的碧玉大盘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一对雕刻花叶纹的大玉盘进入清宫,乾隆皇帝看到玉盘后,写下了《天竺五印度考》一文并做诗《题痕都斯坦双玉盘》。在诗文中,皇帝考定了这两件玉器的产地—“痕都斯坦”:“向称温都斯坦乃痕都斯坦之误,今考梵文更正。以新疆道里方向证之,其地当由回部过葱岭,至拔达克山西南,即其地盖北印度交界说。”
  

  痕都斯坦玉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非本展览展品)
  从现存实物看,这两件大盘确实是莫卧儿帝国制作的玉器精品,乾隆皇帝的考证准确无误。这两篇御制诗文的创作,标志着乾隆皇帝对伊斯兰风格玉器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乾隆皇帝对痕都斯坦玉器的喜爱,主要集中在质地晶莹细薄、雕工细腻、不留刀痕以及“色形若混成”,即色泽与器形达到高度的统一。
  这些痕都斯坦玉器的工艺水平在皇帝心中甚至超过了苏州玉工的高度。有几个方面的例证:乾隆皇帝自己对痕都斯坦玉器的诗文题咏,数量很多,评价也很高,甚至说这种玉器达到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苏州玉工制作的玉器;第二,现在分藏两岸故宫的痕都斯坦玉器,在乾隆时期直至清末都收储在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昭仁殿的位置非常重要,就在乾清宫旁边,当时存放有宫中珍贵的带有舶来品因素的器物,比如贵重的画珐琅器物等,说明乾隆皇帝对这些玉器非常珍爱。而且,受乾隆皇帝喜好的影响,宫廷和地方开始对痕都斯坦风格玉器进行仿制。
  来到清宫中的痕都斯坦玉器也带上了清宫的特色,比如这次故宫博物院参展的青玉浮雕花纹炉,此种器物在原产地并不是这种用途,但来到清宫,被配上铜鎏金盖,当成花插或者香炉来使用。还有很多清宫藏痕都斯坦玉器,配有造办处制作的典型宫廷风格囊匣包装。这样的交融碰撞在其他博物馆藏品中是没有的。
  

  清   痕都斯坦青玉浮雕花卉纹炉
  故宫博物院藏
  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起至乾隆晚期,伴随着皇帝对“痕都斯坦”玉器的赞赏,大量伊斯兰风格玉器被当作贡品送入宫中,皇帝对这些玉器进行了区分等级的品评,并对其中的部分器物量身定做盒、袱、匣。同时,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在乾隆皇帝的亲自指导下,内务府造办处对部分玉器进行了修补、仿制。现在还能见到的这类实物遗存,包括补配灯盘的玉烛台以及只有从卷耳细节处方能分辨出差异的椭圆玉杯。
  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时,皇帝开始发现进贡入宫的所谓“痕都斯坦玉器”中,出现了一些器形怪异的作品,这些器物或吸收中国传统玉器的造型特征,或开始使用翡翠等不见于伊斯兰风格玉器的材质。他意识到这些应是苏州、扬州等地玉工仿制的成果,究其原因,无非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发出了“总应慎好恶,实觉惕生兹”的自省。
  

  清   痕都斯坦青玉长流壶
  故宫博物院藏
  这次故宫博物院展品中的三件痕都斯坦玉器雕工细腻、不留刀痕,造型与玉质玉色高度和谐,这些都是乾隆皇帝对痕都斯坦玉器大加赞赏的佐证,也是清宫仿作痕都斯坦玉器着力模仿的特征。不过,从现存实物来看,仿制的器物在造型与花卉纹饰处理上略显稚拙、生硬;在宝石镶嵌工艺方面,印度产品多以金箔为粘合剂,中国产品则惯用胶。这些技术细节可以把两种产品较为明确地区分开来,也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生动例证。
  五 洲 四 海
  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藏世界文明文物
  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此次选取270余件世界各大文明遗物出展,浓缩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这部分展品大致可以按地域分为中亚北非、希腊及地中海、中南美及欧洲大陆几部分。每个地区的展品,都包涵了其最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存,除了与国内观众见面较多的古埃及、古希腊文物外,还包括一部分此前展览很少涉及的地区。例如以玛雅文明、印加文明为代表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们是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并驾齐驱的人类重要古代文明,但地理上的巨大阻隔使中国观众很少有机会能够欣赏到来自那里的文物,此次展出的玉器、金器,是玛雅与印加文明中高度发达的治玉及冶金技术的卓越代表。
  

  马赛克面具
  

  吊坠
  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之路,此次展品中的斯基泰文物、波斯、伊朗、两河流域文明遗物,联通亚洲至欧洲文明的起源核心希腊、罗马,串起了亚欧交通的路线,以展品铺就了生动的文明交融画卷。展出的以珍贵的早期《古兰经》抄本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文物,则从宗教信仰到日常生活细节全面展示了伊斯兰文明的面貌。而对于欧洲大陆,展品则包含自早期基督教文明直至法贝热艺术的完整体系,各个地区、时代均有所体现。
  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的收藏中,同样有精彩的中国文物。我们以精心挑选的同时代、同器形的文物对应展出,包括清宫旧藏的珍贵汉代玉器。中国古代皇家有着悠久的鉴藏古物的传统,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主体正来自明清两代皇室的不断搜求。
  

  汉   白玉卮
  故宫博物院藏
  此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中首次涉及如此众多地区、时代文物的呈现,希望引领观众立于全球角度概览人类发展历程,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不同文明,发现其精妙与智慧,唤醒内心的感动;这也为我们今后筹办更大规模的综合性文物展览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参展的故宫博物院藏品,为展览提供了另一条“以我为主”的主线——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关注、思考我们自身的文明积淀。
  且让我们共同期待能在展厅中获得一日阅尽大千世界的美妙感受。
  铭 心 撷 珍
  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
  展览时间:2018.04.17—06.18
  展览地点:午门及西雁翅楼展厅
  本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
  展厅内禁止拍照及录像
  线上展览现已开通
  ▶  即刻体验  ◀
  最后,送上一个展览预告~
  铁 笔 生 花
  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
  将于6月3日在文华殿开幕!
  吴昌硕是近现代最为重要的书画家、篆刻家,在艺术上是传统与现代交汇点上坐标式的代表人物。本次展览囊括百余件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全景式展现其艺术成就,千万不要错过哦!
  参考文献:
  1. 邓淑苹:《乾隆、嘉庆时期伊斯兰风格玉器东传的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12卷第2期。
  2. 邓淑苹:《故宫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3年。
  3.《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九。
  4.《题痕都斯坦玉盂》,《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七十九。
  5. 许晓东:《清宫旧藏印度珍宝》,《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6期。
  除标注者外,文物图片版权归阿勒萨尼收藏所有
  编辑/谢菲  美编/韩雪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