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7|回复: 0

北大校长:要是有20个丁文江,20年后,中国就能变成世界强国

[复制链接]

217

主题

0

回帖

66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9-1-7 20: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蛋蛋姐说:
  大家好,我是蛋蛋姐。1936年的今天,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去世了。
  可能有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丁文江,他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址机构。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被称为“20世纪的徐霞客”。
  蛋蛋姐曾写过他的故事,为了纪念丁文江先生,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故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把这篇旧文分享给大家。
  说到地图的作用
  就算蛋蛋姐我不强调
  大家也知道有多重要
  毕竟,谁还不是个路痴咋地
  

  而今天
  我们之所以有这样一份精准的地图
  必须感谢一个人
  他爬高山下水沟
  前前后后跑了十几年
  绘制出了中国最精准的地图
  解救万千路痴于水火之中
  而这份地图
  还成了抗日战争中
  人手一册的必备之物
  成了中印边界领土谈判的关键依据
  他还绘制出了
  中国地质学界的活地图
  顺便带着中国地质学界
  强势占领世界版图一席之地
  北大校长傅斯年曾这样评价他:
  如果有二十个他
  二十年后
  中国就能变成世界强国
  这位人帅又有才
  踏实又爱国的暖男
  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丁文江
  

  1887年
  丁文江出生于江苏泰兴
  从小聪明勤学
  别人被逼着哭哈哈认字时
  丁文江就能自己读书写字
  到了六七岁
  连四书五经都能倒背如流了
  妥妥一个
  “别人家的孩子”
  

  看着儿子这么给力
  一向重视教育的家庭
  砸锅卖铁也得给他谋个好出路
  15岁那年
  他就东渡日本留学
  留学之前
  他将日本西乡隆盛的诗句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抄了下来
  浓浓报国心
  一颗“要救国必先求学”的种子
  就这样种下了
  

  本想着能踏踏实实读几年书呢
  可看着日本人对中国的歧视
  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18岁那年
  他辗转来到英国
  一年跳三级
  两年就考进剑桥大学
  

  英国剑桥大学
  可就连好好学习的梦想
  都被赤裸裸的现实扇了一耳光
  因为
  即使他每天饿着肚子
  也付不起剑桥的学费
  

  无奈之下
  他只好离开剑桥
  找了一所便宜的学校
  格拉斯哥大学
  继续学习
  

  格拉斯哥大学
  虽说这所学校比剑桥便宜
  却也被誉为
  英语世界国家第四古老大学
  英国顶尖名校之一
  在这样的氛围中
  短短3年后
  他就以优异的成绩
  拿到了地质学和动物学的双学位
  顺带掌握了英、法、德三门外语
  看着肚子里满满的知识
  他长呼了一口气
  这下子
  总算可以回到祖国
  大展拳脚搞几件大事情了
  

  带着一腔热忱
  24岁的他刚一回国
  就自个儿跑到西南地区考察地质
  然而,刚一到这个地方
  他就彻底懵逼了
  因为,当时所能提供给他的地图
  是以17世纪天主教教士
  为康熙皇帝准备的地图为底本
  而编制而成的
  啧啧啧
  这么一份有历史年代感的地图在手
  他每天有大半时间都在
  迷路
  
  。
  找路
  
  
  继续迷路
  
  
  继续找路
  
  
  找不到路的尴尬中
  

  地图上好端端的画的高山
  等他带着装备准备勘探时
  到了才发现
  哦,是个小土堆啊
  地图上画了个河流
  他兴冲冲地打算勘探下水质
  到了才发现
  这里绿油油的草地蓝蓝的天
  别说河流了
  连个小水坑都没有
  就这样
  他每天在找不到路的慌乱中
  真担心一不小心
  就被带到荒无人烟的荒郊野岭
  在狮子和猛兽的注视下
  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
  仿佛下一秒就再没有余生
  一怒之下的他
  恨不得把手里的地图给撕了
  

  然而,这才哪到哪
  野外考察结束后
  他去上海南洋中学执教
  要知道
  这所1896年创办的中学
  可是国人自主创办的
  第一所新式中学
  被民国著名教育家吴稚晖誉为
  “中国之伊顿”
  

  本想着在这个新式校园
  能找到份靠谱的地图
  不至于被牵着鼻子
  满世界瞎跑吧
  可到了那的丁文江傻眼了
  他曾幻想的美好景象
  彻底破灭了
  这个学校是要啥没啥
  什么矿物岩石生物标本
  统统都没有
  别说靠谱的地图了
  就连一份像样的,准确的
  不会带人跑到荒郊野岭的教学地图
  都找不到!!!
  他看了眼讲台下年轻人求索的眼光
  再看了眼手里这张
  能被称为古董的地图
  丁文江陷入了沉思
  

  没有准确的地图
  孩子们恐怕连国土的概念
  都无从得知啊
  要知道,在那会儿
  八国联军侵华结束
  民国刚建立,乱糟糟的
  各项标准都不统一
  孩子们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大
  甚至不知道中国在哪里
  那还谈什么救国报国呢
  不把自己给搞丢了
  都谢天谢地了
  没有完整的地图
  政界、商界该怎么运转
  谈判桌上该怎么谈判
  万一哪天
  外国人拿着自己瞎画的地图
  非要说北京是他们的
  可咋整?
  没有可用的地图?
  干脆,就自己绘制一份呗
  于是,他不管什么
  文人要内敛、要中庸
  他也不怕什么枪打出头鸟
  他开始到处张罗人才
  大力倡导成立地质调查所
  并担任了该所所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
  别人想的是树立自己威望
  他想的却是
  抓紧啊,干活啊
  再不加把劲
  国破了,家亡了
  可咋整
  上任没多久
  他就自己起草了份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
  首次提出了
  对国家进行大规模地质调查
  和绘制地图的计划
  可绘制地图这件事
  哪里是嘴上说说这么简单
  要是不走个万千八百里地
  没准绘制成功后的地图
  跟之前错误百出的“古董地图”
  没啥差别
  于是,他干脆定了条规矩
  “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
  “近路不走走远路
  平路不走走山路”
  

  这句话啥意思呢
  蛋蛋姐来解释下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地质学家
  你不能骑车到处跑
  车速太快容易看不清路啊
  那咋办呢
  你得走路
  走路也就算了
  还不能走平路、近路
  得走一些坑坑洼洼的路
  要是需要爬山
  你不能爬到半山腰就认怂
  必须得哼哧哼哧爬到山顶才行
  规矩定好了后
  他也不赶着手下学生去做
  而是和翁文灏等一大批人
  亲自哼哧哼哧的
  开始满中国跑
  翁文灏: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
  

  1913年丁文江(右一)与梭尔格在河北。
  为了绘制的地图足够准确
  他们仔细测量了每一寸土地
  在滇、黔、川等省调查时
  他们沿途测制了多幅
  路线地质图、剖面图
  

  在广西、山东等地调查时
  他们绘制了不少矿区地质图
  

  

  就这样一步一步走
  一寸一寸画
  一幅幅心血叠加起来
  汇成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开创了中国野外实测地质图的先河
  

  为了保证绘制的科学性
  每个位置
  他们都要多次考察才会确定
  比如当年在陕西榆林
  他们就彻底傻眼了
  因为,经过比较他们发现
  法德日三国出版的地图
  居然与英国人调查的地图
  不一样
  难不成现在的外国人
  都这么不靠谱?
  

  本着一颗求真务实的心
  他们前后比较了
  榆林西边的宁夏
  和东边太原的经纬度
  再用平板仪和天文时表辅助测量
  最终才得到了精确的经纬度
  其中所付心血
  可见一斑
  不过,这还不算啥
  绘制地图过程中
  他还顺便推翻了外国学者的断言
  解救了山西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经断言:
  山西是世界煤铁最丰富的地方
  究竟有多丰富呢
  要是按照现在的用煤量来说
  我们不需要其他地方供煤
  只是一个山西
  就能扛起这个大任
  给全世界供煤几千年
  

  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不过
  丁文江考察后却发现
  山西哪有那么多媒啊
  山西再挖就空了啊
  还给全世界供煤几千年?
  几千年??
  你怕不是上帝派来
  消灭山西的吧?
  为此
  他专门写了篇论文
  《有名无实的山西铁矿
  ——新旧矿冶业的比较》
  告诉大家,李希霍芬先生的预言
  是错的,不能信!
  

  更重要的是
  一路测绘中
  他还顺便挖掘出了
  《徐霞客游记》的重要价值
  在那个时候
  人们根本就不知道
  徐霞客究竟有多重要
  于是,作为徐霞客的仰慕者的他
  干脆随身携带《徐霞客游记》
  时时对照参考
  沿着徐霞客走过的路线
  一路行走,一路测量,一路记载
  考察铜矿、测量江流、走访盐井
  发现了当时
  可列为“世界之最”的小江大峡谷
  后来,又用了6年
  用他的亲身经历和新知识
  整理汇编了《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被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后
  立即受到学术界好评
  《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
  才在这时候被世人所认识
  也奠定了日后在中国科技史
  乃至世界科技史应有的地位
  

  怪不得
  他被誉为五四运动以来学者中
  最具责任心的“行动巨人”
  连黄汲清先生都曾将他比作
  20世纪的徐霞客
  就这样
  在丁文江的带领下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考察
  又经历两年的汇编整理
  《中华分省新地图》终于问世了
  也叫《申报地图》
  

  出版于1933年8月16日
  等到1934年再出版时
  被命名为《中华民国新地图》
  

  它首次采用分层设色法
  将中国地势三个台阶的概貌
  清晰明了的展现了出来
  

  地图中的分层设色法
  还对比甄别了
  国内外出版的7700余幅中国地图
  一幅一幅订正校对
  将中国的矿产资源、民族分布
  甚至语言等人文地理知识
  都一一罗列在这幅地图册中
  这样伟大的规模
  在当时的中国是空前的
  在中外地质史上也十分罕见
  

  

  丁文江在进行地质调查
  因为他的努力
  一个五彩斑斓的中华民族跃然纸上
  从此,我们中国人
  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
  一份完整地图
  有了这幅地图
  我们终于可以在地理课上
  自豪地跟学生们说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疆域
  

  后来
  这册地图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中
  在1933~1948 短短十几年间
  光是地图中的《中国分省新图》
  就先后发行过5版
  发行量约20万册
  抗日战争期间
  每位年轻人的手中
  都会有最准确的地图
  看着地图中的领地
  一寸寸被侵略者们掠夺
  他们扔下手里的书本锄头
  立志要把被薅走的土地
  给夺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
  周恩来总理就是拿着这幅地图
  去和周边国家
  进行国界谈判
  20世纪50年代
  和印度的边界谈判
  同样是以这幅图为依据
  

  就连英国、美国等地理刊物上
  每当发表专文
  都对此图进行评价和推荐
  他们将它称为
  “丁氏地图”(V. K. Ting Atlas)
  地图是有了
  万千路痴是解救了
  可藏在地图之中的矿藏
  古生物等等
  根本无人研究
  因为,那时正处于民国初期
  国人对地质学的重要性毫无认识
  就连北京大学地质系
  都招不到学生
  不得不停办
  丁文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建立地质调查所那会儿
  他就四处奔波
  到处宣传招生
  在他心里
  能多教出一个学生
  就相当于给当时的中国
  教了份活地图出来
  

  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合影
  于是没有老师怎么办
  他就亲自为学生上课
  讲授古生物学和地文学
  没有资料、仪器、设备怎么办
  他就前往北京大学借用
  就连学生们的宿舍
  都是他一次次磨嘴皮子
  借来的
  

  但就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
  1916年7月
  地质研究所22人结业
  获得毕业证书的18人
  都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
  这些学员
  日后成了中国最出色的地质学者
  被戏称为地质学界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叶良辅,我国地貌学开创者之一,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
  “十八罗汉”--王竹全,研究和总结了中国煤的变质规律,首先提出了煤的接触变质作用类型
  谢家荣,在矿床学方面造诣尤深,在中国矿床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李学清,中国宝玉石矿物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开拓了中国沉积岩研究的先驱,被称为地质系的“开国功臣”
  周赞衡,发表《山东之白垩纪植物化石》,是我国学者在古植物方面最早的著作
  陈树屏,首创“黄土填充采煤法”并获得成功,荣获中央研究院的嘉奖
  ……
  正是有了以“十八罗汉”为主导的
  第一批地质学家们
  中国有了自己的地质专业队伍
  地质调查和地质研究工作
  终于不需要依靠外国人了
  

  1916年地质研究所教员与学员合影,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
  然而
  人才的培养仅靠某一届奠基人
  是完全不够的
  为了让地质学获得长远发展
  丁文江还将目光瞄向了
  北大
  1917年恢复的北大地质学门
  (后改为地质系)
  由于老师经验不足
  教学质量很差
  看到这一情况
  丁文江痛心疾首
  要是国内顶尖大学的地质学
  都是这幅半死不活的样子
  那还怎么给其他学校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啊
  为了这一学科能迅速发展
  好尽快为国效力
  他顾不得兄弟脸面
  当面向蔡元培提出批评意见
  并到处为他张罗人才
  得知李四光取得
  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系硕士学位后
  他立马动员他回北大任教
  这才奠定了中国高等学校中
  第一个地质学系的基础
  也才有了
  后来的中国地质学之父
  而中国地质学也终于开枝散叶
  

  而这群学子
  拿自己组成了一幅
  人肉版中国地质活地图
  可丁文江的眼睛
  怎么会仅仅局限于
  中国这块版图上
  做完了这些
  他又把目光盯在了
  世界学术这块版图上
  那时的中国
  社会动荡,硝烟四起
  学术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
  可中国学者在世界学术界
  基本处于“失语”地位
  也就是说
  在世界地质史研究学者的眼里
  中国就是个辣鸡
  
  在这块版图上
  中国根本就不存在
  

  看到这种情况
  常年四处奔走的丁文江
  心里难过啊
  他深知
  如果不能在这时
  奠定中国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
  日后再想找补回来
  那就难上加难了
  为了中国地质学尽快发展
  也为了中国地质学能占据
  世界地质学版图中的一席之地
  他觉得
  我们要走出去啊
  他一次又一次鼓励
  年轻的地质学家
  “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
  为世界学术作出贡献
  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
  他再次利用自己的影响力
  身先士卒
  用英文发表了一系列的成果
  并与葛利普等学者
  前往华盛顿出席国际地质学会会议
  宣读来自中国的研究论文
  在1935年8月的《自然》杂志中
  他还向国际学术界全面地介绍了
  中国中央研究院的科学工作
  就这样
  一篇又一篇论文的发表
  一次又一次谦虚的介绍
  在丁文江的努力下
  世界科学界知道了
  中国学者即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
  也承担着属于中国学者的科学责任
  学术国际化在近代的中国
  也终于不再是一纸空文
  

  他以一己之力
  让中国在世界地质学的地图上
  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他做的远远不止这些
  他这一生
  都在为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
  他曾出任《中国古生物志》总编辑
  用了不到十五年的时间
  汇集各类专辑多达一百巨册之多
  成为世界各国地质图书馆
  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生物志》
  也成为中国近代
  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科学刊物
  由此奠定了中国地质科学史上
  不可动摇的显赫地位
  

  他在学界呕心沥血
  在政界更是兢兢业业
  他曾做过孙传芳的手下
  (相当于上海市长)
  在任短短8个月
  就收回上海会审公廨一事
  (现在的上海高等民事法院)
  义正言辞的与英、美、
  日、荷、挪五国总领事谈判
  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后来
  他和江苏外事官员代表中国方面
  签订《交还上海会审公廨临时协定》
  将中国司法权扩充到了公共租界
  并为最终废除外国在华治外法权
  迈出了第一步
  他还将上海的
  行政、财政、公共卫生等
  治理得有模有样
  为日后“大上海”的发展做了奠基
  此外,他担任北票煤矿公司的总经理时
  将这一煤矿公司治理得井井有条
  单是日产量
  就跟以前的年产量不相上下了
  

  他曾说过一句话:
  “明天就死又何妨
  只拼命做工
  就像你永不会死一样”
  的确
  作为地质学的“开山大师”
  他还涉足地理学、考古学、人种学
  优生学、历史学、教研学
  古生物学、少数民族语言学
  等众多蛋蛋姐听都没听过的领域
  而贯穿他短暂一生的
  就是爱国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依然将救国强民的信念放在心头
  1935年末,华北危机
  应铁道部长的邀请
  到湖南调查粤汉铁路沿线煤矿情况
  为中国做抗战所需燃料准备
  丁文江感到事关重大
  决定亲自从南京赴湖南
  亲自勘探地质、测量煤层厚度
  却没想到
  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地质工作了
  为了测量煤层厚度
  他不顾大家劝阻
  深入到倾角45度
  斜深170米的矿洞底
  亲自测量煤层厚度
  不幸煤气中毒
  后来
  衡阳医生施行人工呼吸时
  不慎将他的肋骨折断
  又没能及时发现
  得知丁文江生命垂危
  蒋介石派专机
  带医学专家前去营救
  无奈回天乏术
  1936年1月5日,丁文江病逝
  年仅49岁
  

  丁文江(中间)
  在他的灵堂前
  时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蒋中正
  前去鞠躬吊唁
  南京、上海、长沙三地
  为丁文江举行了追悼会
  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
  下半旗致哀三天
  蔡元培评价他:
  “精于科学而又长于办事
  实为我国现代稀有的人物”
  胡适评价他:
  “一个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
  是一个天生能办事,能领导的人
  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
  就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
  都常对自己的英国朋友说:
  “他是我所见中国人中
  最有才最有能力的人”
  就连英国《自然》杂志也为他发布了讣告
  肯定了他为世界地质学发展
  做出的杰出贡献
  并称赞他是中国地学奠基人
  怪不得北大校长傅斯年会这样评价:
  要是有二十个丁文江
  二十年后
  中国就能变成世界强国
  

  傅斯年
  可遗憾的是
  在那个年代
  我们没有那么多丁文江
  而他更是年仅49岁
  就倒在了为他深爱的国家
  所奔走的途中
  于是
  这条强国之路
  我们走了整整100年
  更加遗憾的是
  地质学对于国家那么必不可少
  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却又如此遥远
  拿着电子地图导航的我们
  不会知道
  他跋山涉水十几年
  绘制的第一份我们自己的地图
  享受着一切能源资源的我们
  更不会知道
  他用生命谱写出的中国地质史
  82年过去了
  我想,这位尘封在
  历史深处的先驱和爱国者
  我们是时候知道了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中国矿业报:妙笔扬特长 图艺展风采——百年地质图艺荟萃(一)
  赛雷三分钟:《中国离世界强国,只差了十九个他》
  栗静舒 周忠和:《丁文江:一个国家没有一张自己的地图会怎样?》
  纪录片:《丁文江--天下你我应识君》
  说找不到蛋蛋姐的
  3秒钟置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