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整容换脸,大地理馆颜值不变
人民的桂花、贵族的牡丹、文青的梓萱 撰文&制图|羽见
[em]
1[/em]>
植物桂之旅:当东方桂遇到西方桂
沿着此前的丝路风物石榴、葡萄的路子,我馆本来推送的是从地中海经西亚、中亚传到中国的外来物种月桂,但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原产中国的木犀(桂花树)、肉桂、岩桂(少花桂)。
中国人最熟悉的桂,并非外来的所谓“月桂”,而是桂花树,中文名还叫木犀、木樨。文人骚客用诗、词、文纵情地歌颂它,人民群众以传说、歌曲、风物赞美它。桂花的人气,不仅超过外来的“月桂”,还盖过了更早进入我国人民视野的“肉桂”。
我还发现,桂花的出镜率一度远高于梅、兰、荷等名花。更让人惊讶的是,花中之王、国花一号候选者牡丹,人气曾经远不如桂花。不过,今天的国花评选中,桂花的人气在牡丹、梅、兰、荷、菊之后。而在文艺青年那里,它比不上听起来更“诗与远方”的白芷、蒹葭、萱草......
本文以桂花为中心,并梳理跟它密切关系的肉桂、月桂等植物的命运起伏,并找出与此相关的有趣话题:
谁是桂花?
它看到、经历了什么?
它如何逆袭,又如何被逆袭?
它如何荣耀,又如何退场?
草木,也是人间的某种映照。看花的命,也能知人事之变。
往期“丝路植物”系列文章 (点击蓝色标题阅读)
[em]
2[/em]>
你身边的三种桂:熟悉又糊涂
桂,是什么?
提起它,脑海中最熟悉的形象是它们:
美食桂花糕、香料桂皮、象征荣誉的桂冠。它们都跟叫“桂”的植物有关,但其实涉及的不是同一物种。
桂花糕中的桂,为木犀,即说的桂花树,是木犀科-木犀属中的物种。
桂皮的桂,是肉桂,为樟科-樟属的物种。
桂冠的桂,指的是自原产地中海的“月桂”,樟科-月桂属的物种。
/江南小吃,糯米桂花糕/
/烹饪香料,桂皮/
/女王的桂冠,图源:《西游记女儿国》剧照/
[em]
3[/em]>
最早、最正宗的“桂”是哪个?
按照植物分类学的体系,桂花(木犀)、肉桂、月桂三种植物,说不上风马牛不相及,但也几乎没有亲缘关系,月桂与肉桂虽同属樟科,但原产地与气候环境相差甚远,可谓井水不犯河水。 三种“桂”的外观 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花朵很小
/木犀-桂花:木犀科,木犀属[em]>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em]>[em]>[/em]>[em]>[/em]>/ J.Miller ,桂花树插图,18世纪
/肉桂:樟科,樟属 [em]>Cinnamomum cassia Presl[/em]>/
[em]
[/em]>
Source:Flickr:EOL Images
©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月桂:樟科,月桂属 Laurus nobilis Linn/
把它们联系或者混淆在一起的,是中文名称。一般来说,最早命名的,距离字面意思最近,而后来的则属于名称借用。就像,先有兔子,后有海兔;先有葱,后有洋葱。
那么:谁是最早的桂?谁是后来借用的呢?
汉代《说文解字》如此描述桂的本意:
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梫桂也
意思是说,桂是一种长在江(长江)以南地区的树木,被誉为“百药之长”。古人很早就发现,这种树木干燥的皮,带有浓郁的芳香,故将其作为香料,也被用于药物。
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认为肉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通俗地说,就是能健身、养颜、美肤。中国第一部流传神仙人物传记的《列仙传》提到: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范蠡,特别喜欢服用肉桂。
号称辞书之祖的《尔雅》说:梫,木桂。西晋人郭璞注释:“今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这里表达的意思很明确:提到一个字“桂”,指的就是主要作药用的肉桂。其他的“X桂”“XX桂”“桂XX”,是借用了肉桂的“桂”,命名时间更晚。
唐代之前,多数情况下提到“桂”,是肉桂,它的别称还有“牡桂”“菌桂”“玉桂”等。
屈原的《楚辞》特别喜欢写“香草”“香木”,常用的词汇有:桂棹,桂木做的船桨;桂酒,桂皮炮制的酒;桂旗,桂木做的旗帜。桂,还常常跟其他香草香木,如兰(这里是木兰,不是后来的兰花)、椒(一种果实有香味的灌木或小乔木,不是辣椒)。
屈原的时代,桂花也出现过,但当时最出名的桂,仍是肉桂。在搜韵诗词数据库中搜索:与“桂”相关词语出现370次,只有11次指的是桂花,其他地方均指“肉桂”。
有人追溯桂花文化,将其上溯至2000多年前,将楚辞中的用肉桂泡的”桂酒“视为桂花酒,将《吕氏春秋》中的“物为美者,招摇之桂”视为桂花,观,将汉武帝从岭南引种的“桂”视为桂花树。
统——统——都——是:美丽而牵强的误会。
误会,远不止这些。
[em]
4[/em]> 广西桂林的”桂“,真的是桂花树?
文学作品及现实生活中,多数情况下提到的“桂”,是桂花树,即木犀。于是,“桂花”喧宾夺主地抢夺了“肉桂”的话语权。
桂,后来从单纯的植物名称,变成了地理区域代称。
如广西简称为“桂”,还有因此衍生的别称“八桂”"桂海“。由于“桂花"的名气远远大过肉桂,或者说,很多人本就将二者混为一谈,所以有了这样约定俗成的说法:广西简称或桂林的桂,都源自”桂花“。
其实不然,此“桂”是肉桂。
/猫儿山:《山海经》中产桂的招摇山的所在地 /
关于桂的最早文献与地理环境记述,出自《山海经》中的“南山经”部分这样记述:招摇之山多桂。招摇之山,专家考证的最靠谱说法,指的是今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境内的猫儿山,红军长征的老山界,就位于这里。
晋人稽含在《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唐代《唐木草》也有“牡桂乃尔雅所云木桂也,叶长尺许,大小枝皮俱名牡桂,出邕州。”宋代的《本草图经》说:“桂生桂阳。牡桂生南海山谷。箘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一书中记载:“桂,南方奇木,上药也。桂林以地名,地实不产,而出于宾、宜州。”
以上提到的合浦、邕州、交趾、桂林、桂阳、宾州、宜州等地名,多在今广西及附近地区。显然,这些跟广西密切相关的“桂”,在文献里明确提到的是牡桂、菌桂(肉桂的别称品种)是号称“百药之长”的肉桂。
《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贲隅西。”晋代郭璞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
" 贲隅 ,今广州市番禺区 。因(肉)桂树成林的景观,秦代设立桂林郡(注:秦代行政区,远大于今桂林市区域,因区域有大量桂树而得名)。
“桂林八树”,后来演变成“八桂”,成为桂林以及广西地区的代称。如晋代孙绰《游天台山赋》:“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古代“八桂”代指桂林郡,桂林郡即是由桂树多而得名。
唐代大文豪韩愈则有著名诗句:“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意思是说,林木匆匆的八桂大地,在湘江里流域以南。后两句,则描述了桂林山水的喀斯特地貌,成为千古名句。
以桂为原点,衍生了“桂族天团“:如桂林、八桂、桂海、桂系、桂剧。广西不仅盛产出桂皮香料的肉桂,同时也是桂花树生长的温床。不过,野生桂花原生在贵州、云南、四川,后来才进入广西大地。
这也能从侧面证明——先秦所说广西之桂,不是桂花。也就是说,广西的简称“桂”,出自炖肉的香料——“肉桂”!从肉桂、桂花的分布图可以看出 广西区域,两种植物均有较大密度的分布 ▼
/肉桂(中国肉桂)在中国的分布地图 /
制图:大地理馆
/木犀(桂花)在中国的分布地图 /
制图:大地理馆
肉桂、桂花,二桂相遇在广西——被混淆,也在情理之中。
[em]
5[/em]>
”桂花“的逆袭,成为桂字第一号
肉桂、桂花,二桂相争,最后的赢家还是桂花。
经过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诗词的舆论营造,它成功跻身“十大名花”之列。单看外在颜值,它并不占优势,其花朵是聚伞花序簇生——花瓣的尺寸和颜色,都缺乏视觉冲击,其卵形的苞片长只有2-4毫米;花梗细弱,只有长4-10毫米。
跟它同属传统名花的莲、梅、兰、菊、牡丹、月季、杜鹃、水仙、茶花,走的都是鲜艳路线。不过,花簇成团的桂花,有它的杀手锏——浓烈的香气,据说,百米之内都能闻到桂花香,是因为其内有高含量的顺氏罗勒烯、紫罗烔等可以挥发香气的化学成分。
正因为香气绝顶,广西人民送给桂花的另一个别称,七里香。因野桂花长生于岩石间,所以别称“岩桂”——注意!还有一种名为“岩桂”的樟科植物,又称少花桂,中文名称诞生于近代,是对物种拉丁文的对译,跟桂花别称不是同一种。
而古诗词中提到的“岩桂”,一般指的是桂花。
/金文圭、玉器圭与桂花(木犀)的叶 /
桂花得名“桂”,因为叶子的形状、脉络,如玉器“圭”,更是神似“圭字”。其木质紧密,截面如犀,得名“木犀”,也通“木樨”。古典文学中桂花、木犀、木樨、岩桂、岩花,指的都是同一物种。
/古典诗词里的桂花不同称呼的出现次数 /
数据来源:搜韵
因花色品种变异,桂花又分金桂(金黄)、银桂(白色)、丹桂(红花)、四季桂。金桂 ▼
银桂 ▼
丹桂 ▼
除了四季桂,多数桂花在秋季开放,桂花的浓香与中秋的明月,交相辉映,于是又产生了一个组合词“月桂”,桂花在诗词中又常常被称为“月桂”——又要注意啦!近代中文将一种外来的物种称为“月桂”,也就是桂叶有香气的月桂,是原产地中海的灌木植物,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流传下来的“桂冠”,说的便是它了。
/佩戴金色桂冠的拿破仑/
桂冠,就是用地中海所产月桂的枝条或叶子编成圈,佩戴于头上,称为“桂冠”,代表至高的荣誉。有的桂冠,则以金银模仿桂叶或枝条。
/古希腊时代的孑遗: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桂冠”标志/
/古罗马时代的孑遗:意大利乌迪内斯足球俱乐部的“桂叶”元素/
古代与近代、桂花别称与物种中文名的“月桂”,是两种不同科的植物。中国本土肉桂、桂花相争之时,不想杀出了程咬金——外来的月桂。
[em]
6[/em]> "月桂”的诞生,“舶来品”来凑热闹
巧合的是:外来的月桂,与中国,都将“桂”跟至高荣誉联系在一起。古希腊神话的“桂冠”,用于奖励诗人、英雄。尽管都是“桂”,却不是同一种植物——这是汉语翻译导致的巧合,如果我们将“月桂”翻译成“月柳”,那么汉语中的对应的词就是“柳冠”,就不会有这么多阴差阳错了。
/“月桂”在全球的主要分布地/
原产地中海的月桂,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进入中国境内
/月桂在中国的分布地图 /
制图:大地理馆
我国学者为何地中海樟科植物翻译为“桂”呢?我们这样推断:
理由一:树形高度相似,花色接近(黄色)。
理由二:“月桂”叶子可做香料,与肉桂的皮、桂花的花,都以作料的方式,进入了中国人的餐桌。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桂叶、桂皮、桂花,三种香料,来自三个物种。
理由三:附会古代中国月圆时节的“月桂”说法,将传播、推广外来物种,进行中国化,是晚清民国人士常用的手段。恰好,西方的“月桂”象征着胜利与荣誉,与中国“蟾宫折桂”异曲同工。
理由四:《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种叫“月桂子”的药材,被认定为是外来月桂的果实。如此来看,“月桂”翻译的渊源似乎在这里。
关于月桂,最早、最熟悉的神话,来自古希腊太阳神阿波罗与河神女儿达芙妮的爱情故事。爱神丘比特射出神箭,让阿波罗对达芙妮疯狂迷恋,但达芙妮心如铁石般回绝。阿波罗穷追不舍,于是少女向天祈祷,处女神阿耳忒密斯为哀声所动,即刻将达芙妮化作一棵月桂树。
/《阿波罗与达芙妮》大理石雕,贝尼尼(1598-1680)作,1622年/
今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希腊文中达芙妮“Daphne,即意为“月桂树”。神话中的达芙妮,变成了今天的著名女鞋品牌——达芙妮的原意,既是女神、也是月桂。
分类学中,不是近亲的桂花、月桂,因为名字的接近,带来了困扰和谜团无数:
本是砍肉桂树的月宫,先是被花香迷人的桂花抢夺,后来又被外来的“月桂"乱入——于是,三个桂都跟月亮有意无意发生了联系。古时“月”又跟“肉”一度读音相同,更让这出戏变得扑朔迷离。
对于“月桂”的传入,权威的科学资料也只是一笔带过:“原产地中海一带,中国浙江、江苏、福建、台湾、四川及云南等省有引种栽培。”(中国科学院主编《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2004年)
多次参与中亚地区考古、对丝绸之路风物颇有研究的毛铭博士认为:古罗马人将月桂传入中亚及中国西北,今天的中国新疆地区,人们还有把月桂叶掺入红茶中的习俗。至少在唐代,月桂进入中原内地。
可查的文献,并非严格的史料,一则出自《旧唐书》的传说,武则天“垂拱四年(688 年)三月,有月桂子降于(浙江)台州,十余日乃止。”明代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月桂落子之说,起于武后之时。相传有梵僧自天竺鹫岭飞来,故八月常有桂子落于天竺。"
"月桂落子"隐约与佛教传播相关,系古印度僧人带入中原,武后崇尚佛教,将此事视为祥瑞。这里的天竺,指的是杭州飞来峰,著名的灵隐寺就在那里。
上述文献提到落桂时间,有两种版本:一是三月,一是八月。若是三月春季落子,那指的应是木犀(桂花)树的果实,若是农历八月落子,很可能是春华秋实的肉桂。
武则天时期“月桂子飘落”事件之后,白居易来到杭州,写下“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似乎是对此事的用典。
但是,白居易眼中的“桂子”,到底是桂花,还是月桂呢?月桂、桂花在杭州一带均有种植,而诗词没有留下明显线索。或许,只有他本人才能现身说法了。
权威的中医药典中的“桂子”条目,药材来自樟科、樟目的天竺肉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其中“月桂子”条目,来自是樟科、月桂属的“月桂”Laurus nobilis L.的果实,援引《本草纲目》记载的“月桂子”。(援引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如此来看,明代之前,地中海畔的月桂,已进入中国,且“月桂”名称,也并非是近代才诞生的。注意!——中药里的“桂子”与“月桂子”,也不是同一种东东啊。
漫漫丝路,来而不往非礼。
原产中国南方的桂花,也已经进入欧洲地中海沿岸。无论月桂西来,还是桂花西去,跟葡萄之路一样,几乎都是沿着同纬度的亚热带、暖温带,东西向传播。西方人迷恋中国桂皮,并创造性地将其磨粉,特别喜爱将中国的桂皮粉加入咖啡、奶茶,以及各种美食之中。
/桂花-木犀,在全球的分布地图/
只是,他们或许并不知道:东方语言里,还有三种“桂”的文字游戏。
肉桂、桂花、月桂都是“香木”,一个皮香,一个花香,一个叶香;三者又都是“贵木”,一个以药而贵,关乎修仙养生;一个因科举而贵,衍出“蟾宫折桂”;一个由古希腊神话而生出“桂冠”。
三种桂,也都为中国人的舌尖贡献出多种美食:肉桂红烧肉、肉桂奶茶,桂花糕、桂花蜜、桂花粽,月桂叶炖牛肉......
[em]
7[/em]>
月亮惹祸:吴刚伐桂、蟾宫折桂,是什么桂?
关于“桂”,不仅是今人犯糊涂,古人也发生了误会。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月中有嫦娥、白兔与桂树的神话故事。目前存世文献最早是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所说的“月中有桂树”。
最晚在唐代,月中有了位陪伴嫦娥与玉兔的男人——被天界罚砍桂树的“吴刚”:“旧传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道有过,谪令伐树。”
这里说“旧传”,可见故事早在唐代以前就有流传。大致意思是,山西人吴刚,在月亮中日日夜夜砍伐永远不倒的桂树。同时代的李商隐写过同题材的诗:莫羡仙家有上真,仙家暂谪亦千春 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
月中桂的传说早在西汉乃至之前就有。
那么,问题来了:
吴刚砍的“桂”,是哪种植物?
与吴刚伐桂有关的传说,还有“玉兔捣药”。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中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的记载。
白兔捣的什么药?仙药。前文已经说过,肉桂不仅做香料,更是被《神农本草经》等视为神奇的药物,可以"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捣药的药材,如果是吴刚砍下的树皮,比较合理。文献说桂树“树创随合”,伤口很快可以愈合,现实中的肉桂,伤口愈合能力的确很强:只要根系不被破坏,营养跟得上,过几年就可以重新长出厚厚的桂皮——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吴刚砍掉树皮后,几日后伤口就能愈合。
吴刚伐桂,砍伐的是“肉桂”,而后人说吴刚酿桂花酒,是把肉桂当成桂花树了。
/李世倬,桂花月兔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紫檀边金桂月挂屏,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唐代之后的许多人,都把月宫中的桂,理解成桂花树,原因可能是:金秋季节,天空明月当头,地上桂花盛开,很容易让人把月中传说桂与现实中的桂花联系在一起。同时,唐代以来科举取士,往往在秋季发榜——明亮神秘的月宫、寓意吉祥的蟾蜍、十里飘香的桂花在一起,连缀成了“蟾宫折桂”,意思是高中金榜。
桂花,再次越俎代庖,抢走了本该属于肉桂的位置。
[em]
8[/em]> 桂花的荣耀时代:被歌颂次数远超过牡丹!
《诗经》中没有桂花,实属正常,因为黄河流域的人,既见不到肉桂,也见不到桂花。后两者都无法生长在严寒环境(温室盆栽除外)。
西汉时,汉武帝曾努力引入宫苑种植的“桂”是岭南的肉桂,“初修上林苑......其中有掏桂十株”(出自《西京杂记》,汉代刘歆著、后世流传本为东晋葛洪辑录)
汉武帝迷恋修仙,所以引入“百药之长”的肉桂。《淮南子》《列仙传》等汉代文献中提到的“桂”,也是肉桂树。
南方的《楚辞》倒是零星提到桂花,但多数语境下的“桂”,还是散发香气的肉桂。
南北朝之后,中原移民大量进入南方,“桂花”被歌颂的几率越来越多,它的名头也是多样:“木犀”“木樨”“岩花”“岩桂”“桂花”“桂子”“桂”。
唐代“牛李党争”中“李党”领军人物李德裕,特别喜欢种植桂花,他在《平泉山居草木记》中提了著名的产地和代表品种:“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
唐代气象开放,百花争鸣时代,赏花、咏花也是如此。“牡丹”就是在当时走红的。长江、黄河流域都有原生牡丹,如“南朝宋时,永嘉(在今浙江)水际竹间多牡丹”。(记载出自北宋《太平御览》)牡,意思是可以无性生殖,早期肉桂也有“牡桂"别称;丹,说的是花冠的颜色。
我们印象中,牡丹人气高于桂花,其实不然。权贵阶层,尤其经济社会繁盛的唐宋,对牡丹、桂花都有推崇,但说到在文学中的曝光率,牡丹却远不如桂花。先秦至南北朝,诗歌中的牡丹曝光5次 桂花则以256次的数据碾压前者 《楚辞》歌咏桂花不多 但数据还是多于其他灌木类观赏植物 唐诗总集《全唐诗》灌木类观赏植物中 桂花以1224次曝光率 仅次于花朵鲜艳的蔷薇科植物桃 被女皇宠爱有加的牡丹,只出现了200次
主流文学作品就是当时最重要的媒体和舆论引领者,它们的数据,客观反映了各类植物的人气。唐、宋、元、明、清,桂花一直是碾压牡丹的存在。
制图-大地理馆
数据统计:潘富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单独拎出来个案,如通俗文学《金瓶梅》中的植物,桂花出现18次,而牡丹只有11次。《红楼梦》中,桂花是排名前列的观赏植物,曝光率是牡丹的3倍之多。
制图-大地理馆
数据统计:潘富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em]
9[/em]> 桂花被逆袭:桂花领先一路,最后牡丹封王
天姿并不绰约的桂花,十分努力地得到了文人的喜爱,但最后还是输给了牡丹。
1903年以来的“国花”评选运动中,牡丹、梅花总是碾压式取胜,且牡丹人气最高。
清代1903年钦定定国花为牡丹,民国南京政府定为梅花,新年中国以来的国花评选中,大致有这几种声音:
牡丹一花方案;
牡丹、梅花双花方案;
牡丹(春)、莲花(夏)、菊花(秋)、梅花(冬),四花方案;
牡丹+兰花(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五花方案。
还有人从分布广泛性的角度,认为遍布大江南北的杜鹃、杏花,成为国花名副其实——其他名花分布上都有局限。
无论哪种看法,都将桂花冷落一旁。从历代诗词的出现次数来看,桂花自唐至明代,处于人气高峰。清代数据大幅下降,到了民国、当代,迅速下滑。
桂花人气滑落的时期,也正是国花评选如火如荼的时代。打个比方,桂花与牡丹的比赛,就像龟兔赛跑,桂花领先了一路,即将到终点的时候,被后者超越了!
制图-大地理馆 数据:搜韵诗词数据库
桂花最终被牡丹突然逆袭,究竟是神马原因?
外在颜值。
与牡丹以及其他人气高的国花相比,桂花花朵尺度太小,且颜色比较淡雅,颜色最重的丹桂,也偏橙红,而不是牡丹那娇艳欲滴的红。银桂的那种亚光般的白,则基本属于“性冷淡风”了。桂花之美,是属于内秀型的,花朵的隽秀,需要在微观视角下才能细细品味——这样的桂花,显然难以在公众心目中留下鲜明的形象。
多名多谜。
桂花本身就别称多样,木樨、岩桂、岩花、桂子、桂花;它又跟肉桂、月桂等南方不同种灌木纠结在一起,让人民群众认知理解起来,比较“烧脑”。
南多北少。
牡丹对桂花的胜利,说白了是北方中原对南方话语权的胜利。就像历史上的多数情况一样,南北对峙,最终统一天下的多为北方政权,在地理和政治文化上,北方始终掌握着话语权,尽管唐以后南方是经济中心。
大V推动。
牡丹与国花结缘,必然离不开帝王的推崇与名人的歌咏。早期文献提到牡丹,并不是为了赏它,而是为了入药。《神农本草经》说:“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被叫做鹿韭、鼠姑,把它当做杂草野花而已。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意思是,牡丹开始与野草差不多,经常被当做柴火来烧。
当它试图被欣赏时,也没有正式名字,于是就从同为芍药属的芍药那里借来名字“木芍药”。
转折来自武则天女士:她的山西故里,有座众香寺,牡丹开得独特,也许是感念故乡,也许是将牡丹的命运联想到自己,于是让人把牡丹移植到皇宫。
京城的传播效应非比寻常,牡丹从皇宫进入各地寺院、宅邸。国色天香,今天早已成为牡丹的代名词,但这个词最早是属于石榴的——唐初,皇帝最宠爱的是海外传来的石榴花,至今还是西安市的市花。
“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
恐合栽金阙,思将献玉皇。
好差青鸟使,封作百花王。”
这里的百花王,“国色”“天香”描写的是“石榴花”
武则天时代,将办公总部迁往洛阳,牡丹跟洛阳相遇之后,走上了神坛。
歌颂桂花的虽多,但一群普通诗人,不如几个明星诗人。一千首普通诗歌,都不如一首“封王”的诗。
众多诗人,将原属于石榴的荣誉“国色天香”放到牡丹身上,如李正封《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白居易同时代另一大V刘禹锡,把牡丹称为”真国色“,同时认为芍药太妖,牡丹才是正色: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搜韵数据库收录古典诗词中,“国色”出现了347首,除了《山石榴花》一首,其他都是歌咏的牡丹。这些“炒作”,足以把牡丹推向至尊。
/牡丹,在中国地图上的分布/
制图-大地理馆
数据:搜韵诗词数据库
[em]
10[/em]> 以“桂”求“贵”:贵族爱牡丹,群众爱桂花
桂花,也未必就是输家。
国花评选这种高大上的运动中,桂花十分失落,但这并不影响它人民对它的喜爱,虽然不再被诗词恩宠,不被国花评选者看好。当年,它从肉桂那里抢来的“桂”派上了用场:桂,谐音贵。
桂的各种形象、图案、纹饰,留在美术、工艺作品中,这种方式比单一的文字歌咏,更深入人心。至于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桂,谐音寓意“贵”。桂子,谐音“贵子”。
/绿色缎绣桂花玉兔金皮球花纹八月花神衣/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在讲究谐音吉祥寓意的中国,科学上的桂为何物、它的颜值如何,已经不太重要。“桂”与“贵”的同音,这种寓意的联系,足以让人民群众宠爱它。桂、桂子,可以表达了对富贵地位的诉求;可以达成人丁兴旺的祈愿。这种精神寄托,是其他植物无法具备的的。
制图-大地理馆
数据:全国人口普查办
极其追求人口数量的年代,“桂”成为一颗另类明星:
在众多重名的姓名里,桂兰、桂香、桂珍、桂英呈扎堆之势——取这些名字的人,多集中生在20世纪40-60年代。人们明知道重名,但都不甘落后,别人家都有“贵”,我们家也不能少!
于是:女性的名字,一眼望去全是桂兰,男性的名字,村村都有“富贵”。
/跟“桂花”同年代出生的“富贵”/
电视剧人物宋富贵,《乡村爱情10》剧照
/吕桂花,《手机》电影截图/
按严守一年龄推断,其表嫂吕桂花
应该是20世纪50末-60年代初生人
以“桂”取名,成了具有“年代感”的符号: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手机》中,严守一的表嫂取名“吕桂花”,应该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11
从桂花的时代,到萱草的时代
20世纪60年代之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桂花、富贵,成了“乡土气息”的过去式。“桂花”“富贵”们,给自己的儿女取名,选择了张伟、王芳、李强、王刚、李娜,这种简约干脆、充满奋斗精神的名字,导致的结果就是“张伟”有50万人。
70、80年代出生的“张伟”“王芳”们,在第一代互联网环境成长,学历层次提高,让他们既致力于追求文化品位,但繁忙的工作生活节奏下,又只能以畅销书和影视作品为参考。
这时候,一匹植物黑马——早在《诗经》中就出现过的“萱草”冒了出来,最早叫“谖”
女宝宝,一窝蜂的“梓萱”“紫萱”,男宝宝,一窝蜂的“皓轩”“浩然。
不过,显然家长没有注意:萱草别名金针菜,其近亲还有一种叫“黄花菜”。没错,听起来充满“诗与远方”的萱草,其实现实中并不娇贵,也算不上有文艺气质。
这一家族,可以适应从平原低地到2500海拔高度,几乎遍布山野、河畔、塘边、大街、小巷,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西北天山到山东半岛,它其实无处不在。
家长们的“文艺烘托”,来自影视剧和网络小说:
游戏和电视剧《仙剑奇侠传》有个“紫萱”,以汉代为背景的电视剧《班淑传奇》里边有个“刘萱”;各类霸道总裁与白富美的网络小说中,还有“柳萱”“言萱”“皇甫萱”。
/电视剧《班淑传奇》截图,男主角因“刘萱”而爱萱草”/ 梓萱涉及的两种植物 梓树与萱草在中国地图上的分布 ▼
跟“萱”组成黄金搭档的“梓”,我猜家长们并非把它当做植物来看,而是想跟同音字“子”区别开来。
只是没想到,大家想一块去了:“梓萱”家族一发不可收拾,野蛮地在户口簿和身份证上生长起来......有人如肉桂
出身正宗名门,却难免被后来攀附者超越——以至于自己名气低落。它颜值不高,但业务熟练,虽层层被剥,却隐忍不发,默默疗伤自愈。有人如桂花
纵然颜值先天不足,却可借名木“桂”名,后以花香娱人,终成“桂”的代言人,真名“木犀”常常隐藏不用。有人如月桂
带着海外光环,历史根基不如肉桂、木犀,但舶来品的洋身份,足以让它成为国人的新宠,以至于跟土货桂花混为一谈,“中国化”完成得不错。有人如牡丹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像推崇她的女皇武则天一样——一旦进入豪门和话语中心,从此便与“富贵”为伍,“国花”选美盛宴从不缺席。有人如萱草
现实中是遍布山野与街巷的“黄花菜”,从阳春白雪的《诗经》,到下里巴人的餐桌,很少有人端详她平凡的模样。突然有人发现,它的学名萱草,很文艺有木有?于是,渐渐老去的“桂花”“桂兰”“桂英”“桂珍”桂香“们,有了一群又一群叫“萱”的孙女。
我们可以想象有一天:
写字楼里,来回窜动着一群群“李紫萱”“张若曦”“鲁浩然”“秦若一”,他们把办公室变成了“诗与远方”,把名字连成了诗经。网络文学与现实世界,再也不分彼此......
“桂花”们,则在天堂里笑盈盈地看着人间的“萱草”。
这就是桂花,以及它的朋友——肉桂、月桂、牡丹、萱草们的心路历程,也是映照人类时代的一种叙事。
花草万物,哪有什么贵贱高低?所谓荣辱贵贱,不过是人在操纵。特别提示 ▼
萱草,又称忘忧草、宜男草,在康乃馨进入中国前,它被视为“母爱的象征”。母亲节将到,如果觉得康乃馨有审美疲劳,不妨去野外为妈妈、妈妈的妈妈、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们,采上一束“忘忧草”——萱草。 本文相关花木及文化辞典
木犀(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拉丁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木犀科、木犀属。原产中国西南喜马拉雅山东段,现广泛栽种于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
别名:桂花(泛称),桂子、犀花、樨花、岩桂、岩花(文学)
肉桂(出自《唐本草》),拉丁学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樟科、樟属
原产中国,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等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
别名:桂《南方本草状》,肉桂、玉桂、桂枝、桂皮(广东),牡桂、筒桂(广西),此外还有辣桂、菌桂、中国桂皮等名
月桂(出自江苏),拉丁学名Laurus nobilis Linn樟科、月桂属,原产地中海沿岸的小乔木或灌木,后中国浙江、江苏、福建、台湾、四川及云南引进种植。
桂子(中药),天竺桂,拉丁文名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的果实,樟科、樟属,与中国肉桂近亲。
别名:山肉桂、土肉桂、土桂、山玉桂
月桂子(中药),月桂,拉丁文名Laurus nobilis Linn.的果实
三桂要点比较
与“桂”结缘的顺序
1.肉桂(辞源之本)-2.桂花(本土附会)-3.月桂(外种中译附会)
相同点
都能散发香气,部位不同,肉桂为皮、桂花为花、月桂为叶
四季常绿、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亚热带
不同点
分类:肉桂,樟科、樟属;月桂,樟科、月桂属;桂花,木犀科、木犀属
身材:肉桂,中大型乔木;月桂,小型乔木、灌木;桂花,乔木、灌木
“广西简称、桂林、八桂”的桂:指的是肉桂
桂殿、桂宫、折桂:来源于肉桂,被误读为桂花
桂冠的桂:指的是地中海的月桂
汉武帝上林苑种植“桂十株”:指的是肉桂
武则天时期天上落下的“桂子”:指的是天竺桂
吴刚伐桂、蟾宫折桂:肉桂
姜桂之性到老愈辣:桂,指的是肉桂,因为有“辣”,来自桂皮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月桂:指的是木樨,即桂花
桂棹兰桨、桂殿兰宫、兰桂齐芳等“兰桂”系列:
唐宋之前,兰不是后来的兰花,兰与桂多连用,形容华美、尊贵的食物。做建筑、木器的兰、桂应为乔木,所以——兰,是木兰;桂,是肉桂
萱草属,Hemerocallis L. 属百合科,约20种,我国约有8种,开黄或橙红色花,其中萱草H. fulva L. 的花晒干后供食用,名金针菜;H. citrina Baroni中文名“黄花菜”。
主要成员:黄花菜、小萱草、北萱草、西南萱草 、萱草、大花萱草 、北黄花菜、大苞萱草、小黄花菜、多花萱草 、矮萱草 、折叶萱草。
—END—
主要参考文献:1.《诗经》《楚辞》《全唐诗》,及搜韵诗词库2.潘富俊 著《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等3.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主编《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版权声明:
“大地理馆”原创文章,转载请与我们联系,文、图务必注明出处
本文地图、图表系“大地理馆”原创,严禁未经允许用于他处 r geo-museum 景观、博物、谈资 考据、思辨、建构 识别二维码随时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