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大众汽车的中国记忆

[复制链接]

717

主题

0

回帖

234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45
发表于 2018-12-16 12: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众汽车进入中国市场,在桑塔纳国产化时,与上汽共同努力帮助中国建立起零部件供应体系;往事历历,如今挑战又至,期待大众在华再次起舞。

  以周子健部长迈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大门,开启合资合作谈判为起点,中国与大众已走过了四十个年头。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与大众汽车集团进行了接触,在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卡尔·哈恩博士(Dr. Carl H.Hahn)和中国机械工业部一机部副部长饶斌的共同努力下,双方于1984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25年的合约。


  1984年10月10日,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在安亭落后的厂房里,德国大众与上海拖拉机汽车公司的员工一道打造出了中国第一条轿车流水线。但国产化率迟迟无法提高,上海大众面临关门危机。

  1986年年底开始,通过帮助引进供应商、协调退休专家支持等方式,德国大众帮助加速国产化。中方则任用陆吉安、建立国产化共同体等,使得产化率在1988年开始成倍提高。

  上海大众用6年时间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零部件体系。到2018年,中国汽车工业已步入大国之列,主流的自主品牌就已超过30家,6家车企跻身《财富》世界500强。

  如今,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的汽车工业,都面临着变革,新的挑战又至,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风雨,市场有理由相信大众能在华再次起舞。

  开放风起,大众入华

  时值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的汽车市场已经饱和,大众汽车集团正在为了未来发展寻找新的市场,当时开拓亚洲市场的机会逐渐成熟。

  在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弱小的中国汽车工业同样酝酿着变革。

  当时中国的轿车工业底子薄,规模小,比较有名的也就是红旗牌和上海牌轿车,后者是国内产量最大的轿车,但年产量不过5000台,外国车企日产能就上千台,引入先进的生产方式已势在必行。

  1978年6月2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和对外贸易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引进三条汽车装配线,其中一条轿车装配线安排在上海,改造上海汽车厂”。

  轿车引进项目获批后,一机部先后向美、日、法、德等国的主流车企发出进行会谈的邀请电。1978年10月至1981年10月,中国分别与7家跨国车企会谈32次。

  当时,德国等工业国家对来华投资持谨慎态度,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前景被评估为很差,多数车企对邀请回应冷淡。但中国的热情与大众汽车希冀开拓亚洲市场的诉求不谋而合。

  1978年11月,国家机械工业代表团团长、一机部部长周子健向德国大众提出了合资建议。这很快得到了回应,当年年底,大众汽车专门派遣团队来华进行会谈。

  1979年4月,饶斌访问德国大众,确定其为上海轿车合营项目合作伙伴。6月,德国大众建议中方在国内生产高尔夫、捷达及T2商旅车,而科萨尔(Korsar)、科萨尔旅行版(Korsar Variant)(即桑塔纳) 也在备选之列。

  期间虽有国民经济调整、石油危机、国内质疑等波折,双方还是在谈判6年后,1984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次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白纸作画

  正式履职之前,哈恩博士给马丁·波斯特(Martin  Posth)下了任务:“一切从零开始,就当是建造55车间!”

  位于德国狼堡的大众汽车54车间颇具传奇色彩,满负荷轿车日产能达3000多台,普通车间产能是1000台。大众想在上海安亭建一个同样先进的汽车制造厂。

  但波斯特在1984年的上海曾看到这一幕:大量的金属部件散乱地堆放在厂区地面上,窗户漏风,没有暖气。他无法想象,这样的厂房能生产出哪怕一辆可以被大众勉强认可的轿车。

  建设开工5个月后,1985年10月中旬,上海大众第一条总装生产线开始运营。当时车间还是一片乱糟糟,桑塔纳被放在一种四个轮子上搭一个简易支架的工具上。但技术执行经理汉斯·保尔(Hans-Joachim Paul)带着人在所有生产区域的地面安装了第一批设备,整个生产过程在轨道上进行,每一辆车都完整装配,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这在生产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原计划10月份每天生产12辆桑塔纳,实为15辆。参与第一批桑塔纳制造的上汽老员工徐志荣十分自豪,“中国第一根轿车流水线就是我们上海桑塔纳。”

  自此,上海大众以小规模的生产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但国产化并不顺利。到1986年11月,轮胎、无线电、扬声器和汽车天线,是仅有的几个国产化零部件,德国大众将“汽油”也列入到国产化名单中,让产品数量提高到了5种,国产化率仅为2.7%。

  1987年6月,朱镕基更是发出警告:“如果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比例不能顺利提高到40%,我们就关掉上海大众。”

  桑塔纳国产化的里程碑

  为提升国产化率,中国政府和大众汽车、上汽等各方都倍加努力。

  首先是要找到正确的人。当时,上海市政府专门委派市经委副主任陆吉安分管桑塔纳合资项目,后担任上海大众董事长。在任上,陆吉安合并同类型零部件企业,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进行“特区”管理,把为桑塔纳批量供货的零部件生产线、生产车间作为工厂的特区,实行封闭式的区域示范性管理,在短期内使特区的管理和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资金方面,政府从1985年12月起设立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基金,持续到1994年2月,算上利息,共收取近100亿元,为国产化提供了资金支持。

  德国大众方面,首先是制定了一份三年行动计划,努力让配套厂商也能有所获利,也介绍了很多配套的供应商来中国建厂。

  其次,大众建议利用德国的退休专家服务机构(SES),以低价条件将德国退休的专业人员和领导人士介绍给上海大众,这为桑塔纳国产化提供了亟需的人才。

  同时,德国大众提供低价二手制造设备。以变速箱项目为例,国内向德国大众卡塞尔厂购买二手制造设备,回国组装,不到一年,上海本土就可以生产桑塔纳变速箱。

  上海大众则为约145个企业提供图纸和技术规格说明书,以推进约一千种零部件具体的整改;至少保证有一名“国产化项目管理协调员”负责每个类目;并且努力建立自己的质量检测监管外勤服务团队。

  国内配套零部件企业也开始被动员起来。1988年7月1日,在朱镕基等人的推动下,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国产化开始加速。1988年,上海桑塔纳的国产化率较前一年的5.7%翻了不止一倍,1993年跨上80%新台阶,树起一个新的里程碑。

  通过国产化,上海大众用6年时间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零部件体系。后来无论是一汽-大众还是其他车厂,都认可上海大众配套的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


  1992年1月28日,上汽大众汽车第10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

  未来仍可期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成功,让更多国外的汽车制造企业相信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一汽-大众、上汽通用、北京奔驰等陆续成立。但时代也在变化,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的汽车工业,都面临着变革。

  中国更加开放了,两家合资企业的上限被突破,大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江淮成立生产电动汽车的合资公司,50%的股比限制也在突破开放中。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浪潮席卷而来,汽车行业经历着一场革命。在中国,大众正寻找更多合作伙伴,以期继续成为领跑者。

  大众在华的新能源布局正在加速。在2017年发布的“Roadmap  E”战略中,大众与江淮合资生产电动汽车就是重要一环。今年10月19日,投资170亿元的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落户安亭,成为大众汽车首家专为MEB平台生产而设计的新工厂。


  2018年10月19日,投资170亿元的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在安亭开工

  大众也在出行方面做出了努力。在国内,除了和首汽约车在分时租赁展开合作之外,大众汽车还与滴滴开展网约车方面的合作,并尝试给未来的驾驶者和客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

  为了建立连接用户和企业以及生态的平台与入口,大众中国于今年5月正式成立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Mobility  Asia),提供智能车联与智慧出行服务。

  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风雨,市场有理由相信,在如今中国这片仍旧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大众汽车能够成功突围,在大出行服务领域成就新的传奇。

  原文请见《财经》杂志11月26日刊 大众汽车的中国记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