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至今已有26年时间,尽管环境保护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全球变暖等看不见的威胁似乎并没有变得低调,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北极海冰减少已经让我们目睹了全球升温的严肃后果。
就在本月初,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了《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报告中指出,相比于2℃,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1.5℃内将更有益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处,且可促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并呼吁全球各方推进“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如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的水平下降约45%,到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然而随着去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全球合作形势不稳定性渐现,未来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环境保护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IPCC原负责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拉津德·帕乔里日前受邀出席于西安举办的“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在发言中他特别强调,“城市是行动的中心,各个城市应设定自己的目标,改变GDP等传统的评估经济发展的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此次由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国际论坛旨在探讨新时代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搭建国际交流研讨新平台。
IPCC原负责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拉津德·帕乔里主旨演讲
投资驱动的机械化工业时代已经远去,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在分会场的“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国际论坛”中所言,“消费升级、服务业、技术进步已成为新的三架马车。”创新发展方式已成为关乎城市兴衰及全球命运的“必答题”。
格局优化:集约与分散
高密度与集聚效应让城市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与经济学家马休·卡恩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碳排放有40%来自家用能源和交通,其中私家车是最大的碳排放源,而私家车的使用和人口密度又密不可分: 在家庭收入和住房面积同等的情况下,居住在人口密度大于10,000/平方英里地区的家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为687加仑;反之则会达到1,164加仑的用量。“如果你热爱自然,就搬到城市中来”,爱德华·格莱泽如是说。
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上述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土地资源极为稀缺,人地关系尤为紧张,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仍存在着极大的浪费,一方面囿于现有土地制度,宅基地等仍不能使用;另一方面很多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如空荡荡的开发区和园区。他建议,“当我们建新城、做规划的时候,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让土地承载更多的人口、更多的生产力。”
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樊纲主旨演讲
而正如集聚效应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城市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威廉姆森假说”的挑战,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拥挤的交通、高能耗的建筑等也正成为城市在应对气候问题发挥优势时的“减速带”。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帕乔里博士谈到,相比于大城市的膨胀,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正在显现出在能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组团式的城市全国典型是武汉,武昌、汉口与汉阳,因为长江、汉江自然屏障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市,但是它是一体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分论坛“创新城市发展方式高端智库圆桌会”上发布了《西咸新区创高新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我认为非常可贵的是在八百里秦川崛起一座组团式的新城。”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交界处的西咸新区,在2014年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四年来“坚持优化城市格局,以生态红线、水资源底线框定城市边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绿色生态、职住均衡、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肇娥称,要在西咸落实城市发展好理念、好想法,把西咸新区建成“未来城市样板间”。
这与新加坡规划设计大师刘太格的“星座城市”理念非常契合。“中国的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可以看作是很多城市组合,整体下有片区,片区下有卫星镇,卫星镇下面还有小区,不同城市既可独立生存又有一定的联系,这样超大城市就不会用‘一个人的身体承担几十个人的体重’了。中国城市甚至可以做成‘城市银河’,让城市的组织结构更为系统化。这已经是在新加坡有所实践的了。”会后的采访中,刘太格反复强调,“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
新加坡规划设计大师
刘太格会后接受媒体采访
技术为本:新能源、新技术与新尝试
技术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理论中最为关键的内生变量,在提升环境承载能力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介绍韧性城市发展经验中提到了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中的案例。“在小区,用屋顶吸水,储水箱吸水,停车场吸水,利用这些我们可以削掉洪峰70%以上,一个建筑的洪水的利用可节水35%以上,雄安原来规划300万人,五个污水处理厂,现在变成35个分布式再生水微中心,水是可以零废弃使用的。”
每年汛期来临之际,“到城市看海”成为中东部地区市民之痛,“海绵城市”也就成为西咸新区 “未来城市样板间”的重要部分,例如在隶属新区的沣西新城,西部云谷已建成24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在减少光线反射的同时,多孔岩组成的下渗过滤带可迅速吸收雨水,多余雨水则可由管道排放到地面的下凹式绿地中。新城提升城市整体水资源系统时,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8年,西咸新区已完成现状道路海绵化改造11条,共计35.33公里。
为呼应“净零碳”目标,西咸新区从建设“无煤城市”小目标入手,力推干热岩供热技术,试行地热供暖,减少污染物排放。据规划,至2020年,当地干热岩项目覆盖面积累计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
樊纲称,“所谓后发优势,就是减少试错成本。”这是新区建设的优势,也是西咸这个国家级“试验田”今后的使命。如人们对19世纪奥斯曼对巴黎大刀阔斧的修整至今仍褒贬不一,利益相关方众多,对城市发展方式的创新的变革注定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和关注。如何降低创新的风险、让城市创新“不过时”?刘太格的总结简明而深刻,“最高层次的城市创新,就是很好的满足了市民的最基本需求。”
文/岳钰君 |
|